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考模拟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3.“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A.盐铁官营 B.平抑物价 C.休养生息 D.尊崇儒术
4.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 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B.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
A.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B.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 D.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
7. 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8. 造成下列实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略
B. 政体改变
C. 军阀割据
D. 闭关锁国
9. 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A.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农奴生活质量较高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奢靡浪费之风盛行
10.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则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B.1942年7月,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
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登陆诺曼底
11.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12.“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但时刻不要忘记为祖国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老军人……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A.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B.英勇顽强 舍生忘死
C.自立更生 艰苦奋斗 D.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
13.下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A. 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 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C. 表达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D. 揭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4.“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
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15.15世纪,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也得到更快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租地农场促进经营方式的改变
C.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16.“开足马力,全速前进”是一幅宣传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的画作的标题。如果给这幅画作添加一个副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B.坚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C.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全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7.某小组在历史课上汇报展示了如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为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近代科学与文化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二、非选择题(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3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齐民要术·种谷》载:“凡谷田,必须岁易(轮作)。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穉禾……凡春种欲深,夏种欲浅。”
材料二
唐代《唐六典》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北宋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
归纳材料一中的耕作要求及体现的农业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古人如何协调自然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5分)
对比材料二唐宋两代市场管理制度,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突破,并分析其反映的经济趋势(5分)
(3)结合上述问题,归纳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如图文物是朱德使用过的驳壳枪,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人民军队此后峥嵘岁月的起点。这把枪的主人,在革命困境中展现出磐石般的坚定意志,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
材料二
如图文物是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台计算机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输进数据后,手摇算出结果。中国科学家凭借这种简陋的运算工具,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经过整整三年,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均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编著《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及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和意义。(6分)
(3)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件文物,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知识结构中主题事件发生的历史定义,并说明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演变。(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世界变局的观点,并从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完整)(6分)
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A C D A B D C A C B B C D A A B
二、非选择题(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36分。)18.
(1)轮作;避免地力耗竭,保持土壤肥力;耕种春深夏浅;顺应气温与降水变化,确保种子萌发条件(任意4点4分)协调方式:观察物候;总结经验;形成因时因地而异的耕作技术。(任意1点1分)
打破坊市时空限制;出现定期集市与夜市;(2分)趋势: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3分)
农业技术精细化;商品多元化;贸易兴盛;生产经验总结;国家有效政策和管理;(任意2点2分)
19.
(1)名称:南昌起义。(1分)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任意1点1分)
(2)原因:党和国家的领导;中国科学家的自力更生。(每点2分)
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任意2点4分)
(3)示例:
驳壳枪: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
冲破黑暗的驳壳枪——南昌起义第一“枪”
手摇计算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邓稼先的“秘密武器”——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计算机。(4分)
20.(1)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状态;非和平非战争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从雅尔塔体系到两极格局演变(6分)
水平等级 观点明确 材料运用与阐述
5-6分 选择明确,有概括性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观点加以论述,运用两个及以上的相关史实,前后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3-5分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相关的史实,但选取上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晰
2-3分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史实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0—2分 未选择观点 史实、论述与观点无关,或照抄材料,无论述
示例:
中国通过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演变,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2001年就WTO,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整合亚欧非大陆经济资源。截至2023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落地,促进了沿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打破传统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心—边缘”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行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从“西方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