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6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新航路开辟
西欧国家殖民扩张
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
西洋钟表传入中国内地
两次工业革命
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广销世界,西方服饰受中国文化影响。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两次世界大战
影响世界贸易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前(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贸易
◎15世纪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思考2: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为何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①海运能力相对较弱;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未能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③地理环境阻隔;④生产力水平低,交通通讯技术落后,人们认知受限。
思考1: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对比两个时期世纪贸易的差异
局部性、小规模
中间转手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全球性、大规模
直接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C末-18C)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
荷兰
东印度公司
英国
东印度公司
◎1606年的股票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C末-18C)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3、特点:
2、表现: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①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C末-18C)
4、影响:
②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易中心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最终形成
1、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C60S-20C初)
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商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机器工厂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C60S-20C初)
2、表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曲折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20C初-20C90S)
1、阻碍因素:
◎冷战在经济上的体现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②冷战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峙;
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曲折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20C初-20C90S)
2、促进因素:
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③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四)突飞猛进
——冷战结束后(20C90S后)
1、原因: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1950年-2000年世界贸易(单位:10亿美元)
◎世界贸易发展曲线图
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④交通、信息技术等的进步;⑤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四)突飞猛进
——冷战结束后(20C90S后)
2、表现:
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个国家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并贡献于全球分工体系中。只有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提升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开始形成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冷战结束后
两次工业革命
15C末 16C 18C60S 19C中后期 20C初 1947 1978 1991 1995
早期殖民扩张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全球贸易网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思考: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②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③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等;
④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等进步)⑤政治: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原因
1、经济: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二)主要表现
◎茶文化
◎钟表文化
◎服饰文化
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1、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1)地位: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1、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1)地位:
◎中国古代名茶
◎中国古人饮茶
◎蒙古咸奶茶
◎西藏酥油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1、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2)传播:
16世纪以前: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茶马古道
◎江户时代茶会
16世纪以后: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①俄国:
上流社会把中国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俄罗斯茶饮
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示意图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1、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2)传播:
16世纪以前: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英国:
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③荷兰: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喝茶的家庭》
◎19世纪英国贵族喝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
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
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的
时尚。
饮茶皇后
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1、中国茶文化与饮茶习俗的传播
(3)创新:
◎日本茶道
◎英国下午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思考: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和饮茶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思考: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和饮茶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②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③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1)原因:
①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意义: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法国: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拉图尔《蓬帕杜夫人》
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
◎清代服装
◎清代泥塑
何仙姑像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法国: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孔子”袍式外套
◎杂糅日本和服“午茶便装”
◎吸收中国裁剪方法的自由套装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设计来自1913年《女士家庭杂志》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2)日本: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日本和服
◎日本人穿西装
◎日本化妆舞会装扮
“脱亚入欧”:脱离落后的
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主要表现
(3)中国: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3、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1)诞生于欧洲, 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2)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3)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17世纪初,利玛窦向万历皇帝
献上自鸣钟,通过“钟表
外交”打开在华传教事业
的大门。17世纪中叶汤若
望也进贡钟表。
内务府打造的更钟,
把我国夜间计时的
“更”与西方计时
的“时”“分”有
机结合起来。
◎十八世纪法国自鸣钟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3、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主要表现
4、其他文化交流
(1)原因: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
课程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