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厚德载物
2.秦汉时期,对骆驼形象的刻画稚嫩粗糙,与真实的骆驼差别很大,如四川新都东汉晚期的画像砖上的骆驼形象身材纤细,似飞奔的马。唐代骆驼的艺术形象更为生动传神,成为大唐的经典符号。这一变化可佐证唐代
A.艺术风格多样 B.政治局面稳定
C.豪迈之风盛行 D.对外交往繁荣
3.下图是某一时期人口南迁示意图。据图示信息,这次迁徙
A.夯实了南方政治经济重心的地位 B.初步实现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C.奠定了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 D.推动了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4.巴格达被攻陷后,各种火器大量传人阿拉伯地区,后传入西方。在十三、四世纪时,西方都称中国为“契丹”,他们把中国的火器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炮”。与“契丹火枪”传播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马可·波罗的来华之旅 B.蒙古军队的第二次西征
C.蒙古军队的第三次西征 D.列班·扫马的欧洲之行
5.明末清初某商号账本载:“四月,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计银五百两;九月,与杭商合本采闽茶二千斤,息约四分,立契分红;另支纹银百两购湖丝,委苏匠成绸。”该账本说明当时
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
6.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南边疆,将铁路修筑作为侵略手段。不同群体反应各异,如下所示,下述言论共同反映了
云贵总督奏报 腾越、临安民俗最为强悍,此次洋员过境,几酿事端。现在英法勘路各员,大有即勘即办之意,绅商士庶均难安枕。
云南留越学生 我滇路线,南已被法人劫取,西又为英所垂涎······若我再不筑成此路,以取四川援助,吾恐法人朝发夕至,我既无相当之自备。
广西咨议局 广西铁路,当时诸人士奔走号呼,唇焦舌敝,发为此议者,盖起于防患也。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加 B.民众交通主权意识增强
C.近代铁路建设阻力重重 D.地方政府维护国家主权
7.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电视名篇《上海滩》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我国中部、东部破产小生产者和农民青年闯上海为背景。青年失业,毒赌走私成为边缘人生计的收容所。在租界里,政界商界黑帮皆登舞台,连续剧以黑帮仇杀为主线,辅以男女主角的曲折爱情。该剧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该剧侧面反映出
A.城市治理的新课题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爱情甜蜜却无顺境 D.列强侵略人民窘困
8.计量史学主要是用数据分析和量化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以下表格据孙璐、孙增德等相关文章数据编制,用来分析1900-1940年间中国近代留学生选择专业的趋势及原因,正确选项是
时间 工程 医学 法律 教育 农业
1900-1910 35% 15% 10% 20% 20%
1911-1920 25% 20% 15% 25% 15%
1921-1930 20% 25% 20% 30% 5%
1931-1940 15% 30% 25% 25% 5%
A.工程专业比例下降反映了中国工业发展停滞
B.医学专业比例上升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相关
C.法律专业选择减少是因向西方学习转向文化
D.农业专业持续冷门是因留学生忽视农村问题
9.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政府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类幼儿教育机构,接办了全国的私立幼儿园并将其改为公立,教育部门、工厂、机关、部队和街道办纷纷创办幼儿园,农村生产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幼儿教育。这说明当时新中国幼儿教育
A.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B.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
C.积极借鉴苏联经验 D.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
10.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智慧粮库”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智能化粮库1300余座,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98%,粮食储存损耗率降至1%以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实现了粮情监测、智能通风、低温储粮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些举措
A.创新运用科技手段战胜了饥饿威胁 B.扩大了国家粮食储备的总量规模
C.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D.提升了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11.有史家认为,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诸多关键节点:从农业的起源到铁器的最早冶炼,从印欧人的迁徙到丝路商旅的往来,从帝国的争霸到文明的兴替······至今仍是全球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这片土地”是指
A.巴尔干半岛 B.小亚细亚 C.两河流域 D.伊朗高原
12.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汉志地区再次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汉志重镇麦加城因集市兴盛而吸引了各部族前来参加赛诗会、朝拜克尔白神庙等文化活动,最终成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城。麦加的兴盛表明
A.商路变迁影响文化活动 B.地理优越利于城市发展
C.经济发展决定宗教兴衰 D.文教兴盛推动民族融合
13.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的多次肆虐直接导致欧洲的人口迅速减少,很多耕地荒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5世 纪末期才开始慢慢改善;从16世纪开始,欧洲农业生产力得到逐步释放。欧洲农业生产力释放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欧洲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解放 D.中世纪的庄园经济逐步瓦解
14.19世纪初,一位南美革命者在书信中写道:“欧洲的雄狮为争夺王冠自相撕咬,美洲的雄鹰得以展翅高飞。”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众矢之的 B.拿破仑战争削弱西葡的势力
C.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 D.西葡殖民压迫引发社会矛盾
15.下图为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在某历史时期创作的木刻版画《Hunger (饥饿)》,描绘了当时一位德国母亲和孩子在饥饿中挣扎的场景。这作品旨在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困境 B.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大危机对德国工业破坏巨大 D.冷战对峙下德国民众生活的艰难
16.20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经济危机,失业等问题让人们把目光聚集在移民身上。国民阵线创始人勒庞利用民众不满情绪宣传排外主义,提出了著名的口号“法国人优先”,吸引了中下层民众支持,国民阵线也因此成为法国重要政党。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移民问题阻碍经济发展 B.多元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C.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D.反全球化成为社会主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出于对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尚未开启时,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西方国家很难战胜中国。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
-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学西渐”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塑造了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极端反抗,本质上是“忠孝伦理与个体意志”的冲突,是“杀身成仁、成就大我”的追求;他的重生依靠太乙真人以莲藕重塑肉身,形成了“大道无尘”的载体,暗合中国神话中“道德救赎高于一切”的伦理观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从魔丸降世到闹海屠龙,再到助周伐纣直至成为天庭护法神,哪吒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封神演义》“劫运一封神”的宏大叙事。个体奋斗最终被纳入天宫体系,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叛逆到成佛的轨迹相同,不但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一平天下”的进阶逻辑,这种“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的结局也符合华人“贵和尚中”的乐感审美心理。
-摘编自王猛《(封神演义》对儒家伦理的消解与重构》等
材料二
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古希腊神话产生时间较晚,其作为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由希腊原始初民口口相传,又经荷马、赫西俄德等人改造,在城邦岛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奥林波斯神系。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风流、赫拉的嫉妒心与赫尔默斯的虚荣心等,充满凡夫俗子的情感欲望;赫拉克勒斯虽为宙斯之子,却需完成十二试炼洗刷罪孽,其半神之躯始终承载人性的弱点;无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后被命运诅咒,还是俄耳甫斯冥界寻妻的永恒失败,再到普罗米修斯盗火后永受折磨,个人英雄主义的结局都展现了对既定命运的悲剧反抗,并最终发展为“原罪与救赎”的宗教极致。
-摘编自张开焱等著《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神话卷》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希腊神话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与希腊神话差异的主要社会成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等新对手,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印度茶在种植上经过科学的剪枝与采摘,而且是以节省人工的机器制造出来的。印度“凡种茶之地,政府皆开通道路以便运输”。中国茶则多是分散的小农经营,产于山区,运输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根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阿萨姆公司(英国商人创办的股份公司)于1852年宜布首次获利3000英镑。随后,私人资本纷纷投资于植茶业,到1870年印度茶叶开始改变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的垄断局面。从对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考察,我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肇端。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材料二
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人民币“朋友圈”。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中,美元被用作金融武器和制裁工具,极大损害其国际信誉;面对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美欧国家一改此前零利率政策,短期、高频、大幅的加息政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动荡;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英国养老金市场、美国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等相继爆发危机;美国为维护霸权,在国际投资与贸易中“脱钩断链”,打压竞争对手等。面临发展、安全、环境等全球性挑战,众多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与人民币合作,显示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中国纪检监察报》采访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度茶叶贸易取得成功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越来越多国家加人人民币“朋友圈”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21世纪初,中国政府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史实。(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两个必备因素,一个是庞大的国家体系-帝国,另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价值体系-某种特定的宗教或意识形态。4世纪后,世界上逐渐形成四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图”“西亚-北非文化圈”“欧洲文化圈”。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工业文明”,这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摘编自钱乘旦《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请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A B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B A C
二、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52分)
17.【答案】(12分)
(1)特点:内容多样,涉及不同领域;借助官方力量推动其传播;受众有限,局限于中国社会上层;存在局限,一些近代科学最新成果未能传入中国。(6分)
(2)原因
①中国文化优势,儒家经典等中国精神文化成果具有吸引力。
②传教士推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③欧洲处于社会变革前夕,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汲取发展的力量。(6分)
18.【答案】(16分)
(1)中国:重视伦理道德;崇尚家国情怀(或集体观念),轻个体价值;主张中庸和谐;讲求结局圆满。(任答2点,4分)
西方:凸显人性情感;推崇个人奋斗(或个体意识),重个体价值;主张斗争反抗;体现悲剧色彩。(任答2点,4分)
(2)中国:农耕社会的相对稳定性;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与大一统的政治取向;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的影响。(任答2点,4分)
希腊:商业贸易活动的独立性;以海岛自然环境为基础;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作用。(任答2点,4分)
19.【答案】(12分)
(1)成功因素:政府支持;民间私人资本的支持;种植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便利;工业革命后机器的投入使用;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股份公司等)。(任答2点,4分)
(2)原因:美元作为金融武器和制裁工具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美欧的金融政策造成通货膨胀爆发和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在国际投资贸易中打压竞争对手;世界面临发展、安全、环境等全球性挑战。(任答2点,4分)
史实: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任答2点,4分)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人类早期文明由分散孤立走向联系扩展。
论述: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限制,早期文明各自独立发展。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出现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文化成就。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产生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等文化成就。古希腊产生了哲学。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文明区不断扩展并逐渐相互连接,促进了帝国的兴起。崛起于西亚的波斯帝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促进西亚、北非和希腊文明的交流。亚历山大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将希腊的文化传播到埃及和西亚。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在扩展中不断交流,促进了文化圈的形成。示例二:
论题: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的思想促进了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中国自秦汉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中国历史虽然出现过政权并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主要趋势。伴随着国力强盛,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这些国家也将儒学作为官学。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东亚各国,东亚文化圈不断发展。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混战状态。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依靠传教和军事征服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后经过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在被征服地区广泛传播,西亚一一北非文化圈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力量强大的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其文化,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促进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评分标准:
评分项 论题与论证 材料与史实 叙事与逻辑 分数
水平1 无论题、无论证。 没有使用史实,史实 错误 仅罗列史实。 0-4分
水平2 论题不甚清晰;论证不合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叙述连贯通顺。 5-8分
水平3 论题明确;论证一致、合理。言简意赅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至少3条论据) 叙述结构完整。表达清晰 9-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