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冲刺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冲刺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冲刺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探索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庄子 B. 老子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主张
C.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 墨家代表墨子提倡隆礼重法
2.庄子《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的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这说明他
A. 崇尚“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B. 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
C. 信仰“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 淡泊名利、追求精神逍遥自由
3.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
A. 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 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 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4.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明代卫所的分布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 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B. 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 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D. 确保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5.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6.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概念,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还出现“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词汇.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 注重法制建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B. 逐步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C.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探索 D. 解放区土地改革切合当地实际
7.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常驻参议员和政府委员时,候选人中中共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18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结果中共党员仍然多一名,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让给了党外人士。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8.如表是宜兴紫砂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阶段 紫砂壶生产状况
1955年-20世纪70年代末 1955年,“宜兴紫砂壶生产合作社”成立。1955年,国营“宜兴紫砂壶厂”建立。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民营紫砂壶厂陆续建立。1998年,国营“宜兴紫砂厂”改制为民营。紫砂陶匠和私人工作坊大量涌现。
A. 宜兴紫砂厂由国营转为民营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B. 宜兴紫砂转型说明民营比国营更能促进生产发展
C. 宜兴紫砂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标志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宜兴紫砂厂的成功转型
9.从11世纪起,西欧开始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一些商人、工匠,以及从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聚集在港湾、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进行生产和交易。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新兴城市。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西欧(  )
A. 资产阶级势力增强 B. 城市已经具备自治条件
C. 社会转型趋势加速 D. 多元动力促使城市兴起
10.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 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 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11.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 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 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12.外国学者对西方某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有如下的评论:“这是反面经验,因为它引发了反对它的民族主义,但也是正面经验,因为在占领者走后 在政治辩论中,祖国、人民、民族、个人自由等概念具有重要地位。”这段评论描述的是(  )
A. 光荣革命实现英国政体的转变 B. 美国联邦宪法颁布的伟大意义
C. 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D.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3.1974年,联合国特别会议集中研究了原料和发展问题,会议宣言指出: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上的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体系”;“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消除”。该宣言的内容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式确立 B. 联合国宗旨发生重大变化
C. 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共识 D.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增强
14.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  )
A. 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 B. 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 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 D. 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
15.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恢复江南驻防问题上,清廷和江宁将军都急欲恢复骑射、马队等八旗旧制;而地方督抚则希望建立以新式枪炮为主的军队新制,并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直到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这折射出清朝当时(  )
A. 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动 B. 民族危机推动思想的解放
C. 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羡慕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予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主要新变化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史料二 西方各国都标榜“文官中立”,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当议员,要当议员必须首先辞去文官职务,还规定文官不得参加任何党派或卷入派系之争。文官不得罢工,不得与党工组织和工会发生联系,不得接受政治性捐款,不得参与营利性的经济活动。文官严守“政治中立”,是文官制度的生命和灵魂。
史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而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
(1)根据史料一、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史料二、分析西方实行文官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史料三,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8.【大众传媒与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的封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显然这时美国已开始信任并欣赏这位新领导者了。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随后,刚过了一个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邓小平访美,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这是该周刊第二次把他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当时,被提出来的候选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这时,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大力举荐邓小平,编辑们争论不休,……他们通过投票,选择邓小平为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在《时代》周刊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领导文萃》2008年第5期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86年1月《时代》编辑部围绕“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对话场景。(要求:对话内容要紧扣当时中外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2)结合《时代》邓小平形象的变化,说明“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1)危机: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强化;阶级矛盾激化;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理学僵化;西方工业革命后,加紧侵略扩张。(外部危机必须占1点)。
理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出现;社会习俗逐渐近代化。(任意3点即可)
(2)新变化:民主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出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由学习西方转而学习俄国。(任意3点即可)
影响: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得复辟帝制失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国家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提升;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任意4点即可)
17.【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2)目的:避免公务员受到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确保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历史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扩大了选才范围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民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了独断专权,有利于公正廉洁;稳定了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
18.【答案】(1)对话场景:
地点:《时代》杂志编辑部
时间:1986年1月
约翰:我觉得邓小平应该当选“年度风云人物”。你觉得怎么样?
威廉:我不知道邓小平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约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1984年,中国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领导中国继续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威廉:邓小平时代下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代》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表示怀疑,中美还未正式建交,冷战下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着中美关系。1978年《时代》对邓小平表示欢迎,这个时期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世界特别是欧美的联系增强。1979年、1986年《时代》对邓小平表示敬佩,这个时期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中美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1997年《时代》对邓小平后的中国表示期盼之情,1997年邓小平去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