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0.1认识民法典 (教学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0.1认识民法典 (教学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10.1 认识民法典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故事导入】
时间是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民”命名的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说的是哪一部法律
目录
01
一、知——正确认识民法典
02
二、议——民法典何以为民
03
三、思——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04
四、悟——民法典秉持何种原则
知——正确认识民法典
议题一
议题:结合视频和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民法典如何保护我们一生。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平等主体
自然人
法人
非法人组织
[案例一]12岁的小杰,学校午休时,趁思思(化名)起身说话,突起“玩心”,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致其严重受伤。思思父母与小杰的父母协商未果,将小杰及其父母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造成他人损害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偿思赔偿10万余元。
[案例二]李某到某餐厅吃饭后,将手机遗忘在餐厅。当他返回餐厅寻找时,没有找到。李某通过调取监控确定拾取手机者为张某,便找人劝说协调,张某拒绝归还手机。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判决张某返还李某手机或照价赔偿。
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
保护人身权
保护财产权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1.民法典的地位
议——民法典何以为民
议题二
小王行至某6层居民楼下,被住户扔下的空酒瓶砸成重伤。因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小王将3层至6层住户全部告上法庭。3层、5层住户提供了案发时段家中无人的证据。
民法典 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法院判决4层、6层住户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规定:“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民法典新增打印遗嘱形式,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确保遗嘱的法律效力。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民法典的作用
思——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议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悟——民法典秉持何种原则
议题四
李力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权,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不明情况下起诉李力想要赔偿……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
请大家充当小法官,利用你的经验,猜猜法院会怎么判?为什么?
提示:不需要李力赔偿。方某需要支付1000元给赵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中。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例如,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相关链接
4.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因及基本原则。(教材P85)
(1)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2)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
课堂小结
认识民法典
正确认识民法典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因及基本原则
原因
基本原则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含义
意义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
1.2024年5月2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四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中选用的案例是( )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
③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④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五、课 堂 巩 固 训 练 (5分钟)
2.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也关系到社会文明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为社会善行义举提供法律“托底”。这一规定( )
①体现了老年人是最受法律保护的人群
②反映了法律对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③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④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具体条款的实施,让诚信、友善等道德准则转化为具有执行力的法律规则,有效促进了社会公正与和谐。这体现了( )
A.法律对道德的教化作用
B.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滋养作用
C.道德比法律的作用更加重要
D.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D
课后作业
完成课标练习题
基础性作业
制作一份以“民法典与我的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民法典的重要条款解读、自己身边的法律故事、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等方面。
创意性作业
谢谢观看!10.1《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
课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认识民法典》
主备人 备课人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社会的相关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本单元从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保障生活、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保障财产权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学生进步理解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感知民法典实施的作用,初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2.健全人格:通过观看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学生法律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法治观念:通过学习民法典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重点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难点 民法典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时间是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民”命名的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 里程碑的意义。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说的是哪一部法律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课讲授】 议题一:知——正确认识民法典 活动一: 观看视频我回答: 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民法典如何保护我们一生。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答案: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活动二: 生活观察(教材p83):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提问: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提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活动三:展示图片和案例 图片展示:平等主体 材料一:保护人身权 材料二:保护财产权 提问: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哪种关系? (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归纳:1.民法典的地位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议题二:议——民法典何以为民 案例一:高空抛物 案例二:爷爷70岁立遗嘱 议一议: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两个案例所体现的民法典的作用。 教师归纳:2.民法典的作用 (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议题三:思——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分析: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提示: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议题四:悟——民法典秉持何种原则 情景模拟: 李力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权,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不明情况下起诉李力想要赔偿……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 请大家充当小法官,利用你的经验,猜猜法院会怎么判?为什么? 提示:(根据相关链接)不需要李力赔偿。方某需要支付1000元给赵某。根据活动总结: 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因及基本原则 (1)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2)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同桌交流 畅所欲言 全体学生一起回答 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回答问题 学生扮演小法官,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视频理解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回归教材,通过回答教材中的“生活观察”中的问题,学习民法典的第一个地位。 通过图片和案例理解民法典的第二个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民法典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帮助学生建立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树立法治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直观的理解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因及基本原则。
课堂 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法典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主要内容框架以及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条款等,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 再次强调民法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民法典,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民法典的规定,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民法典,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谈 收获 巩固本课学习 内容。
作业 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课标练习题 2.创意项目式作业 让学生制作一份以“民法典与我的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民法典的重要条款解读、自己身边的法律故事、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等方面。通过制作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在下节课上,选取部分优秀手抄报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欣赏中共同提高对民法典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板书 设计 认识民法典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