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江一中2025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高三历史组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须知: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空间属性特征类似“中”字,其文化属性的最大特色是花卉纹陶器,在古汉语中“華”即“花”,“辈”亦是“华”的繁体字,它就似一簇盛开的花卉。这里诞生了中国古人最早的“中”与“华”的理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庙底沟遗址最早出现“花”字B.黄河下游是巾华文明起源的核心
C.仰韶文化已非常盛行神灵崇拜D.中华认间植根于久远的文化观念
2.战国时期,上计制度逐渐推广。其中田婴相齐时、公有说手者曰:“终岁之计,王不一以数日之间自听之,则无以知吏之奸邪得失也。”《商君第乡禁使》云:“夫吏专职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吸、见所煲焉,不可蔽,员不足。”这反映此时
A,秦国法律最为繁密严苛B.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建立
C,各国改革旨在富国强兵D.官员监察制度开始建立
3.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实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买卖双方都要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北宋开始出现契约
C.契约主体诚实守信D.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4.唐朝诗人李嘉佑在《送陆士伦宰义兴》中云:“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郑谷则吟出了:“夜船
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
A.茶叶交易打破了市场时间限制B.传统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C.茶叶生产丰富了文学创作视野D.重农抑商观念趋向淡薄
5.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遗产继承以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6.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立宪”步伐加快,民政部着手统计全国人口,但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才陆续开始调查活动,而且大部分应付了事,甚至有省份很快就中断了。这反映了
A.预备立宪受到地方抵制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清末社会政治形势动荡D.近代人口统计的起步
7.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可见当时孙中山意图
A.推动民权主义转型B.践行实业救国思潮
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D.探索国家富强途径
8.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山西大面积被日军攻陷,阎锡山政权由太原转至临汾,党与其领导下八路军却分布于山西敌后的后由临汾过黄河转到陕西宜川,而中国共产党广大区域展开游击战,进而开启了真正意义全面经营山西的活动。这一活动
A.促成山西成为抗战的战略支点B.开辟全国抗战的新局面
C.促使敌后战场上升到主要地位D.实现了山西的独立自主
9.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此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
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1980年初,薛暮桥在为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主张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但这一思路未能在决策层形成其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应以思想解放为先导B.中央决策对改革方向起根本性作用
C.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化推动思想解放D.理论突破需经过实践检验方能确立
11.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西亚的阿卡德人、亚述人、赫梯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古埃及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深受楔形文字的影响。这一现象说明
A.文字传播受到地理环境限制B.先进文化可能会取代落后文化
C.文明传播以文字为主要方式D.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文明发展
12.1544年起,德意志地理学家明斯特尔主编《字宙志》,介绍托勒密所描述的已知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书中附有许多地图,曾被译成六种文字,共发行了46个版本。《字宙志》的广泛传播
A.体现了欧洲人对世界新认知的需求B.引发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向往
C.取决于造纸领域出现的革命性变化D.说明地理学是当时最热门的学科
13.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然而约自1870年代起,坎布里亚的纺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导致坎布里亚纺织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水力资源严重不足B.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C.未及时采用新技术D.工厂制度的不完善
14.19世纪中叶以后,多种传染病在英属非洲殖民地流行。欧洲殖民者宣称,“传染病的流行,是非洲人'不道德导致的,只有'进步的西方生物医学能够拯救'原始的、疾病横生的'非洲大陆”,并通过强制性传染病诊治、社会卫生运动及限制非洲人进入城镇等方式进行传染病防治。上述言论和做法
A.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B.本质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
C.激化了与非洲殖民地的矛盾D.积极推动了非洲社会的进步
15.1944年,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在《决定时刻》中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民再次被赋予了向其他国家提供合作和领导的机会......去帮助建立一个他们和所有人民都能安全生活的世外。这表明美国
A.积极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B.改善同欧洲关系以称霸全球
C.积极筹划重建战后国际秩序D.主动履行负责任大国的义务
16.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科学家都积极推动本国率先发射卫星,以展示本国科技实力。这一过程虽充满了竞争,但两国科学家也达成了有关太空研究的合作规则,为后续太空探索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据此可知(
A.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实力不对称B.科学研究冲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
C.苏联退让是美苏关系缓和的前提D.美苏冷战对峙中仍然存在着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敦煌发现了悬泉置遗址,这是汉代设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整个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各种颜色的丝绸、帛鱼、动物骨骼和饮食器具等,总面积22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坞堡用土砖砌筑。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汉筒,被誉为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其中,“今使者王君将于阗王以下千七十四人”“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等简文还原了历史的真相。2014年,悬泉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马丽《悬泉汉简里的丝路往事》
材料二
苏丹哈纳驿站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驿站遗址。它始建于13世纪塞尔柱王朝时期(11世纪西突厥的一支侵入西亚,称塞尔柱突厥人),驿站采用石结构建造,设防城堡,城门呈塞尔柱风格尖拱状,镌有两位塞尔柱苏丹的名字,中央矗立清真寺,两旁为圆形拱廊,曾是客房、餐厅、浴池、管理机构及牲高棚等。政府征收通商税以维持驿站运营,确保贸易顺畅,获益颇丰。随着时代的变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此基础上崛起,驿站也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摘编自沈坚《丝绸之路上的土耳其驿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处驿站设置的共同背景。(6分)
(2)史料实证是历史探究的重要原则。假如你是一位历史研究者,请结合材料中两处遗址,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简要说明。(6分)
研究主题
研究对象 西汉悬泉置 土耳其苏丹哈纳驿站
说明 1 2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31年底,动画短片《同胞速醒》打响电影抗战第一枪。此后数年,上海诸多电影公司响应,《共赴国难》战地历险记》小玩意》相继上映。但在政府的钳制下,当时的抗战电影常常只能把抗战作为背景,用隐喻性的故事或寓言去婉转地传播抗日主张。
1937年后,国民政府开始尽力支持直接服务于抗战主题的影片拍摄。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样式丰富、选材广泛,《孤城喋血》寒上风云》火的洗礼》胜利进行曲》为其中的代表。此外,中共根据地的电影事业也在此时起步,留下了《延安与八路军》风雪太行山》等作品。可以说,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
1946年起,“电影抗战”演变为过去状态。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团圆》等影片中,导演们通过“回顾抗战”等主题,“将电影描述为'公正的观察者””,书写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伤痕,呼吁人们追求战争之外的生命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导演们则以“英雄叙事”取代“国难叙事”,试图重新审视抗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作品由此诞生。这些电影并未试图抹去真实抗战史里的国仇家恨,而是将那段历史重塑为追求正义事业的峥嵘岁月,这将抗战电影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抗战电影随之气象一新,风格日趋多元、主题日益多样。新时期的抗战电影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许多电影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富有中国精神和情感的故事,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电影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使得中国电影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蒋晗朦《中国抗战电影的记忆书写与国家形象塑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31年至新中国成立后抗战电影的阶段变化。(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抗战电影的时代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在1909年,英国人为了遏制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有意识地开始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1947年,英国末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不顾甘地等人反对,强制推行“印巴分治”方案。简单粗暴的划分致使教派冲突激化,在印巴分治前后,共有1000多万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逃离家园迁徙过程中,教派冲突不断,约50万人在教派仇杀中丧生。倡导宗教和解的圣雄甘地也被刺杀,成为教派冲突的牺牲品。作为印巴分治的副产品,克什米尔归属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的控制权,印巴之间进行了三场战争,其间夹杂着多次小规模冲突。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将苏丹变为殖民地后,英国殖民当局实施“封区”治理,扶植北部阿拉伯穆斯林精英打压南部以非洲本土族裔为主的人群。1956年苏丹独立后爆发了两次内战,2011年正式分裂成南苏丹和苏丹两个国家,且两国的边界争端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在肯尼亚,英国殖民者实施“原住民保留地”政策,将某些族群限制在特定地区,同时偏袒与扶持其他族群,从而引发族裔冲突。1963年肯尼亚独立,但由政治权利和土地资源引发的族群冲突持续不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金源、申向洋《英国的现代化建立在殖民罪恶之上》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以来英国在亚非推行分化政策采取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英国在亚非推行分化政策的消极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材料
围绕图中反映的核心问题,自拟标题,从漫画作者的视角对漫画作出阐释。(12分)(要求:主题明确,观点鲜明,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高三仿真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DBACACDAACDACBCD
17.(12分)
(1)背景: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发展:政府对交通的重视:商业发展的需求;地理佼置重要:技术永平支持等。(每点2分,总分6分)
(2)
示例一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上的多元的社会风貌(2分)
说明:
①悬泉置土砖砌筑坞堡、灰区、马厩、动物骨骼等(1分),反映了以衣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2分)(史料1分,意义1分,共2分)(也可用其他史实说明,如:使者往来、出土文物多样,反映出对外交往频繁,官方重视与西域联系,政治生活较为活跃。“少酒乐,弟子潭堂再拜请”史料表现了日常聚会等生活场景,并有娱乐活动,展现出民间生活的丰富性。)
②苏丹哈纳驿站的客房、餐厅、浴池等设施(2分),显示出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有较为丰富的生活服务设施2分)。(史料1分,意义1分,共2分)(也可用其他史实说明,如:牲畜的存在表明畜物业在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石结构建造”“有塞尔柱苏丹的名字”“政府征收通商税“体现了塞尔柱王朝时期君主制度、社会组织有序等。)示例二: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分)
说明:①汉简“小浮屠里(地名)七门西入”等内容(1分),反映出佛教文化在丝纲之路的传播(2分)。(史料1分,意义1分,共2分)(也可用其他史实说明,如:出土的丝织品等文物见证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②苏丹哈纳驿站建筑采用石结构,门呈尖拱状,中央立清真寺(1分),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特色,反映出伊斯兰教在丝纲之路的传播(2分)。(史料1分,意义1分,共2分)
18.(14分)
(1)阶段变化:局部抗战时期,为唤醒、警示民众,抗战电影在拍摄受限的情况下委婉地传播抗日主张;全面抗战后,为了振奋军心、民心,展示抗战成果,争取国际舆论与支援,抗战电影成为国共双方政治动员和抗战宣传的重要武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再度使国家陷入战争,抗战电影开始弱化宣传作用,增强记录、反思属性;新中国成立后,为重塑民族、国家精神,抗战电影开始以全新视角诠释,着力宣扬抗战的正义性。(每个阶段2分,共8分)
(2)时代意义:作为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记录历史,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反思战争伤痛,宣扬和平与人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4分)
(1)手段:人为划分边界,制造地理对立;选择性扶持特定群体;政策性歧视与资源分配不均。(4分,任答2点即可)意图:英国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遏制民族独立运动);转移殖民地内部矛盾;让英国在退出殖民地后维护其影响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消极影响:使原殖民地陷入长期的冲突与领土争端;导致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社会的撕裂与族群仇恨;导致人道主义灾难;使国际关系复杂化,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20.(12分)
评分说明:
(1)标题:能清晰反映漫画主题(2分)。
(2)阐释内容应包括:
①创作背景:英国战胜德国(2分);战争结果将会激起德国对英国的仇恨(2分)。②漫画内涵:漫画中的人物及场景,旨在提醒不要忘记德国军国主义及德国商业竞争给英国带来的灾难和危害(2分);漫画中的文字旨在警醒英国人要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及德国的再次崛起;(2分)漫画的主旨在于宣传爱国主义,警醒国人要牢记维护英帝国的利益(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