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选必三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
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欧亚桥梁
——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融汇中西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一)定义
2、广义:
1、狭义:
①陆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
③草原丝绸之路
④西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地位:
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特指“陆上丝绸之路”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西域各国,了解到了大量有关西域情况,他向汉朝传递了西域的具体情况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三)概况
——陆上丝绸之路
1、起源:
2、开通
(1)标志:
张骞通西域。
(2)目的:
(3)过程:
◎张骞
(4)结果:
“凿空”西域。
——汉朝
路线: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探究: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材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因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材料: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①政治: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材料1: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材料2: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
材料3: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时期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②经济: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贸易利润巨大;③政策:积极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管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④外部:丝路沿线的国家参与;⑤个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联系。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发展受阻
兴盛时期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
(丝绸之路发展演变趋势图)
①政治:政局变动;②经济:商品交易内容及经济重心变化;③政策:对外政策变化;④外部:丝路沿线的国家参与度;⑤个人:主观因素。
(三)概况
——草原丝绸之路
漠北草原
咸海里海
南西伯利亚
小亚细亚
欧洲
1、路线: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沿此西迁
(皮毛路、民族迁徙路)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概况
——西南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1、路线:
关中平原→蜀(成都平原)→横断山麓南下→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1)汉武帝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2、形成发展:
(2)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3、影响: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三)概况
——海上丝绸之路
1、路线:
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陶瓷之路)
2、形成发展:
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出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是重要交易枢纽。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西汉
唐朝
宋元
明朝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3、地位: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 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材料2: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 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①经济: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②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③政策: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市舶司管理)
④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⑤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材料: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中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
——陶洪亮《海洋传奇——海上丝绸之路》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探究: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原因和影响
①政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国力的衰退;
②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③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④外部: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
原因:
①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逐渐落后于世界。
②欧洲:掌握海上贸易主导权,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世界:加快了物质与文化传播。
影响:
(三)概况
——汉志商道
(香料之路)
“汉志商道”: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 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
(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中国→西方
西方→中国
铁器
瓷器
漆器
丝绸
养蚕缫丝
四大发明
汗血马 葡萄
香料 胡瓜
玻璃 胡豆
宝石 苜蓿
金银器 棉花

融汇中西·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1、宗教: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
2、艺术: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
3、医药:
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佛教
祆教(拜火教)
摩尼教
犹太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具有双向性、互惠性,中国主导。

融汇中西·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融汇中西·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探究: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①经济: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生活:影响饮食结构,扩大食物来源。
①生活:丰富了各国物质和文化生活;
②经济: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外交:加强各国友好往来。
1、对中国:
2、对世界:
名称 路线 兴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特点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汉-唐 明清 丝绸贸易
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 汉-唐 宋明之后 茶马贸易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贸易
总结:请归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

融汇中西·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线路多,覆盖面广;③由以陆路贸易为主到以海路贸易为主;④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⑤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⑥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开放包容为导向,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倡议变行动,从愿景变现实,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如今,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已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已形成势头,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民众正在从合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的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的不变——开放包容的胸怀、融合互信的理念
升华
一带一路
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古商路的兴起与发展
古商路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
古商路的新发展
商贸与文明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商品贸易与交流扩展
课堂小结
形成于西汉:张骞通西域
兴盛于隋唐:茶马互市
转折于宋元:海路地位上升
衰落:明清以后
物质技术层面
精神文化层面
民族国家层面
当堂检测
1、(2022 .广东高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 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 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2、(2022 .全国甲卷)宋朝在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的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A
D
当堂检测
3、(2022·浙江6月选考)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中,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4、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时期(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交流的不断扩大 D.科举取士以诗词歌赋为
C
5.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C
6.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丝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B
7.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
A.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
B.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
C.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
D.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