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二(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4 上海)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
(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撤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工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广州十三行
(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    
A.外部需求
B.军事扩张
C.技术传播
D.工艺精湛
(二)瓷器影响世界
(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    
A.工厂制度的确定
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
D.殖民活动的兴起
(6)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琉璃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①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甚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②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2.(2024 杨浦区二模)某学习小组对墨西哥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他们发现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连接的某些面相。
首先他们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阿兹特克文明,这是古代美洲灿烂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
(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     文明和     文明。
(2)阿兹特克人利用浮动园地种植的农作物有     (双选)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辣椒
接着,学习小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区后,发现:西方殖民者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侵略了拉丁美洲:1521年,西班牙人占领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材料一:如图的版画创作于1505年,是欧洲人描绘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画描绘美洲人以公社为单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财产。(版画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
(3)欧洲人版画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点?这一形象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长期存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战争使得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加上拉美独立运动,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尽管这些政治剧变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大约自1755年起,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银生产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分析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世界的连接?
3.(2024 上海)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物奕诉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柬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4.(2022 奉贤区二模)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
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经历了从建立与巩固到繁荣鼎盛,直至奠定版图的演进过程,历朝均以各自的举措维系着国家的治理。
(1)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对应的朝代(时期)板块(填写字母)
A.文成公主入藏 B.郡县乡里 C.闭关锁国 D.三省六部
E.设立河西四郡 F.胡汉通婚 G.迁都易俗 H.一条鞭法
秦汉板块南北朝板块隋唐板块明清板块
(2)如果以“程朱理学”“行省制度”“宣政院”为内容另组一个板块,应紧随     板块之后设置
A.秦汉板块
B.南北朝板块
C.隋唐板块
D.明清板块
(3)上述组合除了按照时间顺序设计外,也可以按照选项内容的类别进行组合。请你依据示例进行设计。
示例:
主题: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内容:郡县乡里制、三省六部制
主题:   
内容:    、    (至少选择两项)
(4)综合上述内容,说说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有哪些特征?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4 上海)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
(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  D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撤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A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  B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工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C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  D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广州十三行
(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  AD 
A.外部需求
B.军事扩张
C.技术传播
D.工艺精湛
(二)瓷器影响世界
(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  C 
A.工厂制度的确定
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
D.殖民活动的兴起
(6)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琉璃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①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甚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  AC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②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3)本题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4)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5)本题考查西欧的手工业市镇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6)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故D正确;“两汉时期”主要是丝绸,故排除A;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发展,“瓷器远销海外”不符合史实,故排 BC。
(2)①从中亚传入大食,则选择从丝绸之路传往中亚的道路,是陆路,故选择A;②根据课本知识,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为东南亚诸国和印度洋附近海域,故选择B;③根据课本知识,16世纪上半叶,新航路开辟,此时好望角被发现,欧洲人探索了绕过非洲的航线,故选C。
(3)1784年是清乾隆四十九年,此时,管理中国海外贸易的机构为广州十三行。ABC均为史实错误,排除ABC。
(4)材料多次提到国外对我国瓷器的需求,故选A;材料提到我国瓷器扮演着中西文明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说明我国瓷器工艺精湛,受众广泛,故选D;材料并未提到瓷器随我国军事扩展而传播,也未提到我国瓷器技术的外传,故BC不选。
(5)根据材料“手工业市镇”,判断时间处在15—17世纪,此时工厂制度并未形成,资本主义垄断并未兴起,故排除AB;殖民活动兴起与瓷器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
(6)①题干指出德意志制作的中国瓷塑的人物形象与实际不符,显然是德意志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自我的想象,也是根据西方自身对中国文化的重构,故选AC;此类行为不是文化冲突和传承,排除BD。②材料显示了瓷器作为文化载体,传承中华文化,融入西方文化,反哺中华文化的过程。结合商业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写出瓷器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
(1)D。
(2)①A,②B,③C。
(3)D。
(4)AD。
(5)C。
(6)①AC,②瓷器随商业活动由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渠道,瓷器进入西方后又被西方文化所改造,传入中国,使得中华瓷器文化更加丰富;瓷器作为文化载体,在传入西方的过程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被西方文化所喜爱和接受;在西方,瓷器又被西方文化改造和接受,融入西方的技艺,又被传回中国;总之,瓷器作为文化载体,既向西方传递了中华文化,也使中华文化融入了西方的特点,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4 杨浦区二模)某学习小组对墨西哥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他们发现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世界连接的某些面相。
首先他们研究了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阿兹特克文明,这是古代美洲灿烂的三大印第安文明之一。
(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  玛雅  文明和  印加  文明。
(2)阿兹特克人利用浮动园地种植的农作物有  AD  (双选)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辣椒
接着,学习小组研究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地区后,发现:西方殖民者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侵略了拉丁美洲:1521年,西班牙人占领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墨西哥城。
材料一:如图的版画创作于1505年,是欧洲人描绘美洲土著的最早作品之一。版画描绘美洲人以公社为单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财产。(版画出自本特利《新全球史》(第五版))
(3)欧洲人版画中的美洲土著人形象有何特点?这一形象特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长期存在,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战争使得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加上拉美独立运动,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尽管这些政治剧变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大约自1755年起,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4)在世界近代史上,拉美白银生产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分析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世界的连接?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非洲和美洲,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古代非洲和美洲,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3)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4)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5)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除了阿兹特克文明之外,还有①玛雅文明和②印加文明。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利用浮动园地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辣椒,AD项正确;“水稻、小麦”都不属于美洲农作物,排除BC项。故选AD项。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版画描绘美洲人以公社为单位生活,任何人都不享有私人财产。”可得出原始、野蛮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殖民扩张的需要、殖民统治的需要、西方中心论和殖民成功的影响等方面说明,例如:欧洲殖民者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要合理解释进行殖民屠杀的原因;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要把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统治定位为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和统治;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成功的影响,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逐渐形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早期美洲土著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文明代差。
(4)根据材料“大约自1755年起,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的,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近代墨西哥等拉美地区白银的开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导致明清白银货币化局面的出现及一条鞭法等赋税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所以在1790—1799年和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及所学可得出拉美白银生产减少,导致世界白银紧张,英美等国通过鸦片贸易,从中国赚取白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知识可知,白银外流带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禁烟运动。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同时也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史由此发端。(5)根据材料“从墨西哥看近代世界的连接’及所学可得出近代以来的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根据材料“1521年,西班牙人占领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在城中大肆屠杀,并将该城彻底毁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墨西哥城。”及所学可得出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联系是以暴力掠夺、商业贸易等作为主要手段;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带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亚非拉的苦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国家必须摆脱殖民压迫,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走上富强之路。
故答案为:
(1)玛雅,印加。
(2)AD。
(3)特点:原始、野蛮的特点。原因: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要合理解释进行殖民屠杀的原因;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要把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统治定位为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和统治;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成功的影响,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逐渐形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早期美洲土著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文明代差。
(4)影响:近代墨西哥等拉美地区白银的开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导致明清白银货币化局面的出现及一条鞭法等赋税制度的变化;拉美白银生产减少,导致世界白银紧张,英美等国通过鸦片贸易,从中国赚取白银。白银外流带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禁烟运动;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同时也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史由此发端。
(5)近代以来的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联系是以暴力掠夺、商业贸易等作为主要手段;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带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亚非拉的苦难;亚非拉国家必须摆脱殖民压迫,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走上富强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古代的非洲和美洲,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3.(2024 上海)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物奕诉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柬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3)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时间对历史的作用,从题干提出的“历史的维度,认识历史的尺度,定位事件,解释历史,评价历史”,结合1867年中国近代的实际,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时间对历史的作用,从点到线的时间分析,能够对事件的发展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也能够相互印证、相互分析其影响与关联。结合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即可,同时结合事实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价值。
(3)本题考查时间对历史的作用,时代对历史评价的差别,根据材料归纳差异即可,结合时代发展与历史评价的关系,分析三则材料对清末教育改革评价的不同,即可得到答案。
故答案为: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确定历史事件的准确定位、结合这一时间多维探索历史事件立体的原因、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的功能。1867年的时间定位,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期间,因此可以认为,此时晚清的教育改革是为解决清末实际的国防需要而提上日程的。可以看出晚清教育改革的意义是促进国防发展,抵御外敌入侵;直接原因是缺乏人才;长远考虑是可以避免“终用洋人”;结合此时教育改革的时间和之后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办留学等举措,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后续举动的原因,也可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是从解决实际需求而开始的,具有深刻的务实性。
(2)功能上由孤立的时间点分析变为了时间线分析,可以从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转向向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连续分析,可以前后链接,相互印证。价值:从不同时间段了解晚清教育改革的实际作用;从不同时间段了解晚清教育改革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解决国防问题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晚清教育改革的成效,开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并培养了一批学生;了解不同时间晚清教育改革的评价,对晚清教育改革是否有效做出一些判断。
(3)材料一:认为晚清的教育改革是保守的;材料二:认为晚清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促进意义的,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为后续革命或立宪奠定了思想基础;材料三认为晚清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和组织结构转变。原因: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发生变化,会随着思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材料一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危机的时代,因此亟待激烈的社会变动,故而认为晚清教育改革局限保守;材料二结合时代,从阶级史观角度分析了晚清教育改革对革命的积极作用;材料三偏向于客观中立,从社会转型和国家结构的方面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百花齐放的社会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需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及意义。
4.(2022 奉贤区二模)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演进
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经历了从建立与巩固到繁荣鼎盛,直至奠定版图的演进过程,历朝均以各自的举措维系着国家的治理。
(1)将下列选项填入相对应的朝代(时期)板块(填写字母)
A.文成公主入藏 B.郡县乡里 C.闭关锁国 D.三省六部
E.设立河西四郡 F.胡汉通婚 G.迁都易俗 H.一条鞭法
秦汉板块南北朝板块隋唐板块明清板块
(2)如果以“程朱理学”“行省制度”“宣政院”为内容另组一个板块,应紧随  C  板块之后设置
A.秦汉板块
B.南北朝板块
C.隋唐板块
D.明清板块
(3)上述组合除了按照时间顺序设计外,也可以按照选项内容的类别进行组合。请你依据示例进行设计。
示例:
主题: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内容:郡县乡里制、三省六部制
主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内容: 文成公主入藏  、 胡汉通婚  (至少选择两项)
(4)综合上述内容,说说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有哪些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第四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的特征。
【解答】(1)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实行郡县乡里的管理体系和设立河西四郡,发生在秦汉时期,秦汉板块处应填写BE;胡汉通婚和迁都易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FG应填写在南北朝板块上;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隋唐时期形成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板块上应填写AD;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张居正在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CH一组应填写在最后的明清板块上。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组成宋元板块,应紧随隋唐板块之后,C项正确;秦汉和南北朝均不是宋元紧随其后的历史时期,AB两项;明清在宋元之后,非宋元以前的历史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主题:参考示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将文成公主入藏、设立河西四郡、迁都易俗和胡汉通婚等史实归入一组,设计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主题。
(4)特征:综合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的特征主要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边疆管理逐渐加强(重视民族关系),重视变革赋税制度、关注思想教化和基层治理等。
故答案为:
(1)秦汉:BE;南北朝:FG;隋唐:AD;明清:CH。
(2)C。
(3)主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内容:文成公主入藏、胡汉通婚。
(4)特征: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对边疆管理(重视民族关系);变革赋税制度;重视思想教化;关注基层治理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