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一中2024-2025高三年级五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2页,第II卷3至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兵”,十四国会盟于宋都商丘,规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楚达成协议后,双方四十年没有发生冲突。弥兵会盟
A.反映了大一统的趋势 B.确立了宋的霸主地位
C.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 D.根植于宗法制的传统
2、据考古发现,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莲瓣、莲珠、莲花座为其常用纹饰。由此可推知,唐代
A.民营陶瓷业发达 B.民族交融活跃
C.中华文化圈形成 D.社会开放包容
3、宋代以前民间烹饪方式多以陶制炊具小火慢煮为主。宋代出现“爆炒”的烹饪技术,用小块脆嫩原料,在铁锅中以炭火宽油快速加热,加入辅料和调料急炒至断生,以保持食材的脆嫩口感。宋代饮食中“爆炒”出现并流行主要得益于
A.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
B.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C.农业发展提供丰富食材
D.市民阶层的饮食喜好
4、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
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
B.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
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
D.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
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时期新增通商口岸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B.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开始早期现代化尝试
6、清末新政,政府着手编纂民法典,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这一草案并未正式实施。导致该草案未正式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A.政局变化迅速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列强侵略加剧 D.三民主义的广泛传播
7、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起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D.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8、《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9、1962年,贵州省农业总产值达14.79亿元,比1961年增长13.7%;粮食总产量达365.5万吨,比1961年增长12.5%;此外,油料、烤烟、生猪存栏量等相较于1961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上述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生产关系的调整
10、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A.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B.顺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C.反映出科教兴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释放了开始对外开放的信号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迁徙到小亚细亚,与当地人融合形成赫梯人,较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农业文明优势使印欧人具有扩张潜能
② 公元前11~前9世纪左右,腓尼基字母传播到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并发展出多种字母 腓尼基字母成为今天世界文字的源头
③ 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④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穿波斯服装,推广波斯礼仪 亚历山大推广传播了西亚文化
A.① B.② C.③ D. ④
12、下图为14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由此可见,英国人
A.人口增长提高生产成本
B.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C.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
D.技术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1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后来,他们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否则,“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这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
A.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
B.促进各国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4、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
B.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C.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D.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
15、因重修阿斯旺大坝会导致尼罗河水位上升,为抢救库区历史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起组织20多个国家的考古和工程团队将以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代表的诸多古迹搬迁至新址。此举
A.推动了非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B.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C.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着眼于文物经济价值的提升
二 非选择题(共56分,16题20分,17题20分,18题15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二: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招商局由单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招商局创办的背景,并说明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学出现许多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19世纪工人等社会下层的历史日益受到关注。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材料二: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是西化或美国化的过程,以现代化视角进行研究,成为当时历史学关注的视角。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不断丰富,各国学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探讨自身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史学研究也不断丰富。
(1)阅读材料一,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阐释这些特点成因。(12分)
(2)阅读材料二,简析二战后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8分)
18、(15分)202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京中轴线是整座城市规划的中心。元朝以《周礼》为蓝本,借鉴金中都,修建中轴线。它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位置),南至丽正门。明朝将中轴线延至外城的永定门,在紫禁城内新建的钦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缮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万岁山”为“景山”,山前建绮望楼内奉孔子像,山顶建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民国时,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向公众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周围被改造成新的国家形象中心。进入21世纪,除了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设了奥运中心区,南中轴线上重建永定门。
-摘编自《中轴线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等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韵-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的历程、做法与启示》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选三个角度,撰写一份关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说明书,说明北京中轴线的价值。
(要求:主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历史五月考答案
CDABC ADBDB CDAAB
16、(1)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动;救亡图存的需要。(4分)作用: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为近代企业发展提供示范作用;(4分)
(2)困局求变: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试图变革;第二次在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下,尝试突破。(4分)
抓住机遇: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第二次顺应新科技革命和改革开放的背景。(4分)探索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动制度改革。(4分)
17、(1)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4分)
分析: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推崇理性思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诞生,提倡唯物史观。(8分)
(2)冷战背景,美国试图称霸世界,形成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理论。这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扩张。(4分)
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和多极化趋势推动现代化理论不断丰富。有利于各国探究自身发展道路。(4分)
18、示范:
北京中轴线----中华优秀文化和历史变迁的缩影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连续性。元朝以来,北京中轴线出现,不断发展传承,由最初的丽正门至鼓楼,到现今永定门至奥体中心,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连续性。在中轴线建筑中,汇集水神玄武大帝、孔子像、五方佛等不同文化因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北京城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体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对称,等级有序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古代中轴线上,以宫殿为中心,体现古代皇权至上的政治特征。辛亥革命后,随着帝制推翻,中轴线中的部分建筑向公共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当家做主,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诸多场所成为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中轴线的保护对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