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20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在处于大溪文化时期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宜昌中堡岛遗址、宜都红花套遗址、枝江关庙山遗址等地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鱼骨坑”“鱼骨层”,土层含砂量大并夹有鱼骨渣。有学者提出,这种“以鱼随葬”是一种巫术行为,体现了墓主人的财富和地位。据此推断,当时()A.以鱼骨充当一般等价物 B.已摆脱食物资源匮乏问题C.并未掌握农业稻作技术 D.渔猎仍是重要的生存手段2.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为郡、县两级,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地位与中央九卿平等。太守调到中央可做九卿,进级可任三公;九卿外放可做太守。这一制度安排()A.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 提高 B.调动了基层官员的工作热情C.模糊了中央与地方官员职级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3.估税是东晋南朝时期特有的税目,实际上是一种交易税。稽诸史籍,东晋以前不见估税征收,东晋之后普遍征收。西汉时期有驵侩(泛指经纪人),驵侩如能在买卖双方中说和成交价格,会向买卖双方收取一定的报酬-“估侩”。从东晋开始,私人估侩演变成君主派官员榷会,估税由此成为新的税目。估税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B.政府规范税收秩序的需要C.东晋门阀士族敛财的工具 D.东晋士族与庶族斗争激烈4.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王继忠亲率士兵与契丹殊死战斗,后被契丹俘获。宋真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感到震动,误认为王继忠已死,优诏赠大同军节度使,其四个儿子也被朝廷授予官职;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西夏军进攻北宋环庆路(今甘肃庆阳)等地,宋将郭庆等人战死,其子也获得了官职。这种政策被称为收录为官。北宋制定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解决将士 后顾之忧 B.建立军人保障体系C.完善科举制的公平性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5.下面是金元时期黄河南徙主要泛道图。由此推知,金元时期()A.水患成为金元政权瓦解的关键因素 B.农业生产易遭受水患的威胁C.政府在治河中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黄河泛滥导致经济重心南移6.清雍正年间,流官进入,按照汉地的礼法重新构建了一套信仰体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恩施土家族聚居区的社会风俗,并产生深远影响。以恩施来凤县为例,同治《来凤县志·风俗志》记载:“我朝改设郡县,凤以洞蛮旧壤。其初,民皆土著,大抵散毛遗烈犹有存者。久之,流寓渐多,风会日启,良有同承流宣化,用夏蛮夷。百余年来,士皆秉礼,民亦崇实。"恩施来凤县风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汉族移民恩施带去风俗文化 B.恩施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族文化C.清朝改土归流带来移风易俗 D.频繁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7.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朝监国摄政王载沣下罪己诏:“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只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载沣的罪己诏()A.客观评价了新政的历史作用 B.一定程度缓和了政府统治危机C.揭示了新政存在的历史局限 D.指出了清政府统治瓦解的根源8.1913年,教育部通过中国第一套法定汉语拼普字母方案;1921年,《教育部公布校改国音字典》出版,规定全国13000余汉字的标准读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是中国推行汉语和供一切注音用的第一个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这些举措有利于()A.开展民众识字教育 B.促进中外文化交流C.推动教育体系变革 D.清除旧思想的残余9.1934-1936年,在长征中一路征战的各路红军,曾多次尝试寻找或建立新的立足点。这表明,长征过程中的红军()中央红军 先后选择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滨黔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 先后尝试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 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 创建川西北、川康边、康北革命根据地A.积极推动革命的中心向西南转移B.致力于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国际影响C.寻求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D.一直把建立新根据地作为直接目标10.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论述()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顺应了革命思想的民族化趋势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和赞同 D.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11.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但私营工业一度在原料来源、产品销路和资金周转方面出现严重困难,国家重点采取了公私关系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关系调整旨在()A.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对优势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打破资本主义工业的垄断地位 D.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12.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并创造文明。雅利安人以《吠陀经》为圣典。《梨俱吠陀》中写道:“系紧犁头架上轭,播撒种子在犁沟,倘若颂歌获应验,挥动镰刀迎丰收。”这反映了雅利安人()A.社会分化加剧和国家政权建立 B.已适应自然经济 生产方式C.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 D.实现与当地文明的文化交融13.16世纪,异常频繁的军队流动和航海活动带来地方病大流行,受注重实践的社会思潮影响,人们努力寻找用世俗的方法遏制疾病。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吸引了许多热衷于科学的学者,如天文学家哥白尼、数学家卡尔丹等都做过医生。一批崭新的相关学科如微生物学、生理学等也纷纷涌现。由此可知()A.文艺复兴推动近代学科发展 B.医学是近代科学 基础C.科学创新推动学科间的融合 D.社会风尚决定职业选择14.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严重损害了英国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政府对待棉纺织业的态度经历了一段演变的历程(见下表)。据此可推知()时间 历程1700年 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1721年 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禁止使用或者穿戴印染的平纹织布(注:指一种棉织品),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生产的”,以平息毛纺织制造商的愤怒,但棉毛麻混纺被认为属于呢绒业的分而并未禁止1736年 曼彻斯特率先通过了允许制造印花的粗斜纹布(注:棉毛麻混纺物)法案,此后,棉纺织工业进而发展为近代“第一个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大工业”A.贸易保护政策是英国棉纺织工业成功的关键因素B.“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加速英国棉纺织工业崛起C.激增的市场需求使英国工业生产开启全球化进程D.政府的扶持使棉纺织业迅速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15.1922年,斯大林提出“自治化”方案,规定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在列宁的建议下,修改后的新方案规定,各苏维埃共和国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起正式联合组成欧洲和亚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新的方案()A.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C.较好抵制了西方阵营的经济渗透 D.有效化解了现实存在的民族矛盾16.下面为美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表(部分),造成1973年后数据比率下降的因素有()时间 工业年均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1948-1973年 4.6% 3.3%1973-1978年 2.5% 1.4%①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②国际贸易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③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交织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蒙古的侵扰,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蒙古各部时常侵扰明朝边境,给明朝的北部边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在处理蒙古问题的过程中,清朝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治理模式(见下表),实践出了“清朝方案”,有效地统治了蒙古族地区,巩固了大一统格局。漠南模式 清朝以双向的互动联姻推动满蒙结盟,且层次与广度不断伸展,在双方的政治关系中植入了连筋帶肉的姻娅血脉经络,为满蒙政治联盟系上牢固的血缘纽帶漠北模式 清政府除因苏尼特部腾机思反叛而出兵漠北外,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为主要手段,形成了政治绥服模式,有效统治着漠北地区准噶尔模式 漠西蒙古诸部中力量最强大的准噶尔部,成了在康、雍、乾三朝数十年间柴骜不驯并经常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势力。为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最终采取了武力解决的对策,由此形成了与准噶尔的武力对决模式。直到1757年,清政府的平准大业才以全胜宣告结束,威胁西北边疆安全的最大祸患终被彻底铲除土尔扈特模式 远徙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最终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决计率部东还,在历尽艰辛与重大的牺牲之后,终于回归故土,清朝对其予以接纳、教助和安置,形成了徕归故土的特殊统治模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应对蒙古问题的举措及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能成功解决蒙古问题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的重要地位在于大大推动了各民族各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始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最伟大的转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大发展趋势:趋势 部分说明第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达国家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墨西哥等)工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世界很大一部分人口开始摆脱长期的不发达状态,这些发展中国家迈开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步伐,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世界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第二,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是20世纪的最强音 几个世纪殖民主义造成的世界划分为东方与西方、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格局终于在20世纪被打破。首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欧亚一系列被法西斯奴役的国家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主权。接着,大批殖民地附属国获得民族解放,建立了主权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组成了第三世界,参加了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第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可逆转 20世纪的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I是整个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的产物。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激烈较量,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未被消灭,而且还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的表现形式根据材料,任选一个关于20世纪历史发展趋势的观点,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成帝、哀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帝王之命,组织学术团队对先秦至汉成帝时的所有图书文献进行穷尽式搜集和整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38种596家13269卷图书文献,大都经刘向父子之手。清代乾隆年间,由纪昀主持耗时十余年编成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传统古籍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清点、整理和总结。陆续参与其事的官员、学者竟有三百余人,他们从一万多种图书中选择大约3500种,进行细致的校勘、整理并撰写提要。-摘编自踪凡《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材料二 1919年,大总统徐世昌颁布《大总统令》,强调刊印《四库全书》具有“保存文物”和“宣扬国威”两大目标,此次影印计划由于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被搁置下来。1924年,商务印书馆决定影印《四库全书》,清室慨然借出书渊阁本,将其装运至上海照相和印制。北洋政府不信任商务印书馆,又不愿清室博得美名,影印计划再次功亏一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3年,热河失守,平津震动。国民政府遂将文渊阁《四库全书》运往上海。1933年,教育部组建“编订四库全书未刊珍本目录委员会”,编定《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目录》,选取经部61种、史部19种、子部34种、集部117种,共计231种典籍,进行影印。至1935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先后分四期陆续出齐。-摘编自《当盛世奇书遭逢乱世战火-《四库全书》影印记》材料三 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织协调和领导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当地古籍的整理工作。例如,安徽省从1988年设立专门的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和配套资金,数十年来打造了《安徽古籍丛书》,累计出书137种、263册,总计达1.15亿字。民间资本也以灵活方式参与古籍整理。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央立项的《续修四库全书》于2002年出版;由民间资本促成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等四库系列,合力构成了各大图书馆的“基本古籍”典藏。-摘编自南江涛《当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成果与新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整理的特点,并说明古代文献典籍整理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政府对文献典籍进行保存和整理的举措,并说明当时政府重视保护和整理文献典籍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献古籍保护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对文献典籍的整理体现出的文明特性及其内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大革命前夕,西耶斯抛出尖锐的“第三等级是什么”之问,将长期被忽视的第三等级推到法国政治舞台中心,引发近代法国政界和学界对其概念及其历史角色的持久探究。18世纪早期,以布兰维里耶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主张“法兰克征服者权利”说。该说认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建立在法兰克征服者和高卢被征服者的种族区分上,第三等级是处于奴役地位、无任何政治权利的高卢被征服者及其后裔。西耶斯在大革命前夕有意识地利用“法兰克征服者权利”说,呼吁第三等级驱除异族,唤醒第三等级的集体身份意识。19世纪20年代,法国历史学家基佐从阶级视角考察第三等级的特性和社会地位。基佐认为,“社会境遇”才是划分法国社会等级的标准。他坚持民族交融的观点,认为法兰克人和高卢人经过 13个世纪的交融,全都融入了一个民族实体中,共同拥有“法国人”的称谓,并拥有同一个祖国即法国。第三等级是一个政治意涵上的“新民族”,由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处于奴役状况的城乡民众组成。1836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从无特权的角度,将第三等级定义为“非贵族、非教士的一切人”,并肯定第三等级构成一个“完整的民族”。托克维尔认为,在 18世纪,第三等级中的“富足和有见识”者已构成贵族阶级的“一个天然部分”,不过因受新、旧贵族排挤而“与主体相分离”,乃至转身去“对主体作战”。-摘编自曾晓阳《近代法国宪政主义者对第三等级概念和历史的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政界和学界围绕“第三等级是什么”展开激烈讨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政界和学界围绕“第三等级是什么”展开讨论的影响。 2025届河北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D 2.A 3.A 4.A 5.B 6.C 7.C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A 17.(1)举措:重新修筑长城;设立九边重镇,部署重兵;“以夷制夷”,分化蒙古;开设少量互市,实行经济封锁。特点:以防御为主。(2)原因:因地施策,模式灵活;软硬兼施,手段多样;主动用兵,武力解决;国力强盛,制度优势;帝王有为,统治稳固。 18.示例:论题:实现民族独立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论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战和十月革命加速民族觉醒,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等推动民族独立,20 世纪 90 年代殖民体系崩溃。结论:民族解放运动是 20 世纪趋势之一,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19.(1)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参与者多,历时长;数量多,具分类总结性。影响:保存传承文化;树立王朝正统形象。(2)举措:影印出版。目的:保存典籍;弘扬文化,激发爱国热情。(3)特点:中央、地方、民间共同参与。文明特性:连续性。内涵:中华文明传承未断,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20.(1)背景: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矛盾激化,法国大革命爆发;政局动荡,民主与专制思想交锋;启蒙思想传播,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发展,民族意识增强。(2)影响:凝聚反封建共识;重建政治社会秩序;稳定宪政;推动政治变革;增强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