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油中学2022级高三下学期三诊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 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1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2.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属周王直辖。周王将国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给国人或野人耕种,通过彻法和籍法进行征税。彻法实行“九一而助”,按收获量十分之一收税,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税。说明西周()A.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民众赋税负担加重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等级观念逐渐强化3.西汉时,勤于政事并受到乡里父老歌谣颂扬的官吏往往被朝廷重视和提拔,被民谣讽刺和抨击的官员则会受到惩罚。如淮阳太守灌夫及其族人横行乡里,当地有童谣“颖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该童谣被呈奏给汉武帝,经调查后灌氏及其族人被严惩。据此可知,当时()A.朝廷关注民意舆情 B.百姓具有监督官员的权力C.选官方式客观公正 D.豪强地主受到了严密监察4.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号”在印尼海域被发现,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计6.7万余件,其中长沙窑瓷便有5.6万余件之多。长沙窑瓷纹饰题材和内容丰富,涵盖雄狮、胡人舞蹈、椰枣树、棕榈树、佛塔、唐诗、花鸟图案、山水画等。这反映了唐代长沙窑瓷()A.逐渐形成一家独大的制瓷格局 B.贸易范围最远至东南亚C.为迎合欧洲市场接受外销定制 D.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5.下图是南宋初年宫廷绘画《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重耳(晋文公)流亡至复国的历程。该画()A.以写实手法表现宏大事件B.旨在宣扬政权的正统地位C.继承魏晋以形传神的风格D.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6.明代国家对赋税征收的白银成色有明确规定,赋税征收的白银主要是九五成色,乃至十成足色纹银。但明代民间低劣伪银大量流通,甚至出现伪造白银的专业户。如浙江嘉善地区伪劣之银四处流通,有的甚至是银匠故意有巧作色银,或九成,或八成,甚而七成。这表明明代()A.政府财政收入税减 B.政府对金融控制力较弱C.白银货币化受阻 D.经济发展冲击统治秩序7.1867年,恭亲王奕诉指出:查洋人与各国连和,所以必重条约者,盖以条约为挟持之具。他要求政府官员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中:推定条约,与之层层辩驳,庶令其无可狡赖。这表明奕诉()A.主张利用条约约束西方列强 B.具有用国际规则维权的意识C.觉察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D.仍然受传统外交观念的束缚8.如图是1911年6月《启民爱国报》发表的《上海社会之阶级》,图中刻画了女学生、少奶奶、姨太太、小姐等女人等级及洋行小鬼、乌龟(暗喻旧贵族与保守商人)、戏子、买办、道台等男人的等级。对此漫画解读合理的是()《上海社会之阶级》A.传统观念束缚,知识女性遭受排挤B.官僚体系至上,男性权力地位稳固C.社会阶层重构,新旧观念并存共生D.西方文化冲击、社会风俗土洋并存9.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出的指示信中提到:“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一种取消观念。这说明当时()A.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 B.新型军队建设理论臻于完善C.民主革命理论内涵再添新篇 D.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成果斐然10.1950年12月,《劳动报》刊文称:假定00万上海职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为新人民币),1个月就可吸储400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该文刊发的目的是()A.践行过渡时期总路线 B.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C.配合开展工商业改造 D.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11.公元541年,黑死病开始在埃及爆发,542年席卷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次年传到君士坦丁堡,并传播到整个小亚细亚、色雷斯和伊里利亚,还通过美索不达米亚传入波斯,并向西传播到意大利、高卢。这可以用来说明()A.天主教神学世界观受冲击 B.区域文明交流互动较频繁C.疫病影响历史发展的走向 D.阿拉伯世界纽带桥梁作用12.1788年,法国学者拉博德·圣埃蒂安喊出“我们的历史不是我们的法典的口号,随后这一口号广为流传,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该口号反映出法国民众()A.对殖民主义的否定 B.对社会动荡的担忧C.对封建专制的不满 D.对启蒙理性的失望13.图3为英国实行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据此可知,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图3英国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A.保障技术革新优势 B.确立世界工厂地位C.维护经济霸主地位 D.迎合世界市场发展14.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下列事件有助于认识这一观点的是()A.国联实行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B.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C.德国海外殖民地区的重新瓜分 D.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15.1956年,苏联境内的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急剧上升。赫鲁晓夫决定扩大与美国的卫生交流,主动向美国派遣医学代表团考察美国的脊髓灰质炎研究计划及设施,参与美国开展的科学研究,同时向美国开放苏联卫生系统。苏联的这些做法()A.意在突破原有体制束缚 B.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C.表明苏联处于争霸弱势 D.体现政策的灵活与务实16.如图所反映的状况()不同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例A.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B.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C.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瓦解D.刺激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第11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高等教育全面效仿苏联模式,以服务工业化建设为核心目标。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国综合性大学由55所缩减至14所,增设钢铁、地质、矿业等专门院校,课程体系突出政治导向,设置《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等必修课,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1953年,全国高校工科学生占比从15%跃升至37%,师范类学生占比达29%,人文社科领域则大幅压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要求高校师生定期参与基层实践。1958年,清华大学设立“半工半读”试点,机械系学生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完成毕业设计;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赴河北农村编写《人民公社史》。此类实践强化了“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意识形态导向,但部分课程因过度强调政治性而削弱专业深度。-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史简编》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欧美高等教育呈现差异化发展。美国推行通识教育(LiberalArts),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如哈佛大学开设《西方文明史》《科学哲学》等跨学科课程;同时受麦卡锡主义影响,社会科学领域禁止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欧大学延续学术自治传统,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导核物理研究,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建立数学研究中心,推动基础科学突破。至1957年,西欧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2%,高校论文产出占全球60%同期,欧美大学科研经费大幅增长。1950年,美国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政府资助高校基础科学研究;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增设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应对科技竞争。但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矛盾日益凸显。-摘编自《外国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世纪50年代欧美大学在教育理念上的主要差异。(12分)(2)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因素对这一时期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9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对当代的启示。(4分)18.阅读资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四川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器物相似性,到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中的楚式纹饰;从秦并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蜀地”促进汉人与羌、僰等族杂居,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留兵、不运粮”的民族怀柔政策;从唐代吐蕃与唐王朝在松州(今松潘)会盟并互市,到明清“改土归流”打破川西南土司割据格局-巴蜀大地始终是各民族政治互鉴、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枢纽。正如李冰修筑都江堰“不与水敌”,四川历史上的民族治理也以“顺势而治”的智慧,将多元族群整合为“兼容共生”的共同体。摘编自段渝《巴蜀古代文明与民族交融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四川地方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贸易政策与世界经济】(15分)材料一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国内工业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问题。此时,美国兴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众多资本家和部分政客纷纷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大幅度提高了各类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在经济危机已然爆发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仍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对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关税,那些对英国商品区别对待的国家则被加收100%的关税。法国、德国、荷兰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加入贸易战,致使大萧条延宕数年。-摘编自刘明礼《“两个20年代”对比带来的启示》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宣称:“自由贸易是世界繁荣的基石,美国有责任引领各国走向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面临“滞张”危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美国政府频繁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赋予美国总统更多的权力来应对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可以单方面对其他国家实施贸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台伊始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时还要求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多次表达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满。摘编自胡志浩《如何认识当前全球自由贸易的制约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美国不同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共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上述变化的影响。(9分)江油中学2022级高三绵阳三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B B B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C D B二、非选择题【答案】(1)主要差异:①教育目标:中国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欧美侧重通识教育或科技竞争导向,兼顾公民素质与实用技术。②课程体系:中国以政治理论、工科为主,弱化综合性学科;欧美保留文理并重传统,强化自然科学与跨学科研究③管理体制:中国实行高度集中计划模式,院校调整由国家主导;欧美大学保持一定自治权,但受政府政策间接干预。(共12分)(2)政治因素影响:①中国:政治方针直接塑造教育结构(如院系调整),课程强化意识形态,实践教学贯彻阶级观念;②欧美:冷战推动科技投入(如美国《国防教育法》),但政治千预压制学术自由(如麦卡锡主义)(以分号为界限分为一个要点,每点分,共8分)。③共性:均将高等教育纳入国家战略,服务政治或国际竞争需求。(1分)(3)启示:①平衡政治与学术:坚持教育为国家服务,但需保障学科发展的自主性;(本问共2分,其中答出冒号以前给1分;答出冒号以后或答全部答出均得1分;其它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②立足国情创新:借鉴国际经验需结合本土实际,避免单一模式僵化。2分,其中答出冒号以前给1分,答出冒号以后或者全部答出均得2分,其它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18.【答案】【答案】论题:四川地区民族交融的“顺势而治”智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化。阐述:先秦时期的文明互鉴:宝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与中原龙山文化陶器形制相似,印证了早期巴蜀先民与黄河中下游族群的技术交流;三星堆青铜神树、玉璋等礼器兼具古蜀特色与商周礼制元素,体现“多元共生”的文化自觉。秦汉至三国的制度整合:秦灭巴蜀后设蜀郡,通过移民实边政策使汉人与羌、僰等族杂居推动农业技术(如铁器)与游牧经济互补;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因俗而治”,保留西南夷首领自治权,同时推广牛耕、织锦技术,促进边骚稳定与经济一体化。唐宋时期的经贸组带作用:唐代松州(今松潘)成为唐蕃茶马互市枢纽,汉地茶叶、丝绸与吐蕃马匹、药材贸易兴盛,川西“西山八国”诸羌通过互市融入中原经济体系;宋代在雅州(今雅安)设“茶马司”,以经济纽带维系汉、藏、彝等民族依存关系。明清时期的治理创新:明代在川西推行土司制度,承认藏、彝等族自治传统:清代“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设流官直接管理,将川西南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加速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政治一体化。结论:四川历史上“顺势而治”的民族政策(如移民杂居、因俗而治、经济互市),既尊重多元文化特性,又通过制度整合强化“一体”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和而不同”的区域实践范本。(共 12分)19.【答案】(1)共同之处: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政府积极干预贸易;对全球贸易及国际经济格局影响显著。(6分,答出三点即可)(2)阶段性变化:20世纪初至二战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分)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倡导全球自由贸易。(1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重新抬头且不断强化。(1分)影响:20世纪初至二战前: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贸易战,使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加剧国家间的经济矛盾,使得国际关系变得更为紧张复杂。(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