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C2. B3. D4. ①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4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5. ①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纠正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6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论语》开篇三节,探讨了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强调“学习之道”在个体成人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学而时习之”作为学习的基础,其效果在于自我提升和超越,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体现出君子的品德和对复杂世界的接纳能力。材料二进一步引入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概念,提醒读者个性化推荐可能导致信息偏食,引发青少年价值观的片面化问题,强调走出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而这种推荐可能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使得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千人千面”, C项忽略了原文的“可能”。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相关原文为“其重要的蕴含就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B项张冠李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原文讲“‘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A.强调学习要与他人切磋交流,与“有朋自远方来”有关;B.强调“识遍”“读尽”,与“学”有关;C.只强调了读书之乐;D.强调在“纸”外“躬行”,符合“习”的内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先看“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根据“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可知,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再看其他含义:根据“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可知,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材料一认为“学”首先是“学道”,即学得正确的价值观,接着是“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也就是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即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材料二指出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会“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由此我们应该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6. D7. C8. ①高俅、董超、薛霸与林冲之间的冲突:高俅等人想要加害林冲,林冲想要求生。②鲁智深和林冲之间的冲突:鲁智深希望林冲反抗,林冲选择一再忍让。③林冲自身的冲突:林冲也想反抗,却顾虑重重。(4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答对任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9. ①语言描写:鲁智深想要打死董超、薛霸,林冲说“师兄不可下手”;鲁智深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林冲说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这些语言描写都体现了他的“忍”。②动作描写:董超、薛霸折磨林冲,林冲“跪地”的动作体现了他的“忍”。③对比衬托:鲁智深的性烈如火、有仇必报反衬了林冲“忍”的性格特点。(6分。答对一点给2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不属于粗中有细,而是爱憎分明。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不是“借代”而是“反语”。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冲突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①高俅、董超、薛霸与林冲之间的冲突:“不免将林冲扶到前边林里结果于他,然后回复高太尉,一人领二百两赏银”,高俅等人想要加害林冲;“可怜林冲遭此冤枉,恳求行个方便吧”林冲恳求他们行个方便,饶了他,想要求生。②鲁智深和林冲之间的冲突:“这两个公差万剐千刀,都难消俺恶气,你还替他讲什么情面哪?”鲁智深不愿忍气吞声,希望林冲反抗;“恳求行个方便”“林冲跪地”林冲跪地求饶,“师兄不可下手”不让鲁智深杀人,他选择一再忍让。③林冲自身的冲突:“弟乃清白姓字,焉肯污了父母名声?”林冲受到高俅的陷害,也想反抗,但他顾虑重重,不想造反,害怕污了父母名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鉴赏、分析能力。①语言描写:鲁智深想要打死董超、薛霸,林冲说“师兄不可下手”,他认为冤有头,债有主,怕冤枉了他人;鲁智深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林冲说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这就是他想忍一时是一时。这些语言描写都体现了他的“忍”。②动作描写:董超、薛霸折磨林冲,“林冲跪地”,林冲“跪地”求饶,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他的“忍”。③对比衬托:“我把你两个坏心的狗种,无端的要害我的兄弟,活活的将你等打死”,鲁智深性烈如火、有仇必报,林冲被高俅追杀,一路遭受迫害和虐待,但他骨子里是“忍”的性格特点。这样用鲁智深衬托林冲,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10. CEG11. D12. C13.(1) 齐桓公耳边音乐不断,眼前美色不断,没有这三个人,齐桓公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绝:断绝;无以:没有办法;遂:满足。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2) (管仲)如果趁着桓公问他谁可以继任相位的机会,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取代自己(当政),那么他即使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因:借机,趁机;举:荐举;自代:宾语前置,取代自己。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14. 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②材料二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因为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虽威公幸而听仲”,“虽”的意思是“即使”,引出“威公幸而听仲”,本句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意思完整,应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开。“诛此三人”,是省略主语“威公”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引起新的一句,所以E处断开。“其余者”,表示强调,后面句子中“管仲”作主语,其前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和我交往。B.正确。“遇”,对待。/接触。句意: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错误。用法不同。“相”,动词,辅佐。/名词,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我愿意做一个小的司仪。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可知,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评分标准】绝:断绝;无以:没有办法;遂:满足。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2)【评分标准】因:借机,趁机;举:荐举;自代:宾语前置,取代自己。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材料一认为管仲对齐国有功,他替齐桓公出谋划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根据材料二“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可知,管仲没有举荐天下之贤者,在其死后,齐国大乱,说明管仲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材料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其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齐桓公耳边音乐不断,眼前美色不断,没有这三个人,齐桓公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15.A16. 意境上:①杜诗意境雄浑,浩渺无边(1分)。描写了白天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②张词意境幽静,澄澈明亮,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天上的疏星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幽静澄澈明亮的山水画面。(1分)情感上:①杜诗情感沉郁,包含对自己不遇的痛心和不平,也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2分)。②张词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2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语言生动形象”错误,语言应是“平实简明”。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意境:《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尤其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诗句主要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坼”仿佛是湖水把吴楚分开;用“浮”使人想象到洞庭湖包容了万物,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本词中上片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意境开阔。下片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情感上: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写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无依,包含了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尾联“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本词中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粼粼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张词营造了开阔平静、澄澈明亮的意境,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17.(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3)示例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示例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示例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示例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8.①不解之缘 ②如释重负 ③老当益壮(一词1分,共3分)解析:第①处依据“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推断屠呦呦从此和青蒿素没有分开过,故可填写“不解之缘”。不解之缘: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第②处依据“实验室沸腾了”推断试验成功了,作为组长的屠呦呦应该松了口气,故可填写“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如同放下重担后那样轻松。第③处依据“年逾九十的屠呦呦”“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推断形容此时的屠呦呦应为虽年纪大了,但是干工作的热情却依然不减,故可填写“老当益壮”。老当益壮:指年纪大了,志气应当更壮;比喻年纪老,但体力和精神更加健壮或者干劲更大。19.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医药方。(改对一处2分,共4分)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整理”和“知名老中医”搭配不当,改为“走访知名老中医”;二是语序不当,“治疗疟疾的”和“640余种”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改为“640余种治疗疟疾的”。20.A处填“:”,A前是总说王熙凤的“打扮”,引出下文的分述,宜用冒号。B处填“。”,“翡翠撒花洋绉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着装的收束,宜用句号。(标点写对1分,理由1分,共4分)21.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外表1分,内心1分,逻辑顺序1分)22.①比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1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各1分)②衬托:“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比干、西子衬托黛玉1分,突出黛玉的形象各1分)【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处,后文“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丹唇未启笑先闻”是对前文“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解释说明,为分述部分,故此处应用冒号。B处,“翡翠撒花洋绉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着装的收束,语意完结,故此处应用句号。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和我们传统写美人手法有点相同,但又有不同,“丹凤、柳叶”后多了“三角、吊梢”,“粉面、丹唇”却“威不露、笑先闻”。丹凤眼是一种很美的眼形,狭长,眼尾上扬,再配上同样上扬的“吊梢眉”,则整个眉目十分有神采,隐含英气。王熙凤是“柳叶吊梢眉”,足可看出王熙凤的性情强势、粗放。长着这样的眉眼的熙凤在美貌的背后就有可能藏有狡黠、狠毒、性巧、通变的个性。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从外到内在,并不违和。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眼一眉,一颦一笑都刻上了王熙凤的烙印。“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描写人物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这部分外貌描写将王熙凤极有心机,善于做作的本质表现了出来。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此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的外在姿态和内在性格特点,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3.一、审题1.命题解读这是一道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可分三层。第一层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共同标准——能,点明了命题的核心概念。第二层指出“能”的定义因时因人而异。第三层强调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如何思考“能”的内涵。从整体看,对“能”的思考应有古今的比较。显然,写作侧重点,应该落在对“能”的当下思考上,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提示语引导考生要努力呈现自我的真知灼见,不要人云亦云。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自选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2.写作注意点考生需将“能”的内涵具体化,不能漫无边际地通篇空谈“能”。要有古今之辨,要突显时代性。较好的构思,宜取“能”之某些具体表现,作为古今流变的观照取舍对象,最终阐述“能”之某些具体表现的时代样态和价值。议论文文体,意味着考生只能写议论文。二、评分(一)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二)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 48~60, 其中一等上54~60, 一等下 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 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一等卷 48~60分 一等上 54 分以上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一等下48~53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二等卷36~47分 二等上42~47分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二等下36~41分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三等卷24~35分 三等上30~35 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 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三等下24~29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和提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三)评分提示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能”的理解行文,阐明“能”的价值、意义,视为符合题意,则赋分不低于42分。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能”,原则上不超过40分。3.全文偷换概念,偏离对“能”的认识、理解,最高不超过29分。4.全文完全脱离“能”的主题,最高不超过23分。5.全文不能按题旨,从历史流变的视角来思辨“能”,只写当下之“能”,最高不超过48分。6.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四)个案处理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 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高 一 语 文 试 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论语》第一章即“学而”,“学而”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小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深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论语》开篇三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首先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因素。如果说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进一步而言,“人不知而不愠”还有其他含义。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综上,它们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进而得以走向他人;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借以不断地让个体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其次,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第三,学习者进一步明晰学习的目的,也即以学习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非为了取悦于人,故他人知与不知均不影响自我,学者始终能超越外在价值取向,以“学”“习”为乐。我们如果把这为学之道与生命历程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在于“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所敞开的生命境界。“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其重要的蕴含就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摘编自刘铁芳《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材料二:“信息茧房”困境,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指“我们只听愉悦我们的东西”。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而这种推荐可能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使得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千人千面”;也会因用户的个人选择而产生“信息偏食”,这些使得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就青少年价值观学习而言,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表面上看是青少年自主搜索获取信息,实际上其信息是依据青少年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算法筛选的。这种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摘编自魏薇、马路平《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变革的缘由省思、现实境像与应然转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开篇三节很有意义,它不仅指出学的重要性、如何学与为何学的学习之道,还与个体成人之理密切相关。B.真正的君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虽然他人并不知道,但是君子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C.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所以不同用户接受的信息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信息偏食”。D.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圈层化”的特点,这与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困境有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门的学习是要学做君子,成就自己,也要尽已所能地影响他人,其目的并不是取悦他人。B.个体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使自己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从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C.与用户的选择偏好相比,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原因。D.如果当代青少年面对数字媒体推送的信息,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那么可能会造成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的“习”的一项是(3分)(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B.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C.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4分)5. 当下,青少年应如何进行价值观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野猪林(京剧剧本节选)(鲁智深急上)鲁智深(唱)急急忙忙往前奔,只为林冲遭欺凌。(白)洒家追赶多时,不见贤弟踪迹,兀地不急煞我也!前面离野猪林不远,看那里有一伙行人飞跑而进,急急赶上前去。①仓皇趋路径,趋路径,心胆怦怦暗着惊、暗着惊,远看烟雾锁迷景,安时已到野猪林、野猪林。(鲁智深下)林冲(唱)千厄万苦朝前进。薛霸(白)林冲快走!②(董超、薛霸拉林冲同急跑上,林冲瘸足,董超用棍打介①,林冲跌翻介)薛霸(白)走便快走,不走便将大棍打你!林冲(白)哎呀!(唱)可怜我两足血淋淋。(白)哎呀,这脚痛死我也!薛霸(白)老爷们晦气,不想撞着你这鸟魔头!董超(白)何苦费话,往荆棘塘里拉他。(董超、薛霸同拉林冲介)林冲(白)哎呀!哎呀!(林冲蹉步倒退,薛霸用棍打介)林冲(白)这,这,这……痛煞人也!(唱)脚着荆棘如利刃,痛彻骨髓到埃尘。(白)哎呀二位公差呀!想我这两脚,已被你等用滚水烫破,又被草鞋磨破,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一步也难挪动了。薛霸(白)林冲啊林冲!你胆敢怨我用滚水将你双足烫破?这便该打!林冲(白)哎呦,打得俺这棒疮也发了。薛霸(白)住了吧!这做派让谁瞧哪?林冲(白)啊二位,可怜林冲遭此冤枉,恳求行个方便吧!(唱)伏地悲鸣求怜悯,拜求大德降善心。(林冲跪地)薛霸(白)喂!伙计,你瞧前边就是野猪林,不免将林冲扶到前边林里结果于他,然后回复高太尉,一人领二百两赏银,你看如何?董超(白)好。啊林冲,你苦苦哀求,老爷们发了善心啦。得,我搀扶你前边树林歇息歇息。林冲(白)林冲叩谢了。薛霸(白)③不用谢,回头还有好的哪。林冲(唱)万般无奈挨步进,好似乱箭攒在心。薛霸(白)看他实难行走,你我将他扶进去。(董超、薛霸、林冲同走圆场②)薛霸(白)来此已是树林深处,将他放在这里。林冲(白)哎呦,痛煞我也!董超(白)薛头,我们一步等一步,倒走得困倦起来。薛霸(白)你我何不在此地睡上一回?董超(白)只是这里并无关隘,恐怕林冲逃走。林冲(白)二位公差,林冲是个好汉子,官司已吃了,便死也不走。薛霸(白)哪个信得及你!要我心稳,须将你缚在树上。林冲(白)二位要缚便缚,林冲敢道怎的!董超(白)好,就缚起来。(董超、薛霸同缚林冲介)董超、薛霸(同白)呔!林冲啊林冲!你道我们缚你是好意还是歹意?(林冲喘气介)林冲(白)这!自然是好意。薛霸(白)呸!④你梦醒了吧!俺今奉了太尉钧旨,前来结果你的性命,不是俺与你做对,你死后魂灵休来怨我。林冲(白)哎呀!董超(白)呔!俺是上命差遣,不由自己,你要仔细记住,明年今日就是你的周年!林冲(白)唉,苍天哪,天!想林冲命丧此地,我与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人但能救得冤屈之命,俺是有生之日,皆报德之年哪!董超(白)你说什么闲话,这是太尉派人杀你,救你不得,你是死定啦。薛霸(白)呀,话言未了,太尉差人已到也!(胡春、程子明、四军卒同上)胡春(白)林冲现在哪里?薛霸(白)现缚树上。胡春(白)待俺劈头打死。看棍!(打林冲昏介)鲁智深(白)呔!好狗头!(鲁智深飞禅杖打倒胡春介,跑上)鲁智深(白)哎呀!哎呀!(鲁智深捡禅杖打程子明死,胡春、四军卒同跑下,董超、薛霸吓倒介)董超、薛霸(同白)爷爷饶命!爷爷饶命!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两个坏心的狗种,无端的要害我的兄弟,活活的将你等打死!(鲁智深举禅杖欲打董超介,林冲醒介)林冲(白)哎呀!师兄不可下手。鲁智深(白)威神天菩萨保佑吾弟,幸不曾死。待我与你割开绳索。(割断林冲绳索介)鲁智深(白)啊贤弟,这两个公差万剐千刀,都难消俺恶气,你还替他讲什么情面哪?林冲(白)哎呀仁兄,他二人乃是奉高俅老贼所差,冤有头,债有主,你杀他两个,岂不也有冤枉?鲁智深(白)洒家若不看兄弟面上,定把你们剁成肉酱。滚起来!董超、薛霸(同白)是。(起介)林冲(白)师兄,不是你救得快时,弟早做棒头之鬼。(林冲,鲁智深同哭介)鲁智深(白)贤弟,不必悲伤,待为兄背你回转汴梁,将那高俅剁为泥酱,与你报仇雪恨。林冲(白)兄勿莽撞。汴梁乃天子脚下,岂是你我造反之地?鲁智深(白)贤弟,你既不去,倒不如落草为寇,日后也好报得此辱。林冲(白)且慢!弟乃清白姓字,焉肯污了父母名声?鲁智深(白)依你怎样?林冲(白)依弟之见,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鲁智深(白)也罢!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心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便了。林冲(白)谢仁兄。哎呀,这脚痛又发也!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们两个狗头!今既看在兄弟分上,饶尔等不死,快快倒换背负吾弟,去奔沧州,一路之上,若有延迟,俺便是一步一打,打到沧州也!(唱)扶贤弟令狗子背负前往,林冲(唱)谢仁兄承搭救感恩无疆。鲁智深(唱)催狗子莫迟延沧州路上,林冲、鲁智深(同唱)大丈夫要报仇十年何妨!(林冲、鲁智深、董超、薛霸同下)(有删改)【注】①介:与“科”义同。原指表演动作,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②圆场:戏曲表现手法,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一般用以表示地点的转换。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雾锁迷景”突出了野猪林环境的迷雾重重,为后文欲在此杀害林冲营造了紧张氛围。B.董超、薛霸对林冲棍棒相加,用开水将其脚烫伤,还强拉他踩荆棘,可见二人心思歹毒。C.林冲因脚伤行走缓慢,董超说走得困倦,薛霸建议在此休息。他们将林冲绑在树上,既防止了林冲逃跑又方便接下来杀害林冲。D.鲁智深粗中有细,林冲受冤屈遭迫害,他觉得将押解林冲的两个公差万剐千刀、剁成泥酱,都难消恶气。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以反复的手法表现出鲁智深赶去野猪林救林冲时的焦急和担心。B.句子②的舞台说明写出了林冲所遭受的虐待,“瘸足”与林冲脚被烫伤的情节呼应。C.句子③运用借代的手法,这种语言上的美化与其行动上的凶残形成强烈的反差,暗示了薛董二人的不怀好意,也为后文写欲杀害林冲埋下伏笔。D.句子④表面看董超和薛霸杀害林冲没有主观恶意,二人只是奉命行事,实属无奈,其实也与二百两赏银有关。8.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简要分析文本中的戏剧冲突。(4分)9. “忍”是林冲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之一,文中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一性格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④。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竖刁、易牙、开方均为春秋时期齐桓公宠臣。竖刁自宫侍君,易牙烹子献食,开方弃亲求荣,后联手作乱,致桓公饿死,齐国衰败。③四凶:旧传共工、罐兜、三苗、鲧为尧时的四凶。④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史记·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侍坐”篇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D.薨,对死亡的称谓,古代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B.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因这事有什么怨言C.材料二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是由于管仲,齐国的祸乱也是由于管仲,而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D.材料二管仲病危,没有举荐天下贤才来作答,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不近人情,而不能亲近罢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4分)(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4分)14.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 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尽潇湘到洞庭”一句中,写舟行至洞庭,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语言生动形象。B.“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洞庭湖的全景。C.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对仗工整,红白相衬,别有意趣。D.“夜凉船影浸疏星”,疏星船影,倒映湖中,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相呼应,耐人寻味。16.湖湘之洞庭,常常成为文人骚客游历观赏、吟咏抒怀的对象,如张孝祥《浣溪沙 洞庭》、杜甫《登岳阳楼》。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词意境和情感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 ▲ ”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 ▲ , ▲ ”。(3)“江山”指江河山岳,也可喻指国家、历史和时代,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里经常出现,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 ①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治疗疟疾的640余种中医药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 ② ,露出欣慰的笑容。如今,年逾九十的屠呦呦 ③ ,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A】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0.请为甲文中【A】【B】两处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4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3分)22.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礼运》中“选贤与能”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都强调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共同标准——能。什么是“能”?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应该具有怎样的“能”?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以上论述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百校联考2025年5月第二学期高一 语文 答案.docx 江苏百校联考2025年5月第二学期高一 语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