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唯物史观视角下的立意: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有哪些文化?文化之间如何交流?如何传承与保护?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和近代前期)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古代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族性强调传统性强调正确性概念厘清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什么?主流是什么?农耕经济、儒学。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远古时期——起源思考:研读材料,简述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结论或观点。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本土性】②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多元一体】③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发源地并延绵发展。【中原(华夏族)主体】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春秋战国——奠基表现1:华夏认同任务:根据材料,概括“华夏认同”的内涵。地域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认同”核心任务: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如何发展?多元一体思考:如何理解孝文帝、康熙帝等学习儒家文化;抗战时期,国共一同参拜黄帝陵?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春秋战国——奠基表现2:儒学的渊源与发展西周:礼乐制度春秋:儒家思想核心形成(孔子:仁礼德、民本思想)战国:百家争鸣(孟子、荀子:儒学进一步发展)任务1:结合教材P4-5与所学,指出孟子、荀子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核心任务: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如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任务2:结合教材与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③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秦至明清——发展(儒学为主)时期 表现(儒学为主) 儒学阶段秦汉魏晋隋唐宋明中后期明清之际主流思想挑战、融汇、发展理学(融汇)批判发展受打击推崇法家,焚书坑儒尊崇儒术,正统地位玄学、佛、道兴盛,儒学受挑战;交汇融通,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道、佛相互渗透,理学形成。陆王心学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经世致用,抨击封建专制。▲汉代儒学思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董仲舒的基本观点 .思考3:概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思考2:“儒术”实质是什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即“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外儒内法,维护君主专制和大一统。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推动儒学发展。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理学背景:北宋局部统一,加强统治;儒学受到冲击;儒学复兴运动。思考1:理学和心学背景分别是什么?.心学背景:明中后期专制强化,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分支;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天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思考2:理学有哪两大分支?如何理解“理”的含义.思考3:简述心学与理学的异同 ?思考4:理学如何体现传统儒学的发展?世界本原和方法论不同;道德观相同(都承认理)。从形式上补充了理论;从内容上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体系。背景:明清之际民主思想兴起: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束缚。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抨击理学。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思想方面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匹夫有责;-----学风方面;王夫之---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方面。对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四)近代前期——转折:新潮流。思考1:中华文化的新潮流是什么?《新青年》发表重要文章目录时间 作者 内容1915年9月 陈独秀 《敬告青年》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7月 胡适 《贞操问题》1917年3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1917年5月 鲁迅《狂人日记》1917年11月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研究专号)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1915-):以欧美为师,抨击封建思想,民主科学成为价值目标第二阶段(1919-)五四运动:以俄为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思考2: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依据是什么?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商朝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西周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关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论语》协调人与人 (社会)的关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治国理念的差异。思考2:根据材料,概述孔子的“仁”与周公的主张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继承与发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影响:▲民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1)起源与发展②春秋:管子、孔子④后世: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董仲舒、黄宗羲)③战国: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2)意义①是系统的理论学说;②转化为政治实践;③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④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一)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协调人与人 (社会)的关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①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考:人本=民本?(1)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战国: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考1:老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1.发展:2.意义: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强调顺应自然,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都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荀子积极利用自然。(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以天下为己任。 (入世)2.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四)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1)西周:“明德”“敬德”(2)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5)《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影响①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在修养(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六)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处事之道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仁爱之心和谐共处担当责任培养品德积极进取处事之道思考:与西方文化相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特点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起源与发展内涵与领域博采与吸收任务:根据本课所学,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简要解释。4.凝聚性5.连续性民族文化特质时序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维护中国团结统一,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二)价值①对民族:②对个人:③对国家:1、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这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A.包容性 B.连续性 C.凝聚性 D.本土性A2、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A.多样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凝聚性D3、下表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相关表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由此可知,儒家( )A.主张天人合一 B.推崇民本思想C.重视道德修养 D.反对兼并战争C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讲话请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观点,结合当代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提炼传统文化中某一方面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当代价值,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精神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仍威胁世界和平,局部冲突不断。尤其是西方国家仍以自我为中心,滥用单边制裁的大棒,导致国际间摩擦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以冷战思维处理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导致大国关系紧张。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儒家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主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对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为全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