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份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30选择题,共60分。)1.唐初,统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达到唐代法定结婚年龄者,配偶离世后丧期服毕,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义务帮助本地的寡妇再嫁成家,但对志守贞洁者则不强求。据此可推知,唐初( )A.婚俗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B.传统伦理受到严重冲击C.政府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 D.恢复经济发展成为要务2.顺治十六年(1659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传教。后来,南怀仁成为康熙帝的科学顾问,经常出入宫廷,与康熙帝畅谈,为康熙帝讲授西学。他们“畅谈”的内容可能涉及( )A.蒸汽机车的机械构造和运行原理 B.番茄已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蔬菜C.西洋火炮对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D.牛痘接种法在西方的推广和普及3.自洋务运动开始,机器被视为洋货的本质,乃至西方发达的奥义,因此,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土货改良的核心。这反映了( )A.国人对西方认知的局限 B.工业文明冲击传统经济模式C.实业救国思想正在兴起 D.器物变革推动社会结构转型4.1927年2月,广东省调查发现,知识青年信仰“主义”的热情甚高,“他们如果不研究主义,没有主义的信仰,人家说他是书呆子,甚至于给他一个‘时代落伍者’的头衔……于是大家都立意做一个‘新青年’,做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越‘新’越好,愈‘进步’愈好。”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入高潮阶段 B.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广泛传播C.时代发展提高知识青年政治意识 D.知识青年理解各种主义的内涵5.下图为1943年上半年边区进口和出口各类商品的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边区( )1943年上半年边区进口各类商品百分比 1943年上半年边区出口各类商品百分比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B.军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C.军事物资供应获得充分保障 D.进出口贸易额基本实现平衡6.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新能源等技术的自主研发。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注重( )A.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协调 B.产业迭代与技术升级同步C.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D.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并行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不敬神明”而接受审判,他在法庭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作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现象反映出当时雅典( )A.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维护公平正义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自由严重受限C.公民缺乏参政意识,寡头政治大行其道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存在权力滥用现象8.16世纪初,一位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威尼斯人每年用本国的大船运来大量香料,才使得威尼斯达到目前的辉煌。但是欧洲传来新的消息,“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和艰难比起这一消息来极其微不足道”。“这一消息”是指( )A.文艺复兴的发展 B.科学革命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宗教改革的发生9.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马克思意在说明( )A.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C.工业革命对工人的负面影响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10.下面的言论出自1989年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叙述。这表明( )在过去40年中,依靠国家采取行动来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四处流行……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促使新创立的几十个原殖民地国家最初采用各种各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国方针。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苏联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美苏两国间冲突加剧 D.国际格局变动影响价值取向11.1950年11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417位理事由各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担任。理事会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共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协议来实现;各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这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共识 B.冷战导致了国际形势紧张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D.世界人民迫切的和平愿望12.正统六年(1441年),明朝为应对西南麓川土司叛乱,首设处理军务的总督。景泰至嘉靖年间,总督逐渐从临时差遣转为常驻官员,如蓟辽总督、宣大总督等,管辖范围固定为两至三省。总督制度的上述变化( )A.表明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被取代 B.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C.有利于化解三司事权分散之弊 D.有效遏止了边疆动乱13.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认为天下广大,中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东西南北,“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难道“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圣人之所谓万物育者,人即在万物之内,不知夷狄在所育之中乎?”据此可知,雍正旨在( )A.倡导各民族和谐共处 B.重新定义华夷观念C.阐明清政权的合法性 D.引导正确的天下观14.宋代前期沿袭唐朝传统,官员生祠(建祠立碑)须由朝廷颁授、高官撰文。宋真宗景德之后,生祠修建成为一种地方事务,因其兼具为官员祈福祈寿与颂扬美名的功能而受到民众的偏爱。对官员来说,被立生祠说明其道德实践得到认可,地方士民也希望将生祠修建作为评价官员的载体。地方生祠的盛行(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折射出宋代重视彰扬公序良俗C.彰显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效应 D.体现了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追求15.距今六七千年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家猪、圣水牛、梅花鹿、麋鹿、獐、狗、乌龟、田螺、淡水鱼等动物遗骸,以及种植稻颗粒、菱、芡实、龙葵、大豆等植物遗存。这说明当时( )A.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发达 B.先民生业方式的多样化C.良渚文化辐射范围广阔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16.明代土地买卖需要契约,但民间手写“白契”不受法律保护,官府不予认可,一旦被查,要遭到重罚。持契人缴纳契税后,由州县官府在白契上加盖官印,即成为官府认可的“红契”。红契不仅是缴纳契税的凭据,还是物权的法律保证。这说明明代( )A.资本主义萌芽较为普遍 B.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C.江南地区雇佣关系盛行 D.政府重视规范商业行为17.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修建“御道”,连接帝国各主要行省,沿途设立驿站,配备专职信使。希罗多德记载:“信使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任何希腊马匹都无法比拟。”由此可见,这一交通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推动环地中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便利了波斯帝国军事技术传播18.1956年,河北省印制卫生宣传材料150多万份,印发各种防疫小册子14种,共十多万册;此外,还采用座谈会、卫生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口头宣传,普及防病知识。仅1956年,河北省举办卫生讲座和报告会达5万多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河北省( )A.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B.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C.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重视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19.1917—1918年,毛泽东在对《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语中指出:“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而与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这一批语反映出当时的毛泽东( )A.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C.追求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 D.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20.新加坡独立后,政府根据父系血统将公民的种族身份分为四类: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族裔。个人的族裔会在身份证上显示出来。政府还会通过教育、住房和其他公共政策保持并强化每个族裔独有的特征。这反映出新加坡( )A.多元文化和谐并存 B.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C.社会治理手段多样 D.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21.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汉文经典纸质写本残卷,包括《论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孝经》《三国志》等。这些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者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这印证了当时( )A.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D.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22.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奉命恢复南京和常州大部分书院。1867年,闽浙总督吴棠开启恢复闽浙两省书院的计划。此外,清政府还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武昌建立印刷所,大量印刷儒家经典和关于地方管理的书籍。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书院教育开始得到统治者重视 B.洋务派通过书院教育推广西学C.江南逐渐成为文化教育的中心 D.清政府亟须重建战后社会秩序23.中古时期,英国剑桥的亲兵行会条例规定,行会成员不得与凶手同席宴饮,但是当着国王的面、教区主教的面或郡长的面,他可以这样做。由此推知,当时英国( )A.封建等级秩序日益瓦解 B.城市依靠国王取得自治权力C.工商业者受教会的剥削 D.世俗王权与教权并立的格局24.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时联邦财政部长弗朗西斯·斯平纳任命了第一批“政府女职员”,妇女开始担任办事员、抄写员等文职官员;男性垄断的工厂和兵工厂也接受了十五万左右女工。妇女组织起救济协会,把护理援助、医药供应、慰劳物品送到每个战区。这反映了南北战争( )A.客观上推动女性角色重塑 B.促进国内男女平等权利实现C.与美国女权运动相互促进 D.推动妇女解放运动走向高潮25.蒙古部族重大事务多以忽里台,即大聚会的形式来决定。据《事林广记》记载:至元二年二月,“诸王共议条画内一款”;至元七年“诸王共议定圣旨条画内一款”。这体现出元朝( )A.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逐步削弱 B.官僚体系实现了规范化运作C.蒙古旧制影响国家治理决策 D.决策机制以分权制衡为核心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4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动员方式开始出现,四川保路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保路运动首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并立即设立讲演部,组织培训讲演员,并分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讲演。各地同志会分会、协会成立后,也参照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组织形式,专门设立讲演部,足以说明讲演在保路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地位。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保路运动的组织者不仅采取了正确的社会动员形式,而且在社会动员的内容方面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有效地整合了社会不同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故能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运动,由此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开展。——摘编自何一民《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材料二 1901年,慈禧太后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宣布实施“新政”,她在集权与放权之间踌躇不前,难以对各级官僚进行有效地控制,对放权一事又难以释怀,只能以传统的统治之术和仅存的权威勉强维持岌岌可危的政权。很多政府官员对新政“应善者不喜,应俱者不俱”,相与默然置之。满族贵族在新政中不断削弱汉人和地方督抚的权力,使权力日益向自己倾斜。……在保路运动中,地方实力派,民族主义者、激进的立宪派和负担太重的贫苦农民等利益集团在反对路权国有化的口号下空前团结起来,形成势不可挡的反政府的政治大同盟……这场由清政府权力中心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持续了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有学者认为正是晚清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摘编史成虎、张晓红《亨廷顿改革理论视域下的清末新政败因》,黄福寿《清末新政造就了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点,并说明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并论证“正是晚清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观点。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872年到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用五种语言,为《共产党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他们既肯定了“《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也指出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他们基于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考察,提出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主张根据每个国家的特殊性给予富有针对性的指引。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单独撰写的五篇序言认为只有不断地根据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调整理论,才能让理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拥护。——据林修能《从<共产党宣盲>七篇序言看马克思恩格斯对自身理论发展的方向性探索》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一路相随,走过了百年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同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不积极地参与和推动本国实践,这种理论再好,也只能束之高阁。……同样,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同时代变化紧密结合,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这种理论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据李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与主要理论成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理论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要成果,并分别简析其历史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查士丁尼皇帝以罗马人民的名义,将古老的法律条文重新编纂并赋予新的权威。——摘编自《法学阶梯》(公元533年,古罗马)所有法国人享有民事权利……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与权利自由行使,仅以不违反法律为限。——摘编自《法国民法典》(1804年)材料二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制定本法。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公民权利保护提供基本准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近代西方与现代中国法典编纂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外法典编纂中得到的启示。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交通建设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受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他们致力于:建设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如秦始皇动用几百万人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制定旨在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法规,如唐太宗颁行了体现“避贵避长、避重避来”等原则的《仪制令》;创制和改进便于出行的车、舟等交通工具,如宋代能造坐卧仄靠可随意调适的“安车”等。另外,他们广设驿站,将其服务管理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目标之一,要求其定期检查修缮馆舍,使客人能“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还在交通要冲之处建关设卡,“以察奸匿”,并建立防范客人生命财产损失的机制和旅途事故善后预案等。这些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对于当今的交通管理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等材料二 1871年以来,德国交通建设不断发展。19世纪末,国有化改革在德国各铁路公司铺开,至一战前,德国铁路总长度6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南私人所有的铁路占比不到10%。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后,新上台的纳粹党不断扩大高速公,路修建规模,以满足战备需求至20世纪下半叶,公路已成为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二战后,德国机场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德国是欧洲内河航道最稠密的国家,其中人工运河1800多公里,占内河航道总长的25%。1998年,基于一体化理念,德国成立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这意味着其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乡村的建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李聪、王显光《德国交通管理体制变迁及特点》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缺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1年以来德国交通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交通建设与国家安全”,谈谈你的认识。30.移民文化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中创新的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蔡元培先生在《东西文化结合》中指出:“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文化”,如希腊人与埃及及西亚地区接触,所以产生雅典的文化。而“移民文化”的出现,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论述的那样,会促进文化创新。外来文化的“侵入”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形成移民文化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移民文化都是杂糅文化,具有文化的杂交优势,和旧有的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在移民文化研究中,例如,考察海外移民文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移民文化的形成、形态及特质;考察古代和近代国内的移民文化等,对于探讨文化创新的规律和本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傅腾霄《移民文化与文化创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古代“希腊人与埃及及西亚地区接触”为例论证蔡元培的观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近现代史,以“移民与文化”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C B C D C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C B B D B D C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D A C26.(1)特点:组织严密;分层动员;注重讲演;运用现代传媒;与救亡图存结合;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原因:向近代社会转型;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危机加剧,民主思想传播);近代传媒发展。(2)原因:新政以维护清廷专制统治为目的;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清朝统治者缺乏领导改革的能力,没有高超的政治谋略和改革技巧;清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联合反对;武昌起义爆发等。论证:新政中的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制等,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民众的觉醒;新政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壮大;新政中的政治改革尝试,如预备立宪,虽然未能成功,但为民众提供了政治参与的经验,增强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新政中发展工商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7.(1)特点:坚持基本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坚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理论传播;具有发展眼光(与时俱进);秉持严谨态度;体现合作与传承。(2)主要成果: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毛泽东思想。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主要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主要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3)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28.(1)主要特点:古近代西方:继承与创新并存(罗马法原则在近代法典中延续);注重私权保护与契约自由(如《法国民法典》财产权条款);法制服务于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罗马帝国治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中国: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从单行法到法典化);以人民为主义;突出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以市场经济和公民权利保护为导向;强调传统与时代创新融合(如诚信原则的延续与法典体系化)。(2)启示:法典编纂应体现公平正义;法典编纂需适应社会发展;私权保护是法治的重要基础;法典编纂需结合本国实际。29.(1)特点:统治者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法规制度规范细致;交通工具不断创新;驿站管理严格;关卡与防范机制健全。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业发展;保障了出行安全和便利;为后世交通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借鉴。(2)成就:铁路国有化程度高,铁路里程长;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早且规模大;机场建设发展迅速;内河航道稠密,人工运河占比高;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原因:国家统一,为交通建设提供了稳定环境;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技术进步;战争需求的刺激,如一战、二战及纳粹备战;一体化理念的影响。(3)认识:交通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合理的交通布局和完善的交通体系有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交通建设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不同时期的交通建设重点要根据国家安全需求进行调整;交通建设需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交通建设与国家安全的良性互动。30.(1)与埃及: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模仿埃及;与西亚:西亚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传到希腊,成为希腊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腓尼基的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2)示例:论题:移民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徙。欧洲人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大量黑人到美洲,由此改变了美洲族群结构。来自不同族群的特色文化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19世纪以来大量华工为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华工在当地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下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美国的显著特征。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多数是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的马来族和印度裔移民,新加坡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独特文化景观。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近现代的移民活动在文化交融与认同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新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有助于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