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4
(全卷满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得分
答案 C D B C A C D A B A B A C A
第Ⅰ卷(选择题 共2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六国后,掌管监察的是(C)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刺史
2.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如图王羲之的作品属于(D)
A.隶书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3.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B)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台湾
4.2023年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回顾历史,迫使唐小马和唐大马分离是因为(C)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如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A)
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
名称 地点 备注
强学会 北京 由康有为发起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创办《强学报》
南学会 长沙 由谭嗣同等倡建
蜀学会 成都 创办《蜀学报》
A.维新变法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民主共和
6.“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文中的“会议”是(C)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那一年的12月13日开始,持续整整6周的人间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烧杀掳掠之下的城市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侵华日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极为黑暗的一页,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材料描述的是(D)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8.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行渝州的目的是(A)
A.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
B.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
C.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
D.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
9.如图是我国1953—1957年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的饼状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我国(B)
A.实现国防现代化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基本完成工业化
10.史料是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材料。以下属于研究美国内战第一手史料的是(A)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乱世佳人》
C.《汤姆叔叔的小屋》
D.《论美国内战》
11.如下所示地图反映的时空,表述正确的是(B)
A.一战后的欧洲 B.20世纪末的非洲
C.二战后的亚洲 D.冷战结束后的欧洲
12.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开展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苏联解体
13.绘制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线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如图某同学制作的时间轴反映的时代主题是(C)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4.如图是《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当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
A.欧洲联盟的建立
B.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美国的援助或扶植
D.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2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0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由于朝廷的提倡和农民的辛勤培育,南方的水稻品种得以改良,且在北方较大推广。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地变农田。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同时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和清朝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2分)
相似之处:扩大垦田面积;改进耕种技术;改良种植品种;推广外来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任答1点1分)原因:统治者重视;农民辛勤劳动;推行垦荒政策;新航路开辟后,引进外来高产作物;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重视治理水患和兴修水利工程;因地制宜等。(任答2点2分)
材料二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且种类较多。清朝前期,棉织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手工业工场”的特点。(2分)
特点:比较成熟;雇佣关系;分工协作。(任答2点2分)
材料三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
表现:商业城市增多;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出现工商业市镇;商帮出现。(任答2点2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的关系入手,自拟一个论题,(1分)并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说明。(2分)
论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1分)说明:宋代瓷器制造品种多、质量好,深受海内外欢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出口;(1分)清朝前期,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商帮主要从事茶叶贸易等经营活动。(1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美国表面上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实际上权力更加分散,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质而言是减弱了。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2分)并分别概括材料一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2分)
表现:物种的传播;三角贸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任答2点2分)原因:1500—1800年间:新航路的开辟;1990年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分)
(2)指出材料二中“单极的世界”出现的背景,(2分)并说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2分)
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分)原因: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冲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和国际关系的认识。(2分)
认识: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2分)
17.(1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的讲话激动人心,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复兴。
【探究主题一 辉煌的时期】
材料一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请用史实说明唐朝的“灿烂光辉”并谈谈你的感受。(2分)
史实: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1分)感受: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1分)
【探究主题二 碰撞的世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套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像是一块大石投入了晚清社会这潭积水,使之“激荡”起来。中国人民在炮声中逐渐觉醒,开始了早期“探索”。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完善表格“▲”内容,(1分)并指出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1分)
时间 重大事件 口号/纲领
19世纪50年代— 6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__▲__
内容:三民主义。(1分)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答1点1分)
【探究主题三 勃兴的年代】
材料三 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明显。正如孙中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伟大且久远”。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上前后期的主要“变化”,(2分)并分析说明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收效伟大且久远”的理解。(2分)
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一阶段,主要是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阶段,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分)
【探究主题四 走向复兴的时代】
材料四
1982年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命题
202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27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87倍
——据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整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例具体史实,(2分)并简述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
史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任答2例2分)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等。(任答2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4
(全卷满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得分
答案 C D B C A C D A B A B A C A
第Ⅰ卷(选择题 共2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统一六国后,掌管监察的是(C)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刺史
2.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如图王羲之的作品属于(D)
A.隶书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3.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B)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台湾
4.2023年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回顾历史,迫使唐小马和唐大马分离是因为(C)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如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A)
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
名称 地点 备注
强学会 北京 由康有为发起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创办《强学报》
南学会 长沙 由谭嗣同等倡建
蜀学会 成都 创办《蜀学报》
A.维新变法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民主共和
6.“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文中的“会议”是(C)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那一年的12月13日开始,持续整整6周的人间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烧杀掳掠之下的城市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侵华日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极为黑暗的一页,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材料描述的是(D)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8.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行渝州的目的是(A)
A.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
B.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
C.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
D.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
9.如图是我国1953—1957年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的饼状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我国(B)
A.实现国防现代化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基本完成工业化
10.史料是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材料。以下属于研究美国内战第一手史料的是(A)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乱世佳人》
C.《汤姆叔叔的小屋》
D.《论美国内战》
11.如下所示地图反映的时空,表述正确的是(B)
A.一战后的欧洲 B.20世纪末的非洲
C.二战后的亚洲 D.冷战结束后的欧洲
12.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开展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苏联解体
13.绘制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线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如图某同学制作的时间轴反映的时代主题是(C)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4.如图是《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当时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
A.欧洲联盟的建立
B.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美国的援助或扶植
D.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2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0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由于朝廷的提倡和农民的辛勤培育,南方的水稻品种得以改良,且在北方较大推广。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地变农田。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同时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和清朝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2分)
相似之处:扩大垦田面积;改进耕种技术;改良种植品种;推广外来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任答1点1分)原因:统治者重视;农民辛勤劳动;推行垦荒政策;新航路开辟后,引进外来高产作物;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重视治理水患和兴修水利工程;因地制宜等。(任答2点2分)
材料二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且种类较多。清朝前期,棉织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手工业工场”的特点。(2分)
特点:比较成熟;雇佣关系;分工协作。(任答2点2分)
材料三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
表现:商业城市增多;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出现工商业市镇;商帮出现。(任答2点2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的关系入手,自拟一个论题,(1分)并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说明。(2分)
论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1分)说明:宋代瓷器制造品种多、质量好,深受海内外欢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出口;(1分)清朝前期,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商帮主要从事茶叶贸易等经营活动。(1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美国表面上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实际上权力更加分散,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质而言是减弱了。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2分)并分别概括材料一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2分)
表现:物种的传播;三角贸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任答2点2分)原因:1500—1800年间:新航路的开辟;1990年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分)
(2)指出材料二中“单极的世界”出现的背景,(2分)并说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2分)
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分)原因: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冲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和国际关系的认识。(2分)
认识: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2分)
17.(1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的讲话激动人心,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复兴。
【探究主题一 辉煌的时期】
材料一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请用史实说明唐朝的“灿烂光辉”并谈谈你的感受。(2分)
史实: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1分)感受: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1分)
【探究主题二 碰撞的世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套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像是一块大石投入了晚清社会这潭积水,使之“激荡”起来。中国人民在炮声中逐渐觉醒,开始了早期“探索”。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完善表格“▲”内容,(1分)并指出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1分)
时间 重大事件 口号/纲领
19世纪50年代— 6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19世纪末 戊戌变法 “变法图强”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__▲__
内容:三民主义。(1分)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答1点1分)
【探究主题三 勃兴的年代】
材料三 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明显。正如孙中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伟大且久远”。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上前后期的主要“变化”,(2分)并分析说明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收效伟大且久远”的理解。(2分)
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一阶段,主要是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阶段,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分)
【探究主题四 走向复兴的时代】
材料四
1982年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命题
202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27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87倍
——据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整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例具体史实,(2分)并简述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
史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任答2例2分)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等。(任答2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