云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历史(八)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云南大理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的石纺轮。该石纺轮以细腻石料精心磨制而成,表面还刻有简洁的几何图案。下图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古代先民审美观念 B. 家庭手工业的产生 C. 社会组织构成形式 D. 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2. 据史料记载:“楚为南蛮之宗,屡为诸夏所诋,号曰荆蛮。逮至西周,楚公逆钟、楚公逆镈等彝器青铜器传世,其制及铭文与诸夏器类同。春秋之世,楚与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携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兴文教,渐染华风。”据此可知,楚国文化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 青铜器制造技术的革新 B. 中原文化与本土传统的交融
C. 周王室典籍的系统继承 D. 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动学习
3. 西汉初年百姓日食两餐,贵族仅三餐。至武帝时期,严安感叹:“今民用材奢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竟修饰,见美则愿之。”又据汉简《食方》记载,武帝时期民间饮食已发展出蒸、煮、煎、烤等多种烹饪技法,贵族甚至使用茱萸、木阑等香料调味。这可用来印证当时( )
A. 消费观念突破等级桎梏 B. 社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C. 贵族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D. 外来文化影响饮食结构
4. 唐代传奇《李娃传》讲述荥阳公子进京赶考邂逅歌女李娃,历经磨难终成眷属故事。《莺莺传》记载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婢女红娘牵线搭桥的善举名动千古。在带有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中,落第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奇异经历更打动了无数青年男女,深受民众喜爱。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 )
A. 市民取向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 科举制度影响阶层流动
C. 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的冲突 D. 文学艺术契合社会现实
5. 据下表可知,元代( )
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都福义坊户籍统计(单位:户)
户类 从业 户数
军户 蒙古骑队、探马赤和汉军 287
站户 驿站役、马夫、信差等 35
赋役户 工商有差科,种地有粮款,皆有役 789
匠户 诸色人匠 126
A. 坊市管理规范 B. 赋役体系完善 C. 职业分工固化 D. 军事控制严密
6. 唐朝民间乳业饮食大受欢迎,孙思邈曾说:“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指有胆量谋略),肌体润泽。”然而,明初名医徐大椿则认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朱元璋也在《御制大诰》中明确将饮奶习俗视为“胡风”,规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浆。”这种变化说明( )
A. 民族融合趋势发生逆转 B. 传统医学观念改变饮食风尚
C. 政治因素影响社会习俗 D. 中原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7. 据1860年国人转译《北华捷报》英文报道称:“僧格林沁以八里桥简筑炮台为依,率两万余骑于广原、向英法联军阵地冲锋。然未谙英法火器于旷野,愈能展其威,清军马队尸横遍野。咸丰帝惧,仓惶奔承德避暑山庄。”这突出反映了( )
A. 传统战争模式的时代局限 B. 西方新闻报道歪曲事实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清军战略战术存在问题
8. 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创办自己的机关报《向导》。在第137期《安源工人之惨状》、第165期《北方铁路工人生活之困状及自救》中,都对当时工人的窘迫生活状况做了细致描述。每逢重大纪念日,《向导》也会推出如《五四特刊》《十月革命特刊》等文章。据此可知,《向导》的创办( )
A. 旨在推动工人运动的兴起 B. 着力提升民众的民族意识
C. 注重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D. 致力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9. 1938年7月,李待琛奉命前往湖南省安化县考察新址,他认为烟溪地形比较隐蔽,水陆交通方便,于是在烟溪成立“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截止1943年,该厂克服各种困难,共生产3万多枝步枪、410挺捷克式轻机枪、2百多万颗木柄手榴弹支援前线。据此可知,该兵工厂的创办( )
A. 折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 B. 彰显中国兵器工业的自主创新
C. 反映国民政府的抗战策略发生转变 D. 体现抗战时期工业布局的调整
10. 下表为1954—1964年新中国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表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说明( )
时间 文件 内容表述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63年 周恩来《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报告》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64年 《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A. 工业建设是现代化的核心 B. 科教兴国推动强国建设的实施
C. 交通运输业完成发展目标 D. 现代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11. 1980年10月23日、首钢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成为我国冶金史上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技术出口协议。1985年1月,首钢抓住西方钢铁工业萧条的时机,用买废钢的价格收购了比利时赛兰钢厂,开创了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先河。这些举措表明( )
A 国企改革推动技术创新 B. 对外开放助力产业升级
C. 市场经济激发企业活力 D. 体制转型提升国际地位
12. 古代罗马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称为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执政官和元老院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这说明罗马共和国( )
A. 推行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 B. 面临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C. 践行官员为民服务的理念 D. 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色彩
13. 据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历史学家瓦基迪(747—823年)的藏书需用120头骆驼装运;971年,官员伊本·阿尔·阿米德的藏书达100头骆驼的驮运量。公元12世纪前后,在穆斯林私人手中的图书远远超过当时西欧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藏书的总和。这反映当时( )
A. 阿拉伯的印刷技术先进 B. 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藏书
C. 社会崇尚文化氛围浓厚 D. 西亚成为文化交流桥梁
14. 1774年德意志教育家巴塞多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他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并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术项目、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的“德绍五项”。他还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据此可知,当时德意志体育教育( )
A. 确保国民素质领先于欧洲 B. 顺应国家统一的需求
C. 具有军国主义的浓厚色彩 D. 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15. 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所以“只有把青年的训练、组织和培养这一事业加以根本改造,我们才能做到:青年一代努力的结果将建立一个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列宁意在号召青年( )
A. 参与创建新生政权的革命 B. 主动服务于新经济政策
C. 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 D. 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
16. 1964年第一届贸发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立七十七国集团,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关税优惠,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需要从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导向。2006年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发起成立旨在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金砖国家组织。这说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南北之间差距日益缩小
C. 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提高 D. 南南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沿边)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商人于榷场贸易,须先赴官登记,纳牙钱,方许交易。榷场贸易之物,南货以茶、帛、香药、犀象为主,北货以盐、马、羊、驼为盛,禁铁兵金银,以缗钱、会子博易。榷场岁获四十余万缗,虽细民琐碎交易,亦皆有税。金使每至榷场,必市南方书籍,国子监印本尤重。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10~11世纪,边贸是维系拜占庭帝国经济与外交的重要支柱。帝国在边境和主要港口设立海关站,如阿比多斯、希伦等地,由中央直接任命的“kommerkiarioi”(贸易主管)负责监管。这些官员不仅征收1.25%—10%不等的关税,还严格审查货物清单,武器、造船木材甚至制作标枪的竹子等列为违禁品,其中丝绸由皇家丝织厂垄断交易。陆路方面,通过黑海、草原与罗斯、突厥进行毛皮、奴隶交易,经小亚细亚与塞尔柱突厥、阿拉伯商人交换香料;海路则以君士坦丁堡为枢纽,连接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城邦及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边贸税收年收入达5000磅黄金,占帝国财政的重要份额。
——摘编自车效梅、桑敬鹏《10~11世纪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网络》
(1)根据材料,比较宋代榷场与拜占庭帝国边贸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榷场的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4年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省治于昆明,目睹“滇池水溢,浸淫四野”(《新纂云南通志》),深知“水患不除,民无宁日”。据《元史·河渠志》载,其“命第三子忽辛同张立道率三千人,凿开海口石龙坝,疏螳螂川以泄滇水”,然滇池水位居高不下,盘龙江洪灾仍威胁城郭。赛典赤乃用中原“蓄泄兼施”之策,于盘龙江上游筑松华坝,“障水患,广灌溉”(清康熙《赛典赤墓碑》)。松花坝以木框填土为基,拦盘龙江之水,开金汁河引溉昆明坝子。赛典赤又疏浚宝象、马料、海源诸河,形成“昆明六河水利”体系,使“四围香稻,万顷晴沙”(元王升《滇池赋》)之景渐成现实。
——摘编自陶学宪《昆明市松华坝水库志》
材料二 1950年淮河大水造成严重灾情,毛泽东主席三次批示,强调“根治办法”。政务院迅速制定“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动员220余万民工投入工程。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推动第一期工程完成堤防2919公里、疏浚河道819公里,初步缓解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困局。1950年组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治江三阶段计划。黄河治理以“宽河固堤”为策略,从1950年开始,每年投入劳力近20多万人,1953年初步完成下游堤防加固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水实践,将无数条千年“害河”逐步变为“利河”。
——摘编自牛志奇《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赛典赤·赡思丁昆明治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新中国初期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8年,印度掀起第一次反英斗争高潮,提拉克提出“自治”口号,激励民众反抗。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组建华夫脱党,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受美国经济渗透与政治干涉,1910—1917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成本大幅增加。印尼共产党掀起大规模的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摇摇欲坠。《联合国宪章》倡导民族自决原则,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国际法律支持。非洲在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恩克鲁玛等领导人倡导非洲团结统一。1961年,25个亚非拉国家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可以说,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解放与发展,也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版图,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艾周昌《世界通史·亚非拉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指导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版图”。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语的形成与扩张简表
时间 概况
5世纪 印欧人的分支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不断迁徙,与凯尔特人逐渐融合,在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人的方言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英语。英语因此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9世纪中叶 印欧人的分支丹麦人迁徙到英国北部和东部,丹麦人使用的北日耳曼语与英语的差别不是很大,因而丹麦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英语。
1362年 英国国会第一次正式用英语开会,同年颁布的法庭辩护法令规定一切法庭诉讼都必须使用英语。
14~17世纪 英语从希腊语、拉丁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再加上莎士比亚等天才文学家以及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哲学家的锻造与锤炼,英语迅速演变成与法语和意大利语并驾齐驱的一种新语言。明中后期,英语随着传教士不断传入中国。
17~18世纪 英语逐步扩张到北美、南非、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英语的使用促进了美利坚民族形成。
19世纪后半期 以澳门马礼逊学堂为代表的教会学校开创中国人习用英语的先河。经毕业于马礼逊学堂的容闳倡议,清政府将第一批幼童留学生派往美国。被林则徐招为译员的袁德辉也曾就读于教会学校。到1877年,中国已有教会学校462所,学生达8522人。
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英语的影响继续扩大。据统计,目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41个国家,约19.84亿人,作为通用语言的有35个国家,约7.46亿人,总计约76个国家,27.3亿多人。
——据高增霞《英语国际化的进程、特点及启示》等
根据材料信息,提取整体或任意信息,拟定一个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秘密★启用前
历史(八)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同:都由政府主导并设机构管理;都有贸易货物登记制度;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都带来高额税收;都推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异:前者是同一个国家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市,后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边境贸易;前者以陆地贸易为主,后者海陆并重;前者允许民间商人广泛参与,后者国家垄断丝绸贸易;前者以缗钱、纸币交易,后者黄金为标准;前者有文化产品交易,后者以经济战略目标为主。
(2)积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技术交流;减少民族政权之间的军事冲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促进儒家文化向辽、金等地传播,强化多民族政权的文化认同。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昆明水患频发;“劝课农桑”“重视水利”传统政策的影响;云南行省治所迁移、巩固边疆统治的需要。
(2)意义:根治淮河等流域水患,保障农业生产;彰显“人民至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体现制度优势,增强国家认同;推动科学治水理念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19题答案】
【答案】(1)变化:20世纪初期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与民主思想为主;一战后出现马克思主义和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二战后形成民族自决原则、泛非主义、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思想。
(2)说明:大批民族国家独立,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力量,冲击两极格局;通过联合国等平台争取平等话语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南南合作,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主题:英语的形成与扩张折射历史发展变迁。
阐述: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历史上以印欧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公元5世纪印欧人的分支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不断迁徙,公元9世纪中叶印欧人的分支丹麦人迁徙到英国北部和东部,民族迁徙带来了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英语的形成,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些文化成就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在英国殖民扩张的影响下,英语逐渐扩大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影响。
综上,英语发展历史折射英国与世界的互动,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应该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前提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化新局面。
【示例二】
主题:二战后美国推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同样讲英语的美国继之又成为世界头号霸主,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冷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以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影和麦当劳餐饮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强势文化影响广泛。美国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由英国开始的英语国际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端于美国的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了英语的全球化。
综上,英语影响力的扩大有利于世界的交往,但同时也应该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倡导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