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在一次会议上,在应征的数千件国旗图案中,对上海的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进行修改,然后将它确定为国旗图案。下列对此“会议”相关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会议确立了国徽图案B.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C.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行检阅D.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2.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中国人民( )A.取得了民族独立,实现了当家作主B.打败了日本侵略,获得了民族解放C.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D.实现公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3.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指出:“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这一论述意在强调抗美援朝(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D.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4.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3月中英建交谈判在北京拉开帷幕,到10月,英国对华政策趋于消极。直到1954年4月英方表示愿意改善中英关系,双方重启谈判,于6月宣布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由此判断,造成中英谈判进程中断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战争C.美苏冷战 D.西藏和平解放5.如图是为纪念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而创作的木版画,从该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结果B.土地改革的依据和作用C.土地改革的背景和依据D.土地改革的内容和范围6.如表为1953﹣1955 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表。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5年较1953年减少从业人员/万人 608 446 390 35.8%商品销售额/亿元 223 133.8 120.1 46.1%资本额/亿元 19.2 14.2 10.1 47.4%A.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强D.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7.对如表所列史实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序号 史实 影响① 开国大典 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从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 19.1% 1.5% 0.7% 71.8% 6.9%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A.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大跃进”改变了经济落后状况C.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D.八字方针的实施9.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10.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79位常务委员当中,共产党员40人,党外人士39人;在13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中,共产党员5人,党外人士8人;在新组建的国务院35个部、委的部长、主任当中,共产党员22人,党外人士13人。由此可推知,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人员组织安排( )A.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普选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治发展11.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表,“铁人精神”应属于( )革命精神 艰苦创业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小岗精神特区精神…… 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A.革命精神 B.艰苦创业精神C.改革开放精神 D.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12.口号具有时代的烙印,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类口号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7年会见外国友人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这个经济特区于1988年建立,它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14.广东深圳,昔日小渔村,如今大都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10;浙江义乌,汇聚全球210万种商品,日均2800万个快递从这里飞向世界各地;新疆阿拉山口,中欧班列线路累计超120条,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中亚、欧洲市场。这些故事呈现了( )A.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C.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15.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是( )A.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积极发挥市场作用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D.不断完善分配制度16.展厅橱窗放置了如图两幅照片,与此对应的介绍词是( )图一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图二 农民在供销社交售粮食A.耕者有田土改分,沧桑自此换容新B.齐心协力聚公社,开创农业新面貌C.分户经营人人喜,农民生产真积极D.赶英超美走快道,社会主义放光芒17.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B.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及确立D.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18.这一理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科学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 )A.毛泽东 B.江泽民 C.胡锦涛 D.邓小平19.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疆与祖国同奋进共成长,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经济总量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万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了200倍,年均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66元,增长到2018年的4.9万元,增长了37.7倍,年均增长5.7%。以上材料说明了( )A.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C.新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瞩目成就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20.贵州榕江县因“村超”(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火爆全网。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足球赛事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赛场文化。“村超”还让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欢聚一堂,极大地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人文风情。这说明“村超”( )A.扩大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B.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C.形成的足球文化普遍推广全国D.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1.下列图表中的经济发展趋势充分证明了( )1997—2019年香港生产总值1999—2019年澳门生产总值A.“一国两制”制度的正确性B.“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可行性D.“求同存异”方针得到认同22.邓小平曾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目标而创造的方针B.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C.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23.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该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B.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C.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24.邮票方寸之间记录了历史的精彩瞬间。如图的三枚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C.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 伟大的毛主席:感谢您领导我们得到了解放,我们才翻了身,分了土地安了家,过起好日子来。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侵略军,不消灭他们决不回家。他交代我在后方把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我心里真是高兴。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共产党把他教育好的。现在,继光虽然光荣牺牲了,但千千万万的青年都愿做我的儿女。他们都表示要发扬继光的精神,为保卫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战斗、工作和学习搞好,这是我最大的安慰。——摘编自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毛泽东的信(1953年1月22日)(1)根据材料,请写出信中涉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分)(2)如果研究英雄母亲——邓芳芝,材料中的信件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结合内容说明其独特的研究价值。(3分)(3)综上探究,你能从英雄母亲的信件中感受到什么情怀?(1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材料一 如图所示(1)年代尺能形象直观地呈现历史发展进程。材料一年代尺(局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奋斗历程。请写出其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重大史事。(4分)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形态变化表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国营经济比重 19.1% 32.2%合作社经济比重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比重 0.7% 7.3%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6.9% 0个体经济 71.8% 7.1%注: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合计达92.9%。——《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依据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根据历史经验和当时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条较为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是多年来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经验的继承和总结,是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际的,又是土地改革中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的总依据。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了,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这次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3分)材料二: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摘编自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不正确,请填“×”。(2分)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经营管理到产品分配都打破了旧的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形式”的表现。(2分)材料三: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在良种良法、农机装备、生物安全、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摘编自《知与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4)根据材料三,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核心要素。材料认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加快科技创新的深远意义是什么?(2分)28.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材料一 在1949年9月的一次会议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无疑是中国形成稳定的关键。——摘编自[美]约翰 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材料二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三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一所述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哪一制度的初步确立?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1分)(3)材料三中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1分)参考答案1-10 DABBB ADCBD11-20 BCDCB CADDA21-24 ADBB25.(1)土地改革;抗美援朝。(2)第一手史料;表达了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动员;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时代精神。(3)将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感恩与忠诚;坚韧与奉献。26.(1)①土地改革;②抗美援朝;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④一五计划。(2)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比重剧增,私有制经济比重锐减(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比重剧增,私营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比重锐减);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27.(1)特点:继承和总结历史经验,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政治作用: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经济作用: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A:×。B:√。(3)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4)内涵:根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的农业生产力。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深远意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28.(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是中国形成稳定的关键。(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个:内蒙古自治区。(4)特点:人民性、民主性、广泛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