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3800年的二里头遗址(见下图)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其宫殿区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种类丰富,造型复杂,还发现了铸铜作坊遗址。此外,遗址中存在规整的道路网络。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时期A.国家治理体系已相当完备 B.手工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分工C.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 D.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2.汉代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闾评议。但随着时间推移,权贵操纵察举过程,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东汉顺帝时改革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环节。这一变化历程A.旨在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B.根源于选官标准的混乱C.迟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国家治理手段优化3.唐代长安城中,于阗、粟特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坊里相互交错。少数民族商人在长安开设店铺,售卖香料、珠宝等异域商品,吸引众多汉族百姓光顾。同时,汉族的文学艺术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如汉地诗歌被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诵读。据此可知,唐代①中原引领边疆文化发展 ②文化传播具有双向特点③民族交融消除文化差异 ④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加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宋代司法官的判词汇编,其中记载: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分家)者,徒三年。”但在实际案例中,若家中长辈有不慈行为,子孙无奈别籍,法官常权衡后减轻处罚。据此可知,宋代A.淡化了伦理纲常的影响 B.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解释C.司法实践蕴含辩证考量 D.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5.茶馆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汇聚到茶馆里,同时茶馆的经营者也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雇佣工人。为满足茶馆的需求,江南的大型茶叶种植园也慢慢开始向民间发展,大型的种植园雇佣了很多的无地农民,这些现象可证明当时A.政府已逐步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兼并的程度加深C.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社会转型 D.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6.清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又提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 ”这些描述可用以说明当时A.市镇经济的兴起 B.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区域经济的互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7.下表为清末时期部分人物对工业化的看法,这反映出当时人物 言论 出处左宗棠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谓 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 其能不可也。”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张謇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孙中山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 《孙中山选集》A.助推工业化成为社会共识 B.实业救国思想渐趋成熟C.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多样 D.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倡导“新民”思想,强调国民要有独立的人格、 自由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要摆脱传统的奴性观念。他认为只有培育出这样的新国民,国家才能实现富强。这一思想的提出A.扩大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D.推动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9.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共产党代表积极与各民主党派代表、社会贤达进行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人民权利、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方案。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次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探讨国家未来走向,强调和平建国、民主联合政府的重要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B.为中国的未来谋划布局C.扩大第二条战线的力量 D.转移了革命的工作重心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麻城农民认识到自己所受的苦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地主剥削造成的,亲身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白果区梁家畈的翻身农民寄信给毛主席,把菩萨像换上了毛主席的像。这表明当时的农民A.积极响应社会主义革命 B.积极捍卫土地革命的成果C.摆脱了迷信思想的束缚 D.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增强11.2024年,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建造巨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邮轮长达323.6米,有24层楼高,可容纳乘客5246人,宛如一座“海上城市”。据测算,邮轮制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比例可达1:14。这可用以说明中国A.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B.海洋运输能力已经领先世界C.传统制造业已经实现彻底转型 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12.8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们积极收集并翻译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等地区的古籍文献。在巴格达智慧宫,众多不同民族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钻研这些外来知识,并将其与阿拉伯本土的学术传统相结合。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A.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B.构建了全新的科学理论体系C.营造了多元文化交流环境 D.推动了古典文化的全面复兴13.14世纪思想家彼特拉克在其作品中热情歌颂人性,批判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倡导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然而,他在生活中却依然保持着对宗教仪式的尊重,按时参加弥撒等宗教活动。彼特拉克的这种行为A.彰显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B.暴露出宗教改革的历史局限C.折射出思想变革的曲折 D.凸显教会势力对社会的操控14.1910—1914年间,英国报刊频繁发表文章,渲染德国海军扩张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呼吁民众支持扩充海军军备,强调保卫国家海上利益与荣耀。德国媒体则大肆宣扬“生存空间论”,声称德国需要向外拓展领土以保障民族的发展,煽动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据此可知,当时英德两国A.寻求建立区域同盟 B.积极营造战争舆论C.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D.军国主义思想盛行15.1956年,受美国国务院卫生教育福利部派遣考察苏联生物医学研究和设施状况的专家在报告中指出, “忽视苏联的医学和研究是傲慢、愚蠢且危险的行为”,随后,苏联官员也提出“把科学研究局限在某个国家,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当时A.美苏对抗已扩大到医疗领域 B.两极对抗中存在缓和的契机C.合作共赢成为两国政府共识 D.美苏对峙局面正在趋向缓和16.2003年,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指出,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表现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因为“全球化”而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体对“全球化”运行方式的不满,而这种不满并非经济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据此推断A.世界贸易秩序亟待革新 B.全球化进程已趋于停滞C.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优势 D.反全球化成为主流思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宋代,科技发展呈现出极为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活字印刷术,由毕昇发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重大革新,大大提高了书籍复制效率,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为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使得商船能够在茫茫大海中准确导航。此外,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各类火器不断涌现,如火球、火炮等,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摘编自关增建《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宋元卷》材料二古代科技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在早期,科技发展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展开,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技术不断进步,以满足农耕社会的需求。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科技的整合与传播,如造纸术的发明便是重要成果。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宋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外,唐代在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显著发展。然而,明清时期,受闭关锁国等政策影响,中国科技发展逐渐滞后于世界潮流。总体而言,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对外交流等因素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走向。——摘编自李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发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归纳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全面掌握国家人口的基本情况,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国人口逐户逐人进行登记。普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这次普查的完成,为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如经济建设计划、社会福利政策等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续的人口研究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材料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口普查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普查内容逐渐丰富,除基本人口信息外,增加了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住房情况等项目。通过多次人口普查,清晰地展现出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等提供了详实依据,有力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让我们对中国人口变迁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摘编自王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普查的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产生的背景。 (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二战后, 日本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随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腾飞。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贸易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契机,积极扩大出口。同时,高度重视教育与科技研发,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企业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举措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到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摘编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 日本经济实力大增,对美国经济地位构成挑战。美国为维护自身经济霸权,采取多种手段压制日本经济。通过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受阻。美国还对日本展开贸易战,限制日本产品出口。此外,美国施压日本开放金融市场,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涌入, 日本国内资产价格飙升,形成巨大经济泡沫。而日本政府应对失策,最终在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摘编自李巍《日美经济外交博弈与日本经济泡沫的生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压制日本经济的手段及对日本的影响。 (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1800——1900年这一时期, 中西方在诸多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影响着各自的发展轨迹。类别 中国 西方经济 模式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虽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例如,传统的丝织业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 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厂制度确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如英国的纺织工厂大量涌现。政治 体制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高度集中,国家决策主要由封建统治阶层把控,地方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逐渐发展。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民主范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巩固了联邦制,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化 教育 科举制度仍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内容侧重于儒家经典,培养的人才多服务于封建统治。传统书院教育以研习经史子集为主。 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注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学校开设自然科学、技术等课程,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如德国建立了众多工科院校。——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C2. 【答案】D3.【答案】C4. 【答案】C5.【答案】C6. 【答案】B7.【答案】C8. 【答案】D9.【答案】B10. 【答案】D11.【答案】A12. 【答案】C13. 【答案】C14. 【答案】B15. 【答案】B16. 【答案】A17.【参考答案】 (14分)(1)突破:活字印刷术革新印刷技术,提高书籍复制效率,促进知识传播;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成熟,助力海外贸易;火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火器种类增多改变战争模式。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从印刷术、航海术、军事技术等角度回答,也同等给分)原因:宋代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发达,为科技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需求;宋代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完善,培养大量人才,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政府对科技发明采取鼓励态度,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发展。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早期科技围绕农业生产:早期科技发展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与农业紧密相关。阶段性特征明显:秦汉大一统促进科技整合传播;唐宋达到高峰;明清逐渐滞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对外交流等因素深刻影响我国古代科技发展走向。实用性导向突出:中国古代科技多从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较少进行纯理论探索。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8.【参考答案】 (14分)(1)为经济建设、社会福利等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助力合理规划国家建设与保障民生;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情况,利于资源调配和社会管理,巩固新生政权;积累数据与经验,为后续人口研究打基础。 (每点2分,共6分)(2)变化:内容丰富(增加就业等项目);功能深化(为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每点2分,共4分)背景:经济体制变革(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发展需求(关注教育、住房等民生);人口形势改变(流动加剧、结构变化);政府对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需要。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19.【参考答案】 (12分)(1)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契机扩大出口;重视教育与科技研发,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每点2分,共6分)(2)手段:操纵汇率;展开贸易战,限制日本产品出口;施压日本开放金融市场。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影响:使日本经济长期停滞;阻碍日本寻求成为政治大国的道路;导致日本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任答一点得2分)20.【示例】 (12分)论题:1800—1900年中西方政治体制差异影响发展轨迹。 (2分)论述:1800—1900年,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皇权高度集中,决策由封建统治阶层把控,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如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决策过程缓慢,难以及时有效应对,错失变革时机,阻碍社会进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扩大民主范围,更多民众参与政治,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美国经南北战争巩固联邦制,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8分)可见,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阻碍发展,西方民主政治推动进步,不同政治体制使中西方发展轨迹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政治差异对后续发展走向影响深远。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