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评价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评价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评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制定“输籍法”,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通过全国性大规模地检括户口,查出大量的隐漏人口。这一举措 (  )
A.体现了赋役繁重刑罚严苛 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C.反映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表明法律制度已健全完善
2.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泛指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南北的地区)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湖南、湖北)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而下,集散于江淮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手工业生产发达 D.大运河沟通南北
3.唐太宗手下既有出身敌营的将领尉迟敬德,也有政敌的下属魏征;既有落魄文人马周,也有皇亲国戚长孙无忌。这表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
A.虚心纳谏 B.重视农业
C.以民为本 D.唯才是举
4.某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钱币上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推测依据的是,隋唐时期 (  )
A. 是繁荣开放的时代
B.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C.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D.沿用了圆形方孔钱
5.小历同学打算写一篇有关“唐代经济发展”的小论文(图文版)。下列可用作当时经济发展直接证据的插图的是 (  )
A.《唐蕃会盟碑》 B.《清明上河图》
C.《盛世滋生图》 D.《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6.“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一情形直接导致了 (  )
A.黄巢起义 B.政治腐败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
7.据统计,唐代的少数民族宰相有二十四人,分别来自十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出身的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甚至《新唐书》还专辟《诸夷蕃将传》,集中介绍少数民族出身的著名将领。由此可见,唐朝(  )
A.民族政策开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文学艺术多彩 D.中外交流频繁
8.某同学在收集关于大唐文化发展的资料时,发现了日本正仓院珍藏的《鸟毛立女屏风》,其中仕女的服饰、构图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了 (  )
A.中日经济的互补性 B.唐朝文化的影响力
C.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D.日本文化的优越性
9.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歌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开始受人瞩目。由此可见 (  )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崇文抑武 D.戏曲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10.下图所示内容是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同流行语。导致这一时期流行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王安石变法的实施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11.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历史事件专题讲座的提纲。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
第一期 积贫积弱——农民起义频发 第二期 募役均税——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期 编户为保——统治秩序稳定 第四期 变法收效——财政收入增加
A.范仲淹推行新政 B.杯酒释兵权
C.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D.王安石变法
12.与巨额的军费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
A.抓住了巩固政权的契机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13.下面材料是对宋朝两位英雄人物的描述,这两位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共同品质是 (  )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尽忠报国。有人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元世祖亲自劝降,他严词拒绝。刑场上,他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A.乐观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勇于创新精神
14.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东京等地。这说明了 (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15.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须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表明行省制度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权力
C.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6.元朝使吐蕃地区直辖于宣政院,并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来加强治理,执行了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工作。可见,元朝时 (  )
A.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国 B.国家疆域达到顶峰
C.边疆治理得到了加强 D.行政建制趋于完备
17.据统计,宋代的工商业税,如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的税收都有大幅度增加,已成为对宋代财政影响巨大的税项之一。据此可知,宋代 (  )
A.商品经济活跃 B.财政负担过重
C.商人地位提升 D.娱乐活动丰富
18.下面的诗句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宋]李邴《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自言家住波斯国,只种珊瑚不种田。 ——[元]马祖常《绝句七首》其六
A.驿站遍布全国 B.航海技术发达
C.陆路交通发达 D.对外贸易兴盛
19.下面是我国古代印刷术发明情况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科技 (  )
时期 概况
隋唐 雕版印刷术出现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 王祯用木活字印刷《旌德县志》
A. 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B.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注重文化教育发展
20.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明朝 (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21.《海外华人》中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
A.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 B.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
C.践行天朝上国理念下西洋 D.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2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关于曼陀罗花的记载:“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这体现了李时珍 (  )
A.重视传统经验的总结 B.选材着眼于现实生活
C.实践求证的科学精神 D.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
23.据下表可知,明朝中后期 (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时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不理政事,纵情享乐,到处游玩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神仙,疏于朝政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浪费,长期不理朝政
A. 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政治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24.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驻兵之后,命人编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并迁移大量闽南人到台湾,还允许当地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这些措施 (  )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消除了民族发展差异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
25.为防止蒙藏贵族操控转世灵童,乾隆时规定,转世灵童必须通过驻藏办事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制度来确定。这一规定旨在 (  )
A.明确驻藏办事大臣的地位 B.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D.强化西藏政教合一体制
26.顺治年间,和尚函可随身携带了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变记》,被严刑折磨后流放;乾隆时,卓长龄著《忆鸣诗集》,其中“忆鸣”二字被认为是“追忆前明”,卓氏家族因此遭灭门之灾。材料说明清朝 (  )
A.文化专制严酷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27.康熙年间,清政府要求出海贸易者必须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发给执照,对船只的数量、水手人数、出口商品以及目的地等均有一定的限制。这表明,清政府 (  )
A.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B.鼓励民间对外交往
C.重视民众户籍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8.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低价购买,致使“富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  )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已被严重动摇
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人口增长导致耕地不足
29.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万户人家,其中机工、曳花(提花织机上的提花工人)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作坊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这说明,江南地区 (  )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D.生产经营区域化出现
30.《杨门女将》《海瑞罢官》《秦香莲》等众多受民众欢迎的京剧剧目,都通过讲述是非善恶、忠良奸佞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真善美。这些京剧剧目 (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体现民众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体育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面是唐代马球竞技概况。
群体 竞技活动
帝王 唐太宗喜欢观看西蕃人(胡人)打马球。
吐蕃迎娶金城公主时,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吐蕃进行马球友谊赛,唐朝取胜。
进士 新科进士刘覃跨马打球,从武将手中抢回球场。
妇女 “聚女骑驴击球,制(制作)钏驴鞍,及诸服用。”
材料二 下面是出土的三件宋代瓷器。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童子蹴鞠纹枕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宋代绿釉相扑俑
材料三 清帝每年(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秋猎,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演习,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主要是使人练习骑射,达到练武的目的,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每次围猎结束,全体在野外摆上所猎野味,点起堆堆篝火举行野宴,并观看马技等体育表演。到木兰行围结束,全体回到避暑山庄,要举行更隆重更盛大的塞宴。……清帝和随从官员以及各族首领、蒙古王公等齐集一堂举行庆功宴,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皇帝对有功人员还要论功行赏。
——摘编自徐素卿《访避暑山庄话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马球竞技反映出的时代风貌。(6分)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皇帝举行秋猎的意义。(4分)
32.城市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更是时代变迁的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我国封建时代城市建筑的集大成者,整体分为宫城、皇城、市(商品交易区)、坊(居民居住区),彼此区划泾渭分明,开创了唐以后各朝代都城的建设先例;唐长安城形如棋盘,街道宽阔平整,交通布局合理,城市绿化、美化严格讲究;城内东、西两市是当时长安城商业经济活动的中心;身着各种服装的边疆各族人民汇聚于此,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长安城面积约是同时期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面积的7倍,是同期无与伦比的国际第一大都市。
——摘编自张东明《世界都城建设的里程碑——记唐都长安》
材料二  我国古代集镇的演变表(局部)
时期 材料 出处
唐代 下庄镇,在州城东,为秦汉治之地,故于此设镇。阿育王寺咸通十年经幢石刻尚存,其列衔有下庄镇使押衙程稔、镇副使衙前总管何郊,皆军镇之官也。 《鄞县通志》
北宋 鄞县旧有大嵩、横溪两税场,奉化县旧有公塘、白杜两税场,岁共计额钱五千六百余贯。 《宝庆四明志》
清代 澛港镇在县西南十五里,境内镇市惟此最大。多砻坊,为米粮聚贩之所,商旅骈集。 《芜湖县志》
余姚有小江布,今出彭桥。 《余姚县志》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古都学会评选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为中国“十大古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以来集镇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镇变化的影响。(4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座古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入选“十大古都”的理由。(4分)
33.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某班围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部分) 教育发展
第二组 人口分布
第三组   北宋经济重心的转移在民族地区……具体表现在社会治理的汉化、经济往来的礼邦化等方面。……生活化反映在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比如北方宫廷菜肴普遍被民众接受。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写照最显著的表现是少数民族社会管理日渐规范化、体系化,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周边少数民族效仿北宋互市在边疆地区设立茶马道,通过与北宋政府的谈判,少数民族在经济往来中日益礼邦化,推动了中国边疆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民族交往
(1)在第一、二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8分。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民族交往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方面有所汉化,同时推动了边疆贸易的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研究结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D 6.C 7.A 8.B 9.A 10.D 11.D 12.A 13.C 14.B 15.A 16.C 17.A
18.D 19.A 20.D 21.D 22.C 23.C 24.C 25.B 26.A 27.D 28.C 29.C 30.B 
31.(1)唐朝民族交融加深;尚武的社会风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任答三点即可,6分)
(2)宋代体育运动的类型多样;体育元素是宋朝瓷器纹饰的重要素材;宋代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任答两点即可,4分)
(3)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笼络人心;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答两点即可,4分)
32.(1)特点:布局严整,规划整齐;交通布局合理;注重城市的美化;商业繁荣,市、坊分开,区划分明;城市面积大;是国际大都市。(任答两点即可,4分)原因: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答一点即可,2分)
(2)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军事功能逐渐弱化;集镇逐渐出现了专业分工。(任答一点即可,2分)影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任答一点即可,2分)
(3)【示例】
选择古都:西安。
理由:西安历史悠久,历史上多个王朝定都于此。西汉时,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唐朝时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任选一座城市,言之有理即可,4分)
33.(1)【示例】
研究角度:教育发展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从唐朝开始,南方籍贯状元的人数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到明、清时期,南方籍贯状元的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籍贯的状元人数。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不断发展,为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提高了南方士人的文化素养,使其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
研究结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地区教育的发展。
(任选一个研究角度作答即可,研究思路6分,研究结论2分,共8分)
(2)农业发展;科技文化;交通发展。(任答两个研究角度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