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金昌市金川高级中学2025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的管理体系中,使得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的“小我”力量逐步弱化。这说明西周时期()。
A.通过分封制推动了政治认同
B.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C.运用礼乐文化加速民族交融
D.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2.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西汉统治者这一举措旨在()。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通过推恩令消除王国威胁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恢复分封制以制衡郡县制
3.下表所示为唐代小说中的两则故事。它们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强化
B.重农抑商政策难以贯彻实施
C.文学创作超越社会生活实际
D.城市中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
4.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辞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予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A.提倡崇文抑武B.加强中央集权
C.创立武举制度D.改变国防颓势
5.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下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洋务运动的产物,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船政学堂、湖北枪炮厂等,无一不带有地方性质。甚至北洋水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属于李鸿章的“个人私藏”。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造成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客观上增强了地方势力
C.严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D.以维护地方利益为目的
7.民国六年(1917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出()。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8.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38年2月公布了调剂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的《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3月,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公布了《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苏维埃政权的治理
B.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热情
C.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
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9.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表明毛泽东在()。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思考阶级矛盾解决的途径
C.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D.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10.人民公社时期,社员要是私自赶集卖东西被抓住了,就按照投机倒把论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地摊经济基本就放开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1.查士丁尼在位时期规定,拜占庭帝国境内妇女的嫁资受到法律保护,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理由是“妇女拥有充足的嫁资对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保障女性的公民权利B.追求司法程序的正义
C.贯彻人人平等的理念D.蕴含了理性色彩
12.
如图所示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3.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展现了凡人在神灵面前无力的困境。然而,伏尔泰却把俄狄浦斯塑造成一个战胜神灵的英雄。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在当时受到追捧。这折射出当时()。
A.英雄主义思潮逐渐显现
B.公众着力批判古希腊文化
C.戏剧成为主要娱乐方式
D.人文主义影响愈益扩大
14.埃及科学复兴的发起者之一、语言学家塔闼维(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张,埃及文化在好几个世纪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时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亲”;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它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它又成为伊斯兰文化的支柱,帮忙把文明传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闼维那个时代,它依然保持着力量和光荣。据此推知,塔闼维意在()。
A.强化埃及民众的民族意识
B.推动非洲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
C.强调埃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源头
D.揭示阿拉伯文化对埃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5.1960年,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以取代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但限定双方必须就此进行协商,并且删去了旧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暴动和骚乱”的条款。该条约()。
A.体现出日本对冷战态度发生转变
B.反映出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C.折射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趋向
D.根本上改变了美日间的不平等关系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西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西方的物质产品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也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该现象表明()。
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继位后统一契丹,多次侵扰汉地。曾助后晋石敬瑭灭亡后唐,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回报。改皇都为上京,并沿用太祖以来的一年四季巡幸于“捺钵”(契丹语,行帐,实际是政权的中心)的制度,“捺钵”作为管理庞大国家的政令中枢。改革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与后晋矛盾激化后,946年攻陷汴京灭亡后晋,以中原皇帝的仪仗礼进入汴京,建国号为大辽,年号大同,“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
-摘编自脱脱等编《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宗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 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其实,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蔍《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自 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寻求“王朝的自我振兴”和“自我图强”的事件及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2)在材料二中“原始动力”驱使之下,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①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90~2000》
材料二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①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②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戴维·卡莱欧《欧洲约未来》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①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②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的原因,及此后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乔治凯南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势的看法和态度。 材料二:说明了苏联在二战后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三:阐述了“冷战”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指出美、苏之间存在社会制度上的矛盾。 材料二:①说明了有助于法德之间的合作。②说明了加剧欧洲的分裂。 材料三:①说明“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②指出了新的世界格局在“冷战”后逐步形成。
历史结论 美苏“冷战”根源在于两国利益的矛盾,这种“冷战”一方面有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图里的世界
(1)葡萄牙政府支持的路线有_;西班牙政府支持的路线有_。最早开辟②的航海家是_;最早开辟③的航海家是。
(2)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3)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5届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A
  2.C
  3.D
  4.D
  5.A
  6.B
  7.D
  8.B
  9.A
  10.D
  11.D
  12.C
  13.D
  14.A
  15.C
  16.D
  17.(1)措施:扩大疆域,入主中原;沿用 “四时捺钵” 制度,改革官制实行南北面官制;吸收汉族文化,学习中原礼仪;重视法治;实行 “农牧并重” 经济方针。(2)贡献:开拓疆域,统一北方;加速契丹封建化;推动民族交融,为统一奠定基础;提供多民族国家治理借鉴。
  18.(1)事件:洋务运动。影响:开启近代化;抵御经济侵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深入: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3)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
  19.(1)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矛盾。措施: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约。(2)影响:造成欧洲分裂;推动西欧一体化。(3)影响:局势不稳定;多极化趋势加强。
  20.(1)葡萄牙:②③;西班牙:①④。②:迪亚士;③:达伽马。(2)认识:观点正确。原因:寻金热、商路受阻、君主支持、宗教动力、技术进步。(3)积极:扩大活动区域;增加商品流通;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消极:掠夺财富,破坏文明,带来浩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