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层治理 教师版一、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2024广东·高考真题)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答案】(1)变化:乡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郡县制的实行,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2)两面性: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3)特点: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详解】(1)变化:据材料“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结合所学可知,乡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职能。原因: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政府重视基层管理;宗法血缘观念遗存。(2)两面性: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乡保要维护地方社会利益甚至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职责。(3)特点:据材料“典、老一般由乡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可知,依靠宗族治理,皇权不下县;据材料“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可知注重民众自我管理和监督;据材料“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可知儒家思想渗透基层管理之中,重视道德教化;据所学可知,政府重视基层建设,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2.(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至正中,(松江府)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弓手二十九,乐人一十三,海船舶商梢水[艄工、水手]五千六百七十五,铺兵二十九,财赋二万一十五。……色目三十一……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四百九十四名。——摘自顾清等《松江府志》(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户籍制度)。(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划分户口类型的依据。(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户籍制度的影响。(4分)【答案】(1)元朝;诸色户计。(2)依据:职业;民族;信仰。(3)影响:限制了职业流动,加强了社会控制;以职业确定户籍的做法对明朝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色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朝代为“元朝”;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朝代户籍制度为“诸色户计”。(2)依据:根据题干中的“民”“儒”“医”“军”“站”“灶”“匠”“弓手”“乐人”“海船舶商梢水”“铺兵”“财赋”等信息,概括出户口划分依据之一为“职业”;根据题干中的“色目”信息,概括出户口划分依据之二为“民族”;根据题干中的“僧尼”“道士”等信息,概括出户口划分依据之三为“信仰”。(3)影响:元朝的“诸色户计”制度规定,户籍一旦确定,世代相袭,不得任意变更,可以得出其“限制了职业流动,加强了社会控制”的结论;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确定户籍的做法,将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可以得出“以职业确定户籍的做法对明朝影响深远”。3.(2024全国·高考真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6分)(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8分)【答案】(1)矛盾:人地矛盾;棚民与土著的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矛盾;一些族人将族产共产私下出租。(2)特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中央批示地方实际处理;发挥地方民间组织协调作用;注重伦理孝道;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发挥法律与乡约作用。【解析】(1)矛盾,根据所学可知,大批异籍农民成为棚民主要是由于清朝时期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与土著的矛盾;材料“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表明棚民在山地开垦引发生态破坏,引起土著不满,且棚民在山场种植玉米,不同于种植传统作物,易导致水土流失;根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可知,山场属于族人共产,程氏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引发棚民与族人的矛盾。(2)特点,根据材料中官方处理过程可知以安稳地方,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为主要目的;依据嘉庆上谕与地方实际处理的情况可知中央与地方协同处理;根据地方处理意见认为族长、祠长应发挥一些作用可知发挥地方民间组织的协调作用;处罚程怡仁时考虑其母亲年老无依靠,按例处理,说明当时注重伦理孝道;对方会中与其他棚民处理方式不同,同时兼顾棚民与土著利益说明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处理过程中要求设立禁约、严定专条,说明发挥法律与乡约作用。4.(2024上海·高考真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元)脱脱《宋史》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唐)杜佑《通典》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 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 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答案】(1)CD(2)特点: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维护统治;监察方式是大事廷辨,小事奏弹;以轻制重。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3)教化作用:主要是传递文明礼仪;教化人们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法律作用:主要是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4)论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既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阐述: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这套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制度、监察制度、官员管理制度、法律与教化制度等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古代中国成为领先世界的封建文明。但后期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成为阻碍社会了的进步,阻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使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皇权达到顶峰,封建治理模式走向僵化腐朽,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进步思想的突破,阻碍中外技术的交流,最终阻碍封建社会的转型,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逐渐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庸,开启近代百年屈辱史。【详解】(1)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可知“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时间是战国时期,所以其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君主权力逐渐加强,CD项正确;井田制全面推广和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是贵族政治确立的背景,排除AB项。故选CD项。(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及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可知目的是为了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可知监察方式是大事廷辨,小事奏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轻制重。作用:根据材料“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教化作用:根据材料“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可知主要是传递文明礼仪;教化人们的行为;根据材料“立乐以和其心”可知凝聚社会力量。法律作用:根据材料“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可知主要是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材料“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可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4)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分析设问---“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利有弊,故可拟定论题为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既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然后结合材料“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监察制度、法律和教化制度等相关内容以及所学的基础知识论证其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5.(2024全国·高考真题)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 【解析】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和职业等,这样有利于利用百姓进行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加强对民间控制的目的。A项主旨不符:材料只是强调百姓邻里之间相互知晓丁数和职业状况,没有体现农业和商业的地位。C项过于绝对:封建社会对人口流动有较为严格的控制,但并没有“禁止”。D项违背逻辑:材料中让百姓邻里之间相互知晓丁数和职业状况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6.(2024全国·高考真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延载元年(694)……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可知该户籍管理办法是“大索貌阅”,故C项正确;“黄籍登记”与“白籍土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管理办法,与材料描述的户籍管理办法不符,排除A、B项;“诸色户计”是元朝的户籍管理办法,且与材料描述的户籍管理办法不符,排除D项。7.(2024全国·高考真题)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促使分封制走向瓦解,因此“家”不再是一个政治单位,逐渐朝着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转变,出现“编户”“齐民”的国家管理模式,故A项正确;“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与法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排除B、D两项;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宗法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排除C项。8.(2024全国·高考真题)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有关客户的数据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三路客户比率都有所升高,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土地兼并程度加深,失去土地的农民增多而沦为客户,故选A项;材料数据体现了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客户数量和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反映地域经济的差别、商品经济发展或贫富差距等情况,排除B、C、D项。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1重庆·高考真题)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答案】D【详解】题干“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 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体现人们参加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D项正确; A项题干无从体现,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文化品味,排除B项; 题干与宗教信仰关系不大,排除C项。11.(2020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乡村自治。古代中国基层社会通过强化宗法关系和儒家教化,增强乡村成员对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形成一个以宗族观念为核心的村落共同体,进而实现乡村自治,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无论国家政权是否长期稳定,乡村都长期自治,可见A项所述不能成为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说明官府的乡村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完备”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官府仍对县以下的乡村进行管控,乡村社会并未完全脱离政府管理,故D项错误。12.(2024全国·高考真题)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的城市修筑“城墙”,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原来的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有一定自由的经济活动方式,说明城市的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庄园的束缚,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居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在封君封臣关系下,封臣对封君有一定的义务,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居民逐渐摆脱庄园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强调封建庄园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并未涉及王权的信息,排除C项。13.(2024全国·高考真题)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这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项正确;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宗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未涉及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普通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排除D项。14.(2023河北·高考真题)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期的英国。结合所学“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材料中“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等信息可以表明,到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基层治理趋于规范,B项正确;“王权得以持续强化”出现于中世纪晚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和贸易逐渐兴盛,君主集权的增强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英国农奴制逐渐衰落,中世纪中期农奴的依附性并未减弱,排除C项;结合所学,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但是D项中“广泛”表述欠妥,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3北京·高考真题)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自治城市获得了一定的特权,而且从材料看出该决议是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所以不需要封建领主的批准,①正确;根据材料“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可以看出行会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以行会决议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机器,没涉及工人罢工,②错误;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④错误。g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6.(2024全国·高考真题)[2023年福建泉州三模]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 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到“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的变化,表明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调整,属于在生产关系上的调整,故选D项。A项:封君封臣制逐渐解体是在中世纪晚期,材料时间为中世纪前中期。B项:材料体现出农民被剥削的程度减轻,并未体现农奴的政治权利变化。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通过法令调整了领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维护庄园秩序不是材料主旨。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第 9 页,共 10 页 第 10 页,共 10 页基层治理 高考题专练1.(2024广东·高考真题)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财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2.(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至正中,(松江府)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弓手二十九,乐人一十三,海船舶商梢水[艄工、水手]五千六百七十五,铺兵二十九,财赋二万一十五。……色目三十一……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四百九十四名。——摘自顾清等《松江府志》(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户籍制度)。(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划分户口类型的依据。(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户籍制度的影响。(4分)3.(2024全国·高考真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6分)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8分)单选题5.(2024全国·高考真题)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6.(2024全国·高考真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7.(2024全国·高考真题)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8.(2024全国·高考真题)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10.(2021重庆·高考真题)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11.(2020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12.(2024全国·高考真题)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13.(2024全国·高考真题)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14.(2023河北·高考真题)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15.(2023北京·高考真题)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6.(2024全国·高考真题)[2023年福建泉州三模]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 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第 3 页,共 4 页 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三轮冲刺基层治理 学生版.docx 高考三轮冲刺基层治理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