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听歌学历史——《爱在西元前》:
这首歌讲述的是什么文明的故事?你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掌握三大内容:
1.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2.欧洲文化的形成
3.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
抓住两个重点:
1.掌握各区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2.理解各区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3 课 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
▲ 人首飞牛石雕
▲埃及金字塔
重难点:
“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既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
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埃及文化
阿拉伯文化
本课内容
纲要下
古代
西亚文化
古代
埃及文化
阿拉伯
文化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地区
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课题分析
1.概况:
(1)时空:
(2)地位:
(3)代表文明:
前3500年;苏美尔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大河文明、农业起源地、最早出现村落、早期城市、最古老文字、现存最早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最先掌握冶铁技术、最早轮车
一、古代西亚文化
政权更替:苏美尔王国、古巴比仑王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
类别 代表性成就 地位
文字
文学
法律
建筑 艺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吉尔伽美什》
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壁画;
(2)亚述帝国王宫的石雕“人首飞牛”;
(3)波斯王宫的装饰、雕刻,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文化成就
2.成就:
一、古代西亚文化
3.特点:
(1)历史悠久;(2)绚丽多彩;(3)兼收并蓄;
(4)重视法制;(5)注重现世生活。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特点:
1.书写方式:楔形,每一笔画前端呈三角形,或横或竖,少见圆曲弯折;
2.材料:泥板;
3.工具:芦苇;
4.演变趋势:抽象、简化;
5.产生时间:最早。
【探究1】楔形文字有何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

因素:
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故有大量的芦苇可供使用;
2.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为提高记录效率,楔形文字朝着抽象、简化的方向演变。
刻在泥板上的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材料1:“吉尔伽美什,你将漂向何方?你所追求的永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相伴……吉尔伽美什,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关心的,唯有这些事。
——《吉尔伽美什》
材料2: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2】《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出两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造成这种生活态度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诗”作品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态度:恐惧悲观,重视现世生活。
因素:洪水不定期泛滥,战争频繁,外族入侵等。
价值:史诗等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其属于历史研究的二手史料,要和考古及其他史料互相印证。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雕像
【探究3】以下法典条文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怎样的特点?如何评价这部法典? (P20 设计)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保护私有财产
施行同态复仇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宣扬君权神授
影响:
①对当时: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权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②对后世: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为后世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汉谟拉比

太阳神沙
玛什


西亚:位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①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②两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平原,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发达;
(1)自然因素
③周围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扰;
④洪水不可预见地泛滥。
4.形成原因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两河流域政权更替表
苏美尔王朝(前2900-前2300) 城邦林立
阿卡德王国时期(前2300-前2191) 统一了巴比伦
乌尔第三王朝(前2113-前2006)
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1595)
赫梯时期(约前17C-前13C) 统治两河400年
亚述时期(前8世纪-前612)
波斯帝国时期(前6C-前4C晚期)
马其顿-希腊时期(公元前4C晚期消灭波斯) 文明中断
古代西亚出现的重要文明或政权:
(2)历史原因:
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一、古代西亚文化
4.形成原因
1.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答案】A
习题精练
2.(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B
4.《吉尔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史诗,诗中叙述到,神乖张残暴且任意妄为,人类难以反抗,生与死只在他们一念之间。接着乌特那庇什提姆借睡眠考验摧毁了吉尔伽美什对自身身体禀赋的自信,展现人类自身的缺陷。由此可见,该史诗
A.凸显了民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敬畏之情
C.蕴含着一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D.体现了区域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答案】A
5.黏土在古代两河流域广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可用于书写文字。约公元前3100—公元前3000年的一块黏土板(如下图)上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这说明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特质 B.苏美尔出现众多城市国家
C.文字是传承文明的主要形式 D.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
【答案】A
7.(2023.辽宁高考)下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答案】C
(1)地理位置:
(2)发展概况:
1.概况
处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此后时有分合,绵延约3000年。
古埃及地处北非尼罗河流域,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下的大瀑布、北面则是地中海,三面沙漠一面向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三千年。
2.成就
二、古代埃及文化
类别 代表性成就
文字
文学
建筑艺术
科学技术
象形文字
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
陵墓(金字塔)、神庙(卡尔纳克神庙)
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
3.特点:
(1)历史悠久;
(2)绚丽多彩;
(3)兼收并蓄;
(4)宗教色彩浓厚;
(5)注重来世生活。。
狮身人面像
卡尔纳克神庙
胡夫金字塔
【探究4】从这些建筑可以看出古埃及人怎样的生活态度?你认为历史遗址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态度:重视来世生活。
价值:历史遗址是对历史的见证,属于史料研究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1)自然因素
①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②尼罗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平原广阔,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稳定。
二、古代埃及文化
4.形成原因:
(2)历史因素
①单一民族、政权统一;
②宗教信仰浓厚,生活乐观,向往来世。
【探究5】根据材料分析影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两河流域由不同的地域组成…南部由沼泽和宽广、平坦而贫瘠的平原组成,各城市沿河渠而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异常重要。两河地区那难以预测的洪水,使得河畔的农人饱受命运的捉弄,战争的频繁更增加了命运无常的感叹。
——吴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材料二 古代埃及在地理位置上有相对的孤立性。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社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埃及沙漠少有雨水…水源是许多条热带河流,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很少有强烈的泛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这种条件的持续,即避免了困扰两河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
1.特点:
(1)西亚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充满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2)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 “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的生死观,乐观自信,重视家庭。人与自然与神和谐相处,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原因:
(1)巴比伦文明:
平原无屏障;两河不定期泛滥;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2)古埃及文明:
有沙漠屏障;尼罗河定期泛滥;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8.(2024.安徽高考)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答案】B
习题精练
9.下表所示为部分历史学家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的介绍。它集中反映出当时地中海
A.族群复杂导致文化发展的多元
B.海岸线曲折农业经济较发达
C.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的共同体
D.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实体
【答案】C
1.阿拉伯帝国兴起
(1)概况:
(2)地位: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①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
②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三、阿拉伯文化
材料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2.成就:
领域 成就
文学
数学
天文学
医学
①“悬诗”;② 故事集《天方夜谭》
①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
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萨比天文历表》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伊本·西那 《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三、阿拉伯文化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3.特点:
①民族性——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
②开放性 ,包容性——融合东西方文化;
③先进性——许多成就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见《三维设计》P21
4.繁荣原因:
材料: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
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
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
④统治者重视科技文化;
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三、阿拉伯文化
见《三维设计》P21
材料: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①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古典文化;
②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推动了 世界科学的发展;
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探究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
见《三维设计》P21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
古代埃及文化
阿拉伯文化
文字: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文学:《吉尔美加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建筑和艺术:泥偶雕像、王宫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字:象形文字
文学:神话、诗歌、散文等
建筑:陵墓、神庙
历法:太阳历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文学:悬诗、故事集
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阿拉伯数字”
天文:白塔尼著《萨比天文历表》
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
本课小结
多样性
·
差异性
·
包容性
认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世界明是多元的、多样的;文化交流促进文明的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10.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帝国的形成对文明
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文明的
进步和交流。有关右图所示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①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②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
③翻译了希腊、罗马、西亚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
④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导致该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习题精练
11.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B
12.(2024.浙江高考)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