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立意: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和近代前期)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古代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调民族性
强调传统性
强调正确性
概念厘清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农耕经济、儒学。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远古时期——起源
思考:研读材料,简述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结论或观点。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本土性】
②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多元一体】
③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发源地并延绵发展。【中原(华夏族)主体】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春秋战国——奠基
表现1:华夏认同
任务:根据材料,概括“华夏认同”的内涵。
地域认同
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
“华夏认同”
核心任务: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如何发展?
多元一体
思考:如何理解孝文帝、康熙帝等学习儒家
文化;抗战时期,国共一同参拜黄帝陵?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春秋战国——奠基
表现2:儒学的渊源与发展
西周:礼乐制度
春秋:儒家思想核心形成(孔子:仁礼德、民本思想)
战国:百家争鸣(孟子、荀子:儒学进一步发展)
任务1:结合教材P4-5与所学,指出孟子、荀子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核心任务: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如何发展?
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
任务2:结合教材与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③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三)秦至明清——发展(儒学为主)
时期 表现(儒学为主) 儒学阶段


魏晋隋唐

明中后期明清之际
主流思想
挑战、融汇、发展
理学(融汇)
批判发展
受打击
推崇法家,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正统地位
玄学、佛、道兴盛,儒学受挑战;
交汇融通,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儒、道、佛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提倡个性自由,经世致用,抨击封建专制。
▲汉代儒学
思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董仲舒的基本观点 .
思考3:概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
思考2:“儒术”实质是什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即“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外儒内法,维护君主专制和大一统。
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推动儒学发展。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
理学背景:北宋局部统一,加强统治;儒学受到冲击;儒学复兴运动。
思考1:理学和心学背景分别是什么?.
心学背景:明中后期专制强化,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分支;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天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思考2:理学有哪两大分支?如何理解“理”的含义.
思考3:简述心学与理学的异同 ?
思考4:理学如何体现传统儒学的发展?
世界本原和方法论不同;道德观相同(都承认理)。
从形式上补充了理论;从内容上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体系。
背景:
明清之际民主思想兴起:
影响:
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束缚。
内容:
都从不同角度抨击理学。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思想方面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匹夫有责;-----学风方面;
王夫之---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方面。
对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四)近代前期——转折:新潮流。
思考1:中华文化的新潮流是什么?
《新青年》发表重要文章目录
时间 作者 内容
1915年9月 陈独秀 《敬告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7月 胡适 《贞操问题》
1917年3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1917年5月 鲁迅
《狂人日记》
1917年11月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研究专号)
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1915-):以欧美为师,抨击封建思想,民主科学成为价值目标
第二阶段(1919-)五四运动:以俄为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思考2: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
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
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商朝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西周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关系: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
——《论语》
协调人与人 (社会)的关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治国理念的差异。
思考2:根据材料,概述孔子的“仁”与周公的主张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继承与发展;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影响:
▲民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1)起源与发展
②春秋:管子、孔子
④后世: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董仲舒、黄宗羲)
③战国: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2)意义
①是系统的理论学说;
②转化为政治实践;
③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④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一)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协调人与人 (社会)的关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
思考:人本=民本?
(1)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战国: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思考1:老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1.发展:
2.意义: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强调顺应自然,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都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都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荀子积极利用自然。
(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以天下为己任。 (入世)
2.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表现:
(四)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1)西周:“明德”“敬德”
(2)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
①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在修养
(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处事之道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仁爱之心
和谐共处
担当责任
培养品德
积极进取
处事之道
思考:与西方文化相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特点
1.本土性
2.多样性
3.包容性
起源与发展
内涵与领域
博采与吸收
任务:根据本课所学,概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简要解释。
4.凝聚性
5.连续性
民族文化特质
时序与传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治国理政
和道德建设的借鉴。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价值
①对民族:
②对个人:
③对国家:
1、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
这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A.包容性 B.连续性 C.凝聚性 D.本土性
A
2、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A.多样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凝聚性
D
3、下表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相关表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由此可知,儒家(  )
A.主张天人合一 B.推崇民本思想
C.重视道德修养 D.反对兼并战争
C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讲话
请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观点,结合当代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提炼传统文化中某一方面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当代价值,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仍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不断。尤其是西方国家仍以自我为中心,滥用单边制裁的大棒,导致国际间摩擦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处理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导致大国关系紧张。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主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对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