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政治考前预测冲刺--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政治考前预测冲刺--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考押题预测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白城模拟)某校高一年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性学习》班的同学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如下讨论:
甲: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含苗绣、戏剧、银饰、侗族大歌等。 丙:侗族大歌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种关系。 丁:贵州苗绣是刺绣艺术。
关于上述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观点不符合种差加属的定义要求
②乙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其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③丙的观点错误,侗族大歌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种属关系
④对丁的观点进行换位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刺绣艺术是贵州苗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 大通县二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某班学生用逻辑知识来辨析“经济与社会”的相关概念的外延。社会保险与失业保险存在一定的概念外延关系,下列概念的外延关系与此外延关系一致的是(  )
A.数字经济与虚拟经济
B.公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C.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
D.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
3.(2025 滁州一模)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
序号 观点 逻辑思维规则
① “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 符合属种关系
② 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违反了同一律
③ 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 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④ 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要么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要么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等 把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为不相容选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5 黄山模拟)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2024年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有人认为,“只有实现科技的突破,我们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据此观点,可以推出(  )
①我们恢复了生态系统,那么科技就实现了突破
②如果实现了科技突破,我们就恢复了生态系统
③科技没有实现突破,就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
④如果生态系统未恢复,那么科技没有实现突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 金安区校级模拟)若以“所有宏观调控手段都需要遵循经济规律”作为大前提,以“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作为小前提,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B.符合经济规律的都是财政政策
C.有的经济规律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实现
D.非宏观调控手段无需考虑经济规律
6.(2025 嘉兴三模)“从哥白尼‘日心说’到开普勒三大定律,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可以看到,科学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下列论证方式与上述材料蕴含的思维方式最相似的是(  )
①习惯就像绳索。我们每天一股一股地编织,很快它就变得牢不可破。
②自有记录以来,A地每年六月都下雨。因此,明年六月A地很可能会下雨。
③如果小芳明天来参加聚会,小华就会来。小芳来参加聚会。因此,小华会来参加聚会。
④同一土地连续种植水稻后产量减少,轮种之后产量恢复。因此,轮种可保持土壤肥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5 大通县二模)“望舌诊病”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该方法获得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加持。研究人员使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检测人舌头的颜色,其算法可通过分析患者舌头的颜色,预测他们所患疾病,成功率高达98%。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使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学习算法运用了类比推理
②运用算法分析患者舌头的颜色来预测疾病运用了演绎推理
③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运用了联想思维
④通过检查舌头颜色诊断相关疾病实现了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5 安徽模拟)中共中央、国务院2025年2月2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上述论断,可以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①只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②假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就有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
③如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④如果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5 安徽模拟)科学家通过追踪青少年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的变化,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35%(数据来源于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材料说明(  )
①科学家通过求异法揭示社交媒体不同使用时长的影响
②科学家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③处理问题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折中”而处之
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不犯极端化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5 沧州模拟)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苏代运用了(  )
①归纳推理,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依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推理
③相容选言推理,断定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④假言推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预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5 西宁一模)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超前思维具有前瞻性功能,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运用联想思维的迁移方式,能够为乡村振兴开拓可能的思路
④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注重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5 黄山模拟)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食堂、宿舍,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老师,于是在头脑中会形成对这所学校的一个初步印象。随着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深入,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获得最深刻的印象。最后我们自己也会打上这个学校的烙印,形成对学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从上述对一个校园的认识过程上看(  )
①关于学校感性具体的认识是零散和错误的认识
②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把握认识对象
③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共性是思维抽象的唯一环节
④认识发展是一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 祁东县模拟)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熟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熟悉”也需要一个度,心理学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形曲线。这体现了(  )
A.喜欢程度较低时,需要不断加深交往频率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交往中需要把握好频率
C.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D.防止“过”和“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
14.(2023 河西区一模)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完全不焦虑唤醒不了身体的兴奋状态,难以发挥最佳水平。但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之相一致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5.(2025 天津二模)在我国传统粮食观中,食物主要是指粮食;现阶段,居民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作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食物开发领域延伸至山水林田湖草沙,最大限度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大食物观”的发展过程(  )
①先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②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③表明感性具体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④需要把其中的矛盾作为思维上升的起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4 淄博三模)某中学政治学习小组在学习《逻辑与思维》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思维具体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①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航天飞机实际是飞机加宇宙飞船加火箭的组合。 ②航天飞机的发明运用了检核表法
曾经,西方很多船员因缺少水果蔬菜而死于坏血病;同时期中国船员也缺少水果蔬菜,但喜欢喝茶,极少发生坏血病。于是人们归纳出“喝茶能够抵御坏血病”。 ③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探求抵御坏血病的方法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④运用抽象思维揭示大国工匠的内涵和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题(共5小题)
17.(2025 承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在学习“掌握演绎推理方法”一课时,做了如表表格。
序号 前提(假定为真) 结论 推理依据
①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希腊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所以,   
   
②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 所以,   
   
③ 只有具备适宜的温度,良种才会发芽,良种会发芽, 所以,   
   
请从表中任选2个前提,写出正确结论并说明推理依据。
18.(2025 宁波二模)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该影片不乏精彩的打斗画面、逻辑严密的故事情节、演绎鲜活的角色,但最能触动人心深处柔软角落的,是哪吒妈妈那如涓涓细流又似磅礴大海般的母爱。在炼丹炉前,哪吒妈妈殷夫人即将化为丹药,却紧紧抱住浑身是刺的哪吆,温柔地诉说着爱意与不舍:“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种无限包容的母爱深深感动了荧幕前的观众。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该片导演回应称:“因为我的家庭是很和谐的,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所以我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哪吒妈妈说的话,将以下演绎推理补充完整,并指出推理类型。
   
所以,成魔和成仙的你,都是娘的儿。
(2)导演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运用了哪一种创新思维?请说明理由。
19.(2025 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发展理念何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
【理念传播】
近年来,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共赢理念,这些中国发展理念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收获关注、投入实践,被广泛传播和共享,不仅指导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这些理念和倡议都具备了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普惠共赢】
老挝听松村对标湖南十八洞村,打造老挝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乌兹别克斯坦在全国各州、市试点推广中国减贫经验,国内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卢旺达吸取中国电商经验,助力本国经济发展……从蒙内铁路、金港高速公路,到拉各斯国际机场、钱凯港……众多惠民生、暖人心的工程,让当地民众获得感结结实实。这些项目是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深度参与,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化表达。
【质疑杂音】
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公共产品往往指涉及全球安全、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行动;个别学者认为,中国的理念只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质疑“中国发展理念是否真正具有普惠性”。
(1)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给国际公共产品下定义。
(2)假设你代表中国参加一场国际论坛,为回应某些学者的质疑,请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发展理念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这一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简明扼要,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20.(2025 南充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纲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
21.(2025 新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祥物是最早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的吉祥事物,它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自然形成的趋吉避凶本能观念的一个载体。中国的祖先采用各种加工手法,赋予一些美好的东西象征的内容及意义,用以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以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五瑞”为例,因椿树的寿命长,人们便把椿树比作父亲,象征老人的长寿;萱草,又名忘忧草,将萱草借代为母亲,说它能使人忘记忧愁,给母亲带来祝福;芝兰外形高洁优雅,古人总以它训谕子弟,要学效芝兰的德行,生长于庭阶而非野地;磐石是平坦而厚的大石头,通常在高山上岿然不动,后人乃将其引申为稳固、志向坚定的意思;竹子,人们多以竹比喻高洁正直的君子。把这五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父母长寿、无忧,家基稳如磐石,子孙兴旺、阖家平安的含义,这将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是如何运用辩证分合的思维方法将“五瑞”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高考押题预测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白城模拟)某校高一年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性学习》班的同学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如下讨论:
甲: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含苗绣、戏剧、银饰、侗族大歌等。 丙:侗族大歌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种关系。 丁:贵州苗绣是刺绣艺术。
关于上述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观点不符合种差加属的定义要求
②乙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其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③丙的观点错误,侗族大歌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种属关系
④对丁的观点进行换位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刺绣艺术是贵州苗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概念的基本特征
1、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所谓外延就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完全重合,比如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高峰这两个就是全同关系。
(2)全异是两个概念之间在外延上没有任何的重合部分,比如小学生和中学生。
(3)属种关系即真包含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就是说前一个概念包含后一个概念,但是,后一个概念不是前一个概念的全部。比如:学生真包含中学生。
(4)包含关系是通常说的交叉关系,是两个概念有一部分的重叠,比如中学生和运动员是各有部分重合。
(5)种属关系,又称包含于关系、下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这就是说,在概念a和概念b的关系上,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那么a和b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种属关系。
【解答】①正确,“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并不符合种差加属的定义要求,这里并没有指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因此甲的观点不符合种差加属的定义要求;
②错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乙的观点是列举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属于推理;
③正确,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侗族大歌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种属关系;
④错误,换位推理要求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以后也不得周延,对丁的观点进行换位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刺绣艺术是贵州苗绣”不符合换位推理的逻辑规则,其结论应该为“有的刺绣艺术是贵州苗绣”。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2.(2025 大通县二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某班学生用逻辑知识来辨析“经济与社会”的相关概念的外延。社会保险与失业保险存在一定的概念外延关系,下列概念的外延关系与此外延关系一致的是(  )
A.数字经济与虚拟经济
B.公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C.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
D.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
【分析】本题考查: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划分的规则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解答】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社会保险与失业保险是属种关系。数字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全异关系,公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交叉关系,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是全异关系,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是属种关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3.(2025 滁州一模)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
序号 观点 逻辑思维规则
① “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 符合属种关系
② 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违反了同一律
③ 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 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④ 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要么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要么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等 把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为不相容选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选言判断;明确外延的方法
1、选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对象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选言支。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联结项。
(2)基本结构: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3)分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4)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5)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与要求:选言判断能够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情况,而且能够指明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进行选言判断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能误用;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2、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划分的规则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解答】①错误,“现代化”是属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种概念,因此二者应为种属关系;
②错误,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一观点违反的是矛盾律;
③正确,法定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不包括兄弟姐妹。将兄弟姐妹列入第一顺序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④正确,赔礼道歉与精神损害赔偿可同时适用,属于相容选言判断,因此该观点误将相容选言判断视为不相容选言判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4.(2025 黄山模拟)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2024年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有人认为,“只有实现科技的突破,我们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据此观点,可以推出(  )
①我们恢复了生态系统,那么科技就实现了突破
②如果实现了科技突破,我们就恢复了生态系统
③科技没有实现突破,就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
④如果生态系统未恢复,那么科技没有实现突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假言判断
①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
②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否有条件关系。
【解答】“只有实现科技的突破,我们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①正确,“我们恢复了生态系统,那么科技就实现了突破”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从而肯定其前件,是正确的推理形式;
②不合题意,“如果实现了科技突破,我们就恢复了生态系统”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从而肯定其后件,是错误的推理形式;
③正确,“科技没有实现突破,就不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从而否定其后件,是正确的推理形式;
④不合题意,“如果生态系统未恢复,那么科技没有实现突破”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从而否定其前件,是错误的推理形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5.(2025 金安区校级模拟)若以“所有宏观调控手段都需要遵循经济规律”作为大前提,以“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作为小前提,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B.符合经济规律的都是财政政策
C.有的经济规律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实现
D.非宏观调控手段无需考虑经济规律
【分析】本题考查:三段论推理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解答】A正确,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可以得出结论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所有宏观调控手段都需要遵循经济规律”作为大前提,以“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作为小前提。根据题意,可以得出三段论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中项,“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是大项,“财政政策”是小项;
B不合题意,结论中的谓项叫“大项”,结论中的主项叫“小项”,若“符合经济规律的都是财政政策”作为三段论的结论,可知“财政政策”是大项,而题干中“财政政策”是小项;
C不合题意,若“有的经济规律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实现”作为三段论的结论,主项和谓项与题干颠倒;
D不合题意,“非宏观调控手段无需考虑经济规律”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而前提无否定,因此不能得出否定结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6.(2025 嘉兴三模)“从哥白尼‘日心说’到开普勒三大定律,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可以看到,科学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下列论证方式与上述材料蕴含的思维方式最相似的是(  )
①习惯就像绳索。我们每天一股一股地编织,很快它就变得牢不可破。
②自有记录以来,A地每年六月都下雨。因此,明年六月A地很可能会下雨。
③如果小芳明天来参加聚会,小华就会来。小芳来参加聚会。因此,小华会来参加聚会。
④同一土地连续种植水稻后产量减少,轮种之后产量恢复。因此,轮种可保持土壤肥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三段论推理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解答】题目材料通过列举科学史上多次理论突破均以“质疑”为起点的实例,归纳出“科学每一次发展都从质疑开始”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
①错误,用绳索比喻习惯,不属于归纳推理;
②正确,根据A地历年六月下雨的记录,预测明年六月可能下雨,是归纳推理;
③错误,选项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④正确,通过观察轮种与产量的关系,得出轮种保持土壤肥力的结论,是归纳推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7.(2025 大通县二模)“望舌诊病”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一项最新研究中,该方法获得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加持。研究人员使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检测人舌头的颜色,其算法可通过分析患者舌头的颜色,预测他们所患疾病,成功率高达98%。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使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学习算法运用了类比推理
②运用算法分析患者舌头的颜色来预测疾病运用了演绎推理
③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运用了联想思维
④通过检查舌头颜色诊断相关疾病实现了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联想思维的方法
1、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
(注意: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要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既不能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也不能紧靠形式逻辑的知识,还需要有实践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例1:“一切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推理结构:前提:所有M是P,所有S是M,结论:所以S是P。
例2:“凡是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凡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是市场经济。)
推理结构:前提:所有M是P,所有S不是M,结论:所以S不是P。
2、联想思维的方法
(1)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2)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解答】①错误,通过使用5260张图像训练机器学习算法运用了归纳推理,寻找规律;
②正确,算法是通过5260张图像总结出来的规律,运用算法分析患者舌头的颜色来预测疾病坚持了共性到个性,运用了演绎推理;
③正确,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了联想思维;
④错误,通过检查舌头颜色诊断相关疾病实现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8.(2025 安徽模拟)中共中央、国务院2025年2月2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上述论断,可以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①只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②假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就有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
③如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④如果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解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后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的有效结构是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是无效推理结构。
①错误,“只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颠倒了前后件的关系;
②正确,“假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就有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符合肯定后件式;
③错误,“如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肯定前件式,属于无效推理;
④正确,“如果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否定后件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9.(2025 安徽模拟)科学家通过追踪青少年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的变化,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35%(数据来源于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材料说明(  )
①科学家通过求异法揭示社交媒体不同使用时长的影响
②科学家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③处理问题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折中”而处之
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不犯极端化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①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③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解答】①不合题意②符合题意,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35%,这是科学家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③错误,处理问题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要坚持“得中”而处之,反对“折中主义”;
④符合题意,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这说明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不犯极端化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10.(2025 沧州模拟)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苏代运用了(  )
①归纳推理,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依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推理
③相容选言推理,断定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④假言推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预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类比推理的含义与方法;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类比推理的含义与方法
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或然推理。)
2、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选言推理的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选言推理的种类: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3)选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①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有效是否定肯定式: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有效式: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解答】①不符合题意,苏代没有运用归纳推理;
②符合题意,苏代运用了类比推理,以“蚌相争,渔翁得利”类比赵燕相争的局势;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相容选言推理;
④符合题意,“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意思是如果赵国攻打燕国,燕赵长期相持不下,那么就会使百姓疲惫不堪,从而让强秦得利。这是一个假言命题,说明苏代运用了假言推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预测。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1.(2025 西宁一模)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超前思维具有前瞻性功能,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运用联想思维的迁移方式,能够为乡村振兴开拓可能的思路
④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注重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辩证思维的含义及特征;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1)整体性
①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从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②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事物既相对独立,又相互 联系,既是非此即彼的,又是亦此亦彼的,“此”与“彼”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切对立都会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③整体性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是构成整体的要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系统,二者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④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整体。事物的整体总是相对而言的。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
(2)动态性
①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还要想到事物的未来,把认识对象看成不断变化着的开放系统。
②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2.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1)超前思维的方法
①把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科学预见未来。
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科学预见必然性的前途和趋向。
③“执因果而看历史”,通过对事物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的正确认识来科学预见其未来趋势。
④深入分析现实事物的各种内外矛盾及各种矛盾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准确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向。
(2)正确理解超前思维的意义为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争取最好的前途。
①可能性无论好坏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可以根据对客观情况的认识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②“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这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③从最困难处准备不是放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解答】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乡村振兴的规划以及目标设定,未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②符合题意,《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部署,体现了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制定2027年的目标,有助于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状态;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通过联想或迁移其他经验制定规划,而是直接进行战略部署;
④符合题意,《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强调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注重全国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又考虑不同地区条件的差异性,体现了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注重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2.(2025 黄山模拟)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食堂、宿舍,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老师,于是在头脑中会形成对这所学校的一个初步印象。随着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深入,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获得最深刻的印象。最后我们自己也会打上这个学校的烙印,形成对学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从上述对一个校园的认识过程上看(  )
①关于学校感性具体的认识是零散和错误的认识
②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把握认识对象
③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共性是思维抽象的唯一环节
④认识发展是一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答】①错误,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不是零散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
②④正确,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食堂、宿舍,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老师,于是在头脑中会形成对这所学校的一个初步印象,这是指感性具体的认识;随着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深入,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获得最深刻的印象,这是指思维抽象的过程;最后我们自己也会打上这个学校的烙印,形成对学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这是指思维具体的认识,材料反映的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所以,从上述对一个校园的认识过程上看,认识发展是一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过程,要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把握认识对象;
③错误,思维抽象是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从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都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共性是思维抽象的唯一环节的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3.(2024 祁东县模拟)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熟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熟悉”也需要一个度,心理学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形曲线。这体现了(  )
A.喜欢程度较低时,需要不断加深交往频率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交往中需要把握好频率
C.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D.防止“过”和“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
【分析】本题考查:掌握适度原则
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③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解答】A错误,“倒U形曲线”表示喜欢程度和交往频率之间的关系,喜欢程度较低时,不能持续加深交往频率,超过一定的限度会适得其反,交往频率过高会导致喜欢程度降低;
B错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C正确,“倒U形曲线”表示喜欢程度和交往频率之间的关系,交往频率过低和过高时,喜欢程度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
D错误,材料体现了喜欢程度和交往频率要坚持适度原则。但“防止‘过’和‘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4.(2023 河西区一模)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可以帮助提高效率。完全不焦虑唤醒不了身体的兴奋状态,难以发挥最佳水平。但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之相一致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分析】本题考查:掌握适度原则
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②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③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解答】材料中研究表明,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
A不合题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B不合题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钻研前辈的学问,贵在抱有存疑精神,小疑问则有小进步,大疑问则有大进步,体现的是辩证否定观;
C不合题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强调的是要坚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
D正确,“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适度。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5.(2025 天津二模)在我国传统粮食观中,食物主要是指粮食;现阶段,居民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作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食物开发领域延伸至山水林田湖草沙,最大限度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大食物观”的发展过程(  )
①先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②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③表明感性具体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④需要把其中的矛盾作为思维上升的起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思维抽象
1、思维具体
亦称“理性的具体”。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2、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又称“表象具体”,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外部整体形象的反映,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形式。其中,现象和本质、偶然和必然、个别和一般浑然一体。
3、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途径: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3)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解答】①正确,在我国传统粮食观中,食物主要是指粮食;现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作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对“食物”作用的本质认识,表明认识先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②正确,拓展“食物”的外延、延伸开发食物资源的途径和领域,形成了大食物观,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③错误,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外部形象,还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④错误,思维上升的起点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而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桥梁。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16.(2024 淄博三模)某中学政治学习小组在学习《逻辑与思维》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思维具体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①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航天飞机实际是飞机加宇宙飞船加火箭的组合。 ②航天飞机的发明运用了检核表法
曾经,西方很多船员因缺少水果蔬菜而死于坏血病;同时期中国船员也缺少水果蔬菜,但喜欢喝茶,极少发生坏血病。于是人们归纳出“喝茶能够抵御坏血病”。 ③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探求抵御坏血病的方法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④运用抽象思维揭示大国工匠的内涵和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思维具体;发散思维的技法
1、思维具体
亦称“理性的具体”。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2、发散思维的技法
(1)个体思维
①“检核表法”:主要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例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②“列举法”:主要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等逐一列出来,以便提出改进的意见,构成创新的设想。
③“信息交合法”: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各种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大量的思路。
(2)群体思维
④“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解答】①正确,思维具体,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思维具体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正确,“检核表法”:主要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例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所以航天飞机实际是飞机加宇宙飞船加火箭的组合;航天飞机的发明运用了检核表法;
③错误,曾经,西方很多船员因缺少水果蔬菜而死于坏血病;同时期中国船员也缺少水果蔬菜,但喜欢喝茶,极少发生坏血病。于是人们归纳出“喝茶能够抵御坏血病”,运用“求异法”探求抵御坏血病的方法;
④错误,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运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二.材料题(共5小题)
17.(2025 承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在学习“掌握演绎推理方法”一课时,做了如表表格。
序号 前提(假定为真) 结论 推理依据
①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希腊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所以, 中国和希腊是文明古国 
 三段论推理 
②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 所以, 该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相容性联言判断推理 
③ 只有具备适宜的温度,良种才会发芽,良种会发芽, 所以, 具备适宜的温度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 
请从表中任选2个前提,写出正确结论并说明推理依据。
【分析】本题要求从表中任选2个前提,写出正确结论并说明推理依据。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从图表所述的前提入手,结合推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希腊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可以作为小前提,设置“凡是文明古国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大前提,由此推理出中国和希腊是文明古国;可以看出推理依据是三段论推理。“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这是一个相容性联言判断,根据“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得出,该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只有具备适宜的温度,良种才会发芽”,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根据“良种会发芽”得出“良种发芽具备适宜的温度”的结论,这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的肯后肯前式。
【解答】①
结论:中国和希腊是文明古国。
推理依据:三段论推理。

结论:该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
推理依据:相容性联言判断推理。否定一个联言支,肯定剩余的联言支。

结论:良种发芽具备适宜的温度。
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肯后肯前式。
【点评】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和“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18.(2025 宁波二模)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该影片不乏精彩的打斗画面、逻辑严密的故事情节、演绎鲜活的角色,但最能触动人心深处柔软角落的,是哪吒妈妈那如涓涓细流又似磅礴大海般的母爱。在炼丹炉前,哪吒妈妈殷夫人即将化为丹药,却紧紧抱住浑身是刺的哪吆,温柔地诉说着爱意与不舍:“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种无限包容的母爱深深感动了荧幕前的观众。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该片导演回应称:“因为我的家庭是很和谐的,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所以我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哪吒妈妈说的话,将以下演绎推理补充完整,并指出推理类型。
 成魔的你,是娘的儿;
成仙的你,是娘的儿。 
所以,成魔和成仙的你,都是娘的儿。
(2)导演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运用了哪一种创新思维?请说明理由。
【分析】(1)本题要求根据哪吒妈妈说的话,将以下演绎推理补充完整,并指出推理类型。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从“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意思指,无论你是仙是魔,你都是娘的儿。因此,根据哪吒妈妈说的话可以进行以下推理:成魔的你,是娘的儿;
成仙的你,是娘的儿。这是联言推理。
(2)导演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运用了哪一种创新思维。请说明理由。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从材料中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因为我的家庭是很和谐的,我能走上这条道路也是多亏了父母对我的支持与包容。所以我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悟、感触,融入我的作品中”,这说明导演对影片中关于母爱的理解和设定运用了联想思维,影片导演将记忆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这份爱的认识融进了影片人物哪吒妈妈对哪吒的爱里;将记忆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这份爱的认识迁移到影片人物哪吒妈妈对哪吒的爱的理解和设定上。
【解答】(1)
成魔的你,是娘的儿;
成仙的你,是娘的儿。
联言推理。
(2)
联想思维。
理由:联想思维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 与思考的思维活动。影片导演将记忆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这份爱的认识融进了影片人物哪吒妈妈对哪吒的爱里。(替代: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以寻求解决问题 的新思路)。
影片导演将记忆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这份爱的认识迁移到影片人物哪吒妈妈对哪吒的爱的理解和设定上。
【点评】(1)(2)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和“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19.(2025 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发展理念何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
【理念传播】
近年来,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共赢理念,这些中国发展理念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收获关注、投入实践,被广泛传播和共享,不仅指导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这些理念和倡议都具备了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普惠共赢】
老挝听松村对标湖南十八洞村,打造老挝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乌兹别克斯坦在全国各州、市试点推广中国减贫经验,国内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卢旺达吸取中国电商经验,助力本国经济发展……从蒙内铁路、金港高速公路,到拉各斯国际机场、钱凯港……众多惠民生、暖人心的工程,让当地民众获得感结结实实。这些项目是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深度参与,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化表达。
【质疑杂音】
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公共产品往往指涉及全球安全、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行动;个别学者认为,中国的理念只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质疑“中国发展理念是否真正具有普惠性”。
(1)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给国际公共产品下定义。
(2)假设你代表中国参加一场国际论坛,为回应某些学者的质疑,请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发展理念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这一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简明扼要,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给国际公共产品下定义,属于分析说明题。材料中,关键词:这些中国发展理念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收获关注、投入实践,被广泛传播和共享,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智慧,这些理念和倡议都具备了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公共产品往往指涉及全球安全、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行动→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全球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符合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从种差加属概念的角度下定义。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发展理念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这一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属于开放性试题。作答时,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
国际公共产品是指在一定原则基础上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益的公共品。
(2)
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发展理念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收获关注、投入实践,被广泛传播和共享,不仅指导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主张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众多惠民生的项目是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深度参与,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全球化表达,说明中国发展理念给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意和掌握教材知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限定范围、设问角度、主题等;第二步,审材料:分层次,找关键句子、词语,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第三步,组答案:运用教材知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进行定义。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围绕设问要求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要准确把握设问要求;答案不唯一,可多角度作答,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0.(2025 南充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纲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
【分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有效信息①:《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第二步”面向中长期,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可运用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知识,分析说明两步走。有效信息②:《纲要》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可运用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知识,分析说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
【解答】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①从整体性看,将教育置于民族复兴大局,全方位规划教育强国建设,搭建起“四梁八柱”,筑牢民族复兴根基。
②从动态性看,立足实际,制定教育强国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点评】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1.(2025 新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祥物是最早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的吉祥事物,它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自然形成的趋吉避凶本能观念的一个载体。中国的祖先采用各种加工手法,赋予一些美好的东西象征的内容及意义,用以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以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五瑞”为例,因椿树的寿命长,人们便把椿树比作父亲,象征老人的长寿;萱草,又名忘忧草,将萱草借代为母亲,说它能使人忘记忧愁,给母亲带来祝福;芝兰外形高洁优雅,古人总以它训谕子弟,要学效芝兰的德行,生长于庭阶而非野地;磐石是平坦而厚的大石头,通常在高山上岿然不动,后人乃将其引申为稳固、志向坚定的意思;竹子,人们多以竹比喻高洁正直的君子。把这五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父母长寿、无忧,家基稳如磐石,子孙兴旺、阖家平安的含义,这将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是如何运用辩证分合的思维方法将“五瑞”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人们是如何运用辩证分合的思维方法将“五瑞”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属于措施类试题。材料中,关键词:人们便把椿树比作父亲,象征老人的长寿;将萱草借代为母亲,说它能使人忘记忧愁,给母亲带来祝福;以芝兰训谕子弟,要学效芝兰的德行,生长于庭阶而非野地;磐石引申为稳固、志向坚定的意思;多以竹比喻高洁正直的君子,可联系分析方法的知识,说明分析方法将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逐步解剖认识对象,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关键词:把这五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父母长寿、无忧,家基稳如磐石,子孙兴旺、阖家平安的含义,这将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联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的知识,说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将分析得到的认识,重新组合起来进行考察。
【解答】①运用分析的方法,将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逐步解剖认识对象,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人们通过细致的分析,深入理解“五瑞”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揭示“五瑞”各自独特的吉祥物属性。
②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将分析得到的认识,重新组合起来进行考察。人们在揭示“五瑞”各自独特的吉祥物属性的基础上,将“五瑞”的属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意义,从而将“五瑞”吉祥物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按以下步骤作答: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限定、设问角度、主题等;第二步,审材料:分层次,找关键句子、词语,可根据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第三步,组答案: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分析其体现的教材知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加以分析说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