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五(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五(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3秋 奉贤区期中)丝绸之路
材料一: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 ……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应的横线处。(填字母)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亚欧大陆的古代商路
商路 途径地区
(1)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3)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
(4)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材料一: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 ……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在古代扮演的角色。
(3)材料二:塞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以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分析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的原因。
(5)材料三: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赀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诗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请说明材料三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2024秋 宝山区校级期末)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1)请根据提示,完成如图“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时间轴。
①    ;
②    ;
③    。
(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认为,现代化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源性现代化,它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其外来影响据次要地位:二是外源性现代化,它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收到外部冲击面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按照这一标准,请将以下国家分类。(填写字母)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E.日本
F.俄国
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
外源性现代化国家:    。
(3)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猜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列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比较西方(以英国为例)与中国现代化顺序的异同,填写如表中两种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精神层面 制度方面 器物方面
西方 ①    ②    ③   
中国 ④    ⑤    ⑥   
(4)简要回答产生上述这种顺序不同的原因。
3.(2024秋 青浦区期末)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
下面以“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 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
材料二 英人自与我通商,其商货大宗,首推印度之鸦片,流毒日盛。道光时,林则徐上书,请申禁,宣宗嘉之,命林则徐任其事……于是英人愤激,突率兵舰犯广东……朝廷忽归咎则徐,竟除其职,更命琦善至广东议和……英人乘我无备,再犯江浙,东南大震。道光二十二年,复遣使至江宁议和,偿巨款,割香港,且开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五口为商铺。是为江宁条约。
——姚祖义《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
材料三 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战争由是爆发,清朝战败,签订江宁条约……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禁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整理自钟毓龙《新制本国史》(第三册)1913年
材料四 1932年开明书局出版周予同的《开明本国史教本》,以“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与不平等条约的缔结”为题,从“英国产业势力的膨胀、鸦片的输入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讲述鸦片战争。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近代史研究》
(1)材料一描绘了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被多次运用于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画面历史信息指向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     。
A.定位历史
B.解释历史
C.评价历史
(2)比较材料二、三、四,教科书中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四,时间尺度在功能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这对进一步认识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有何价值?
(4)归纳下列两则材料对鸦片战争定位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A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欧人东渐”分三节:一是元代后欧洲人的东来……葡萄牙然占据澳门,荷兰人据台湾;二是与俄交涉,订《尼布楚条约》;三是鸦片战争。
B吕思勉《复兴高中教科书 本国史》(上册)1934中记载道:“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
4.(2025 松江区二模)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透过财政可以洞察国家治理的历史密码。
(一)货币以经国:自古以来,货币就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某同学学习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并绘制了时间轴。
(1)请将下列货币的图片与时间轴上对应的数字编号相匹配。
(2)《马可 波罗》中提到:“在大汗的领土内,有一种纸币流通,……但这种纸币的价值却如同纯金或纯银一样被广泛接受。”由此可印证该朝     。
A.滥发纸币造成膨胀
B.铜钱纸币并行使用
C.兴起货币经营行业
D.实行单一货币体制
(3)明清时期,导致主流货币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双选)
A.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新航路开辟,国际贸易发展
C.国内铜钱流通量不足
D.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
(4)如图中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徽所传达的设计内涵是     (双选)
A.保留了古代货币元素
B.体现了人民币稳定地位
C.彰显了人民至上宗旨
D.代表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二)税收以享国: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反映了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迁。
(5)《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A.统一货币,铸半两钱
B.与民休息,三十税一
C.调整赋税,抑制工商
D.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6)如图是发掘出土的一枚唐朝“银饼”,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     。
A.铜钱流通量不足,社会出现“钱荒”
B.白银是法定货币,物价以银两计算
C.役可以纳绢代替,地方官折银上缴
D.当时赋役合一,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7)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由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的转变,这一征税标准转变始于     。
A.两税法
B.“科差”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三)秦汉时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医药敕助、放赈敕灾、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推广政府采购或公私合作模式。
——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
(8)综上,你如何看待中国从古至今的国家财政治理?
2025届上海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材料题(共4小题)
1.(2023秋 奉贤区期中)丝绸之路
材料一: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 ……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应的横线处。(填字母)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亚欧大陆的古代商路
商路 途径地区
(1) B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 D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3) C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
(4) A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材料一: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 ……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在古代扮演的角色。
(3)材料二:塞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以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D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分析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的原因。
(5)材料三: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赀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诗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请说明材料三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到西亚等地的是①“西南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到达西亚、东非地区的是②“海上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的是③“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是④“草原丝绸之路”。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在汉朝……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可知扮演的角色是商品、货币(军饷)、奢侈品等。
(3)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与世界,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反向推断题。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通过四条丝绸之路与古罗马等国家存在着以丝绸为主的商品贸易往来,但是无法推断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二“贩运至罗马”,说明古罗马与中国已经有了丝绸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即为两国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说明古罗马了解中国生产丝绸,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朝丝织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产品众多,这促进了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汉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中国丝绸的销往海外奠定基础;丝绸方便保存也有利于促进丝绸的海外销售。
(5)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图三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根据所学可知,它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研究唐代壁画艺术;由于没有其他史料互证,不能确定其准确性,所以可以作为二手史料,研究可用于研究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情况,由于涉及到了佛教题材,也可以研究佛教传播情况。
故答案为:
(1)B D C A
(2)商品、货币(军饷)、奢侈品等
(3)D
(4)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外国对丝绸的需求旺盛;汉朝的丝织业比较发达;丝绸易于保存。
(5)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敦煌壁画艺术特色;作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情况、佛教传播情况等。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2024秋 宝山区校级期末)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1)请根据提示,完成如图“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时间轴。
① 新航路的开辟  ;
② 世界体系  ;
③ 全球化  。
(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认为,现代化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源性现代化,它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其外来影响据次要地位:二是外源性现代化,它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收到外部冲击面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按照这一标准,请将以下国家分类。(填写字母)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E.日本
F.俄国
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BCD  ;
外源性现代化国家: AEF  。
(3)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猜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列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比较西方(以英国为例)与中国现代化顺序的异同,填写如表中两种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精神层面 制度方面 器物方面
西方 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③ 两次工业革命。 
中国 ④ 新文化运动。  ⑤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⑥ 洋务运动。 
(4)简要回答产生上述这种顺序不同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据材料“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使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和所学可知,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据材料“现代化的世界进程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和殖民扩张”并所学可知②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建立起来;据材料“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经历严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新模式”和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经济③全球化将世界历史推向了新高度。
(2)据材料“一是内源性现代化,它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其外来影响据次要地位”和所学可知,近代英法美等国家属于内源性现代化国家,即为BCD;根据材料“二是外源性现代化,它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收到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则较多受外部冲击,属于外源性现代化国家,即为AEF。
(3)重要事件:据所学可知,英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有,精神层面的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制度方面的②资产阶级革命(或光荣革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器物方面的主要是③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化生产。据所学可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有,精神层面的④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变革思想,制度方面的⑤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器物方面的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4)原因:据所学可知,导致中西方现代化顺序不同的因素主要有可从历史、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世界体系 ③全球化
(2)BCD;AEF
(3)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③两次工业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⑤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⑥洋务运动。
(4)原因:历史、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等不同。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秋 青浦区期末)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
下面以“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 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
材料二 英人自与我通商,其商货大宗,首推印度之鸦片,流毒日盛。道光时,林则徐上书,请申禁,宣宗嘉之,命林则徐任其事……于是英人愤激,突率兵舰犯广东……朝廷忽归咎则徐,竟除其职,更命琦善至广东议和……英人乘我无备,再犯江浙,东南大震。道光二十二年,复遣使至江宁议和,偿巨款,割香港,且开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五口为商铺。是为江宁条约。
——姚祖义《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
材料三 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战争由是爆发,清朝战败,签订江宁条约……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禁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整理自钟毓龙《新制本国史》(第三册)1913年
材料四 1932年开明书局出版周予同的《开明本国史教本》,以“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与不平等条约的缔结”为题,从“英国产业势力的膨胀、鸦片的输入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讲述鸦片战争。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近代史研究》
(1)材料一描绘了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被多次运用于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画面历史信息指向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  A  。
A.定位历史
B.解释历史
C.评价历史
(2)比较材料二、三、四,教科书中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四,时间尺度在功能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这对进一步认识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有何价值?
(4)归纳下列两则材料对鸦片战争定位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A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欧人东渐”分三节:一是元代后欧洲人的东来……葡萄牙然占据澳门,荷兰人据台湾;二是与俄交涉,订《尼布楚条约》;三是鸦片战争。
B吕思勉《复兴高中教科书 本国史》(上册)1934中记载道:“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来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解答。(3)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来解答。(4)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根据材料“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可知,在画面历史信息中提到了海战的具体时间,其起到了定位历史的作用,A项正确;画面中的信息并未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无法得出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的作用,排除BC项。故选A项。
(2)根据材料“道光二十二年,复遣使至江宁议和,偿巨款,割香港,且开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五口为商铺。是为江宁条约。”、“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禁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从‘英国产业势力的膨胀、鸦片的输入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讲述鸦片战争。”可知,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经历了从材料二中记载鸦片战争过程与条约内容到材料三补充法、美、俄等国国与中国订约并关注到鸦片战争后鸦片进一步流毒中国的情形再到材料四增加了中国与世界形势的比较以及战后不平等条约影响的改变。
(3)根据材料“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可知,材料一是画面历史信息,而材料二三四对鸦片战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据此,其功能变化是从定位历史转变为解释历史。
根据材料“《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钟毓龙《新制本国史》(第三册)1913年”、“刘超《鸦片战争与近代史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时局下,教科书编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或解释存在差异。如:1903年编者认为林则徐禁绝鸦片导致英人利益受损导致鸦片战争爆发;1913年编者认为英商勾结内奸导致鸦片战争爆发;1932年日军局部侵华,编者因受抗战时局影响,将鸦片战争视为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范畴。上述变化有助于我们从较长时段,以不同视角建立起清末至民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多元认识。
(4)根据材料“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可知,A是基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近代史背景,将鸦片战争置于世界史的时间尺度下予以定位,认为鸦片战争只是元代以来中国众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根据材料“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可知,B则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间尺度,认为鸦片战争是清末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西方势力的影响,还未知觉,依然保守故我,而战争之后,尤其在五口通商后,外力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应对之策)不得不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定位差异的原因是,同一历史事件放在不同时间尺度来考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故答案为:
(1)A
(2)经历了从材料二中记载鸦片战争过程与条约内容到材料三补充法、美、俄等国国与中国订约并关注到鸦片战争后鸦片进一步流毒中国的情形再到材料四增加了中国与世界形势的比较以及战后不平等条约影响的改变。
(3)功能变化:从定位历史转变为解释历史。价值:知晓在不同时局下,教科书编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或解释存在差异。如1903年编者认为林则徐禁绝鸦片导致英人利益受损导致鸦片战争爆发;1913年编者认为英商勾结内奸导致鸦片战争爆发;1932年日军局部侵华,编者因受抗战时局影响,将鸦片战争视为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范畴。上述变化有助于我们从较长时段,以不同视角建立起清末至民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多元认识。
(4)A是基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近代史背景,将鸦片战争置于世界史的时间尺度下予以定位;认为鸦片战争只是元代以来中国众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个(普通)事件。B则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间尺度,认为鸦片战争是清末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西方势力的影响,还未知觉,依然保守故我;而战争之后,尤其在五口通商后,外力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应对之策)不得不变。原因:同一历史事件放在不同时间尺度来考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4.(2025 松江区二模)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透过财政可以洞察国家治理的历史密码。
(一)货币以经国:自古以来,货币就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某同学学习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并绘制了时间轴。
(1)请将下列货币的图片与时间轴上对应的数字编号相匹配。
(2)《马可 波罗》中提到:“在大汗的领土内,有一种纸币流通,……但这种纸币的价值却如同纯金或纯银一样被广泛接受。”由此可印证该朝  D  。
A.滥发纸币造成膨胀
B.铜钱纸币并行使用
C.兴起货币经营行业
D.实行单一货币体制
(3)明清时期,导致主流货币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B  (双选)
A.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新航路开辟,国际贸易发展
C.国内铜钱流通量不足
D.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
(4)如图中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徽所传达的设计内涵是  AC  (双选)
A.保留了古代货币元素
B.体现了人民币稳定地位
C.彰显了人民至上宗旨
D.代表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二)税收以享国: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反映了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迁。
(5)《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AB  。
A.统一货币,铸半两钱
B.与民休息,三十税一
C.调整赋税,抑制工商
D.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6)如图是发掘出土的一枚唐朝“银饼”,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  C  。
A.铜钱流通量不足,社会出现“钱荒”
B.白银是法定货币,物价以银两计算
C.役可以纳绢代替,地方官折银上缴
D.当时赋役合一,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7)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由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的转变,这一征税标准转变始于  A  。
A.两税法
B.“科差”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三)秦汉时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医药敕助、放赈敕灾、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推广政府采购或公私合作模式。
——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
(8)综上,你如何看待中国从古至今的国家财政治理?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两钱是秦朝统一中原后,统一使用的货币;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中统元宝交钞是元代纸币的一种 。因此,对应的数字编号相匹配是①C、②B、③A。(2)根据材料“在大汗的领土内,有一种纸币流通,……但这种纸币的价值却如同纯金或纯银一样被广泛接受”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D项正确;材料仅表明元朝使用纸币,但无法体现滥发纸币,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元朝使用纸币,未涉及铜钱,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元朝使用纸币,材料内容未涉及货币经营行业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这主要因为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货币形式发生变化,同时新航路开辟,国际贸易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AB项正确;“国内铜钱流通量不足”属于次要因素,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明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AB项。
(4)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银行行徽形似“春秋时期晋国布币”“人”,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徽保留了古代货币元素,彰显了人民至上宗旨,AC项正确;仅凭中国人民银行行徽,无法直接体现人民币稳定地位,说法夸大,排除B项;“代表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不符合史实,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排除D项。故选AC项。
(5)根据材料“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汉初“与民休息,三十税一”的实行,使得国家休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铸造五铢钱,排除A项;“调整赋税,抑制工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均输平准,盐铁官营”抑制了工商业发展,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根据材料“庸调银”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推行租庸调制,允许百姓以庸代役,即役可以纳绢代替;官府征收赋税后,需要折银上缴,C项正确;仅凭一枚唐朝“银饼”,无法判断当时是否出现“铜钱流通量不足”“钱荒”,排除A项;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不符合唐朝,排除B项;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得当时赋役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科差 是中国古代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摊派劳役的一种赋税形式,主要存在于唐宋元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8)根据材料“秦汉时有了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医药救助、放赈救灾、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推广政府采购或公私合作模式”可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根据材料“两税法”“租庸调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反映了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迁”等信息可知,国家财政治理要随着时代变化而改革;国家财政治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
(1)CBA。
(2)D
(3)AB
(4)AC
(5)AB
(6)C
(7)A
(8)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治理要随着时代变化而改革;国家财政治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