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一.材料题(共4小题)1.(2024秋 青浦区期末)茶叶原产于中国,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1)宋元及明初,在东南沿海一带掌管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官方贸易机构是 (单选)。A.理藩院B.广州“十三行”C.市舶司D.榷场(2)公元9世纪初,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到中国求法。其归国时带回不少茶籽,后引发日本的饮茶风潮,并逐渐形成日本的 。A.茶德B.茶道C.茶经D.茶礼(3)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茶叶传播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与其对应的历史叙述匹配。(填涂字母)①马可 波罗在1271年随父亲经伊朗、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在后来他所写的《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一些中国饮茶的趣事。他来到中国的路线当是 。②有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曾把福建的茶籽带到东南亚地区,郑和船队所走路线当是 。③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向乾隆帝提出扩大茶叶贸易、获取通商特权的请求。该使团来华路线当是 。。(4)18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英国人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一饮食方式的革命得益于 (双选)。A.英国对饮茶风俗的重构B.全球贸易网络不断扩大C.英国模仿中国饮茶风俗D.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5)19世纪60年代,印度卡察地区一位叫尼尔森的茶园主发明了第一台制茶机械——揉捻机,至1889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 (双选)。A.实现机器大生产B.推动了技术革新C.开始了全球贸易D.形成了垄断资本(6)有人说:一片东方树叶蕴含着一部大历史。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2.(2023秋 杨浦区校级期中)伴随着人类的活动,植物从原产地逐渐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请将下列植物与原产地相匹配。(1)小麦 。(2)水稻 。(3)甜高粱 。(4)玉米 。(5)“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推测这一地区应是 。A.古代埃及B.古代中国C.古代美洲D.古代希腊某同学计划以此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以下是他初步拟定的提纲,请根据其内容帮助他完成标题匹配:主题:改变世界的植物(6)茶叶 A.新航路开辟的起因,到东方寻找比黄金还贵的植物。(7)甘蔗 B.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掠夺,带回欧洲后传播到世界各地。(8)香料 C.“海上马车夫”引入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9)马铃薯 D.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种植,开启大西洋奴隶贸易。材料:与奢侈昂贵的毛纺织品相比,价廉物美的棉织品更受人们欢迎,但当时英国的棉纺织品几乎全部来自印度或中国。面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英国纺织业开始了一场从羊毛到棉花的历史转型……从18世纪开始,来自美洲新大陆的棉花就源源不断地运往利物浦。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革命大获成功,……印度变成了向英国提供纺织原料棉花的供应地,也是英国棉纺织品的倾销之地。——杜君立《新食货志》(10)材料中“纺织业革命”是指 。A.新航路开辟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11)结合材料,谈谈植物传播和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3.(2024春 闵行区校级期中)(1)时空的记忆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正确的位置。历史事件 位置(字母)(涂答题卡)虎门销烟 ① 《南京条约》签订 ②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③ 武昌起义爆发 ④ (2)如图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A.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预备立宪实为维护专制统治D.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3)如图为19世纪末《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 A.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重在解决洋务运动存在弊端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D.源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4)如图《国王的蛋糕》刊发于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俄国沙皇尼古校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此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是 A.德法俄“干涉还辽”B.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列强在京划定使馆区(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这次战争 A.中国战败,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中国战胜,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C.中国战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失败(6)如图是1920年7月上海《申报》》发发表的漫画《惨不忍睹之现状》。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各派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C.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D.护国运动得到民众大力支持(7)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自强与求富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D.新道德与白话文(8)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说法有误的是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B.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9)这是当时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讽刺漫画中讽刺的对象是 A.清政府的顽固派大臣B.“皇族内阁”的成员C.袁世凯的专制统治D.军阀混战和割据4.(2024 黄浦区二模)材料一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大事记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①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建进士科,以文辞取士,科举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689年,武则天载初元年,亲策天下贡士,被视作“殿试”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下诏之后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开始实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至此中国科举制结束材料二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时期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北方: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黑龙江 辽宁南方: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贵州——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科举史话》(李树)和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相关内容整理(1)材料一大事记前面四条所述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恢复—再废除,从中可知: A.世家大族逐渐没落B.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日益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续(2)材料一大事记第⑥条所述的科举改革,应与下列哪一变法或改革有关? (单选)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3)材料一大事记第⑦条所述的左右榜,应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单选)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度D.四等人制(4)结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学,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时期状元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5)材料二表格中状元籍贯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科举制度能够延续约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材料题(共4小题)1.(2024秋 青浦区期末)茶叶原产于中国,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1)宋元及明初,在东南沿海一带掌管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官方贸易机构是 C (单选)。A.理藩院B.广州“十三行”C.市舶司D.榷场(2)公元9世纪初,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到中国求法。其归国时带回不少茶籽,后引发日本的饮茶风潮,并逐渐形成日本的 B 。A.茶德B.茶道C.茶经D.茶礼(3)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茶叶传播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与其对应的历史叙述匹配。(填涂字母)①马可 波罗在1271年随父亲经伊朗、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在后来他所写的《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一些中国饮茶的趣事。他来到中国的路线当是 C 。②有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曾把福建的茶籽带到东南亚地区,郑和船队所走路线当是 B 。③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向乾隆帝提出扩大茶叶贸易、获取通商特权的请求。该使团来华路线当是 A 。。(4)18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英国人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一饮食方式的革命得益于 AB (双选)。A.英国对饮茶风俗的重构B.全球贸易网络不断扩大C.英国模仿中国饮茶风俗D.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5)19世纪60年代,印度卡察地区一位叫尼尔森的茶园主发明了第一台制茶机械——揉捻机,至1889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 AB (双选)。A.实现机器大生产B.推动了技术革新C.开始了全球贸易D.形成了垄断资本(6)有人说:一片东方树叶蕴含着一部大历史。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宋元及明初,在东南沿海一”。(2)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外经济交流,解题关键信息是“其归国时带回不少茶籽,后引发日本的饮茶风潮”。(3)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茶叶传播的路线,解题关键在于对区位的把握。(4)本题侧重于考查茶叶对英国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18世纪末”。(5)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印度卡察地区一位叫尼尔森的茶园主发明了第一台制茶机械——揉捻机,至1889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6)本题侧重于考查茶叶的影响,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茶叶的影响方面进行简单阐述。【解答】(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明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及明初,国家设置市舶司,在东南沿海一带掌管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项;广州“十三行”是清朝闭关自守后,与国外进行商业贸易的机构,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2)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到中国求法,归国时带回不少茶籽,后引发日本的饮茶风潮,并逐渐形成日本的茶道,B项正确;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排除A项;《茶经》由唐代陆羽编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排除C项;茶礼是在茶活动所遵循的礼仪,排除D项。故选B项。(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 波罗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的中国,因此其路线应该是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因此其路线应该是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从英国出发,最终到达中国,因此其路线应该是A项。(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传入英国,促成英国饮食方式的革命,这与全球贸易网络不断扩大,以及英国对饮茶风俗的重构具有重要的关系,AB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英国人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是创新而非模仿,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多中心贸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B项。(5)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印度卡察地区一位叫尼尔森的茶园主发明了第一台制茶机械——揉捻机,至1889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人工,印度的茶叶生产效率提升,这与技术革新与机器生产具有重要的关系,AB正确;新航路开辟开始了全球贸易,而非工业革命,排除C项;垄断资本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B项。(6)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片东方树叶蕴含着一部大历史,描述的是茶叶在历史发展中所体现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中国饮茶风俗历史悠久;茶叶推动世界发展、文明进步以及商路贸易的兴盛、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勃兴、也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缩影等方面说明。也可以进一步升华认识,经济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作为商品的茶叶,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茶叶的全球贸易彰显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与重构的历史。故答案为:(1)C(2)B(3)C B A(4)AB(5)AB(6)层级一:仅能笼统回答中国饮茶风俗历史悠久;或者茶叶推动世界发展、文明进步等。层级二:能够基于经济的视角,具体指出茶叶反映商路贸易的兴盛、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勃兴、也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缩影。层级三:能够在前一层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经济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作为商品的茶叶,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茶叶的全球贸易彰显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与重构的历史。【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3秋 杨浦区校级期中)伴随着人类的活动,植物从原产地逐渐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请将下列植物与原产地相匹配。(1)小麦 B 。(2)水稻 C 。(3)甜高粱 D 。(4)玉米 A 。(5)“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推测这一地区应是 D 。A.古代埃及B.古代中国C.古代美洲D.古代希腊某同学计划以此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以下是他初步拟定的提纲,请根据其内容帮助他完成标题匹配:主题:改变世界的植物(6)茶叶 A.新航路开辟的起因,到东方寻找比黄金还贵的植物。(7)甘蔗 B.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掠夺,带回欧洲后传播到世界各地。(8)香料 C.“海上马车夫”引入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9)马铃薯 D.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种植,开启大西洋奴隶贸易。材料:与奢侈昂贵的毛纺织品相比,价廉物美的棉织品更受人们欢迎,但当时英国的棉纺织品几乎全部来自印度或中国。面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英国纺织业开始了一场从羊毛到棉花的历史转型……从18世纪开始,来自美洲新大陆的棉花就源源不断地运往利物浦。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革命大获成功,……印度变成了向英国提供纺织原料棉花的供应地,也是英国棉纺织品的倾销之地。——杜君立《新食货志》(10)材料中“纺织业革命”是指 D 。A.新航路开辟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11)结合材料,谈谈植物传播和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分析】(1)到(4)四个小题主要考查的是物种的原产地分布,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5)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相关内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6)到(9)四个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10)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11)本题考查的是植物传播和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1)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原产于亚洲西部地区,所以应该选择B。(2)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水稻产自于中国,选择C。(3)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甜高粱产自于非洲,之后再传入印度,再进入远东地区,选择D。(4)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原产自于美洲,选择A。(5)通过材料“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中的信息“橄榄油、葡萄酒”可知,该地区是古希腊,选择D;ABC选项中的地区均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ABC。故选:D。(6)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茶叶是通过“海上马车夫”引入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选择C。(7)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引入中南美洲大量种植,开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植物是甘蔗,选择D。(8)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香料是新航路开辟的起因,到东方寻找比黄金还贵的植物,选择A。(9)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掠夺,将马铃薯带回欧洲后传播到世界各地,选择B。(10)通过材料“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革命大获成功”中的时间18世纪70年代可知,当时的棉纺织业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选择D;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BC。故选:D。(11)关系: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植物传播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比如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是植物传播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士流失等环境问题。故答案为:(1)B。(2)C。(3)D。(4)A。(5)D。(6)C。(7)D。(8)A。(9)B。(10)D。(11)关系:植物传播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比如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是植物传播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士流失等环境问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的殖民扩张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3.(2024春 闵行区校级期中)(1)时空的记忆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正确的位置。历史事件 位置(字母)(涂答题卡)虎门销烟 ① B 《南京条约》签订 ②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③ A 武昌起义爆发 ④ D (2)如图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C A.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预备立宪实为维护专制统治D.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3)如图为19世纪末《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 C A.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重在解决洋务运动存在弊端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D.源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4)如图《国王的蛋糕》刊发于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俄国沙皇尼古校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此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是 C A.德法俄“干涉还辽”B.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列强在京划定使馆区(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这次战争 D A.中国战败,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中国战胜,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C.中国战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失败(6)如图是1920年7月上海《申报》》发发表的漫画《惨不忍睹之现状》。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B 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各派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C.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D.护国运动得到民众大力支持(7)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B A.自强与求富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D.新道德与白话文(8)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说法有误的是 B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B.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9)这是当时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讽刺漫画中讽刺的对象是 C A.清政府的顽固派大臣B.“皇族内阁”的成员C.袁世凯的专制统治D.军阀混战和割据【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3)本题考查的是公车上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4)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5)本题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6)本题考查的是军阀混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7)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8)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9)本题考查的是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发生在广东省虎门市,B位置对应;《南京条约》签订于南京,C位置对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位于北京,A位置对应;武昌起义爆发于武汉,D位置对应。(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清末推行立宪运动,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9世纪末,排除A项;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3)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展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发生教案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破产,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影响,与“公车上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C项正确;德法俄“干涉还辽”旨在反对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发生于1900年,排除B项;列强在京划定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5)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年(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失败,D项正确;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6)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动乱之中,B项正确;图中的“南”“北”指的是军阀,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C项;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年,排除D项。故选B项。(7)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民主、科学,B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独立进步在新文化运动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新道德、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不是“德先生”“赛先生”,排除D项。故选B项。(8)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促进了人们的解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9)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国的共和制度名存实亡,实际上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强调共和制度名存实亡,与晚清“皇族内阁”无关,排除B项;图示信息无法看出军阀混战,排除D项。故选C项。故答案为:(1)虎门销烟:B;《南京条约》签订: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武昌起义爆发:D。(2)C。(3)C。(4)C。(5)D。(6)B。(7)B。(8)B。(9)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综合,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4.(2024 黄浦区二模)材料一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大事记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①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建进士科,以文辞取士,科举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689年,武则天载初元年,亲策天下贡士,被视作“殿试”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下诏之后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开始实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至此中国科举制结束材料二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时期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北方: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黑龙江 辽宁南方: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贵州——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科举史话》(李树)和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相关内容整理(1)材料一大事记前面四条所述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恢复—再废除,从中可知: A A.世家大族逐渐没落B.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日益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续(2)材料一大事记第⑥条所述的科举改革,应与下列哪一变法或改革有关? C (单选)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3)材料一大事记第⑦条所述的左右榜,应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D (单选)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度D.四等人制(4)结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学,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时期状元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5)材料二表格中状元籍贯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科举制度能够延续约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2)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3)本题考查四等人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4)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变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5)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6)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一恢复一再废除的过程,可以得出其制度受益的阶层世家大族势力变化的过程,其最后被废除,可知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问题,不是科举制,排除B项;C的表述与史实相反,隋唐后门阀观念日益淡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排除D项。故选:A。(2)据材料“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的时间北宋时期可知,是北宋的王安石变法,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张居正改革是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3)据材料“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可知是元朝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元朝推行的是四等人制度,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辽的制度,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4)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是分裂割据时期,政治局面动荡可得出原因是五代十国时期是因为长期的战乱,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政治决定的,有的政权统治时间比较短,有的朝代举办科举次数不多。(5)据材料表格的数字唐北方状元40人,南方18人,到清北方10人,南方69人可得出趋势是状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发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第二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纳隋唐到明清经济中心的变化得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重视教育,重视兴办学校等等。(6)从政治角度分析,科举制度是有利于统治需求的,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度,直接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其作用分析得出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从其发展变化得出科举考试也历经了以文辞取士经义取士﹣八股取:士的改革与变化,考试制度日趋成熟与完善,因而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延续了约1300年。故答案为:(1)A。(2)C。(3)D。(4)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是因为长期的战乱,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政治决定的,有的政权统治时间比较短,有的朝代举办科举次数不多。(5)趋势:状元由主要分布在北方发展到主要分布在南方。主要因素:经济上,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客观: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多数地区都重视教育,重视兴办学校等等。(6)原因:科举制度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度,直接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另外,科举考试也历经了以文辞取士到经义取士再到八股取士的改革与变化,考试制度日趋成熟与完善,因而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延续了约1300年。【点评】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