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早期国家(夏商周)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1.据学者考证,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则为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根据题干材料的意思,春秋时期,周桓王拒绝了楚国国君熊通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熊通不听周桓王的命令而自立为王,可知当时出现了地方诸侯不听命于周王室的现象,反映出传统的分封制度遭遇挑战,故选D项;当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在此后仍然得到了延续,不是“消亡”,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排除C项。3.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详解】题干中“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比较片面,排除A项;B项只涉及出土古文字材料,没有提及先秦文献,排除B项;C项只涉及考古发掘,没有提及先秦文献,排除C项。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 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5.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商汤灭夏与古代思想文化。题干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因而得到诸侯的拥护。《史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仁德之心对其推翻夏朝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A项正确;当时中国已经步入农业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而非捕猎,B项错误;题干重在体现商汤的仁德之心,并非环境保护思想,C项错误;保护鸟兽不等于资源争夺,同时根据所学,夏朝末年,夏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反抗,最终导致夏朝灭亡,排除D项。 关键点拨:注意抓住题干设问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即司马迁记载这一史事的目的。古代中国史官编著史籍时,坚持“以史为鉴”的原则。商汤作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君主之一,《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的仁德之心对其灭夏的重要作用,倡导后世君主践行仁德。6.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周代青铜器铭文与宗法制的关系,难度较小。材料叙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反映其重视历史(家族历史)传承,故B项符合题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钟鼎文(金文),排除A项;“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而非破坏,排除C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功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8. 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 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 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 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 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结合所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材料中“商王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通过“当地部族进贡、商王赏赐、当地部族派人随从”等方式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C项正确;结合所学“巡视一方”指的是在自己国家疆域之内巡视,故“巡视一方”不会“扩大商朝疆域范围”,排除A项;结合所学,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仍是众邦国林立的状态,部族之间并未形成血缘认同,被巡视之处给商王纳贡,接受赏赐,会产生政治认同,而不是“血缘认同”,被巡视的地方派人加入商王队伍只会起到随从助威的作用,会产生政治认同,也不会形成“血缘认同”,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纳贡、赏赐”在当时主要属于政治行为,不是商业行为,对加强内服外服商业联系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 【解析】军事属于诸侯国内政范畴,周王派他人掌管某诸侯国军事,体现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涉,故选D项。诸侯国君定期朝觐周王符合礼制的要求,不属于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的体现,排除A项;周天子派人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没有直接干预内政,排除B项;周王向诸侯国征收贡纳是分封制度下周王的权力,没有体现对内政的干预,排除C项。10.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爵”在古代不仅是饮酒器,还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由此可见“爵”实际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等级色彩,因此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爵”所具有的等级色彩和政治色彩,而非冶炼技术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爵”的用途和功能,而非铸造工艺的完善,排除B项;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而非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1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促使分封制走向瓦解,因此“家”不再是一个政治单位,逐渐朝着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转变,出现“编户”“齐民”的国家管理模式,故A项正确;“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与法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关,排除B、D两项;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宗法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排除C项。12.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而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发现的西周墓中出土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呼应了“周礼规定”,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之下的文化扩展与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血缘政治完善,故排除A项;贵族使用青铜器皿数量与铸铜技术的进步无必然关联,排除B项;分封制度的成熟与贵族列鼎数量及大小也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C项。1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是孔子“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孔子借助“春秋笔法”,对楚国国君使用“贬称”,反映了孔子追求恢复周礼、维护尊卑秩序的政治诉求,即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故选C项;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可知,孔子编撰的《春秋》里对楚王的称谓并非为了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主体为诸侯国君,且在孔子看来,周王应该是天下之主,楚国国君等诸侯是臣子,克己复礼旨在恢复周公礼乐制度下的等级秩序,而非要提升周王权威,排除B项;楚国国君自称为王,但《春秋》中孔子称楚王为“楚子”,并非为了强调文化差异,而是孔子认为楚国国君“僭越”称王,违背了礼乐制度,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孔子“春秋笔法”的特点及影响1.语句精练,但含意精准;2.文字简约,但寓意丰富;3.语气委婉,但立场明确;4.记录历史,但重在教育。14.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孔子的“吾从周”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推崇西周的统治模式,A项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与孔子“从周”并不相关,排除C项;D项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15.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16.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嫡长子一脉”“整个家族”“诸侯国君主的排序”等,可知这一统治模式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依据材料“周王……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等,可知神权与王权结合,选①。据材料“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等,可知这一模式是以血缘亲疏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选③。分封制是间接控制地方的制度,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②。夏朝就是早期国家,故“开始”说法错误,排除④。综上所述,选B项。17.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结合所学知识,宗主世袭制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体现国人在军国大事上有一定话语权,但不起决定作用,“取决于”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没有体现神权的影响,排除C项;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18.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用“孝”“悌”教导人民,用“乐”移风易俗,用“礼”治理人民。“孝悌”是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重视血缘亲情,这最早可以追溯至宗法制,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不是孝悌礼乐观念产生的制度渊源,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思想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时期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不是材料中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排除D项。19.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可知,五爵作为礼器,其外形材质虽相同,使用时却以容量大小区分贵贱等级,容量越小越贵重,说明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故选D项。春秋时五爵形制趋同,但使用时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能说明礼崩乐坏,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青铜酒器到漆木酒器只是材质的改变,与“以人为本”无关,排除C项。20.“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 【解析】根据“《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要使用冰鉴,这体现了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度,排除A项;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使用冰鉴,并不能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的日常礼仪,和地主阶级的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 【解析】材料“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说明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对私田仅有使用权,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村社成员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进行土地买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部分归私田耕种者所有,“全部”上缴国家说法绝对,排除B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井田制与此不符,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排除C项。23.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答案】C【详解】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4.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 【解析】在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南方的青铜器铸造风格影响了北方,南北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器风格影响到了中原地区,而非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A项;青铜器风格的变化不能说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并未分崩离析,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5.[2022年全国乙卷第24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设问问的是青铜器,青铜器铸造主要用于礼器、兵器,极少用于农业,A项不对;商、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因此不存在“大规模商业活动”,B项也不对;南方的铜矿产铜,用来铸造青铜器,拿去北方用——南北方联系加强,C项对;“江南”为长江以南,而图中商、西周政治中心以及西周主要诸侯国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北方这无法说明商、西周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以南,D项错误。26.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27.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答案】D【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不能直接体现商业的较高程度发展,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的高度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不能表明商业的较高程度,排除C项。28.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人们整体上对“天”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天”的地位下降,显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明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是不断下降的,排除A项;天道观是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的,所以人们整体上对“天”的态度的逐渐转变不能说明天道观的持续衰落,排除B项;仅根据当时人们整体上对“天”的态度的逐渐转变无法说明人性论的成熟,排除D项。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由材料“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可知,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由材料“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可知,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第二小问,关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可知,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由材料“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第 11 页,共 12 页 第 12 页,共 12 页早期国家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1.据学者考证,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则为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3.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5.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6.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8. 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 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 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 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 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9.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10.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1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12.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1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14.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15.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16.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18.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19.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20.“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2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3.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24.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25.[2022年全国乙卷第24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26.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27.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28.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第 3 页,共 6 页 第 4 页,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三轮专题冲刺早期国家 高考真题 学生版.docx 高考三轮专题冲刺早期国家 高考真题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