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挑山工》(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本文是作家冯骥才登泰山时的见闻,他将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进行对比,发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却并不慢,从而悟出了一个生活的道理:做事只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作为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课是巩固单元语文要素、学生自主感悟人物品质的典型范本。
教学目标
1. 随文识记,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理解“沉甸甸”“折尺形” 等重点字词。
2. 能结合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不同之处。
3. 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感受挑山工身上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激发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方式在负重、路线等方面的差异,理解挑山工登山方式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2.研读挑山工所说的话,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1. 回顾第七单元围绕“美好的品质”这一主题开展的“寻找成长的力量”活动,展示学生制作的成长力量卡。
2. 引出本节课任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围绕“寻找成长的力量”这个主题,学习第25课《挑山工》,从挑山工身上去感受品质。
3. 板书课题,理解“挑山工”的职业特点。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有两个学习任务:了解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寻找成长的力量”活动,展示学生制作的成长力量卡,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将本单元对美好品质的探索与本课的学习自然衔接;通过默读“阅读提示”获取学习任务,渗透“从‘阅读提示’中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积累自主学习经验。
二、通读课文,了解登山方式
1. 根据学习提示,开展自主学习。
2. 随机出示两位学生的成长力量卡,拿到展示台,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结合两位学生的填写,相机概括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之处并板书:
挑山工肩膀上有挑子,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游人直往上走;
挑山工一个劲往前走,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3.感受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负重的不同。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1)围绕“沉甸甸”展开想象,沉甸甸的货物可能会是什么?
(2)图片欣赏各种沉甸甸的货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朗读体会。
4.感受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的不同。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1)理解折尺形路线,请学生在“成长力量力量卡”上画一画,请一位学生上台画。
(2)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说一说折尺形路线怎么走?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多次“转身”,相机板书:转。
(3)欣赏泰山台阶图片,教师介绍:泰山高1545米,有7863个台阶。
(4)提问:挑山工要转多少次,算得清楚吗?无数次的“转”,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5)现场采访“挑山工”:
采访一:“别人都走直线,您这样转来转去,走的路程不是比别人更长了吗?”引导学生抓住路线的好处,体会其蕴含着挑山工的智慧。
采访二:“这么高的台阶,您究竟是靠什么撑到了山顶上?”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文本开展“读、写、交流、感悟”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梳理关键信息,聚焦细节深入思考,通过角色代入情境体验,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引发情感共鸣 。
三、学习第 5 段,品悟话中哲理
1. 根据学习提示,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2. 交流画出的挑山工说的话。
3. 请四人小组派代表将写好的哲理纸片贴到黑板上去,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哲理分类。
4. 感悟分析:说说你们小组是从挑山工的哪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个哲理?
预设一:认定目标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1)学生读句子,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围绕“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提问:游人和挑山工的登山是否真的区别这么大?去文中找找依据。
预设二:脚踏实地
“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1)学生读句子,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朗读体会。
预设三:坚持不懈
“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1)学生读句子,抓住“一个劲”,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朗读体会。
5. 深化感悟:观看挑山工登山视频,交流观后感受。
6. 介绍冯骥才生活中坚持不懈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体会挑山工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7. 联系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需要挑山工精神?
【教学意图】在自主思考与小组协作中,学生通过交流碰撞深化理解,不仅读懂文字表面,更能领悟其背后藏着的“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实现对文本主旨的精准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将挑山工的精神品质迁移到自身经历中,培养学生用所学哲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实现从知识理解到价值观塑造的升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四、 完善“成长力量卡”,布置展示任务
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完善“成长力量卡”的空余部分。
2.出示展板,布置课后将“成长力量卡”进行展示的任务。
【教学意图】进一步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对挑山工精神的感悟。同时,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帮助学生从他人的“成长力量卡”中获取新的启发和思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本课例在2025年5月嘉兴市小学语文名优教学“携手镇村”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中展示)
教学反思
一、目标导向:扣紧主题,逐层深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课堂开始,我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寻找成长的力量”这一活动,将单元旧知与本课学习自然衔接,唤醒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认知,激发对本课的学习期待。接着,默读“阅读提示”,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两大学习任务:“了解登山方式”和“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为本课的学习锚定了方向。
在文本研读过程中,始终围绕两大任务展开学习,例如围绕任务一“了解登山方式”,对比游人和挑山工的登山方式,学生感知到了挑山工登山的艰辛和路线中藏着的智慧;围绕任务二“理解挑山工话中的哲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炼出“一心一意”“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哲理,实现了从现象观察到精神品悟的进阶。
二、策略运用:剖析细节,碰撞思维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默读、朗读、想象、绘图、小组合作、视频赏析等多种策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围绕“沉甸甸”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挑山工肩头货物的多、杂、重;围绕绘“折尺形路线”图,抓住动作“转”,通过角色代入,将抽象的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学生直观感受到了挑山工登山的艰辛和坚韧执着的品质。
我认为本课的亮点是小组合作环节。合作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积极探讨挑山工话中的哲理,成功提炼出了挑山工“一心一意”“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等品质。视频观看、联系作者事例等环节的辅助有效深化了学生对哲理的进一步感悟,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提升合作学习能力与思辨分析能力。
三、学生参与:主动探索,存在差异
从课堂参与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朗读、绘图、小组合作和交流探讨等活动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思考,大胆分享观点。尤其在探讨挑山工话中的哲理时,各个小组讨论氛围十分热烈,思维活跃,能从不同角色解读人物语言,并提炼出核心观点。但我也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为明显,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比较依赖组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发言的勇气。教学中,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课堂延伸:迁移运用,内化价值观
课堂拓展部分,通过“你是否需要挑山工精神、什么时候需要挑山工精神”这一话题,成功将文本价值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将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内化为自我激励的动力。最后,借助“成长力量卡”梳理课堂重点,布置课后展示作业,这是对本单元“制作成长力量卡”这一情境任务的延续深化与成果外化。学生不仅可以借助“成长力量卡”回顾自己在这个单元的学习收获,还能在互相观摩中赏析他人学习成果,拓展对“美好品质”的理解维度,形成学习成果的共享与二次生成,也为单元情境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反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