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明确 目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建构 知识 体系主题研习(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2.内环境的构成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1)内环境概念: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图)3.连线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二)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如图)(2)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与它含有的HC、H2CO3等物质有关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如图)1.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的参与。 自我诊断1.概念理解(判断正误)(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 ( )(2)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 )(4)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 )(5)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 )(6)淋巴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 ( )2.事理分析(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5“图1 2”挖掘分析)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蛋白质含量为7%~9%,无机盐含量约为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 。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1”素材挖掘)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水疱主要是由 中形成的;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是 。 重难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生理过程1.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两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存在的物质(2)认清4类内环境不存在的物质2.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例1] (2025年1月·八省联考四川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脑脊液。脑脊液中绝大部分是水,Na+浓度较高(约为神经细胞的10倍),蛋白质含量很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是一种体液,和组织液同属于内环境B.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C.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渗透压低于脑脊液D.与脑脊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听课随笔:重难点(二) 建构模型理解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情|境|探|究| 下面是体液各组成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1)B、C分别为什么结构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a、b、c、d四种体液的关系。|认|知|生|成|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2.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物质含量的变化(1)一般器官中物质含量变化分析一般的组织器官中O2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而代谢废物(如CO2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2)常考特殊器官中的物质含量变化分析①肺组织中O2、CO2含量的变化规律②肝脏组织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重难点(三) 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分析 [例2] (2025·荆州模拟)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和③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⑤中蛋白质含量比②和④中多,所以⑤的渗透压高于②和④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⑤的pH会明显下降听课随笔:|认|知|生|成| 图解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 血浆与组织液渗透压失衡会导致组织液总量增加,即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降低是组织水肿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题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3”变式应用)右图表示人体内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一般相同B.若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则过程②会减弱,导致尿量增加C.O2浓度在图中的大小关系:A>内环境>肌细胞D.B是消化系统,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消化酶也是内环境的重要成分2.(2025·重庆检测)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B.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C.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3.(2025年1月·八省联考晋陕宁青卷)血液生化指标可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检测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30 U/L 9~60总蛋白 61 g/L 65~85葡萄糖 3.7 mmol/L 3.9~6.1醛固酮 476.2 pmol/L 138~415注:正常人体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A.ALT测定值升高表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B.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出现组织水肿C.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能发生障碍D.醛固酮水平升高使机体对K+的吸收增强题点(二) 物质通过内环境交换时的穿膜层数4.如图所示为氧气从红细胞(①)中出来,经过血浆(②),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③),再经过组织液(④),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⑤)中后进入线粒体(⑥)被有氧呼吸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通过各生物膜的方式均为扩散B.根据氧气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⑥的内部C.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D.氧气从①到⑥的整个过程是不消耗生物体能量的5.(2025·南阳模拟)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由②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液体一样多 [思维建模]图示法分析物质穿膜层数(以氧气和葡萄糖为例)由图示分析可知,氧气从肺泡进入线粒体被利用穿膜层数至少为11层;葡萄糖从小肠肠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至少为7层。主题研习(二) 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稳态的解读实质 内环境的各种 和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机制 调节网络 能力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意义 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 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 (如HP/H2P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 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 相似而不同于 ,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与结论材料 图示 结果滴加HCl后,自来水pH ;滴加NaOH后,自来水pH 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 生物材料(如肝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 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而不同于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 ,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稳态概念的发展自我诊断1.概念理解(判断正误)(1)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3)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激素调节占主导地位。 ( )(4)健康人体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则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 ( )(5)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 )(6)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只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2.事理分析(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7“问题探讨”探究思考)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健康状况,原因是 。 (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问题分析)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 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 题点(一) 内环境稳态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2025·甘肃模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能够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血浆变为弱酸性B.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发生组织水肿C.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和胰蛋白酶等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2.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气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B.肺气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C.“醉氧”是由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的运输氧气能力过强D.“醉氧”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 [归纳拓展] 内环境稳态失调可引起的疾病归纳①代谢废物积累→尿毒症;②pH失调→酸中毒或碱中毒;③O2缺乏→乳酸中毒;④体温失调→发热或中暑;⑤血钙过低→肌肉抽搐;⑥血浆蛋白含量低→组织水肿;⑦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或糖尿病。题点(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和原理3.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4.某同学为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 1号烧杯 2号烧杯 3号烧杯 4号烧杯 5号烧杯 6号烧杯① 等量清水 等量缓冲液 等量X溶液 等量清水 等量缓冲液 等量X溶液②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③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 mol/L HCl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0.1 mol/L NaOH④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溶液由新鲜血液离心后的沉淀物制得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C.预测2、3号与5、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分别完全相同D.本实验可说明血浆中pH稳态通过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主题研习(一)基础全面落实(一)1.②细胞外液 ③组织液 ④血浆 2.(1)细胞外液 (2)组织液 血细胞 3.①-c ②-d ③-e ④-a ⑤-b(二)1.(1)无机盐 水 (2)蛋白质 2.无机盐、蛋白质 7.35~7.45 37 ℃(三)1.内环境 2.各个系统[自我诊断]1.(1)√ (2)× (3)× (4)× (5)× (6)×2.(1)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等无机盐离子大得多,故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无机盐(2)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 水疱中的液体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重难深化拓展[例1] 选C 脑脊液是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其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水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但水分子更多的是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B正确;神经细胞的渗透压与脑脊液中渗透压基本相等,否则神经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状态,C错误;脑脊液是一种组织液,与血浆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D正确。[情境探究](1)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2)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组织液,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3)提示:[例2] 选B 题图中①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⑤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进入②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⑤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因此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有的蛋白质多,但血浆、组织液以及淋巴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C错误。高原地区缺氧,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的pH有所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考向精细研究1.选D 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一般都是主动运输,A正确;若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则过程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弱,导致尿量增加,B正确;O2是顺浓度梯度扩散的,由肺进入内环境最后运输到组织细胞被利用,在A(肺)的浓度最高,内环境次之,肌细胞中浓度最低,C正确;B是消化系统,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但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2.选A 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B、C、D所述异常均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3.选D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ALT测定值升高表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正确;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由题表可知,此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偏低,结合以上分析,其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能发生障碍,C正确;醛固酮水平升高使机体对Na+的吸收增强,D错误。4.选B 氧气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D正确;根据氧气的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①(红细胞)的内部,B错误;氧气从红细胞出来经过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单细胞)经过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经过1层细胞膜,再进入线粒体穿过2层膜,共穿过6层膜,一层生物膜具有两层磷脂分子,所以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C正确。5.选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③内液体(血浆)渗透压过低,造成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则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②(红细胞)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⑤内液体是淋巴液,③内液体是血浆,与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主题研习(二)基础全面落实1.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一定限度 正常生命活动2.(1)缓冲液 肝匀浆 缓冲液 自来水 (2)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均保持相对稳定 均保持相对稳定 缓冲液 自来水 缓冲物质3.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基因表达[自我诊断]1.(1)× (2)× (3)× (4)× (5)√ (6)×2.(1)血液是机体营养和代谢废物运输的载体,血液中包含机体多种代谢产物,健康机体的各种代谢产物都有一个正常范围,当机体某器官或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就会出现异常(2)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考向精细研究1.选B 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但由于血浆中存在HCO/H2CO3、HPO/H2PO等缓冲对,血浆pH仍维持在7.35~7.45这个范围内,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由血浆流向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胰蛋白酶由胰腺分泌,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在肠道中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2.选C 正常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可以维持内环境稳态,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A正确;肺气肿患者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使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B正确;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D正确。3.选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4.选D 由实验目的可知,X溶液由新鲜血液离心后的上清液(血浆)制得,A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步骤①中溶液种类和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及滴数,B错误;预测2、3号与5、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分别基本相同,C错误;X溶液(上清液)的pH变化随着HCl(NaOH)的滴数的变化比清水的pH变化小,更接近缓冲液,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通过其中的缓冲物质进行pH调节,D正确。 (共97张PPT)稳态与调节选择性必修1第八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讲明确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建构知识体系目录主题研习(一)主题研习(二)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时跟踪检测内环境的稳态主题研习(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基础全面落实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2.内环境的构成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1)内环境概念:由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图)细胞外液组织液血细胞3.连线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二)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如图)(2)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液中_______含量很少。无机盐水蛋白质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_,与它含有的HC、H2CO3等物质有关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左右无机盐、蛋白质7.35~7.4537 ℃(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如图)1.细胞可以直接与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_________的参与。内环境各个系统自我诊断1.概念理解(判断正误)(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获取O2。( )(2)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 )(4)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 )(5)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 )(6)淋巴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 ( )×√××××2.事理分析(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5“图1-2”挖掘分析)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蛋白质含量为7%~9%,无机盐含量约为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等无机盐离子大得多,故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无机盐(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1”素材挖掘)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水疱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的;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水疱中的液体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重难深化拓展重难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生理过程1.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两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存在的物质(2)认清4类内环境不存在的物质2.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例1] (2025年1月·八省联考四川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脑脊液。脑脊液中绝大部分是水,Na+浓度较高(约为神经细胞的10倍),蛋白质含量很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是一种体液,和组织液同属于内环境B.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C.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渗透压低于脑脊液D.与脑脊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解析] 脑脊液是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其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水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但水分子更多的是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B正确;神经细胞的渗透压与脑脊液中渗透压基本相等,否则神经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状态,C错误;脑脊液是一种组织液,与血浆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D正确。重难点(二) 建构模型理解体液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情|境|探|究|下面是体液各组成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1)B、C分别为什么结构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组织液,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3)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a、b、c、d四种体液的关系。提示:|认|知|生|成|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2.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物质含量的变化(1)一般器官中物质含量变化分析一般的组织器官中O2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而代谢废物(如CO2等)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含量<静脉端的含量。 (2)常考特殊器官中的物质含量变化分析①肺组织中O2、CO2含量的变化规律②肝脏组织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重难点(三) 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原因分析[例2] (2025·荆州模拟)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和③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⑤中蛋白质含量比②和④中多,所以⑤的渗透压高于②和④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⑤的pH会明显下降√[解析] 题图中①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⑤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进入②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⑤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因此血浆比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有的蛋白质多,但血浆、组织液以及淋巴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C错误。高原地区缺氧,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的pH有所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认|知|生|成| 图解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血浆与组织液渗透压失衡会导致组织液总量增加,即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降低是组织水肿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题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3”变式应用)下图表示人体内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考向精细研究A.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一般相同B.若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则过程②会减弱,导致尿量增加C.O2浓度在图中的大小关系:A>内环境>肌细胞D.B是消化系统,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消化酶也是内环境的重要成分√解析: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一般都是主动运输,A正确;若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则过程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弱,导致尿量增加,B正确;O2是顺浓度梯度扩散的,由肺进入内环境最后运输到组织细胞被利用,在A(肺)的浓度最高,内环境次之,肌细胞中浓度最低,C正确;B是消化系统,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但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2.(2025·重庆检测)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B.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C.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解析: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B、C、D所述异常均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3.(2025年1月·八省联考晋陕宁青卷)血液生化指标可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正常人体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检测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30 U/L 9~60总蛋白 61 g/L 65~85葡萄糖 3.7 mmol/L 3.9~6.1醛固酮 476.2 pmol/L 138~415A.ALT测定值升高表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B.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出现组织水肿C.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能发生障碍D.醛固酮水平升高使机体对K+的吸收增强解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ALT测定值升高表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正确;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由题表可知,此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偏低,结合以上分析,其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能发生障碍,C正确;醛固酮水平升高使机体对Na+的吸收增强,D错误。√题点(二) 物质通过内环境交换时的穿膜层数4.如图所示为氧气从红细胞(①)中出来,经过血浆(②),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③),再经过组织液(④),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⑤)中后进入线粒体(⑥)被有氧呼吸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通过各生物膜的方式均为扩散B.根据氧气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⑥的内部C.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D.氧气从①到⑥的整个过程是不消耗生物体能量的√解析:氧气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D正确;根据氧气的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①(红细胞)的内部,B错误;氧气从红细胞出来经过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单细胞)经过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经过1层细胞膜,再进入线粒体穿过2层膜,共穿过6层膜,一层生物膜具有两层磷脂分子,所以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C正确。5.(2025·南阳模拟)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由②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液体一样多√解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③内液体(血浆)渗透压过低,造成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则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②(红细胞)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⑤内液体是淋巴液,③内液体是血浆,与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思维建模] 图示法分析物质穿膜层数(以氧气和葡萄糖为例)由图示分析可知,氧气从肺泡进入线粒体被利用穿膜层数至少为11层;葡萄糖从小肠肠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至少为7层。主题研习(二) 内环境的稳态基础全面落实1.内环境稳态的解读实质 内环境的各种_________和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机制 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能力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意义 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神经—体液—免疫一定限度正常生命活动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_______(如HP/ H2P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______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_______相似而不同于______,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缓冲液肝匀浆缓冲液自来水(2)实验结果与结论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___________;滴加NaOH后,自来水pH_________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_______________逐渐减小逐渐增大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 材料 (如肝 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_______________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而不同于_______,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续表均保持相对稳定缓冲液自来水缓冲物质3.稳态概念的发展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因表达自我诊断1.概念理解(判断正误)(1)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3)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激素调节占主导地位。 ( )(4)健康人体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则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 ( )(5)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 )(6)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只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2.事理分析(1)(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7“问题探讨”探究思考)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健康状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液是机体营养和代谢废物运输的载体,血液中包含机体多种代谢产物,健康机体的各种代谢产物都有一个正常范围,当机体某器官或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就会出现异常(2)(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问题分析)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 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考向精细研究题点(一) 内环境稳态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2025·甘肃模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能够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血浆变为弱酸性B.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发生组织水肿C.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和胰蛋白酶等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解析:剧烈运动以后,进入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但由于血浆中存在HC/H2CO3、HP/H2P等缓冲对,血浆pH仍维持在7.35~7.45这个范围内,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尿液中排出较多蛋白质时,血浆渗透压降低,由血浆流向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无机盐、激素、细胞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胰蛋白酶由胰腺分泌,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在肠道中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2.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气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B.肺气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C.“醉氧”是由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的运输氧气能力过强D.“醉氧”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解析:正常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可以维持内环境稳态,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A正确;肺气肿患者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使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B正确;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D正确。[归纳拓展] 内环境稳态失调可引起的疾病归纳①代谢废物积累→尿毒症;②pH失调→酸中毒或碱中毒;③O2缺乏→乳酸中毒;④体温失调→发热或中暑;⑤血钙过低→肌肉抽搐;⑥血浆蛋白含量低→组织水肿;⑦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或糖尿病。题点(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和原理3.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4.某同学为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 1号 烧杯 2号 烧杯 3号 烧杯 4号 烧杯 5号 烧杯 6号烧杯① 等量 清水 等量 缓冲液 等量 X溶液 等量 清水 等量 缓冲液 等量X溶液②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③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 5滴0.1 mol/L HCl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 5滴0.1 mol/L NaOH④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溶液由新鲜血液离心后的沉淀物制得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C.预测2、3号与5、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分别完全相同D.本实验可说明血浆中pH稳态通过缓冲物质进行调节√解析:由实验目的可知,X溶液由新鲜血液离心后的上清液(血浆)制得,A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步骤①中溶液种类和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及滴数,B错误;预测2、3号与5、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分别基本相同,C错误;X溶液(上清液)的pH变化随着HCl(NaOH)的滴数的变化比清水的pH变化小,更接近缓冲液,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通过其中的缓冲物质进行pH调节,D正确。课时跟踪检测1234567891011(标 的题目为推荐讲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一、选择题1.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B.淋巴液中的免疫细胞能增强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C.血浆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与组织液中的差别不大D.皮肤水疱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1234567891011解析:患肾小球肾炎时,患者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肾小管,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免疫细胞可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等中,免疫细胞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B正确;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皮肤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由组织液形成的,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1567810112342.(2025年1月·八省联考河南卷)人体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为0.8~1.5 mmol/L,而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0.35~0.5 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B.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C.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D.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9156781011234解析:ATP的分子结构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这些磷酸基团之间通过特殊化学键连接,故1分子ATP完全水解会产生3个磷酸分子,A错误。脑脊液和血浆之间通过血脑屏障进行物质交换,这种浓度差异(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不是稳态失调,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91567810112343.(2025·重庆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之和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液中可含有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等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9156781011234解析:若乙为细胞内液,则甲、丙、丁都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的含量高于细胞外液,A错误;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正确;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其中可含有Na+、ATP、葡萄糖等,而胰蛋白酶由细胞分泌至消化道内,不属于组织液,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高,D错误。91567810112344.下图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CO2的运输过程,图中Hb为血红蛋白,①②为细胞外液。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9156781011234A.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组织液和血浆B.Hb能维持红细胞内pH的相对稳定C.HC出红细胞的同时Cl-进入红细胞,可维持离子平衡D.随着CO2的进入,红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微失水现象解析:①和②分别表示组织细胞和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即组织液和血浆,A正确;Hb能和CO2、H+结合,进而维持红细胞内pH的相对稳定,B正确;HC出红细胞的同时Cl-进入红细胞,可维持离子平衡,C正确;随着CO2的进入,细胞内溶质增加,渗透压增大,红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微吸水现象,D错误。9√1567810112345.图1和图2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156781011234A.图1中的a、b、c分别与图2中的A、B、C代表的成分相同B.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C.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9√156781011234解析:图1中的a、b、c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分别对应与图2中的B(组织液)、A(血浆)、C(淋巴液),A错误;B代表组织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组织液渗透压应该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因为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B错误;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血糖在肝脏部位变成肝糖原,而后血糖含量下降,因此图1 b中Ⅱ端(静脉端)比Ⅰ端(动脉端)葡萄糖含量低,C正确;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会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 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低、葡萄糖含量高,D错误。91567810112346.(2025·湛江高三一模)随着人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下列关于①肌细胞内的CO2和乳酸、②血浆pH、③人体呼吸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②的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HP等离子有关B.在1 000米测试中,①增多→②适当降低、①增多→③加快C.调节③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①通过体液传送对③进行调节的方式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9√156781011234解析:血浆中含有HC、HP等离子,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A正确;在运动时,肌细胞呼吸作用加强,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释放到血浆中,引起血浆pH适当降低,同时血浆中增多的CO2通过血液的传递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这种调节方式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D正确;调节呼吸的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915678101123497.(2024·十堰期末)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能维持在7.35~7.45,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过酸、过碱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代谢,人体血浆pH的主要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1567810112349A.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B.CO2可参与体液调节,当血浆中CO2浓度过高时,人体会通过调节改变呼吸频率C.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会明显低于正常值D.饮食中摄入的Na2CO3过多时,人体会通过泌尿系统直接以尿液的形式将其排出√1567810112349解析:人体进行无氧呼吸时不能产生CO2,A错误;CO2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刺激相关感受器,使人体呼吸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经过调节,不会明显低于正常值,C错误;由题图可知,饮食中摄入的Na2CO3过多时,人体中会形成NaHCO3,NaHCO3以Na+和HC的形式进入尿液中,通过泌尿系统排出,D错误。1567810112349√8.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1567810112349解析:由题干信息“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可知,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正确;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由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C正确;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D正确。15678101123499.(2025·长沙模拟)人体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转氨酶可以催化转氨基反应:将一种α-氨基酸(a)的氨基转移到一种酮酸(b)上,产生另外一种α-氨基酸(c)和另外一种酮酸(d)。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肝脏等器官中含量较高,是衡量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受到伤害或相关组织坏死、细胞破裂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567810112349A.a、c是内环境的重要组分,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B.体检前禁止大量饮酒只是为了避免酒精进入血浆使转氨酶变性,干扰体检结果C.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反应只能发生在细胞中D.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1567810112349解析: c是在人体中合成的,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大量饮酒会损伤机体细胞,特别是肝细胞,使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大大升高,从而干扰检测结果,B错误;血浆中存在氨基酸、酮酸等物质,异常情况下(细胞膜受到伤害或相关组织坏死、细胞破裂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其催化的转氨基反应也可以发生在血浆中,C错误;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到某种程度时,表明肝脏可能出现了问题,D正确。156781011234910.抽血检查是常见的疾病检查项目,成人一般采用静脉采血,婴幼儿可采用指尖采血。有的血象指标能体现内环境的某些成分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567810112349A.静脉采血和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均为图中的④和①B.血象指标可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尿素和呼吸酶等C.CO2从②中产生扩散到④中至少需要通过8层磷脂分子D.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②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1567810112349解析:静脉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为④(血浆),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为④(血浆)和①(组织液),A错误;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和尿素存在于血浆中,以上都包含在血象指标中,但呼吸酶不存在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细胞中,不包括在血象指标中,B错误;CO2从②中产生扩散到④中需要通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要经过2层细胞膜,故至少需要通过5层生物膜,即10层磷脂分子,C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②(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D正确。1567810112349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1.(11分)(2025·广州模拟)痛风又名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人体内尿酸(以尿酸盐存在)生成、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尿酸盐转运蛋白URAT1)与排泄之间的动态失衡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可导致痛风。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567810112349(1)人体代谢产生的嘌呤主要来源于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解。高尿酸血症患者缺乏尿酸氧化酶,导致嘌呤分解产生的尿酸无法被氧化从而使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与尿酸氧化酶的形成有关的RNA有 。解析:嘌呤是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成分;尿酸氧化酶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mRNA作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核糖体作为合成场所。核酸mRNA、tRNA、rRNA1567810112349(2)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F和碱性水都有降尿酸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表(组A和组B为正常鼠,组C~F采用组B得到的模型鼠)。检测指标 对照组A 模型组B C组 D组 E组 F组灌服生理盐水 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 灌服化合物F 饮用pH为7.0 的水 饮用pH为8.2 的水 饮用pH为9.3的水血清尿酸相对含量 1.2 6.5 3.4 6.4 4.5 3.6URAT1相对含量 0.6 0.8 0.57 — — —1567810112349①据表分析,与对照组A相比,模型组B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URAT1检测结果,推测C组大鼠血清尿酸相对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分析D、E和F三组的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有尿酸氧化酶抑制剂化合物F可以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盐转运蛋白的量,抑制尿酸的重吸收在一定范围内,随饮用水pH的升高,对降血清尿酸的作用增强 1567810112349解析:①据表分析,与对照组A相比,模型组B的自变量是有尿酸氧化酶抑制剂。据表可知灌服化合物F组的URAT1相对含量比模型组B低,说明化合物F可以通过降低URAT1相对含量来减少尿酸的重吸收,从而使血清尿酸含量降低。②从D、E和F三组的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饮用水pH的升高,对降血清尿酸的作用增强。1567810112349(3)除人和猿类外,其他哺乳动物的尿酸可在尿酸氧化酶(氧嗪酸是一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研究人员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实验并测定血清中的尿酸、肌酐(一种反映肾功能的代谢废物)等指标,结果如下图。1567810112349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氧嗪酸有助于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其导致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腺嘌呤也能导致大鼠的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氧嗪酸抑制了尿酸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腺嘌呤灌胃处理使大鼠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1567810112349解析:据题图分析,B组大鼠1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20 d时测得的肌酐水平出现升高,说明氧嗪酸先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影响肾功能,因此氧嗪酸导致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其作为一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抑制了尿酸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据题图分析,C组大鼠1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才出现升高,说明腺嘌呤先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引起尿酸水平升高。因此腺嘌呤灌胃处理导致大鼠肾脏损伤,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1.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B.淋巴液中的免疫细胞能增强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C.血浆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与组织液中的差别不大D.皮肤水疱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2.(2025年1月·八省联考河南卷)人体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为0.8~1.5 mmol/L,而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0.35~0.5 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B.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C.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D.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3.(2025·重庆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之和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液中可含有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等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4.下图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CO2的运输过程,图中Hb为血红蛋白,①②为细胞外液。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组织液和血浆B.Hb能维持红细胞内pH的相对稳定C.HC出红细胞的同时Cl-进入红细胞,可维持离子平衡D.随着CO2的进入,红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微失水现象5.图1和图2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b、c分别与图2中的A、B、C代表的成分相同B.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C.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6.(2025·湛江高三一模)随着人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下列关于①肌细胞内的CO2和乳酸、②血浆pH、③人体呼吸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②的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HP等离子有关B.在1 000米测试中,①增多→②适当降低、①增多→③加快C.调节③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①通过体液传送对③进行调节的方式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7.(2024·十堰期末)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能维持在7.35~7.45,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过酸、过碱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代谢,人体血浆pH的主要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B.CO2可参与体液调节,当血浆中CO2浓度过高时,人体会通过调节改变呼吸频率C.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会明显低于正常值D.饮食中摄入的Na2CO3过多时,人体会通过泌尿系统直接以尿液的形式将其排出8.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 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9.(2025·长沙模拟)人体的氨基酸都是α 氨基酸。转氨酶可以催化转氨基反应:将一种α 氨基酸(a)的氨基转移到一种酮酸(b)上,产生另外一种α 氨基酸(c)和另外一种酮酸(d)。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肝脏等器官中含量较高,是衡量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受到伤害或相关组织坏死、细胞破裂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c是内环境的重要组分,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B.体检前禁止大量饮酒只是为了避免酒精进入血浆使转氨酶变性,干扰体检结果C.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反应只能发生在细胞中D.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10.抽血检查是常见的疾病检查项目,成人一般采用静脉采血,婴幼儿可采用指尖采血。有的血象指标能体现内环境的某些成分含量,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脉采血和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均为图中的④和①B.血象指标可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尿素和呼吸酶等C.CO2从②中产生扩散到④中至少需要通过8层磷脂分子D.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②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1.(11分)(2025·广州模拟)痛风又名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人体内尿酸(以尿酸盐存在)生成、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尿酸盐转运蛋白URAT1)与排泄之间的动态失衡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可导致痛风。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代谢产生的嘌呤主要来源于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解。高尿酸血症患者缺乏尿酸氧化酶,导致嘌呤分解产生的尿酸无法被氧化从而使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与尿酸氧化酶的形成有关的RNA有 。 (2)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F和碱性水都有降尿酸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表(组A和组B为正常鼠,组C~F采用组B得到的模型鼠)。检测指标 对照组A 模型组B C组 D组 E组 F组灌服生理盐水 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 灌服化合物F 饮用pH为7.0的水 饮用pH为8.2的水 饮用pH为9.3的水血清尿酸相对含量 1.2 6.5 3.4 6.4 4.5 3.6URAT1相对含量 0.6 0.8 0.57 — — —①据表分析,与对照组A相比,模型组B的自变量是 。根据URAT1检测结果,推测C组大鼠血清尿酸相对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2分)。 ②分析D、E和F三组的结果,得出结论: (2分)。 (3)除人和猿类外,其他哺乳动物的尿酸可在尿酸氧化酶(氧嗪酸是一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研究人员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实验并测定血清中的尿酸、肌酐(一种反映肾功能的代谢废物)等指标,结果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氧嗪酸有助于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其导致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 (2分);腺嘌呤也能导致大鼠的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2分)。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1.选C 患肾小球肾炎时,患者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肾小管,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免疫细胞可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等中,免疫细胞能够增强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B正确;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皮肤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由组织液形成的,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2.选D ATP的分子结构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这些磷酸基团之间通过特殊化学键连接,故1分子ATP完全水解会产生3个磷酸分子,A错误。脑脊液和血浆之间通过血脑屏障进行物质交换,这种浓度差异(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不是稳态失调,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3.选B 若乙为细胞内液,则甲、丙、丁都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的含量高于细胞外液,A错误;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正确;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其中可含有Na+、ATP、葡萄糖等,而胰蛋白酶由细胞分泌至消化道内,不属于组织液,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高,D错误。4.选D ①和②分别表示组织细胞和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即组织液和血浆,A正确;Hb能和CO2、H+结合,进而维持红细胞内pH的相对稳定,B正确;HCO出红细胞的同时Cl-进入红细胞,可维持离子平衡,C正确;随着CO2的进入,细胞内溶质增加,渗透压增大,红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微吸水现象,D错误。5.选C 图1中的a、b、c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分别对应与图2中的B(组织液)、A(血浆)、C(淋巴液),A错误;B代表组织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组织液渗透压应该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因为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B错误;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血糖在肝脏部位变成肝糖原,而后血糖含量下降,因此图1 b中Ⅱ端(静脉端)比Ⅰ端(动脉端)葡萄糖含量低,C正确;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会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 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低、葡萄糖含量高,D错误。6.选C 血浆中含有HCO、HPO等离子,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A正确;在运动时,肌细胞呼吸作用加强,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释放到血浆中,引起血浆pH适当降低,同时血浆中增多的CO2通过血液的传递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这种调节方式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D正确;调节呼吸的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7.选B 人体进行无氧呼吸时不能产生CO2,A错误;CO2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刺激相关感受器,使人体呼吸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经过调节,不会明显低于正常值,C错误;由题图可知,饮食中摄入的Na2CO3过多时,人体中会形成NaHCO3,NaHCO3以Na+和HCO的形式进入尿液中,通过泌尿系统排出,D错误。8.选B 由题干信息“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可知,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正确;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由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C正确;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D正确。9.选D c是在人体中合成的,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大量饮酒会损伤机体细胞,特别是肝细胞,使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大大升高,从而干扰检测结果,B错误;血浆中存在氨基酸、酮酸等物质,异常情况下(细胞膜受到伤害或相关组织坏死、细胞破裂时),转氨酶会进入血浆,其催化的转氨基反应也可以发生在血浆中,C错误;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到某种程度时,表明肝脏可能出现了问题,D正确。10.选D 静脉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为④(血浆),指尖采血所得检样中的液体成分为④(血浆)和①(组织液),A错误;血糖、血脂、激素、抗体和尿素存在于血浆中,以上都包含在血象指标中,但呼吸酶不存在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细胞中,不包括在血象指标中,B错误;CO2从②中产生扩散到④中需要通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要经过2层细胞膜,故至少需要通过5层生物膜,即10层磷脂分子,C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检能反映健康状况是由于②(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依赖血液运输,D正确。11.解析:(1)嘌呤是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成分;尿酸氧化酶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mRNA作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核糖体作为合成场所。(2)①据表分析,与对照组A相比,模型组B的自变量是有尿酸氧化酶抑制剂。据表可知灌服化合物F组的URAT1相对含量比模型组B低,说明化合物F可以通过降低URAT1相对含量来减少尿酸的重吸收,从而使血清尿酸含量降低。②从D、E和F三组的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饮用水pH的升高,对降血清尿酸的作用增强。(3)据题图分析,B组大鼠1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20 d时测得的肌酐水平出现升高,说明氧嗪酸先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影响肾功能,因此氧嗪酸导致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是其作为一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抑制了尿酸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据题图分析,C组大鼠1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不变,此时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0 d时测得的尿酸水平才出现升高,说明腺嘌呤先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引起尿酸水平升高。因此腺嘌呤灌胃处理导致大鼠肾脏损伤,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答案:(1)核酸 mRNA、tRNA、rRNA (2)①有尿酸氧化酶抑制剂 化合物F可以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盐转运蛋白的量,抑制尿酸的重吸收 ②在一定范围内,随饮用水pH的升高,对降血清尿酸的作用增强 (3)氧嗪酸抑制了尿酸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减少,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 腺嘌呤灌胃处理使大鼠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docx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x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