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北京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北京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新课标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分)(2024秋 沈阳期中)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五碳糖和碱基种类的差别,可判断是DNA或RNA病毒
B.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而RNA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C.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2个磷酸基团和1个含氮碱基
D.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2.(2分)(2024秋 海淀区期末)植物细胞不一定具有的生理过程是(  )
A.[H]的生成 B.染色体的复制
C.ATP与ADP转换 D.蛋白质的合成
3.(2分)(2025 四川模拟)将抗肿瘤药物置于“纳米载体”中可制成“纳米载体药物递送体”。研究表明,将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融合成杂合细胞膜,包覆在递送体表面,可合成“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该载体带有乳腺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标记物,具有很强的靶向性,极易被乳腺癌细胞摄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B.“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通过胞吞被乳腺癌细胞摄入
C.“纳米载体”表面可能具有亲水性,利于杂合细胞膜对其包裹
D.“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表面的磷脂分子决定了其靶向性
4.(2分)(2024 河南模拟)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速率相等
B.若光照强度突然由b变为a,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C5含量减少
C.d点后限制两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相同
D.这两种植物间作时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5.(2分)图中各种物质或结构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和b'是非姐妹染色体
B.1和3是同源染色体
C.a和a'是姐妹染色单体
D.1和2是非同源染色体
6.(2分)(2022秋 滦南县校级期末)原癌基因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活:
途径一:病毒癌基因整合到正常人体基因组,激活原癌基因过度表达;
途径二:原癌基因DNA序列中一个碱基改变,使其成为癌基因;
途径三:原癌基因随着染色体位置的改变,由原来基因不活跃区移动到基因活跃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B.目前认为,致癌因子大致分成三类,途径一所示属于病毒致癌因子
C.途径二的变异会改变DNA的结构,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缩短或延长
D.途径三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7.(2分)(2023秋 孝义市期末)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B.某DNA分子有2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则该DNA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280个
C.细胞内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2次有丝分裂,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有标记
D.转录形成RNA时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共同参与
8.(2分)(2024秋 威远县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完善的是(  )
A.血浆酸碱度的维持:与、等物质有关
B.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C.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9.(2分)(2023 苏州模拟)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D.“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10.(2分)(2023秋 台州期末)疫苗是人们设计的,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B.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接种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记忆细胞数量等有关
C.制备mRNA疫苗时,用脂质分子包裹的原因之一是裸露的mRNA易被水解
D.接种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疫苗的识别作用
11.(2分)(2024春 河南期中)低温胁迫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乙烯在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乙烯合成的关键步骤是SAM→ACC,催化该反应的是ACC合酶,该酶的活性受生长时期、环境和激素的影响。低温条件下葡萄果实中ACC合酶的mRNA量增加。受乙烯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调节耐寒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植物受到盐碱胁迫时,ACC合酶的活性可能会增强
B.受胁迫的植物可能是通过高表达ACC合酶基因来抵抗胁迫
C.当ACC合酶受抑制时,施加一定量的外源乙烯可抵抗胁迫
D.低温胁迫下,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减小以抵抗低温胁迫
12.(2分)(2023秋 南关区校级期末)科研人员为研究江苏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4C、1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获得了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生生物的分层与阳光、溶氧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也不能组成完整食物网
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说明其拥有的能量比夏季多
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
13.(2分)(2023 重庆模拟)植物可以产生一种对昆虫有毒性的化合物B,植物中的特有基因BtPMAT1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使化合物B的毒性失效。研究发现烟粉虱体内也存在与BtPMAT1基因高度相似的序列,产物也能使化合物B毒性失效。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番茄能产生特异性抑制烟粉虱中BtPMAT1表达的RNA分子,烟粉虱食用该转基因番茄后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烟粉虱通过基因突变产生高度类似BtPMAT1基因的序列,进而抵抗植物的化合物B
B.转基因技术使番茄产生的化合物B显著增多
C.大量种植转基因番茄可促使烟粉虱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植物能产生化合物B和烟粉虱能抵抗化合物B,这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14.(2分)(2022秋 朝阳区校级月考)利用显微镜进行下列实验时,“植物材料的选取”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存在错误是(  )
选项 实验 植物材料选取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 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B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黑藻叶 同一细胞中的叶绿体沿相同方向运动
C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紫色原生质层逐渐远离细胞壁
D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大蒜根尖分生区 少数细胞的染色体分布在细胞的两极
A.A B.B C.C D.D
15.(2分)(2025 广东开学)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过程。目前,我国的麋鹿分布点已有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灭绝前的栖息地。下列叙述的错误的是(  )
A.麋鹿种群扩大可能会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B.麋鹿多处栖息地的生境不完全相同
C.减小环境阻力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有利于保护麋鹿种群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
16.(10分)(2024 湖北模拟)2019年7月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逾1000万公顷土地,导致凤头鹦鹉、考拉等大批标志性物种以及大量珍贵植被受损。2020年2月,大火终于熄灭,森林植被开始复苏。分析以下问题:
(1)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     多样性。刺鼻的烟味和火光给考拉传递了     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
(2)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     结构决定的,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是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     。
(3)有报道说,当地“火鹰”(如啸鸢等)纵火加剧了火灾灾情。“火鹰”是肉食性猛禽,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它们会衔着着火的树枝将其运送到尚未燃烧的森林里。试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火鹰”纵火的目的:    。
(4)如图1是森林火灾中光热刺激和烟雾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图2是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的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该结构能避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冲撞而造成机械损伤,下胚轴顶部两侧的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据图分析:
①在紫外线照射下,KAR类物质不能促进种子萌发,原因可能是紫外线照射导致KAR类物质分解或紫外线照射损伤种子,为了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在正常条件下培养48h,测定萌发率
B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C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紫外线照射后的KAR类活性物质,其他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D组 _____,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条件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D组的处理是     。如果紫外线照射导致KAR类活性物质完全分解且不损伤种子,预计这4组实验种子萌发率的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
②研究发现重力是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起始信号,形成期高浓度生长素在下胚轴     (“m”或“n”)侧积累,导致该侧细胞生长     。下胚轴顶端倾斜角a     (“变大”或“变小”)形成弯钩。打开期下胚轴该侧细胞中生长素被稀释到较低浓度,转而     (“促进”或“抑制”)细胞生长。
17.(12分)(2023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热图导析:据图分析细胞凋亡的机理:
(1)过程A体现了生物膜的     功能,说明细胞凋亡有     性,在特定时期凋亡特定细胞。
(2)从过程B中可以看出,细胞凋亡是相关基因     的结果,该过程中形成具膜的凋亡小体,体现了膜的     性。
(3)过程C中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此过程需要     (细胞器)的参与。
18.(12分)(2025 如皋市开学)脑桥中的蓝斑与应激反应密切相关。压力或者紧急情况下会激活蓝斑神经元,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机体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应激反应。同时,还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研究发现,运动、睡眠等方式可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请分析回答:
(1)紧急情况下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应激反应,该过程属于     调节。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     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     ,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处于较高水平,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会降低,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请就缓解生活中的慢性压力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4)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还与血压调节有关,科研人员用电流刺激兔子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会使血压升高。对于该过程引起血压升高的机理,有学者提出了如下推测:电刺激交感神经后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某种物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物质可扩散到组织液中)作用于血管壁细胞,引起血压升高。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全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的要点
动物分组 选取健康、发育状态成熟、生理状态一致的雄性兔子若干只,①    ,编号为甲、乙。
②    ?
实验处理,指标测定 剥离出甲组兔子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对其进行电刺激,一段时间后测量甲组兔子的血压;从甲组兔子提取肾上腺髓质的③    ,注射到乙组兔子体内,一段时间后测量乙组兔子的血压。
预期实验结果 ④若     ,则上述推测成立。
19.(12分)(2023 昌平区二模)研究者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Bcl﹣2(抗凋亡)基因定点敲入FUT8(岩藻糖转移酶)基因,从而改造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
(1)Cas9蛋白和sgRNA是基因组编辑工具(图1),为筛选进行高效编辑的sgRNA,需根据     基因相应序列,设计并合成多个sgRNA链。分别构建sgRNA/Cas9表达质粒,并通过     法导入CHO细胞。
(2)Cas9蛋白与靶序列结合并将DNA双链切断,随后细胞会通过DNA损伤修复机制,将断裂处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但在缺口处会发生碱基错配。T酶能特异性识别并切割错配的双链DNA,通过T酶的酶切实验检测sgRNA在CHO细胞内编辑效率。对图2电泳结果分析,    组实现sgRNA的高效编辑。
(3)将含目的基因表达框和sgRNA/Cas9表达质粒(1:1)共转染CHO细胞,实现同步敲入敲除基因,具体过程如图3。
①目的基因表达框中含基因表达所需的元件,元件顺序依次为:同源序列Ⅰ﹣    ﹣同源序列Ⅱ,    元件导致FUT8基因靶点后序列没有成功转录。(填选项)
a、T2A(连接子)
b、启动子
c、转录终止信号
d、Bcl﹣2基因
e、FUT8基因
f、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②选取具有     特征的细胞,进一步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图3中片段     进行PCR,筛选出在FUT8靶基因处成功整合目的基因表达框的单克隆细胞。若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出现     ,表明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为成功定点整合的纯合细胞。
(4)CHO细胞是基因工程中生产抗体的常用受体细胞,FUT8负责将岩藻糖转移至表达抗体上,而岩藻糖的存在会极大地降低抗体的作用。请分析利用改造后的CHO细胞株进行抗体生产的优势     。
20.(12分)(2025春 新吴区校级期中)黑水虻是重要的资源昆虫,体内H基因编码的抗菌肽HI﹣3具有抗菌、抗癌和免疫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利用酵母菌生产抗菌肽HI﹣3,并避免基因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H基因编码链的编码区序列是5′﹣CTCGAGATGCTGCAG……GGATCCTCTAGA﹣3′,扩增H基因的编码区段时,结合到编码链上的引物序列是     (方向为5′→3′,写出5′端8个碱基序列)。获得H基因产物后需要进行     ,将符合要求的条带切割回收以便提取纯化并进行测序。
(2)由于抗菌肽HI﹣3会损伤酵母细胞,组成型表达(持续表达)H基因的酵母菌最大种群数量偏低,限制了最终产量。科研人员通过构建诱导型启动子来降低抗菌肽HI﹣3对酵母菌的伤害。在酵母菌基因组DNA中插入P和S基因,使质粒上H基因的表达受红光控制。红光调控H基因表达的原理如图1所示。
P和S基因表达应为     (填“组成型表达”或“红光诱导型表达”)。红光调控H基因表达的原理是S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直接与启动子Jub结合,P基因表达的P蛋白在红光调控下     ,启动H基因的表达过程。启动子是     酶识别结合的位点。
(3)发酵后菌体和产物分离是发酵工艺的基本环节。定位于细胞表面的F蛋白可使酵母细胞彼此结合,进而沉淀在发酵罐底部。科研人员引入蓝光激活系统如图2,在酵母菌基因组中插入了两个均能合成E蛋白的基因(E1、E2),使F基因的表达受到蓝光控制如图3。
图3中E2基因持续性表达少量的E蛋白时,酵母细胞具有接受蓝光刺激的能力,E1基因的作用是,蓝光照射后,    。
(4)制药过程中需避免工程菌泄露到环境中引发基因污染。科研人员利用两种阻遏蛋白基因(T和L)和调控元件,使酵母细胞在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射时才激活致死基因N的表达,进而诱导工程菌死亡,如图4。
若图中①选用的启动子为Jub,②处选用的启动子为CYC,则③④处结合的阻遏蛋白分别为     。
(5)请结合上述分析,利用该工程菌发酵生产抗菌肽HI﹣3各阶段需控制的光照条件是Ⅰ菌种培养阶段     ;Ⅱ菌种发酵阶段     ;Ⅲ产物分离阶段     ;Ⅳ安全处理阶段红光、蓝光同时照射。
21.(12分)(2025 菏泽一模)科研人员利用射线处理萌发的普通水稻(2n=24)种子后,选育了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M。该植株在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可通过观察花药形态鉴别),在短日照下表现为雄性可育。
(1)为探究该雄性不育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者选择的雌性和雄性亲本分别为     、    进行杂交,获得的F1育性正常,F1自交获得的F2中花药形态异常植株占。上述杂交实验应在     (填“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说明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理由是     。
(2)研究发现,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进一步定位基因位置,科研人员选取一些位置和序列已知的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将水稻中的12种染色体依次标记为1﹣12号,植株M和普通水稻中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分别依次记为r1~r12和R1~R12检测分子标记,结合(1)中杂交结果,若发现F2花药形态异常植株中     ,则说明雄性不育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若在长日照条件下,让F2自由交配,则F3中雄性不育个体所占比例为     。
(3)通过染色体互换概率分析可以对基因进一步精准定位(与相应基因距离越远,染色体互换概率越大)。若已知雄性不育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欲进一步明确雄性不育基因在3号染色体的具体位置,科研人员选择了3号染色体上10组分子标记。植株M中3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依次记为:r3﹣1~r3﹣10。检测花药形态异常植株时发现部分分子标记来自普通水稻(标记为R),其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时     。将花药形态异常植株中的分子标记R在3号染色体上出现的位置及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由该实验结果可确定雄性不育基因a位于     (填标记名称)之间。
2025届高考生物模拟预测练习卷(新课标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分)(2024秋 沈阳期中)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五碳糖和碱基种类的差别,可判断是DNA或RNA病毒
B.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而RNA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C.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2个磷酸基团和1个含氮碱基
D.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考点】DNA与RNA的异同;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解答】解:A、DNA含有的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RNA含有核糖,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依据五碳糖和碱基种类的差别,可判断是DNA或RNA病毒,A正确;
B、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
C、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连接2个或1个磷酸基团,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含氮碱基,C错误;
D、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中,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DNA病毒,而RNA病毒,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的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中,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作答。
2.(2分)(2024秋 海淀区期末)植物细胞不一定具有的生理过程是(  )
A.[H]的生成 B.染色体的复制
C.ATP与ADP转换 D.蛋白质的合成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及意义;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均具有[H]的合成;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够合成ATP。
2、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
【解答】解:A、细胞一定会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两个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具有[H]的生成,A错误;
B、成熟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能力,因此细胞中不会发生染色体的复制,B正确;
C、活细胞中都存在ATP与ADP的转换,C错误;
D、植物细胞中含有核糖体,能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代谢和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明确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
3.(2分)(2025 四川模拟)将抗肿瘤药物置于“纳米载体”中可制成“纳米载体药物递送体”。研究表明,将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融合成杂合细胞膜,包覆在递送体表面,可合成“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该载体带有乳腺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标记物,具有很强的靶向性,极易被乳腺癌细胞摄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B.“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通过胞吞被乳腺癌细胞摄入
C.“纳米载体”表面可能具有亲水性,利于杂合细胞膜对其包裹
D.“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表面的磷脂分子决定了其靶向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物质跨膜运输;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1、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2、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解答】解:A、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含有细胞膜结构,类似于生物大分子形成的复合体,因此推测被乳腺癌细胞摄入的方式是胞吞,B正确;
C、“纳米载体”表面是由鼠的红细胞膜和乳腺癌细胞膜融合成的杂合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外部是亲水端,因此靠近递送体的一侧也是亲水端,利于杂合细胞膜对其包裹,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新型仿生纳米递送载体”带有乳腺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标记物,具有很强的靶向性,这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标记物指的是蛋白质,即载体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其靶向性,并不是由磷脂分子决定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以及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4.(2分)(2024 河南模拟)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速率相等
B.若光照强度突然由b变为a,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C5含量减少
C.d点后限制两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相同
D.这两种植物间作时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考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曲线的纵坐标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当P/R=1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光的补偿点。
【解答】解:A、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相等,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净光合速率,积累有机物的速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B、若光照强度突然由b变为a,光照强度减弱,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被还原的C3减少,C3的生成速率不变,故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C5含量减少,B正确;
C、d点后限制两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相同,都是CO2浓度,C正确;
D、当P/R=1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光的补偿点,由曲线可知,乙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低于甲,能够利用空间不同层次的光,所以这两种植物间作时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5.(2分)图中各种物质或结构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和b'是非姐妹染色体
B.1和3是同源染色体
C.a和a'是姐妹染色单体
D.1和2是非同源染色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正推法;减数分裂;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分裂时能配对的染色体
【解答】解:A、a'和b'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是非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中1和3形态、大小不同,不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a和a'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由一个着丝粒相连,是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1和2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分裂时能配对,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及同源染色体等相关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6.(2分)(2022秋 滦南县校级期末)原癌基因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活:
途径一:病毒癌基因整合到正常人体基因组,激活原癌基因过度表达;
途径二:原癌基因DNA序列中一个碱基改变,使其成为癌基因;
途径三:原癌基因随着染色体位置的改变,由原来基因不活跃区移动到基因活跃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B.目前认为,致癌因子大致分成三类,途径一所示属于病毒致癌因子
C.途径二的变异会改变DNA的结构,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缩短或延长
D.途径三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
【考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细胞的癌变的原因及特征.
【专题】正推法;细胞的增殖;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分析】1、DNA中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解:A、原癌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的作用,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A正确;
B、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途径一中病毒癌基因整合到正常人体基因组,激活原癌基因过度表达,属于病毒致癌因子,B正确;
C、途径二中原癌基因DNA序列中一个碱基改变使其成为癌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改变DNA结构,可能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缩短或延长,而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也可能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变,C错误;
D、途径三中原癌基因随着染色体位置的改变,由原来基因不活跃区移动到基因活跃区,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类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原癌基因激活的不同途径,并结合所学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以及细胞癌变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7.(2分)(2023秋 孝义市期末)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B.某DNA分子有2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则该DNA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280个
C.细胞内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2次有丝分裂,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有标记
D.转录形成RNA时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共同参与
【考点】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正推法;DNA分子结构和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3、转录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3)能量:ATP.(4)酶:RNA聚合酶。
【解答】解:A、DNA分子两条链的末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A错误;
B、该DNA分子第3次复制相当于以4个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了8个DNA分子,则该过程中相当于新合成4个DNA分子,某DNA分子有2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计算可知每个DNA分子含有鸟嘌呤的数目为70,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70=280个,B正确;
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但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由于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故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标记情况无法确定,C错误;
D、转录形成RNA时不需要解旋酶参与,RNA聚合酶本身就具有解旋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要求考生识记DNA的结构层次,掌握DNA分子复制的方式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2分)(2024秋 威远县校级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完善的是(  )
A.血浆酸碱度的维持:与、等物质有关
B.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C.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的、等缓冲物质有关,它们可以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从而维持pH的稳定,A正确;
B、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这种协调运行时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B正确;
C、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媒介,可见内环境稳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9.(2分)(2023 苏州模拟)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D.“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考点】人脑的其他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解答】解: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A错误;
B、成人有意识的排尿,属于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C正确;
D、“谈虎色变”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语言中枢,所以属于人类特有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0.(2分)(2023秋 台州期末)疫苗是人们设计的,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B.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接种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记忆细胞数量等有关
C.制备mRNA疫苗时,用脂质分子包裹的原因之一是裸露的mRNA易被水解
D.接种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疫苗的识别作用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1、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抗原分子可以是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2、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减毒的微生物;③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这三类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则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主动免疫。还有一种免疫方式是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例如,马多次接种破伤风梭菌后,其血清内产生大量的抗破伤风抗体,可以用来医治破伤风梭菌感染者。
【解答】解:A、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体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抗体在体内不能长期留存,属于被动免疫,故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A正确;
B、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产生的抗体浓度和记忆细胞数量有关,抗体浓度越高,记忆细胞数量越多,预防效果会更强,B正确;
C、mRNA不稳定,容易被水解,因此制备mRNA疫苗时,用脂质分子包裹的原因之一是裸露的mRNA易被水解,C正确;
D、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分)(2024春 河南期中)低温胁迫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乙烯在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乙烯合成的关键步骤是SAM→ACC,催化该反应的是ACC合酶,该酶的活性受生长时期、环境和激素的影响。低温条件下葡萄果实中ACC合酶的mRNA量增加。受乙烯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调节耐寒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植物受到盐碱胁迫时,ACC合酶的活性可能会增强
B.受胁迫的植物可能是通过高表达ACC合酶基因来抵抗胁迫
C.当ACC合酶受抑制时,施加一定量的外源乙烯可抵抗胁迫
D.低温胁迫下,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减小以抵抗低温胁迫
【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据题意可知,乙烯在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乙烯合成的关键步骤是SAM→ACC,催化该反应的是ACC合酶,低温条件下葡萄果实中ACC合酶的mRNA量增加,受乙烯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调节耐寒性。
【解答】解:A、根据题意,乙烯在植物的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植物遭受盐碱胁迫时,植物体内乙烯的含量会升高,推知ACC合酶活性可能会增强,A正确;
B、乙烯的合成受到ACC合酶的影响,低温条件下,ACC合酶的mRNA量增加,说明受胁迫的植物可能通过高表达ACC合酶基因来抵抗胁迫,B正确;
C、据题可知,ACC合酶的活性下降,乙烯的合成减少,植物耐寒性下降,可通过施加外源乙烯来抵抗胁迫,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受乙烯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说明低温胁迫下,细胞内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增加,细胞的渗透压增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分析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2分)(2023秋 南关区校级期末)科研人员为研究江苏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采用测量生物不同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4C、15N的含量,按公式计算获得了部分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生生物的分层与阳光、溶氧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也不能组成完整食物网
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说明其拥有的能量比夏季多
D.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营养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改变有关
【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群落的空间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解答】解:A、在垂直方向上,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A正确;
B、图中纵轴上的生物缺乏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既不能组成完整生物群落,也不能构成食物网,B正确;
C、春季三梭蟹的营养级高于夏季,其拥有的能量可能少于夏季,C错误;
D、由于某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生态系统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因气候、光照等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小黄鱼食物来源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统计结果中不同季节营养级发生较大差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3.(2分)(2023 重庆模拟)植物可以产生一种对昆虫有毒性的化合物B,植物中的特有基因BtPMAT1产生的蛋白质可以使化合物B的毒性失效。研究发现烟粉虱体内也存在与BtPMAT1基因高度相似的序列,产物也能使化合物B毒性失效。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番茄能产生特异性抑制烟粉虱中BtPMAT1表达的RNA分子,烟粉虱食用该转基因番茄后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烟粉虱通过基因突变产生高度类似BtPMAT1基因的序列,进而抵抗植物的化合物B
B.转基因技术使番茄产生的化合物B显著增多
C.大量种植转基因番茄可促使烟粉虱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D.植物能产生化合物B和烟粉虱能抵抗化合物B,这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考点】基因工程在农牧、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通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改变基因结构,通过基因突变可能会使烟粉虱体内产生高度类似BtPMAT1基因的序列,进而抵抗植物的化合物B,A正确;
B、转入番茄的基因的产物为一种特异性抑制烟粉虱中BtPMAT1表达的RNA分子,故该转基因番茄中化合物B的含量不会显著增多,B错误;
C、大量种植转基因番茄,会对烟粉虱产生自然选择的作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但不会引起烟粉虱体内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植物能产生化合物B和烟粉虱能抵抗化合物B,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4.(2分)(2022秋 朝阳区校级月考)利用显微镜进行下列实验时,“植物材料的选取”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存在错误是(  )
选项 实验 植物材料选取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 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B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黑藻叶 同一细胞中的叶绿体沿相同方向运动
C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紫色原生质层逐渐远离细胞壁
D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大蒜根尖分生区 少数细胞的染色体分布在细胞的两极
A.A B.B C.C D.D
【考点】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脂肪的检测;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与细胞质的流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专题】数据表格;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
【答案】C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解答】解:A、检测脂肪用苏丹Ⅲ染液能把脂肪染成橘黄色,显微镜下可见橘黄色脂肪颗粒,A正确;
B、黑藻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同一细胞中的叶绿体沿相同方向运动,说明细胞质在流动,B正确;
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位于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液泡中,而不是原生质呈紫色,C错误;
D、由于在细胞中,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而染色体分布在细胞的两极是在分裂的末期,所以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选择大蒜根尖分生区作为材料,观察到只有少数细胞的染色体分布在细胞的两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教材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2025 广东开学)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过程。目前,我国的麋鹿分布点已有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灭绝前的栖息地。下列叙述的错误的是(  )
A.麋鹿种群扩大可能会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B.麋鹿多处栖息地的生境不完全相同
C.减小环境阻力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有利于保护麋鹿种群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考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解答】解:A、麋鹿种群扩大,个体数量增多,可能会增加其遗传多样性,A正确;
B、不同栖息地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所以麋鹿多处栖息地的生境不完全相同,B正确;
C、减小环境阻力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能为麋鹿提供更多生存资源,有利于保护麋鹿种群,C正确;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圈养复壮属于迁地保护,放归野外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
16.(10分)(2024 湖北模拟)2019年7月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逾1000万公顷土地,导致凤头鹦鹉、考拉等大批标志性物种以及大量珍贵植被受损。2020年2月,大火终于熄灭,森林植被开始复苏。分析以下问题:
(1)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  遗传  多样性。刺鼻的烟味和火光给考拉传递了  化学、物理  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
(2)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  垂直  结构决定的,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是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  物质循环  。
(3)有报道说,当地“火鹰”(如啸鸢等)纵火加剧了火灾灾情。“火鹰”是肉食性猛禽,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它们会衔着着火的树枝将其运送到尚未燃烧的森林里。试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火鹰”纵火的目的: “火鹰”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
(4)如图1是森林火灾中光热刺激和烟雾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图2是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的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该结构能避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冲撞而造成机械损伤,下胚轴顶部两侧的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据图分析:
①在紫外线照射下,KAR类物质不能促进种子萌发,原因可能是紫外线照射导致KAR类物质分解或紫外线照射损伤种子,为了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在正常条件下培养48h,测定萌发率
B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C组 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添加紫外线照射后的KAR类活性物质,其他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D组 _____,添加KAR类活性物质,其他条件与A组一致,测定萌发率
D组的处理是  紫外线照射后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  。如果紫外线照射导致KAR类活性物质完全分解且不损伤种子,预计这4组实验种子萌发率的大小关系是  A=C<B=D(或B=D>A=C)  。(用>、<、=表示)
②研究发现重力是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起始信号,形成期高浓度生长素在下胚轴  n  (“m”或“n”)侧积累,导致该侧细胞生长  较慢  。下胚轴顶端倾斜角a  变小  (“变大”或“变小”)形成弯钩。打开期下胚轴该侧细胞中生长素被稀释到较低浓度,转而  促进  (“促进”或“抑制”)细胞生长。
【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1)遗传 化学、物理
(2)垂直 物质循环
(3)“火鹰”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4)紫外线照射后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 A=C<B=D(或B=D>A=C) n 较慢 变小 促进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刺鼻的烟味给考拉传递了化学信息,火光给考拉传递了物理信息,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地表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使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因此可促进物质循环。
(3)“火鹰”是肉食性猛禽,“火鹰”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4)①D组设置要体现紫外线直接对种子的影响,因此,D组的处理是紫外线照射后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组和C组种子的萌发率应该一致,B组和D组种子的萌发率应该一致,由于B组和D组添加了KAR类活性物质,所以种子萌发率更高,即四组的萌发率关系可表示为A=C<B=D。
②由于重力作用,形成期高浓度生长素在下胚轴n侧积累,由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故生长速度m侧>n侧,即n侧细胞生长较慢,下胚轴顶端倾斜角α变小形成弯钩。打开期下胚轴n侧细胞中生长素被稀释到较低浓度,转而促进细胞生长,从而使n侧细胞生长加快,弯钩打开。
故答案为:
(1)遗传 化学、物理
(2)垂直 物质循环
(3)“火鹰”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4)紫外线照射后休眠的红杉种子100颗 A=C<B=D(或B=D>A=C) n 较慢 变小 促进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12分)(2023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热图导析:据图分析细胞凋亡的机理:
(1)过程A体现了生物膜的  信息传递  功能,说明细胞凋亡有  特异  性,在特定时期凋亡特定细胞。
(2)从过程B中可以看出,细胞凋亡是相关基因  选择性表达  的结果,该过程中形成具膜的凋亡小体,体现了膜的  流动  性。
(3)过程C中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此过程需要  溶酶体  (细胞器)的参与。
【考点】细胞死亡.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信息传递 特异
(2)选择性表达 流动
(3)溶酶体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解答】解:(1)过程A表示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受体具有特异性,故说明细胞凋亡有特异性。
(2)从过程B中可以看出,凋亡相关基因执行细胞凋亡,说明细胞凋亡是相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该过程中形成具膜的凋亡小体,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3)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过程C中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此过程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故答案为:
(1)信息传递 特异
(2)选择性表达 流动
(3)溶酶体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死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12分)(2025 如皋市开学)脑桥中的蓝斑与应激反应密切相关。压力或者紧急情况下会激活蓝斑神经元,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机体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应激反应。同时,还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研究发现,运动、睡眠等方式可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请分析回答:
(1)紧急情况下  交感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应激反应,该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  分级调节  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  精准调控  ,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处于较高水平,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会降低,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请就缓解生活中的慢性压力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运动)  。
(4)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还与血压调节有关,科研人员用电流刺激兔子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会使血压升高。对于该过程引起血压升高的机理,有学者提出了如下推测:电刺激交感神经后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某种物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物质可扩散到组织液中)作用于血管壁细胞,引起血压升高。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补全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的要点
动物分组 选取健康、发育状态成熟、生理状态一致的雄性兔子若干只,①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编号为甲、乙。
② 初始血压测定  ?
实验处理,指标测定 剥离出甲组兔子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对其进行电刺激,一段时间后测量甲组兔子的血压;从甲组兔子提取肾上腺髓质的③ 组织液  ,注射到乙组兔子体内,一段时间后测量乙组兔子的血压。
预期实验结果 ④若  乙组兔子注射后血压升高  ,则上述推测成立。
【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交感 神经—体液
(2)分级调节 精准调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运动)
(4)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初始血压测定 组织液 乙组兔子注射后血压升高
【分析】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该种调节机制为分级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激素,从而使得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激素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1)紧急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应激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控制的,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处于较高水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的受体,从而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长时间处于这种情况下,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会降低,原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下降)。由于是长期压力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因此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来进行调节。
(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是否是电刺激交感神经后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某种物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物质可扩散到组织液中)作用于血管壁细胞,引起血压升高。实验步骤是选取健康、发育状态成熟、生理状态一致的雄性兔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本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血压是否升高,因此实验前需要对甲、乙两组小鼠进行血压检测。然后剥离出甲组兔子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对其进行电刺激,一段时间后测量甲组兔子的血压;从甲组兔子提取肾上腺髓质的组织液,注射到乙组兔子体内,一段时间后测量乙组兔子的血压。若乙组兔子注射后血压升高,则能证明该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
(1)交感 神经—体液
(2)分级调节 精准调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运动)
(4)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初始血压测定 组织液 乙组兔子注射后血压升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9.(12分)(2023 昌平区二模)研究者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Bcl﹣2(抗凋亡)基因定点敲入FUT8(岩藻糖转移酶)基因,从而改造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
(1)Cas9蛋白和sgRNA是基因组编辑工具(图1),为筛选进行高效编辑的sgRNA,需根据  FUT8  基因相应序列,设计并合成多个sgRNA链。分别构建sgRNA/Cas9表达质粒,并通过  显微注射  法导入CHO细胞。
(2)Cas9蛋白与靶序列结合并将DNA双链切断,随后细胞会通过DNA损伤修复机制,将断裂处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但在缺口处会发生碱基错配。T酶能特异性识别并切割错配的双链DNA,通过T酶的酶切实验检测sgRNA在CHO细胞内编辑效率。对图2电泳结果分析, 2、3、4  组实现sgRNA的高效编辑。
(3)将含目的基因表达框和sgRNA/Cas9表达质粒(1:1)共转染CHO细胞,实现同步敲入敲除基因,具体过程如图3。
①目的基因表达框中含基因表达所需的元件,元件顺序依次为:同源序列Ⅰ﹣ b﹣d﹣a﹣f﹣c  ﹣同源序列Ⅱ, c  元件导致FUT8基因靶点后序列没有成功转录。(填选项)
a、T2A(连接子)
b、启动子
c、转录终止信号
d、Bcl﹣2基因
e、FUT8基因
f、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②选取具有  绿色荧光  特征的细胞,进一步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图3中片段  1、2、3  进行PCR,筛选出在FUT8靶基因处成功整合目的基因表达框的单克隆细胞。若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出现  长度约4768bp的(明亮)单一条带  ,表明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为成功定点整合的纯合细胞。
(4)CHO细胞是基因工程中生产抗体的常用受体细胞,FUT8负责将岩藻糖转移至表达抗体上,而岩藻糖的存在会极大地降低抗体的作用。请分析利用改造后的CHO细胞株进行抗体生产的优势  改造后的CHO细胞株具有Bcl﹣2基因不易发生细胞凋亡,利于进行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其生产的抗体无岩藻糖修饰,利于发挥抗体的作用  。
【考点】基因工程在农牧、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基因工程.
【答案】(1)FUT8 显微注射
(2)2、3、4
(3)b﹣d﹣a﹣f﹣c c 绿色荧光 1、2、3 长度约4768bp的(明亮)单一条带
(4)改造后的CHO细胞株具有Bcl﹣2基因不易发生细胞凋亡,利于进行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其生产的抗体无岩藻糖修饰,利于发挥抗体的作用
【分析】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导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解答】解:(1)需要进行基因编辑,需构建含sgRNA基因和Cas基因的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并导入受体细胞。需根据FUT8基因相应序列,设计并合成多个sgRNA链,并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CHO细胞。
(2)对图2电泳结果分析,2、3、4组电泳片段最多,由于T酶能特异性识别并切割错配的双链DNA,通过T酶的酶切实验检测sgRNA在CHO细胞内编辑效率,所以其实现sgRNA的高效编辑。
(3)①目的基因表达框中含基因表达所需的元件,元件顺序依次为:同源序列I﹣b﹣d﹣a﹣f﹣c同源序列Ⅱ,c元件导致FUT8基因靶点后序列没有成功转录。
②选取具有绿色荧光特征的细胞,进一步提取基因组DNA,对图3中片段目的基因1、2、3进行PCR,筛选出在FUT8靶基因处成功整合目的基因表达框的单克隆细胞。若PCR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出现长度约4768bp的(明亮)单一条带,表明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为成功定点整合的纯合细胞。
(4)利用改造后的CHO细胞株进行抗体生产的优势是:改造后的CHO细胞株具有Bcl﹣2基因不易发生细胞凋亡,利于进行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其生产的抗体无岩藻糖修饰,利于发挥抗体的作用。
故答案为:
(1)FUT8 显微注射
(2)2、3、4
(3)b﹣d﹣a﹣f﹣c c 绿色荧光 1、2、3 长度约4768bp的(明亮)单一条带
(4)改造后的CHO细胞株具有Bcl﹣2基因不易发生细胞凋亡,利于进行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同时其生产的抗体无岩藻糖修饰,利于发挥抗体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0.(12分)(2025春 新吴区校级期中)黑水虻是重要的资源昆虫,体内H基因编码的抗菌肽HI﹣3具有抗菌、抗癌和免疫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利用酵母菌生产抗菌肽HI﹣3,并避免基因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H基因编码链的编码区序列是5′﹣CTCGAGATGCTGCAG……GGATCCTCTAGA﹣3′,扩增H基因的编码区段时,结合到编码链上的引物序列是  5′﹣TCTAGAGG﹣3′  (方向为5′→3′,写出5′端8个碱基序列)。获得H基因产物后需要进行  琼脂糖凝胶电泳  ,将符合要求的条带切割回收以便提取纯化并进行测序。
(2)由于抗菌肽HI﹣3会损伤酵母细胞,组成型表达(持续表达)H基因的酵母菌最大种群数量偏低,限制了最终产量。科研人员通过构建诱导型启动子来降低抗菌肽HI﹣3对酵母菌的伤害。在酵母菌基因组DNA中插入P和S基因,使质粒上H基因的表达受红光控制。红光调控H基因表达的原理如图1所示。
P和S基因表达应为  组成型表达  (填“组成型表达”或“红光诱导型表达”)。红光调控H基因表达的原理是S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直接与启动子Jub结合,P基因表达的P蛋白在红光调控下  与结合在启动子上的S蛋白结合  ,启动H基因的表达过程。启动子是  RNA聚合  酶识别结合的位点。
(3)发酵后菌体和产物分离是发酵工艺的基本环节。定位于细胞表面的F蛋白可使酵母细胞彼此结合,进而沉淀在发酵罐底部。科研人员引入蓝光激活系统如图2,在酵母菌基因组中插入了两个均能合成E蛋白的基因(E1、E2),使F基因的表达受到蓝光控制如图3。
图3中E2基因持续性表达少量的E蛋白时,酵母细胞具有接受蓝光刺激的能力,E1基因的作用是,蓝光照射后, 快速表达大量E蛋白,进而激活F基因的表达  。
(4)制药过程中需避免工程菌泄露到环境中引发基因污染。科研人员利用两种阻遏蛋白基因(T和L)和调控元件,使酵母细胞在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射时才激活致死基因N的表达,进而诱导工程菌死亡,如图4。
若图中①选用的启动子为Jub,②处选用的启动子为CYC,则③④处结合的阻遏蛋白分别为  T蛋白、L蛋白  。
(5)请结合上述分析,利用该工程菌发酵生产抗菌肽HI﹣3各阶段需控制的光照条件是Ⅰ菌种培养阶段  黑暗  ;Ⅱ菌种发酵阶段  红光照射  ;Ⅲ产物分离阶段  蓝光照射  ;Ⅳ安全处理阶段红光、蓝光同时照射。
【考点】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综合;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工程;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5′﹣TCTAGAGG﹣3′;琼脂糖凝胶电泳
(2)组成型表达;与结合在启动子上的S蛋白结合;RNA聚合
(3)快速表达大量E蛋白,进而激活F基因的表达
(4)T蛋白、L蛋白
(5)黑暗;红光照射;蓝光照射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解答】解:(1)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已知H基因编码链的编码区序列是:5'﹣CTCGAGATGCTGCAG………GGATCCTCTAGA﹣3',扩增H基因的编码区段时,结合到编码链上的引物序列是5'﹣TCTAGAGG﹣3'。获得H基因产物后需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将符合要求的条带切割和回收,以便提取纯化并进行测序。
(2)由图可知,P和S基因的表达不需要其他物诱导,因此属于组成型表达,H基因属于红光诱导型表达。由图可知,在没有红光诱导时,S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直接与启动子Jub结合,红光调控下,P基因指导合成的P蛋白与结合在启动子上的S蛋白结合,启动H基因的表达(转录)过程。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位点。
(3)依据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引入蓝光激活系统目的是激活F基因表达产生F蛋白,使酵母细胞彼此结合,进而沉淀在发酵罐底部,分析图2和图3可知,与CYC相连的E1基因的作用是接受照射蓝光后,快速表达大量E蛋白,进而激活F基因的表达。
(4)依据题干可知,启动子Jub接受红光的诱导调控,启动子CYC接受蓝光的诱导调控,③和④为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其与阻遏蛋白结合后会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致死基因N的表达会诱导工程菌死亡,若①选用的启动子为Jub,②处启动子为CYC,在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射时,红光调控Jub启动子启动T基因表达出T蛋白,结合在③处,抑制了L基因的表达,④处无L阻遏蛋白与之结合,在蓝光调控下,CYC启动N基因的表达而使酵母菌死亡,故③④分别是T蛋白、L蛋白。
(5)根据题目信息,红光照射使产物增多,蓝光照射使产物凝集,红蓝光同时照射使工程菌死亡,Ⅰ菌种培养阶段应在黑暗条件下培养至种群数量达到最适;Ⅱ菌种发酵阶段红光照射至抗菌肽HⅠ﹣3在培养液中达到适宜浓度,Ⅱ产物分离阶段蓝光照射至工程菌凝集,回收发酵产物;Ⅳ安全处理阶段红光蓝光同时照射,杀死工程菌。
故答案为:
(1)5′﹣TCTAGAGG﹣3′;琼脂糖凝胶电泳
(2)组成型表达;与结合在启动子上的S蛋白结合;RNA聚合
(3)快速表达大量E蛋白,进而激活F基因的表达
(4)T蛋白、L蛋白
(5)黑暗;红光照射;蓝光照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中等。
21.(12分)(2025 菏泽一模)科研人员利用射线处理萌发的普通水稻(2n=24)种子后,选育了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M。该植株在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可通过观察花药形态鉴别),在短日照下表现为雄性可育。
(1)为探究该雄性不育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者选择的雌性和雄性亲本分别为  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植株M)  、 普通水稻  进行杂交,获得的F1育性正常,F1自交获得的F2中花药形态异常植株占。上述杂交实验应在  长日照  (填“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理由是  若该性状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多个基因决定,也可能表现出上述比例  。
(2)研究发现,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进一步定位基因位置,科研人员选取一些位置和序列已知的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将水稻中的12种染色体依次标记为1﹣12号,植株M和普通水稻中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分别依次记为r1~r12和R1~R12检测分子标记,结合(1)中杂交结果,若发现F2花药形态异常植株中  (几乎)没有R3,其他分子标记都有  ,则说明雄性不育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若在长日照条件下,让F2自由交配,则F3中雄性不育个体所占比例为    。
(3)通过染色体互换概率分析可以对基因进一步精准定位(与相应基因距离越远,染色体互换概率越大)。若已知雄性不育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欲进一步明确雄性不育基因在3号染色体的具体位置,科研人员选择了3号染色体上10组分子标记。植株M中3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依次记为:r3﹣1~r3﹣10。检测花药形态异常植株时发现部分分子标记来自普通水稻(标记为R),其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时  3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R与r发生了互换  。将花药形态异常植株中的分子标记R在3号染色体上出现的位置及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由该实验结果可确定雄性不育基因a位于  r3﹣5~r3﹣7  (填标记名称)之间。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植株M) 普通水稻 长日照 不能 若该性状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多个基因决定,也可能表现出上述比例
(2)(几乎)没有R3,其他分子标记都有
(3)3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R与r发生了互换 r3﹣5~r3﹣7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解答】解:(1)由于要探究雄性不育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应选择雄性不育植株M作为雌性亲本(因为在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可避免自身花粉干扰),选择普通水稻作为雄性亲本。上述杂交实验应在长日照条件下进行,因为在短日照下植株M表现为雄性可育,这样会影响杂交过程。仅根据F1自交获得的F2中花药形态异常植株(雄性不育)占这一比例,不能说明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为若该性状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多个基因决定,也可能表现出上述比例。
(2)若发现F2花药形态异常植株(aa)中均只含有分子标记r3,没有R3,而其他分子标记都有,则说明雄性不育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由(1)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 = 1:2:1,在长日照条件下,aa表现为雄性不育,不能产生雄配子,能产生雄配子的是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产生的雌配子是A,a,自由交配后F3中不育个体aa所占比例为。
(3)检测花药形态异常植株时发现部分分子标记来自普通水稻(标记为R),其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时3号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导致植株M的3号染色体部分片段与普通水稻3号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从而出现来自普通水稻的分子标记。从图中可以看出,r3﹣5和r3﹣7中间R标记次数为0,说明这两个标记之间的区域与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没有发生互换或者互换概率极小,所以可确定雄性不育基因a位于r3﹣5和r3﹣7之间。
故答案为:
(1)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植株M) 普通水稻 长日照 不能 若该性状由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多个基因决定,也可能表现出上述比例
(2)(几乎)没有R3,其他分子标记都有
(3)3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R与r发生了互换 r3﹣5~r3﹣7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