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2 千年财赋:中国古代经济的演进之路(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根据考古发现,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以下文物,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过着原始农耕生活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D.已经推行禅让制度2.分析图1、图2,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秦始皇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流通全国,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A.汉朝传承了秦朝的铸币技术 B.货币种类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汉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币制改革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3.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去到远方。”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A.是一条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C.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D.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4.汉朝海上航线的形成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南海区域的民间往来,海南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材料叙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5.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6.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7.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六《温水注》中称:交州(今两广地区)“火褥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这段史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 )A.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B.农业实现精耕细作C.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8.史书记载,南朝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了提升 ②曲辕犁得到广泛使用③北民南下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小李同学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了一页残存的图书资料,资料上显示以下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强调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与此页资料有关的是( )A.《九章算术》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10.某学者指出:“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以长安文化为中心,依靠东南地区赋税存立’的中原王朝的生命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大运河( )A.加强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B.促进了全国的文化交流C.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1.如是收集的部分唐朝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有助于了解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B.繁荣的社会经济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先进的生产工具12.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下列文物和文物复原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变革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13.在唐初的长安城,只有极少数高官和行动不便的人才被允许临街开门,但天宝(唐玄宗年号)之后,制度就逐渐放宽,到了9世纪,破墙开店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藩镇割据破坏 C.社会动荡加剧 D.草市开始形成14.盛唐的长安街头,无论是西市那些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的胡商,还是托钵独行的虬髯胡僧、宴席上技惊四座的琵琶高手,都是常见的景观。材料描绘了唐朝的( )A.文化繁荣 B.昂扬进取 C.推陈出新 D.开放包容15.从西晋八王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刺激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促进南方的开发。这些现象反映出,影响南方开发的因素是(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6.下面是小宋同学整理的历史课堂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当时( )全国“粮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农作物: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全国造船中心:广州、泉州、明州。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A.海上交通发达 B.中外交往频繁 C.都市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17.战国时,李冰在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隋唐时,重庆人民在丘陵、山地开辟梯田,使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两宋时期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人民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创造土于田。材料共同说明( )A.我国人民充分利用自然促发展 B.我国古代重视水利工程建造C.人民通过扩大种植面积以增产 D.政府重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18.南宋《都城纪胜》中曾这样描述临安:“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19.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向朝廷提出建议,市舶司领班凡是能够招来外国货船,海关税达5万贯、10万贯,应据其数额相应提高级别待遇。而后,市舶司领班蔡景芳招来外船,纳税98万贯,被提升为低级武官。这反映出,宋代( )A.重视海外贸易 B.晋升机制规范C.增税制度完备 D.注重文化交流20.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为东京城提供了可靠的时空坐标,对研究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想要了解北宋经济,下列哪一史料合适( )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 C.《清明上河图》 D.《马可 波罗行纪》21.“它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基本上包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基本思想,贯彻的这一思想正是它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材料评述的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22.下面四幅图片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古代货币的演变,主要反映了( )A.货币政治化的趋势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 D.形状由杂乱多样到统一23.清朝前期,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 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C.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D.手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24.据梁廷相的《粤海关志》记载,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于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表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外来侵略 B.增加关税收入 C.禁止对外贸易 D.提高军事实力25.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海业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垦荒政策 D.殖民掠夺二、材料题(本题4小题,共50分)26.农为天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图1东汉牛耕画像石 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 《胡人牛耕图》 图3敦煌莫高窟壁画 《雨中耕作图》(1)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1分)这种耕作方式出现的意义是什么?(2分)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4分)。并指出当时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状况(2分),并指出存在的问题。(2分)27.城市发展·历史印记·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如图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宋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分布表类别 发展成就 发展集中的城市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改进和棉纺织品种增加 成都、苏州、崖州造船业 造船业世界领先 广州、泉州、明州商业 都市商贸 大规模的都市;早市、夜市、市镇大量出现 开封、杭州海外贸易 大商港;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广州、泉州——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忆,堪称座博物馆。巴黎第一批博物馆成立时间 名称 馆舍 馆舍类型1792年 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 皇室1793年 自然历史博物馆 皇家医药植物园的花园 皇室1794年 艺术与工艺文物馆 圣马丁皇家隐修院 皇室1795-1816年 法国历史博物馆 小奥古斯丁修道院 宗教1806年之前军 事博物馆 圣托马斯达奎因教堂 宗教——摘编自黄辉《“文化性”空间组织力量及其认知在城市内部空间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城市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南方和北方,分析指出宋代工商业城市分布集中的区域及其背景(4分)。并说出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大革命对巴黎第一批博物馆诞生所起的作用。(4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联系现实,请你就如何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一条合理建议。(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来比较方便。东晋南朝时期水利事业又有发展。寿春的芍陂,会稽的镜湖,都曾修复使用。南方湖泊很多决湖泄水,就可以开辟良田。三吴(长江下游一带)是南方粮食的主要产区,史载南方“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主要就是指三吴地区而言。——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摘自杜甫《忆昔二首》材料三 到宋代,都城开封的布局不再沿袭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此外,北宋铜钱每年铸造额要比唐代多几倍到十几倍,这些事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2分)这一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2)材料二描绘的是历史上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1分)?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治世局面称为什么(1分)?他统治后期出现的使国家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都城的坊市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变化(2分)。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哪一机构加以管理?(1分)(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和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摘编自《中国简史》(1)写出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1分)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条贸易通道开通的意义。(2分)材料二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唐朝与此相关的重要事件。(1分)材料三(下图)(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中远洋航行的名称及最远到达的地区(2分)。从发展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远洋航行的认识。(2分)材料四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广州十三行(4)材料四中图画所绘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写出这一对外政策的名称及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综合以上材料,对此你有什么启示?(2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D A D B C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A D A D A D A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B B A B26.(1)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原因:南方社会安定;自然条件适宜;优良品种的推广;北方移民迁入南方;生产技术提高;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3)状况:人口数量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问题:人口数量增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27.(1)特点: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规模宏伟;国际性的大都会;市坊分离。(2)区域:分布集中在南方。背景: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机关:市舶司(3)打倒了王权,取消了皇室;打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天主教势力;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4)建议:挖掘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城市发展名片;统筹好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28.(1)主要表现:水利事业的发展;开辟良田增多;粮食产量提高。(任答1点)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或答“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也可)。(2)皇帝:唐玄宗。局面:开元盛世。事件:安史之乱。(3)新变化:不再沿袭封闭式坊市制度(或答“打破贸易空间限制”)打破贸易时间限制(或答“出现早市、夜市”)。(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机构:市舶司。(4)因素: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重视;生产技术的进步等。(任答1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29.(1)人物: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特点: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往;在对外交往中进行了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3)名称: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认识:郑和下西洋,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国家;中国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些知识和技术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名称: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启示: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根据国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反对文明自我封闭,反对文明对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