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5届新高考自主命题冲刺金卷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2025届新高考自主命题冲刺金卷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5月15日8:00一10:30】
云南省新高考自主命题冲刺金卷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
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
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会,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
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
体系。
中医药学体系用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关系,
并将生理、病理、诊、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
以作为医药学的基础,并用于不同个体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其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
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
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
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
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以上理论在具体操作时,针对不同病患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
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开创性的、卓越的贡献。其
中突出的有:
在医学理论方面,中医药学虽然以人体为对象,但是它把人体看做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是
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其
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有
临床治疗中,它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即把握住疾病的原
语文·第1页(共8页)
和本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它又把人体本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简单、孤
立地研究疾病的症候,而是把各脏腑、经络、血、津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用
药方面,它讲究药物配伍的原则,即根据每个病人虚、实、寒、热的特性,因人施药,并注意主治药
物和辅助性药物的配伍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即使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
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外科学方面,与西医只重视局部和体表的医治方法不同,中医坚持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
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视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
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
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中国还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
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该法是取少许天花患者的痘浆或痘痂,植入健康儿童的鼻孔中,使
其感染轻度天花,而获得免疫力。类似这样从患体内获得抗体的做法,中国还有很多尝试。种痘法发
明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至迟在16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大约在16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
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
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在药物学方面,中药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它在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在人体内的治疗作用的基础
上,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系统,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药物炮制和配方用药方法。中国古代关于药
物和方剂的专著很多,其中唐《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发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更可堪称古代世界的药物大全。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何谓“本草”?《说文解字》释:“药,治病草也。”本草代称中药。西方人在介绍本草时,将其视为
“论述矿物、植物、动物,甚至来自人体的产物”,西方的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包括
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详细的分类体系。所以,“本草学”
被划入博物学范畴。16世纪出版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博物学的观,点看,这本书也是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作品”。总体上看,中式博物学是一条“从经验到科学的认知之路”,而“本草”正是典范。
“本草”包含着生命与身体的“体验”与“经验”,属于“知行合一”的中式道理。“本草学”滥觞于古
代的神农神话,“尝百草”是一个行为动作,强调身体力行。中医药从发现到发展,皆由“尝”来。中医
药史上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寻找、认识食物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和认识
了药物。
“本草”作为一个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性表述,反映出中国博物学的分类体制。《本草纲目》既继承
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又进行了创新。比如,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分类法。如把药物分为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
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五部;动
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六部。李时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创新之一在于,将很多亲缘关
语文·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