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临门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临门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铜仁一中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临门最后一卷
历史
2025.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距今5500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和积石冢遗址。这可以用来说明
A.新石器时代自然图腾崇拜盛行 B.牛梁河先民改造自然能力提升
C.文化遗址得到充分开发与保护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
2.汉初,县廷与乡官之间的政务运行可称作“廷一官”模式。汉武帝以后,因事差遣性质的掾史出现。掾史赴乡,参加甚至代替原乡官处理事务,汉朝地方管理模式演变为“廷一掾”模式。这一转变表明西汉政府
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力图消除地方王国势力
C.创新地方官员选任模式 D.旨在废除乡里管理制度
3.土贡是古代地方向中央进献土特产或珍宝等财物的经济现象。唐朝太和年间,先后有苏州刺史刘禹锡送贡物酿酒糯米、常州刺史杨虞卿将当地出名的贡品紫笋茶赠予时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的白居易的情况。据材料可知唐后期
A.藩镇割据影响国家统一 B.中央财政权已下移
C.唐朝国家收入入不敷出 D.地方政府形同虚设
4.据统计,《宋史》列传和循吏传所记载的官员共1525人,东南籍贯者有542人,占总数1/3以上。宋代位居宰相之职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福建18人,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的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材料所述情况反映了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化发展 B.崇文抑武政策有效落实
C.东南地区高级官员人数最多 D.社会阶层流动显著提升
5.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因都察院在奏审录重囚的文本上写有“刘瑾传奉”等字样,“瑾大怒,骂之。都御史屠滽率十三道御史谢罪,御史跪阶下,瑾数其罪斥责,皆叩头不敢仰视”。这一变化表明
A.监察官政治倾向明显化 B.御史监察职能已被剥夺
C.皇权与宦官斗争白热化 D.明朝官僚运行机制异变
6.1875年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后,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他却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时人编对联评价其“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这反映当时
A.近代化外交努力成效显著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社会转型中新旧观念冲突 D.政府主动开放对外贸易
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告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由此可见《临时约法》体现了
A.近代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 B.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实践
C.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资产阶级因人设法的局限
8.近代学者对1912-1939年报刊文章标题、正文中使用“中华民族”的次数统计如下
时间 总次数 平均每年次数
1912-1918年 45 6.4
1919-1930年 1481 123
1931-1939年 4734 526
表格中这种变化缘于
A.“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 播 B.土地革命激发人们反帝情绪
C.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民族战争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9.1951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议“在同意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召开中、苏、英、美、法、印、埃七国会议,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进行谈判”。由此可推知
A.朝鲜半岛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B.战争各方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
C.实现民族自决是联合国宗旨 D.新中国积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10.2023年,贵州黔东南的“村BA”“村超”爆火出圈。在活动现场,游客们不仅能感受到激烈的体育赛事,还能沉浸式体验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飞歌、蹦“苗迪”、民族服饰走秀、侗族大歌等精彩非遗表演。这反映了
A.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得到践行 B.经济发展推动文旅融合
C.民族文化与现代体育有机融合 D.当地民众收入大幅增加
11.古代希腊奥运会最早的比赛项目只有一个:赛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拳击、摔跤、全能比赛以及马术和战车比赛;规定只有男性才能参加比赛,女性、外国人和奴隶是不允许参赛的。这些规定
A.体现鲜明的阶级差别 B.说明城邦注重公民素质培养
C.忽视广大平民的利益 D.反映了不同群体的经济地位
12.布洛赫论及欧洲庄园制度时写道:“庄园首先是一种地产,不过是由领主的属臣所居住的地产。这些财产每次转手时,领主都要求举行新的封地仪式,封地仪式很少是免费授予。”材料意在说明
A.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C.庄园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D.封建领主拥有庄园的司法权
13.英语和西班牙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主要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西班牙语也分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两类。这侧面见证了
A.工业文明的深远影响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三角贸易的文化灾难 D.殖民扩张的历史印记
14.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原因,传统观点主要从英国较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圈地运动等角度进行解释,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国家专利保护、农业革命等因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同样不可忽略。这说明
A.历史解释应难以形成共识 B.后期的研究成果相对可信
C.历史认识受制于现实环境 D.历史研究需推翻已有成果
15苏俄政府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执行差别房租制;同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符合
A.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B.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需要
C.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D.美苏冷战局势紧张需要
16.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该图从本质上掲示了
A.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失灵 B.经济全球化加快
C.美国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D.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268年,裴秀晋升为司空,掌管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期间,裴秀结合实际及前朝地理书籍和地图,提出“制图六体”的地图制图理论:“制图六体有六焉。一日分率(即比例尺),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有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日方斜,六日迂直。”
-摘编自卢良志《裴秀与“制图六体”理论》
材料二 现存明代“万里海防图”几乎都是“海上陆下”式。对明人而言,防倭是海疆首要任务,受“内夏外夷”-“内下外上”观念的影响,广东自然而然位居卷首。清前期的海图继承明代“万里海防图”的样式,亦沿袭“海上陆下”的方位。但是,清中期出现的以陈伦炯《沿海全图》为代表的“海下陆上”式海图改变了这一情况。几乎同时,江南、广东等省局部海防图或方志中的海图方位,亦出现由“海上陆下”向“海下陆上”的转变,盛京在首,台澎居后。清后期,仿自英国海图的新式海图集以其详略得当、“方位道里”明确、便于寻检等优点,逐步取代了传统长卷式海图,海图方位随之变为“上北下南”,但是整个海图集中各分图“自盛京至广东”的排列次序仍未改变。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裴秀“制图六体”的理论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图方位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 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材料三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下面是汇编自《明史》等资料的明末各地灾情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1632-1634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和明朝农业发展的异同。(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1912-1927)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与上一轮的洋务运动时期相比,它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洋务运动的主角是洋务派大臣以及附庸于他们的官商,其工业化的特点是对军事工业的关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国营资本为主力,创办大型企业为主轴,到后期则把重点放在铁路、矿务和钢铁等资源性领域上。洋务运动因而奠定了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基础。此次工业化则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在此期间,中国完成了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布局。中国民族经济的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从经济增长率的数据上看,尽管有不同的统计结果,但是,高速增长是一个不争的共识,根据国内学者的计算,工业增长率在 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1921年到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1923年到1926年为8.7%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1895-1926年各类民族实业创办资本总额统计表(1933年币值)
时期(年) 行业类型 历年所创办资本额在1万 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家) 创办资本总额 (万元)
1895-1911 民用工矿业 457 113805
纺织轻工业 112 18671
金融业 30 25577
交通运输业 287 19846
1912-1926 民用工矿业 1981 429785
纺织轻工业 395 120472
金融业 313 206628
交通运输业 439 34478
-数据来源于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 影响。(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其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图1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印有“保卫世界和平签名”纸张签上自己名字的场景。
图1《保卫和平》(1950年,邓澍作)
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以“《保卫和平》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铜仁一中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临门最后一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A D C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C D C A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4分)
(1)“制图六体”是对前朝制图实践的理论总结;确定了地图制图的基本要素;开创我国地图编制理论之先河,奠定了我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清朝中期海图方位由“海上陆下”向“海下陆上”转变;清后期出现以新式图集代替长卷展现整个海疆的趋势;盛京在地图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原因:清朝前中期海疆基本稳定,统治者奉行疆域大一统的观念;清后期,民族危机出现,新式海图集以其优势便于应对危机;西方海图制作理念和方式的传入;盛京作为满人发祥地及留都,地位重要。(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18.(12分)
(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2分)
(2)认识:①农业地位(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等);②重视调整影响农业发展因素(技术、制度、自然等)。(4分)
19.(14分)
(1)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民营资本崛起;掀起实业投资热潮;工业增长迅速。(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影响:推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提供社会基础;进一步促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基础,不利于构建完整均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每点2分,4点8分)
20.(12分)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1)妇女抱着孩子签名;
(2)和平鸽、人们积极响应保卫和平签名活动;
(3)家禽、树上的果实以及趴在稻谷上的孩子,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
(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
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结合画面正中央妇女抱着孩子签名等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和地位提高、扫盲教育使农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角度阐述;
(2)结合和平鸽、保卫和平签名等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而迎来和平、国人对和平的渴望、为抗美援朝战争做思想上和舆论宣传准备的角度阐述;
(3)结合家禽、树上的果实以及趴在稻谷上的孩子,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翻身成为国家主人、土地改革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发展的角度阐述。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