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为肥田沃土。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A.加强了政府对南方的控制 B.促进沿线农业的发展C.便利了南北方的交通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小明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3.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不可以说明( )A.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B.唐朝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十分广C.唐朝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的中心D.唐朝商业贸易繁荣,国外的商人众多4.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C.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外来侵略势力的烧杀抢掠5.汉武帝时期,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宋太祖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据此可知,两位皇帝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大一统王朝C.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减轻农民的负担6.宋朝时期民间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表明宋朝( )A.重农抑商 B.商业繁荣 C.等级森严 D.重文轻武7.某校七年级(2)班在制作历史活动展板时,准备围绕“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演变”这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以下选项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建立→金灭辽及北宋→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统一B.金灭辽及北宋→宋夏和议→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统一C.宋夏和议→辽建立→金灭辽及北宋→蒙古灭西夏与金D.辽建立→金灭辽及北宋→元朝统一→蒙古灭西夏与金8.理学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朱熹B.王守仁C.陆九渊D.程颐9.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A.岳飞是北宋的抗金名将 B.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被投降派杀害10.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二、综合题11.工兴商盛·城技焕新。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诸业并举·共创繁荣【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文物,通过展板展示生产工具革新、城市发展、科技,商业以及手工业成就的相关内容,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中华民族推陈出新的创造力和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项目任务】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工具有新·城兴有道”为主题,整理了部分历史名片信息,准备布展历史名片 革新工具 盛启城途①曲辕犁 ②秧马 ③唐都长安 ④宋都东京名片物语 入选理由:▲ 入选理由: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能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等 入选理由:▲ 入选理由:▲名片信息 革新犁具 农器奇巧 盛世繁景 熙攘华都(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上述历史名片写出入选理由。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为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设计展览。①设置安西都护府 ②《步辇图》 ③册封渤海郡王 ④设置北庭都护府⑤册封云南王 ⑥千寻塔 ⑦唐蕃会盟碑(2)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板面写出结语。前言 为进一步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程,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三个板块。 展板一 唐与吐蕃关系 展板二 唐与突厥关系 展板三 唐与渤海和南诏结语:12.唐宋时期是我国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对外交往等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李老师以“唐宋气象”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欣赏诗画·彰显文化底蕴】(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图片,准备对其进行介绍,请简述其被纪念的理由。任务二【解读史料·体会社会风气】(2)简述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唱和。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李城《盛唐社会风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任务三【阐述史事·见证对外交往】(3)请从下列关键词中任选三个,结合所学以唐朝对外交往为主题自定题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遣唐使、留学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唐西域记》三、材料题13.经济发展·国家命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1)材料一反映了唐初的哪一治世局面?简述其具体表现。材料二南宋海船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朱彧《萍洲可谈》(2)材料二图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材料三 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对比表时间 南方 北方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3)下表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14.制度创新·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据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等整理材料二 宋朝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摘编自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疆域后,在全国设置11个“行中书省”。从各行省所辖区域看,元代打破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经济地理区划,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摘编自诗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并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与以前各王朝的不同。简述元朝确立行省制的历史意义。《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2.C3.C4.C5.A6.D7.A8.A9.B10.C11.(1)理由:图一:设计精巧,轻便灵巧;可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等。图三:规划井然有序,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居民区和商业区有严格界限。图四: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可以开放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2)展板一:②⑦;展板二:①④;展板三:③⑤⑥;结语:隋唐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交流交融。12.(1)理由:李白纪念币:唐朝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理由:《清明上河图》邮票:展现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的场景,商贩往来不绝,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样;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2)历史现象:①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②其他民族的人和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做官,许多外国人在唐朝定居。社会风貌;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民族交融、积极向上的盛唐社会风貌。(3)题目:唐朝的对外交流唐朝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法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3.(1)局面:“贞观之治”。具体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等等。(2)现象: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技术发达;文字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条件:指南针的应用与造船业发达提供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与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趋势:南方人口不断增多,北方人口不断减少。变化:经济重心南移。表现:①农业上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②手工业上,制瓷中心、丝织业中心、造船业中心都在南方;③商业上,南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海外贸易港口多在南方;⑤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任答两点即可)14.(1)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积极作用: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不同:所辖区域打破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经济地理区划;行政区划性质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意义: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