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新课标卷)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6分)1.(6分)(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小鼠摄入樱桃味糖精溶液时,糖精溶液会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小鼠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会出现呕吐现象,多次摄入后会产生味觉回避反应(对樱桃味糖精溶液产生厌恶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B.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味觉属于条件反射C.味觉回避反应是建立在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的基础上D.味觉回避反应的建立有利于动物个体生存2.(6分)(2024秋 辽阳期中)在水稻的细胞中,具有膜结构且与能量转换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 )A.细胞核和中心体 B.液泡和溶酶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 D.高尔基体和线粒体3.(6分)(2023秋 绵阳期末)如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灵敏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两神经元膜外。已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B.乙酰胆碱传递到甲膜时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若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甲膜可能会持续兴奋4.(6分)(2025 成都校级开学)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大气中氮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细菌可降低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有利于植物的渗透吸水B.固氮菌和硝化细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且都属于自养生物C.含氮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都是在逐级减少的D.微生物能将氮气转化为硝酸盐,也能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二者属于可逆反应5.(6分)(2024秋 滨海新区校级期中)某植株的核基因A具有多种复等位基因(A1、A2、A3…),且花粉中含有的A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B.A1、A2、A3互为等位基因,均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基因型为A1A2和A2A3的个体相互杂交,后代共有4种基因型D.A1、A2、A3…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6.(6分)在制备单克隆抗体X的过程中,如果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产生X抗体的浆细胞,c为产生Y抗体的浆细胞,促进上述三种细胞两两融合后,对融合细胞进行了两次筛选,其目的分别为( )A.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bc;从ab、bc中选出abB.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bb;从ab、bb中选出bbC.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ac;从ab、ac中选出abD.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ac;从ab、ac中选出ac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4分)7.(12分)(2025春 临淄区校级期中)脯氨酸是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液泡中积累的重要氨基酸,在植物渗透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盐胁迫条件下,脯氨酸浸种对水稻幼苗形态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处理方法 平均苗高/cm 平均根长/cm 平均根数/条① S0 6.42 3.30 8.80② S1 2.59 2.55 4.20③ S1+T1 4.99 3.54 5.67④ S1+T2 5.02 3.57 6.13⑤ S1+T3 6.11 4.14 6.47注:S1指在水稻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Cl;T1~T3添加的脯氨酸浓度依次升高。(1)盐胁迫下水稻细胞中散失的水分主要是 。(2)上述实验的处理方案中,S0的处理方式为 。实验结果表明,用T1浓度的脯氨酸浸种 (填“能”或“不能”)缓解盐胁迫对水稻性状的影响,依据是 。(3)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推测,水稻积累脯氨酸可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生长抑制的机理是 , (答出2点)。8.(13分)(2024 浙江模拟)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慌等主要症状,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CHF呈上升趋势,CHF患者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成为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学者指出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运动耐力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平稳程度相关,数据越平稳说明运动耐力越好,当CHF个体的运动耐力得到提升时可以缓解心脏疾病的恶化,现对此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①随机选取某地区18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 组并编号、测定a: 和b: ;②对照组进行持续30分钟自主运动,实验组进行 加4分钟调整,这样有规律的组合运动,重复组合运动,确保总运动时长为 ;③运动结束时,再次测定所有实验人员相关指标的数据,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的平稳程度。如表为实验记录表检测指标 a. 平均值 b. 平均值对照组(持续自主运动)实验组(2)预测实验结果如果 ,则说明 。反之,证明实验组的处理有效果。(3)在实验过程中为研究有规律的组合运动缓解CHF的同时是否引会引发血糖波动异常,对180例CHF患者的血糖浓度也进行了追踪检测。如图是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和降血糖的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胰岛素的分泌以途径 为主,另一途径也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靶细胞可以将摄取的葡萄糖用于 (答2点)。以上两条途径任何一条出错,都可能引起内环境血糖失衡,在运动过程中除了测定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其他指标的测定也尤为必要。9.(13分)(2024 蜀山区校级三模)一个果园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水果的丰收离不开果农的精心管理。回答下列问题:(1)梨小食心虫是常见的果园害虫,可以利用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这属于 防治,这种防治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至少答出两点)(2)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向是 、 、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分解的枯枝败叶。(3)如果果园疏于管理,果园中将会渐渐出现一些草本植物,继而出现一些灌木。随着灌木的兴盛,草本植物逐渐减少,其原因是 。10.(13分)(2025 攀枝花模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雄性不育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不断刷新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举世嘱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2n=24)是禾本科植物,在我国有野生种、引进种等品种。在育种研究中,对水稻进行基因组测序要测 条染色体中DNA的碱基序列。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优势是:杂交过程中不需要 。(2)有一个水稻品系,其雄性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为mm的个体表现为雄性不育,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M基因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产生可育雄配子。通过转基因技术将M基因与雄配子致死基因A、蓝色素生成基因D一起导入基因型为mm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一条不含m基因的染色体上(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D基因的种子呈现白色),如图所示。M,m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图中基因型为mmADM的个体自交时(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子代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 ,这种转基因改良品系的显著优点是 。(3)为探讨乙烯与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是否完全独立,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水稻幼苗,结果如图1。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分析D蛋白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在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 和未成熟的种子。根据实验结果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①赤霉素处理缓解了乙烯对根的抑制②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③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④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11.(13分)(2024秋 如皋市期中)ε﹣聚赖氨酸(ε﹣PL)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活性,对人体无莓副作用,能在体内被酶解为赖氨酸,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科研人员欲从土壤中分离能分泌ε﹣PL的微生物,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Ⅰ~Ⅴ表示过程,①~③表示菌落),已知ε﹣PL可使亚甲基蓝褪色,形成透明圈。请分析回答:(1)图示过程Ⅰ使用的接种方式为 ,与丁培养基相比,乙培养基成分的不同是 。从功能角度分析,乙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2)过程Ⅲ应使用 (工具名称)挑选 号菌落(选填序号),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 。(3)为检测收集到的ε﹣PL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食品添加浓度。研究人员将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分别涂布于培养基表面,再将浸有不同浓度的ε﹣PL的滤纸圆片置于平板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测量清晰区的宽度,得到表所示的结果。(注:“+”表示无清晰区,“﹣”表示未进行实验。)清晰区宽度/mm 微生物 ε﹣PL浓度/mg L﹣120 30 40 50 60 70大肠杆菌 + + 7.2 10.8 11.6 13.3沙门氏菌 + + 6.5 9.2 10.9 13.0酿酒酵母 7.2 9.1 12.6 13.4 14.8 ﹣红曲霉 + + + + + 6.3①该实验设计存在不完善之处,请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②结果显示ε﹣PL对 的抑制作用最强,ε﹣PL对四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与浓度呈 。(4)实验筛选到的菌种经大规模发酵可大量生产ε﹣PL,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A.发酵过程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B.选育出的菌种能直接用于大型发酵C.发酵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养条件D.发酵产物ε﹣PL需从微生物体内提取、分离和纯化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新课标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6分)1.(6分)(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小鼠摄入樱桃味糖精溶液时,糖精溶液会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小鼠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会出现呕吐现象,多次摄入后会产生味觉回避反应(对樱桃味糖精溶液产生厌恶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B.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味觉属于条件反射C.味觉回避反应是建立在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的基础上D.味觉回避反应的建立有利于动物个体生存【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B【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解答】 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故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味觉不属于反射,因为未经过完整反射弧,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小鼠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会出现呕吐现象,进而产生味觉回避反应,即味觉回避反应是建立在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基础上的条件反射,C正确;D、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这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有利于个体生存,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6分)(2024秋 辽阳期中)在水稻的细胞中,具有膜结构且与能量转换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 )A.细胞核和中心体 B.液泡和溶酶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 D.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专题】正推法;细胞器;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都单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和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能量的转换站”和“养料的制造车间”。【解答】解:A、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结构,二者都与能量转换关系不大,A错误;B、液泡和溶酶体都是单层膜结构,二者都与能量转换无关,B错误;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膜结构,且都与能量转换密切相关,C正确;D、高尔基体育线粒体都有膜结构,但高尔基体与能量转换无关,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6分)(2023秋 绵阳期末)如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灵敏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两神经元膜外。已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B.乙酰胆碱传递到甲膜时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若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甲膜可能会持续兴奋【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左侧为突触前神经元,右侧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解答】解:A、图示为突触结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甲膜为突触后膜,因而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A正确;B、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当传递到甲膜(突触后膜)时,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因此,该处发生的信号转换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刺激a点,灵敏电表左侧接线柱电位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右侧接线柱发生电位变化,电表只发生1次偏转,C错误;D、乙酰胆碱酯酶能对乙酰胆碱进行降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会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会引起甲膜持续兴奋,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4.(6分)(2025 成都校级开学)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大气中氮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细菌可降低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有利于植物的渗透吸水B.固氮菌和硝化细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且都属于自养生物C.含氮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都是在逐级减少的D.微生物能将氮气转化为硝酸盐,也能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二者属于可逆反应【考点】物质循环.【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①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②生物固氮是大气中的游离态氮分子在微生物体内还原为结合态的氨分子的过程,具有这种能力的生物称固氮生物。生物固氮对于植物和土壤的氮肥供应有重要作用。【解答】解:A、某些细菌可降低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使土壤中的渗透压降低,有利于植物的渗透吸水,A正确;B、固氮菌不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是异养微生物,硝化细菌能利用CO2合成有机物,为自养微生物,B错误;C、含氮有机物,有的是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有的不是,因此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一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级减少,C错误;D、微生物将氮气转化为硝酸盐(固氮作用)和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反硝化作用)的过程,所需要的酶、反应条件等都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能力。5.(6分)(2024秋 滨海新区校级期中)某植株的核基因A具有多种复等位基因(A1、A2、A3…),且花粉中含有的A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B.A1、A2、A3互为等位基因,均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基因型为A1A2和A2A3的个体相互杂交,后代共有4种基因型D.A1、A2、A3…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解答】解: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错误;B、Al、A2、A3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复等位基因,即互为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C、基因型为A1A2和A2A3的个体杂交,若不考虑特殊情况,后代的基因型应该为A1A2、A2A2、A2A3、A1A3,但花粉中含有的A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即不能产生纯合子,故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A1A2、A2A3、A1A3),C错误;D、A1、A2、A3…是复等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定律的实质,在准确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6.(6分)在制备单克隆抗体X的过程中,如果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产生X抗体的浆细胞,c为产生Y抗体的浆细胞,促进上述三种细胞两两融合后,对融合细胞进行了两次筛选,其目的分别为( )A.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bc;从ab、bc中选出abB.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bb;从ab、bb中选出bbC.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ac;从ab、ac中选出abD.从aa、bb、cc、ab、ac、bc中选出ab、ac;从ab、ac中选出ac【考点】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专题】正推法;克隆技术;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解答】解:动物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即aa、bb、cc、ab、ac、bc;第一次筛选是选出杂交瘤细胞即ab、ac,第二次筛选是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X的ab细胞。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64分)7.(12分)(2025春 临淄区校级期中)脯氨酸是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液泡中积累的重要氨基酸,在植物渗透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盐胁迫条件下,脯氨酸浸种对水稻幼苗形态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处理方法 平均苗高/cm 平均根长/cm 平均根数/条① S0 6.42 3.30 8.80② S1 2.59 2.55 4.20③ S1+T1 4.99 3.54 5.67④ S1+T2 5.02 3.57 6.13⑤ S1+T3 6.11 4.14 6.47注:S1指在水稻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Cl;T1~T3添加的脯氨酸浓度依次升高。(1)盐胁迫下水稻细胞中散失的水分主要是 自由水 。(2)上述实验的处理方案中,S0的处理方式为 水稻培养基中不添加NaCl(或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水稻) 。实验结果表明,用T1浓度的脯氨酸浸种 能 (填“能”或“不能”)缓解盐胁迫对水稻性状的影响,依据是 与②组相比,③组的水稻在苗高、根长、根数方面都有所增加 。(3)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推测,水稻积累脯氨酸可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生长抑制的机理是 脯氨酸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从而提升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根长和根数减少,增强水稻根系的吸水能力; , 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幼苗生长减慢,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 (答出2点)。【考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答案】(1)自由水(2)水稻培养基中不添加NaCl(或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水稻);能;与②组相比,③组的水稻在苗高、根长、根数方面都有所增加(3)脯氨酸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从而提升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根长和根数减少,增强水稻根系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幼苗生长减慢,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盐胁迫以及脯氨酸的浓度,因变量是水稻的生长情况,包括苗高、根长和根的条数等。【解答】解:(1)植物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盐胁迫下散失的水主要是自由水。(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S0组作为盐胁迫的对照组,其处理方式为水稻培养基中不添加NaCl。与②组(只有盐胁迫)相比,③组(盐胁迫下添加T1浓度的脯氨酸)的水稻在苗高、根长、根数方面都有所增加,说明T1浓度的脯氨酸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水稻性状的影响。(3)据题干信息和实验结果可知,脯氨酸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从而提升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根长和根数减少,增强水稻根系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幼苗生长减慢,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故答案为:(1)自由水(2)水稻培养基中不添加NaCl(或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水稻);能;与②组相比,③组的水稻在苗高、根长、根数方面都有所增加(3)脯氨酸可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从而提升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根长和根数减少,增强水稻根系的吸水能力;通过缓解盐胁迫造成的幼苗生长减慢,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点评】本题以盐胁迫下水稻的形态变化为背景,考查实验设计、水的功能等知识,为亮点题目,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素养。8.(13分)(2024 浙江模拟)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慌等主要症状,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CHF呈上升趋势,CHF患者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成为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学者指出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运动耐力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平稳程度相关,数据越平稳说明运动耐力越好,当CHF个体的运动耐力得到提升时可以缓解心脏疾病的恶化,现对此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①随机选取某地区18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 6 组并编号、测定a: 初始心率 和b: 血氧饱和度 ;②对照组进行持续30分钟自主运动,实验组进行 短时运动 加4分钟调整,这样有规律的组合运动,重复组合运动,确保总运动时长为 30分钟 ;③运动结束时,再次测定所有实验人员相关指标的数据,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的平稳程度。如表为实验记录表检测指标 a. 平均值 b. 平均值对照组(持续自主运动)实验组(2)预测实验结果如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相同 ,则说明 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不可以改善CHF的运动耐力 。反之,证明实验组的处理有效果。(3)在实验过程中为研究有规律的组合运动缓解CHF的同时是否引会引发血糖波动异常,对180例CHF患者的血糖浓度也进行了追踪检测。如图是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和降血糖的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胰岛素的分泌以途径 Ⅰ 为主,另一途径也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靶细胞可以将摄取的葡萄糖用于 氧化分解供能;转变成非糖物质储存 (答2点)。以上两条途径任何一条出错,都可能引起内环境血糖失衡,在运动过程中除了测定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其他指标的测定也尤为必要。【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实验性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实验探究能力.【答案】(1)6 初始心率 血氧饱和度 短时运动 30分钟(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相同 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不可以改善CHF的运动耐力(3)I 氧化分解供能;转变成非糖物质储存【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降低。【解答】解:(1)①实验记录表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设置了3组重复实验,因此随机选取某地区18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6组并编号,本实验要探究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运动耐力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平稳程度相关,要分析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在实验前应测定初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试验后再测定初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并比较。②探究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运动耐力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平稳程度相关,实验自变量为运动的方式,对照组进行持续30分钟自主运动,实验组进行短时运动加4分钟调整,规律的组合运动,重复组合运动,运动时间为无关变量,应与对照组相同,因此要确保实验组总运动时长为30分钟。(2)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运动耐力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平稳程度相关,数据越平稳说明运动耐力越好。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相同,则说明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不可以改善CHF的运动耐力。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不同,则说明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可以改善CHF的运动耐力。(3)胰岛素的分泌以途径I为主,即血糖水平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变成非糖物质储存,如: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脂肪。故答案为:(1)6 初始心率 血氧饱和度 短时运动 30分钟(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相同 短时且有规律的重复运动不可以改善CHF的运动耐力(3)I 氧化分解供能;转变成非糖物质储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和对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的能力。9.(13分)(2024 蜀山区校级三模)一个果园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水果的丰收离不开果农的精心管理。回答下列问题:(1)梨小食心虫是常见的果园害虫,可以利用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这属于 生物 防治,这种防治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无环境污染、长时间维持种群数量稳定、可维持生态平衡 。(至少答出两点)(2)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向是 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 被初级消费者摄入(流入下一营养级) 、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分解的枯枝败叶。(3)如果果园疏于管理,果园中将会渐渐出现一些草本植物,继而出现一些灌木。随着灌木的兴盛,草本植物逐渐减少,其原因是 草本植物在与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种间竞争中会被逐渐淘汰 。【考点】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群落演替的类型;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1)生物 无环境污染、长时间维持种群数量稳定、可维持生态平衡(2)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初级消费者摄入(流入下一营养级)(3)草本植物在与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种间竞争中会被逐渐淘汰【分析】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解答】解:(1)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而非化学防治。该方法不需要大量使用农药,从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不会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从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2)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是对能量定时分析,在一段时间内,能量有多种去向,通常不会被消耗完。除了目前储存起来在果树中的,其余能量都是以各种方式被消耗,包括流入到下一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及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些能量则暂时储存在枯枝败叶中没有被分解。没有释放出来的能量则会自然归属到下一年。(3)这是群落的演替,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在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草本植物则会逐渐被淘汰,但不是完全消失。故答案为:(1)生物 无环境污染、长时间维持种群数量稳定、可维持生态平衡(2)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初级消费者摄入(流入下一营养级)(3)草本植物在与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的种间竞争中会被逐渐淘汰【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13分)(2025 攀枝花模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雄性不育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不断刷新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举世嘱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2n=24)是禾本科植物,在我国有野生种、引进种等品种。在育种研究中,对水稻进行基因组测序要测 12 条染色体中DNA的碱基序列。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优势是:杂交过程中不需要 去雄 。(2)有一个水稻品系,其雄性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为mm的个体表现为雄性不育,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M基因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产生可育雄配子。通过转基因技术将M基因与雄配子致死基因A、蓝色素生成基因D一起导入基因型为mm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一条不含m基因的染色体上(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D基因的种子呈现白色),如图所示。M,m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图中基因型为mmADM的个体自交时(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子代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 蓝色和白色≈1:1 ,这种转基因改良品系的显著优点是 根据种子的颜色即可判断育性(或答蓝色用于留种制备新的品系,白色用作制备杂交种时作母本) 。(3)为探讨乙烯与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是否完全独立,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水稻幼苗,结果如图1。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分析D蛋白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在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 幼芽、幼根 和未成熟的种子。根据实验结果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①③④ 。①赤霉素处理缓解了乙烯对根的抑制②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③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④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植物激素调节;理解能力.【答案】(1)12 去雄(2)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蓝色和白色≈1:1 根据种子的颜色即可判断育性(或答蓝色用于留种制备新的品系,白色用作制备杂交种时作母本)(3)幼芽、幼根 ①③④【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解答】解:(1)水稻属于二倍体生物,不含性染色体,所以基因组测序需测定其一个染色体组即12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优势是:杂交过程中不需要去雄。(2)M,m基因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分析题意,A基因为雄配子致死基因,所以当基因型为mmADM的个体自交时,可以产生mADM、m的雌配子,而只能产生m的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就可以产生mmADM和mm的基因型,对应的育性表现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由于D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D基因的种子呈现白色,所以,子代种子的表型及比例为蓝色和白色≈1:1,这种改良品系的优点是:可以根据种子的颜色来判断育性。(3)在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①根据图1分析可知,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的生长,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的生长,乙烯、赤霉素联合使用可以缓解单独使用乙烯对主根生长的抑制,①正确;②图2表明D蛋白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能抵抗乙烯对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②错误;③图2还可以表明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③正确;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的,所以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④正确。故选:①③④。故答案为:(1)12 去雄(2)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蓝色和白色≈1:1 根据种子的颜色即可判断育性(或答蓝色用于留种制备新的品系,白色用作制备杂交种时作母本)(3)幼芽、幼根 ①③④【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13分)(2024秋 如皋市期中)ε﹣聚赖氨酸(ε﹣PL)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活性,对人体无莓副作用,能在体内被酶解为赖氨酸,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科研人员欲从土壤中分离能分泌ε﹣PL的微生物,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Ⅰ~Ⅴ表示过程,①~③表示菌落),已知ε﹣PL可使亚甲基蓝褪色,形成透明圈。请分析回答:(1)图示过程Ⅰ使用的接种方式为 稀释涂布平板法 ,与丁培养基相比,乙培养基成分的不同是 琼脂 。从功能角度分析,乙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2)过程Ⅲ应使用 接种环 (工具名称)挑选 ① 号菌落(选填序号),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 使菌种逐渐稀释,得到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单菌落 。(3)为检测收集到的ε﹣PL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食品添加浓度。研究人员将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分别涂布于培养基表面,再将浸有不同浓度的ε﹣PL的滤纸圆片置于平板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测量清晰区的宽度,得到表所示的结果。(注:“+”表示无清晰区,“﹣”表示未进行实验。)清晰区宽度/mm 微生物 ε﹣PL浓度/mg L﹣120 30 40 50 60 70大肠杆菌 + + 7.2 10.8 11.6 13.3沙门氏菌 + + 6.5 9.2 10.9 13.0酿酒酵母 7.2 9.1 12.6 13.4 14.8 ﹣红曲霉 + + + + + 6.3①该实验设计存在不完善之处,请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增加空白对照组;增加ε﹣PL浓度大于70mg L﹣1的实验组;增加ε﹣PL浓度小于20mg L﹣1的实验组 。②结果显示ε﹣PL对 酿酒酵母 的抑制作用最强,ε﹣PL对四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与浓度呈 正相关 。(4)实验筛选到的菌种经大规模发酵可大量生产ε﹣PL,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BD 。A.发酵过程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B.选育出的菌种能直接用于大型发酵C.发酵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养条件D.发酵产物ε﹣PL需从微生物体内提取、分离和纯化【考点】发酵工程在食品、医药、农牧业等工业上的应用;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法).【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答案】(1)稀释涂布平板法 琼脂 选择(2)接种环;①;使菌种逐渐稀释,得到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单菌落(3)增加空白对照组;增加ε﹣PL浓度大于70mg L﹣1的实验组;增加ε﹣PL浓度小于20mg L﹣1的实验组 酿酒酵母 正相关(4)BD【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鉴别培养基是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的培养基。【解答】解:(1)根据第Ⅱ步操作后培养基上菌落的分布情况可知,图示过程Ⅰ使用的接种方式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丁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用于增殖培养目的菌,让目的菌增殖、生产ε﹣PL;乙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用于选择产生ε﹣PL的菌种,通常需要添加琼脂等凝固剂,因此,与丁培养基相比,乙培养基成分的不同是琼脂。从功能角度分析,乙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过程Ⅲ的操作为平板划线法,应该使用接种环挑选菌落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从而使菌种逐渐稀释,最后得到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单菌落。在前面的培养过程中,由于ε﹣PL可使亚甲基蓝褪色,所以能分泌ε﹣PL的微生物周围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直径越大,分泌ε﹣PL的量越多,因此应挑选透明圈直径大的菌落继续培养,因此应该选择①号菌落。(3)①该实验缺乏空白对照组,应增加空白对照组;同时增加ε﹣PL浓度大于70mg L﹣1的实验组,增加ε﹣PL浓度小于20mg L﹣1的实验组,这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②表中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ε﹣PL处理下,酿酒酵母清晰区的宽度最大,说明ε﹣PL对酿酒酵母的抑制作用最强;表中数据显示随浓度增加,清晰区的宽度越大,即ε﹣PL对四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与浓度正相关。(4)A、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计数,发酵过程中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A正确;B、选育出的菌种不一定能用于大型发酵,还需要进行发酵试验,B错误;C、温度、pH和溶解氧都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影响,故发酵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培养条件,C正确;D、发酵产物ε﹣聚赖氨酸(ε﹣PL)是微生物的分泌物,不需从微生物体内分离提纯,可从培养液中提取,D错误。故选:BD。故答案为:(1)稀释涂布平板法 琼脂 选择(2)接种环;①;使菌种逐渐稀释,得到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单菌落(3)增加空白对照组;增加ε﹣PL浓度大于70mg L﹣1的实验组;增加ε﹣PL浓度小于20mg L﹣1的实验组 酿酒酵母 正相关(4)BD【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识记有关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