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创新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创新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创新中学协作校联考试题
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高二语文
1.考试时问: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当下的文学界,学科化与市场化对文学批评的双重挤压已成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批评的使命
何在?文学的本质追问是否还能得到回应?随着文学研究日益知识化、专业化、学科化,文学批评也更多
地成了一种知识演绎的工具,而少了与生命和心灵的对话。如何在当下复杂的文学生态中,仍然发挥文学
批评应有的光彩和力量,谢有顺的文学评论集《文学的深意》是值得重视的个案。
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学术风采的展示,还应是一座连接生命、心灵与文本之问的桥梁。谢有顺在《文
学的深意》中强调,文学作品不仅是形象与思想的载体,更是“生活与价值的双重想象”是作家与批评
家之间带着情感温度的交流。
这是一部为批评“立心”之作。所谓“立心”,即在批评中找到某种“魂鲍”一这是批评能否持久、
能否县有穿透力的关键。谢有顺认为,好的批评文章,不仅要触及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核,更应通过独特的
语言和文体,展现批评家的情感温度和学术深度。
以一种生命的学问,理解一种生命的存在,这才是好的批评路径:它不反对知识,但不愿被知识所劫
持:它不拒绝理性分析,但更看重理解力和想象力,同时秉承“一种穿透性的同情”,倾全灵魂以赴之,
目的是经验作者的经验,理解作品中的人生,进而完成批评的使命。从谢有顺对孙绍振、陈思和等人的论
述中能看到,“立心”不仅是文学的内在追问,更是一种人格修炼和价值选择。
为文学批评“立心”,不仅源自谢有顺对文学本身的热爱,更源于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
在论及莫言在《檀香刑》后的写作变化,谢有顺没有流于分析叙事结构等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文本世
界后指出:“感觉象征化后所创造的世界,才是属于莫言独有的世界,就像卡夫卡、福克钠、马尔克斯,
都在自己的象征世界里写作。”
他探讨徐则臣等作家的形象建构,“徐则臣让自己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重要的秘诀,正是他懂得
在写作中如何平衡‘我'的感受、扩展‘我'的体验。概括起来说,徐则臣用以平衡和扩大‘我'的感受、
体验的三种方式是:写同时代人,‘到世界去',艺术自律。”
第1页共10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