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3秋 顺义区期末)如图为三星堆与二里头“撞脸”文物——陶蚕。从结构上看,三星堆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陶岙都是“三条腿、手叉腰、顶半开”,顶部有一短小的管状流。从风格上看,两者都属于“瘦高”型,都是“长腿、束腰”,与一些地区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 )A.古代中国各地区存在着文化交流B.遗址处于新时期晚期至青铜时代C.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D.大河流域文明具备相似性的特征2.(2025春 门头沟区校级期中)如图是汉代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一段官方驿站线路图。悬泉置是该要道上的一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供驿骑,递送公文书信、传达命令,同时还为丝路上往来的人员提供歇脚和补充物资。该驿站的设立有利于.(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③构建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④加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2024秋 房山区期末)关于隋唐时期制度的渊源,学界一直有“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的争论。有学者认为:“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此期历史的重要方面,前者显示了华夏制度的连续性,后者显示了兄弟民族人主的振作帝国体制之功。”以下材料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今之明经、进士,则古之孝廉、秀才。”②“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面对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明清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以下对朝贡贸易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B.由官方严格控制和垄断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D.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5.(2024 海淀区模拟)1709 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2024 大兴区校级三模)1882年,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这些现象( )A.是在列强入侵后中国出现的新的商业经营方式B.是官僚资本主义利用政治特权获取高额利润的证据C.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D.表明洋务运动进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7.(2024秋 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革党之轰击 新军之哗变 官场之逃避 上海报馆之忙碌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8.(2023秋 朝阳区期中)北京长辛店作为我国北方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5月7日,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长辛店工会成立,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据此可知,长辛店工人运动( )A.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C.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9.(2024秋 房山区期末)1948年,毛泽东在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谈话时,对时局的发展作了分析和展望:“自日本投降后,特别是一九四七年这一年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敌我双方的形势都有了根本的改变。”以下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②战略进攻的序幕已然拉开③国统区形成了第二条战线④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0.(2025 西城区一模)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1970年“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成就的意义在于( )①推动了中国核技术的进步②提升了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③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威摄力④标志着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4 东城区二模)有专家认为“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支拓荒队”。该观点( )A.说明地中海各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借鉴B.强调两地都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C.可以在科技和文字方面找到史实依据D.肯定了两地最早创立的民主政治12.(2024 大兴区校级三模)笈多帝国统治时期国王多次颁布赐地文书,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主权,以及土地上一切森林、牧场、矿藏、人口。东晋法显的《佛国记》中也提到颁赐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并且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这反映出笈多帝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商品经济繁荣C.等级制度强化 D.生产关系变革13.(2024 朝阳区二模)以下是学者对三个西方国家近代宪政进程的描述,序号与国家对应准确的是( )①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②早期的政治分裂决定了除非诉诸强权,无法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振兴,结果一方面是权力的强悍跋扈,另一方面是宪政力量绵软无力③政权的外形虽没有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A.①法国 ②德国 ③英国B.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英国C.①法国 ②德国 ③美国D.①英国 ②意大利 ③美国14.(2024 海淀区一模)如表为某学者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提纲,其中第二节的标题应该是( )第一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在19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检验 第二节:_______ 第三节:巴黎公社革命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B.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地位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5.(2024 丰台区二模)以下是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部分会议及相关决议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组织一贯到力于( )1961年第一次会议 消除世界经济不平衡状态,废除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1964年第二次会议 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国际秩序1970年第三次会议 加强和统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1973年第四次会议 通过经济宣言,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1979年第六次会议 呼吁展开新的一轮促进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谈判A.谋求成员国的发展 B.成立区域经济集团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挑战传统殖民体系二.材料题(共5小题)16.(2024 海淀区一模)正统观 家国认同材料一“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17.(2025 海淀区一模)美丽中国材料一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环境破坏常常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被广泛报道。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和照片将中国森林破坏以醒目而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罗德民、本内特等人一再宣传水土侵蚀已经导致中国北方的衰落,强调美国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汲取历史的教训。——摘编自高国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大事记时间 事件20世纪50年代 21952年,政务院指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73年 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1979年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对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1984年 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79﹣1996年 后有18个单位和个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称号。2005年 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2007年 “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工程相继实施,我国退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6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视为全世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借鉴。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21年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举办,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会议达成重要成果。2023年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28.6%,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4年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据《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整理材料三 如图所示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成就。18.(2023 丰台区一模)英国的收入注:“来自海外的收入”的分类涉及到大不列颠之外的贷款和投资的利息和红利。19世纪50年代,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长。——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19.(2023 延庆区一模)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况阶段 时间 发展情况第一阶段 兴起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然后从东向西,逐渐扩展到西亚、北非……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独裁统治……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地区独立国家已经达到30个。第二阶段 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突出表现为非洲诸国掀起独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仅有6个民族独立国家,到60年代,共有32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第三阶段 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斗争的重点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斗争的对象从反对美帝国主义转向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在非洲,1990年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在拉丁美洲,有10多个殖民地相继独立;在亚洲,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救国战争取得胜利……第四阶段 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主要表现为世界进入多极化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团结,成为重要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达90多个,加上战前独立的36个国家,目前,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吴玉才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从国家独立与时代变迁的角度,任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阶段进行解读。20.(2024 门头沟区一模)中华民族图腾崇拜材料一材料二 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大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材料三 随着龙图腾分散到各地方,龙的影响也扩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这样,龙的观念就因地而异了,使得龙的形态在先秦时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历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龙挂上钩,使龙成为其专用品,皇帝即位叫“飞龙”,皇帝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有了病叫“龙体欠安”,皇帝的子孙则叫“龙子、龙孙”。……随着封建制度的越来越僵化,那些帝王们也越来越害怕江山不稳,禁止龙在民间传播就是镇压百姓的手段之一。龙被帝王专用以后,人们观念中的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不再是保佑众生的神灵,而是极其可恶凶残的暴君。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人们舞龙,不再是对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颂德,龙的节日纯粹是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国旧金山华人街赫然盘踞两条巨龙,那是民族的象征与骄傲。从这点意义上说,龙蕴藏着深邃的内涵:龙是团结、伟大的象征,是联系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结。——摘编自禹建湘《龙的演变及其内涵》(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龙图腾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阅读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龙”的形象和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025届北京市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3秋 顺义区期末)如图为三星堆与二里头“撞脸”文物——陶蚕。从结构上看,三星堆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陶岙都是“三条腿、手叉腰、顶半开”,顶部有一短小的管状流。从风格上看,两者都属于“瘦高”型,都是“长腿、束腰”,与一些地区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 )A.古代中国各地区存在着文化交流B.遗址处于新时期晚期至青铜时代C.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D.大河流域文明具备相似性的特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通过材料“从风格上看,两者都属于‘瘦高’型,都是‘长腿、束腰’,与一些地区流行的‘矮胖’型陶岙明显不同”可知,两者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都具备相似性的特征,选择D;只通过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不能体现古代中国各地区存在着文化交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遗址处于新时期晚期至青铜时代,排除B;“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化典型代表”只涉及到了三星堆文化,没有体现二里头遗址,答案不完整,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2025春 门头沟区校级期中)如图是汉代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一段官方驿站线路图。悬泉置是该要道上的一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供驿骑,递送公文书信、传达命令,同时还为丝路上往来的人员提供歇脚和补充物资。该驿站的设立有利于.(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③构建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④加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该驿站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驿骑,递送公文书信、传达命令,同时还为丝路上往来的人员提供歇脚和补充物资。其设立有利于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驿站不是收税机构,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仅仅一个驿站的设置,不能得出构建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秋 房山区期末)关于隋唐时期制度的渊源,学界一直有“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的争论。有学者认为:“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此期历史的重要方面,前者显示了华夏制度的连续性,后者显示了兄弟民族人主的振作帝国体制之功。”以下材料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今之明经、进士,则古之孝廉、秀才。”②“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①明经、进士是隋唐科举制的科目,孝廉、秀才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体现了华夏制度在选官制度方面的连续性,可佐证“南朝化”观点,显示华夏制度连续性;②羁縻政策体现了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反映了兄弟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佐证“北朝主流论”,显示兄弟民族对帝国体制的影响;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是两税法的内容,两税法主要是财政赋税制度的变革,重点在于赋税征收标准等方面的变化,与“南朝化”体现的华夏制度连续性以及“北朝主流论”兄弟民族对帝国体制的影响关联不大;④材料强调边疆地区与内地赋役相同,主要体现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的“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争论无关。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4.(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面对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明清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以下对朝贡贸易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B.由官方严格控制和垄断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D.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朝贡贸易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承载了深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现在,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A.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根据题干描述,“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这表明朝贡贸易中,朝廷为了维护天朝威仪,往往给予贡使丰厚的回赐,这些回赐的财物往往价值远超贡品,从而确实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A选项描述是准确的。B.由官方严格控制和垄断:朝贡贸易是官方主导的贸易形式,其过程和结果都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和监管。这体现在对贡使的接待、货物的估价与回赐等各个环节。因此,B选项同样描述准确。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朝贡贸易体系正是基于“天朝上国”的自我定位,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国家都是来朝贡的。这种观念在贸易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厚待贡使、高额回赐等。所以,C选项也是正确的。D.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这一点实际上是对朝贡贸易本质的误解。朝贡贸易虽然包含经济交流,但其核心目的并非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宣扬与影响。朝廷更看重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和拓展其政治影响力,以及传播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D选项描述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D选项“经济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是对朝贡贸易认识不正确的表述。朝贡贸易的政治和文化目的远超过其经济目的,这是理解朝贡贸易体系的关键所在。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5.(2024 海淀区模拟)1709 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依据材料“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提到分割宰相的权力,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题意;奏折可以直接呈报皇帝,并不可被他人知道,因而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符合题意;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六科稽查六部百司的信息,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演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6.(2024 大兴区校级三模)1882年,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这些现象( )A.是在列强入侵后中国出现的新的商业经营方式B.是官僚资本主义利用政治特权获取高额利润的证据C.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D.表明洋务运动进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海平准股票公司”“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即证券机构、银行、百货公司等,A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4秋 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革党之轰击 新军之哗变 官场之逃避 上海报馆之忙碌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题干中四幅漫画可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出新闻媒体对武昌起义的关注,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并非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题干中仅涉及上海报馆,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中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是武昌起义,并非北伐战争,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8.(2023秋 朝阳区期中)北京长辛店作为我国北方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5月7日,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长辛店工会成立,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据此可知,长辛店工人运动( )A.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C.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通过材料“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可知,这属于工人阶级的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的伟大实践,选择B;五四运动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加速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排除C;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9.(2024秋 房山区期末)1948年,毛泽东在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谈话时,对时局的发展作了分析和展望:“自日本投降后,特别是一九四七年这一年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敌我双方的形势都有了根本的改变。”以下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②战略进攻的序幕已然拉开③国统区形成了第二条战线④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自日本投降后,特别是一九四七年这一年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事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故②正确;1947年5月,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发展,标志着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故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故排除④。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0.(2025 西城区一模)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1970年“长征一号”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成就的意义在于( )①推动了中国核技术的进步②提升了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③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威摄力④标志着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核潜艇需要先进的核反应堆技术,研制核潜艇的过程必然会推动中国核技术在小型化、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取得进步,①正确;核潜艇的建造涉及到复杂的船舶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其成功下水意味着中国在船舶制造方面攻克了众多难题,提升了整体技术水平,②正确;核潜艇具有隐蔽性强、续航能力长等特点,是海基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战略上对潜在敌人形成强大的威慑,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③正确;1970年“长征一号”下水虽然是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成就,但远不能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包括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人才、军队编制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学生需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11.(2024 东城区二模)有专家认为“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支拓荒队”。该观点( )A.说明地中海各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借鉴B.强调两地都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C.可以在科技和文字方面找到史实依据D.肯定了两地最早创立的民主政治【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拓荒队,强调两大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这可以在科技和文字发明上找出依据,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大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不是相互借鉴,排除A项;两地基础是农业,排除B项;最早创立民主政治的是古代雅典,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4 大兴区校级三模)笈多帝国统治时期国王多次颁布赐地文书,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主权,以及土地上一切森林、牧场、矿藏、人口。东晋法显的《佛国记》中也提到颁赐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并且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这反映出笈多帝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商品经济繁荣C.等级制度强化 D.生产关系变革【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颁赐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并且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解答】A.描述了笈多帝国统治时期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没有涉及王权强化,排除;B.《佛国记》中关于颁赐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的描述。这表明,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C.材料主旨“生产关系变革”,而“等级制度强化”与主旨不符,排除;D.材料提到了自由农民的存在,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这表明,当时的社会中有一种较为自由的生产关系,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耕种王地。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3.(2024 朝阳区二模)以下是学者对三个西方国家近代宪政进程的描述,序号与国家对应准确的是( )①就像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永远难以满意的孩童,在海滩上一遍遍地、无休无止地用沙砾构筑他理想的城堡②早期的政治分裂决定了除非诉诸强权,无法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振兴,结果一方面是权力的强悍跋扈,另一方面是宪政力量绵软无力③政权的外形虽没有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A.①法国 ②德国 ③英国B.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英国C.①法国 ②德国 ③美国D.①英国 ②意大利 ③美国【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①强调的是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很曲折,符合法国,②根据“早期的政治分裂”得出是德国,③根据“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得出是英国君主立宪制,A项正确;其余排列顺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学生需了解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原因、方式、主要特征、类型、本质及作用。14.(2024 海淀区一模)如表为某学者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提纲,其中第二节的标题应该是( )第一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在19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检验 第二节:_______ 第三节:巴黎公社革命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B.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地位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解题关键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检验”“巴黎公社革命”。【解答】A.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早于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诞生于1864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巴黎公社革命前,正确;C.《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检验”之后,排除;D.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在巴黎公社之后,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2024 丰台区二模)以下是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部分会议及相关决议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组织一贯到力于( )1961年第一次会议 消除世界经济不平衡状态,废除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1964年第二次会议 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国际秩序1970年第三次会议 加强和统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1973年第四次会议 通过经济宣言,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1979年第六次会议 呼吁展开新的一轮促进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谈判A.谋求成员国的发展 B.成立区域经济集团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挑战传统殖民体系【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1961年至 1979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部分会议及相关决议的内容都与成员国发展有关,从中可以看出,该组织一贯到力于谋求成员国的发展,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生存发展和世界和平,并不会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该组织一贯到力于维护自身生存发展和世界和平,挑战传统殖民体系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学生需掌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原因、标志、宗旨、目标。二.材料题(共5小题)16.(2024 海淀区一模)正统观 家国认同材料一“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分析】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第一问结合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观念:据材料“‘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可知,大禹、周文王等华夏领袖人物虽来自边疆地区,成为华夏正统;据材料“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可知,统治者应提高自身德行,如果能实行德治就合乎正统;据材料“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可知,占据中原,力图建立统一的政权;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可知,认同中原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争议:据材料“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可知,元朝“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为是否以宋为正统或是否将辽宋金三朝同等对待。处理方法:据材料“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可知,元朝在修史过程中对辽、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评价:元朝修史过程中,对辽、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肯定了三个朝代的作用,认为辽宋金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材料“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可知,在疆域、文化、制度等方面,元朝与辽宋金存在继承关系;反映元朝大一统的局面。综合元朝民族交融情况可知,这反映民族交融背景下历史撰述体例的新见解。故答案为:(1)观念:大禹、周文王等华夏领袖人物虽来自边疆地区,成为华夏正统;统治者应提高自身德行,如果能实行德治就合乎正统:占据中原,力图建立统一的政权;认同中原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影响: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接受和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争议:是否以宋为正统(或辽宋金三朝同等对待)。处理方法:对辽、金、宋三朝作同等看待。评价:肯定了辽宋金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疆域、文化、制度等方面,元朝与辽宋金存在继承关系;反映元朝大一统的局面。反映民族交融背景下历史撰述体例的新见解。【点评】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5 海淀区一模)美丽中国材料一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环境破坏常常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被广泛报道。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和照片将中国森林破坏以醒目而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罗德民、本内特等人一再宣传水土侵蚀已经导致中国北方的衰落,强调美国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汲取历史的教训。——摘编自高国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大事记时间 事件20世纪50年代 21952年,政务院指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73年 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1979年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对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1984年 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79﹣1996年 后有18个单位和个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称号。2005年 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2007年 “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工程相继实施,我国退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6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视为全世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借鉴。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21年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举办,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会议达成重要成果。2023年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28.6%,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4年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据《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整理材料三 如图所示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成就。【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首先,根据材料“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环境破坏……汲取历史的教训”“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绿化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我国退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视为全世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借鉴”等信息可得出,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从破坏到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的根本性转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环境破坏严重,被西方作为反面案例警示;根据材料二信息,1952年政务院指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号召,由此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是从破坏到治理的起步,此阶段开启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信息,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成立国家环保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加速,环境问题凸显,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治理体系完善,由此可得出,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是法制化与系统化治理阶段,环保立法与机构建设标志治理走向制度化,但经济发展与环保矛盾仍存。根据材料二、三信息,2005年提出“两山论”,2012年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2023年森林覆盖率达24.02%,PM2.5浓度下降28.6%;2016年联合国报告肯定中国生态文明理念,2021年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推动全球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三北”防护林、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等工程体现的系统治理,由此可得出,新时代以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治理成效显著,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引领者。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材料一提到近代中国的环境破坏被西方国家广泛报道,尤其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的问题,这为后来的变化做了铺垫;材料二以大事记的形式列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举措和成就,从50年代的“绿化祖国”到2024年的深化改革;材料三的图片显示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的8.6%增长到2023年的24.02%,直观展示了成果。由此可得出,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从近代的破坏与警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治理探索,再到新时代的系统性建设,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8.6%到24.02%的飞跃。这一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以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和理念革新为核心,将生态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故答案为: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从破坏到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的根本性转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是从破坏到治理的起步,此阶段开启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是法制化与系统化治理阶段,环保立法与机构建设标志治理走向制度化,但经济发展与环保矛盾仍存。新时代以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治理成效显著,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引领者。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从近代的破坏与警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治理探索,再到新时代的系统性建设,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8.6%到24.02%的飞跃。这一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以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和理念革新为核心,将生态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3 丰台区一模)英国的收入注:“来自海外的收入”的分类涉及到大不列颠之外的贷款和投资的利息和红利。19世纪50年代,这些海外收入迅速增长。——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分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英国的收入进行解读,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给图表主要显示英国收入的总体态势,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1841年之后,增长速速很快;另外图表还显示了英国收入的结构,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关于对此进行解读,主要从收入增加的原因和收入结构中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的原因方面进行解读,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故答案为:在总体态势方面,英国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1841年后持续增长,且增长迅猛;在收入结构方面,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占有绝对比重。英国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致力于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因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英国收入的增长,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对于英国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英国收入的变化,是英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也是英国实力增强的体现。【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2023 延庆区一模)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况阶段 时间 发展情况第一阶段 兴起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然后从东向西,逐渐扩展到西亚、北非……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独裁统治……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地区独立国家已经达到30个。第二阶段 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突出表现为非洲诸国掀起独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仅有6个民族独立国家,到60年代,共有32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第三阶段 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斗争的重点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斗争的对象从反对美帝国主义转向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在非洲,1990年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在拉丁美洲,有10多个殖民地相继独立;在亚洲,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救国战争取得胜利……第四阶段 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主要表现为世界进入多极化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团结,成为重要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达90多个,加上战前独立的36个国家,目前,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吴玉才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从国家独立与时代变迁的角度,任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阶段进行解读。【分析】本题考查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和题干,确定所选阶段,如由材料的表格信息,可选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其次,根据二战给世界各国所带来的灾难、世界格局的变化等史实进行分析阐述。如第一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兴起时期。二战的欧洲的主战场主要在西欧,西方国家遭受战火的严重摧残,二战后,受西方殖民宗主国衰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影响,联合国的“非殖民化”作用加强,加之中国作为主战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拉丁美洲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民族独立运动中,此阶段亚非拉地区独立国家已经达到30个。推动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即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随之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到该阶段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立;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扩大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故答案为:第一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兴起时期。二战后,西方殖民宗主国衰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影响,联合国的“非殖民化”作用。(二战后,受西方殖民宗主国衰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影响,联合国的“非殖民化”作用加强)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拉丁美洲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民族独立运动中,此阶段亚非拉地区独立国家已经达到30个。推动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即快速发展时期。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到该阶段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立;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扩大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 门头沟区一模)中华民族图腾崇拜材料一材料二 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大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材料三 随着龙图腾分散到各地方,龙的影响也扩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这样,龙的观念就因地而异了,使得龙的形态在先秦时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历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龙挂上钩,使龙成为其专用品,皇帝即位叫“飞龙”,皇帝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有了病叫“龙体欠安”,皇帝的子孙则叫“龙子、龙孙”。……随着封建制度的越来越僵化,那些帝王们也越来越害怕江山不稳,禁止龙在民间传播就是镇压百姓的手段之一。龙被帝王专用以后,人们观念中的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不再是保佑众生的神灵,而是极其可恶凶残的暴君。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人们舞龙,不再是对祖先神人祭祀,也不再是向帝王歌功颂德,龙的节日纯粹是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而非宗教的和政治的。美国旧金山华人街赫然盘踞两条巨龙,那是民族的象征与骄傲。从这点意义上说,龙蕴藏着深邃的内涵:龙是团结、伟大的象征,是联系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结。——摘编自禹建湘《龙的演变及其内涵》(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龙图腾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阅读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龙”的形象和内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分析】本题考查龙图腾。第一问要结合龙图腾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龙图腾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龙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图腾崇拜的年代,由各个部落图腾的结合而成,符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首先,龙的概念随着时期不同内涵逐渐发展,可阶段进行整理。其次,论述内涵演变的原因,如:根据材料“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可得出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原因是当时国家尚未统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各地交往有限。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可得出秦统一后,龙的形态逐渐趋向统一、但内涵却逐渐成为皇权的专有物,禁止民间使用。原因是专制皇权用龙的形象来神化自己,彰显自身的权威及与众不同。根据材料“从孙中山推翻帝制至新中国成立,人们的各种观念从旧的禁锢中彻底解放出来,人们不再相信龙是帝王之祖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被少数人利用驾驭在华夏民族头上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权威象征,终于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不再对龙感到恐惧神秘而心有敬畏”,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日益传播。龙重新回到了民众的手中,舞龙成为人们的节庆娱乐活动。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中华儿女散落世界各方,龙的内涵逐渐有了团结、伟大、吉祥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龙的形象及内涵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缩影。故答案为:(1)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龙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图腾崇拜的年代,由各个部落图腾的结合而成,符合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2)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原因是当时国家尚未统一、各地受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各地交往有限。秦统一后,龙的形态逐渐趋向统一、但内涵却逐渐成为皇权的专有物,禁止民间使用。原因是专制皇权用龙的形象来神化自己,彰显自身的权威及与众不同。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日益传播。龙重新回到了民众的手中,舞龙成为人们的节庆娱乐活动。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中华儿女散落世界各方,龙的内涵逐渐有了团结、伟大、吉祥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综上所述,龙的形象及内涵的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变迁,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缩影。【点评】本题考查龙图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