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四(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四(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2 嘉定区二模)商贸变迁
(1)古代商路两端往往连接着几个重要文明区域,判断图中字母对应的大国是A.     B.     C.   
(2)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始于(单项选择)    
A.西汉后期
B.唐中后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右图是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枚金币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单项选择)    
A.拜占庭与西汉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B.当时中外贸易结算必须使用金币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
(4)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从地方性行为扩大到跨国、跨大洲贸易,再发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单项选择)    
A.11﹣12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20世纪初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货币结算日益频繁而复杂,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些国家的货币先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5)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币种先后有哪些?
(6)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
2.(2024秋 青浦区校级期末)(1)14﹣19世纪,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A.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了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对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请将以下材料与思想家配对。    (填涂字母)
A.要防止滥用权力……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
B.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人民。
C.一个很开明的国家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①伏尔泰:   
②孟德斯鸠:   
③卢梭:   
(3)17﹣19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请根据法律文献的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对应国家。
国家 法律文献(节选)
①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为非法权力
②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③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④ 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⑤ 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①    ②    ③    ④    ⑤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认识。
3.(2024春 杨浦区校级期中)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官员选拔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金邦平等给予进士出身……曹汝霖等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等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等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民国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362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000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他的主要依据是    
A.该时期留学人数较少影响小
B.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C.留学活动处于开始起步阶段
D.留学主要为了寻求救国之道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4.(2024秋 房山区期中)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简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2 嘉定区二模)商贸变迁
(1)古代商路两端往往连接着几个重要文明区域,判断图中字母对应的大国是A.  唐  B.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2)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始于(单项选择)  B 
A.西汉后期
B.唐中后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右图是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枚金币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单项选择)  D 
A.拜占庭与西汉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B.当时中外贸易结算必须使用金币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
(4)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从地方性行为扩大到跨国、跨大洲贸易,再发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单项选择)  D 
A.11﹣12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20世纪初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货币结算日益频繁而复杂,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些国家的货币先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5)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币种先后有哪些?
(6)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新航路的开辟、世纪货币体系的形成等。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第四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五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相关知识;第六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
【解答】(1)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A为唐;B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C为阿拉伯帝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可以说明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否是“直接贸易”,排除A项;“必须”一说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即20世纪初,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此时的英镑处于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后来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6)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谈对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等等。
故答案为:
(1)A.唐;B.东罗马(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
(2)B。
(3)D。
(4)D。
(5)英镑、美元。
(6)地位变化:英镑——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影响上升,与英镑、美元等构成结算与储备币种。(能梳理并准确表述地位变化)。
认识:从经济发展、贸易交流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等多角度对上述变化说明认识,结合史实论证观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新航路的开辟、世纪货币体系的形成等,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024秋 青浦区校级期末)(1)14﹣19世纪,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C 
A.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了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对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请将以下材料与思想家配对。 CAB  (填涂字母)
A.要防止滥用权力……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
B.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人民。
C.一个很开明的国家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①伏尔泰: C 
②孟德斯鸠: A 
③卢梭: B 
(3)17﹣19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请根据法律文献的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对应国家。
国家 法律文献(节选)
①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为非法权力
②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③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④ 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⑤ 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① B  ② D  ③ A  ④ E  ⑤ C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据材料“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复兴人文主义,冲击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是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思想觉醒的表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是尼德兰(今荷兰等地),并不是意大利,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并非意大利,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开展宗教改革的是德国的马丁 路德,不是意大利,排除D项。故选C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国王,能在有限权力范围内做好事,对应材料 C,所以①填 C;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强调要防止滥用权力,让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对应材料 A,所以②填 A;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对应材料 B,所以③填 B。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为非法权力”出自英国《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英国对应地图中的 B;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描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中天皇的权力,日本对应地图中的 D;③:“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出自法国《人权宣言》,法国对应地图中的 A;④:“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出自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美国对应地图中的 E;⑤:“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赎”出自俄国 1861 年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俄国对应地图中的 C。
(4)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相互促进的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思想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如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冲击封建神学思想,为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提出民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社会变革又会进一步促进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巩固思想变革的成果。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
(1)C
(2)C A B
(3)①B;②D;③A;④E;⑤C。
(4)关系: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像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冲击封建神学,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引;而社会变革又能巩固思想变革成果,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启蒙思想传播提供保障,还推动其发展;二者共同助力人类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杨浦区校级期中)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官员选拔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金邦平等给予进士出身……曹汝霖等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等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等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民国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362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000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他的主要依据是  BC 
A.该时期留学人数较少影响小
B.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C.留学活动处于开始起步阶段
D.留学主要为了寻求救国之道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留学情况被称为拓荒阶段,主要原因是此时留学活动处于开始起步阶段,其主要留学国家集中在欧美国家,BC项正确;此时期留学人数虽然较少,但影响很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近代化;此时留学主要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A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故选BC项。
(2)新动向:根据材料“留苏的政治家群”等信息可知,民国时期留学生继续保持了项西方和日本学习的趋势,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方向,即留学苏联。原因:根据材料时间“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作用:根据材料“留苏的政治家群”“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到民初、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等阶段的留学原因、特点及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如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于欧美,希望实现教育强国理想;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增多,出现了远赴欧美留学的潮流,归国的留学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空前强烈的瓜分危机和亡国之祸刺激着中国人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日本能够迅速富强的原因,进而效仿日本改变国家命运,加之路近,费省、文字易通,所以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浪潮。这次留学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等等。
故答案为:
(1)BC
(2)新动向:留学苏联。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
作用:加快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人才。
(3)评价: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于欧美,希望实现教育强国理想;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增多,出现了远赴欧美留学的潮流,归国的留学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空前强烈的瓜分危机和亡国之祸刺激着中国人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日本能够迅速富强的原因,进而效仿日本改变国家命运,加之路近,费省、文字易通,所以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浪潮。这次留学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4秋 房山区期中)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简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得出对谏官管理规范、严格;谏官职责范围广,涉及监察、决策和行政等多方面。根据材料“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得出谏官与其他机构和官员存在协作关系。作用:根据材料“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及所学知识得出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减少决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误。
(2)不同看法:根据材料“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得出内阁首辅认为魏征是直言极谏的贤臣,唐太宗是虚怀纳谏的明君,对他们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得出万历皇帝认为魏征几次易主,唐太宗胁父弑兄,均道德有亏,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最终万历皇帝决定经筵停讲体现唐太宗德政的《贞观政要》。
认识:万历皇帝和内阁首辅对魏征的不同看法,主要收到各自的地位影响,内阁作为辅政机构,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贤的传统,也是委婉规劝皇帝虚心纳谏,以更好发挥内阁辅政作用。而万历皇帝是站在皇权的角度,表面上指责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问题,实则否定魏征的犯颜直谏,强调皇帝的权威。综合信息可知,这场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出明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
(1)特点:对谏官管理规范、严格;谏官职责范围广,涉及监察、决策和行政等多方面;谏官与其他机构和官员存在协作关系。作用:有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减少决策和行政等方面的失误。
(2)看法:内阁首辅认为魏征是直言极谏的贤臣,唐太宗是虚怀纳谏的明君,对他们持肯定态度。万历皇帝认为魏征几次易主,唐太宗胁父弑兄,均道德有亏,对他们持否定态度。认识:内阁首辅肯定魏征和唐太宗,是秉承了崇德尚贤的传统,也是委婉规劝皇帝虚心纳谏,以更好发挥内阁辅政作用。而万历皇帝指责魏征和唐太宗的道德问题,实则否定魏征的犯颜直谏,强调皇帝的权威。这场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出明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学生需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内容(重点)、演变、运行机制、特点以及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