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概况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建立霸权的是________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
三家分晋与 田氏取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2.华夏认同
含义 春秋时期,______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原因 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表现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________认同;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__________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___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_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工商业 条件 农业进步推动________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表现 __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商鞅变法
背景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__________日益剧烈;法家思想出现
目的 __________,巩固统治
开始 公元前356年
主要内容 经济 __________,奖励耕织;“__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
政治 奖励__________,剥夺和限制__________特权;普遍推行__________,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___任免
社会 管理 民间实行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特点 顺应了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______
影响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使秦国__________,为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孔子和老子
孔子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成就 思想 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政治 “__________”,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 主张“__________”;倡导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文化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
老子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成就 思想 “____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哲学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
2.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大变革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________”阶层崛起
文化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概况
儒家 孟子认为__________,提倡“仁政”;荀子认为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
道家 庄子崇尚__________
阴阳家 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提倡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主张以________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3)影响
性质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__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
现实意义 为新兴的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深远影响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田氏取齐
也叫田陈篡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的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的故事。田氏窃取姜氏江山的过程持续了数百年,并非一代人所为。
1.阅读教材P9“春秋列国形势图”和P10“战国形势图”,思考:两幅形势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2.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思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华夏”认同
社会转型
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思考: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商鞅变法后秦国统治集团结构的变化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阅读教材P12末段,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什么?
                                    
                                    
                                    5.阅读教材P13正文,思考:诸子百家中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从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并最终通过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确立了下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材料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列国纷争的局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频繁往来和联系中,戎犾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并归纳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
(1)社会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历史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国家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民族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材料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 古洞沟燕 国遗址 铁范42副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 齐国故城 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六处
浙江绍兴 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
广西平乐 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思考] 从材料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转变。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生产方式: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
⑥其他:有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2)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运动
材料
诸侯国 人物 变法内容
秦国 商鞅(秦孝公时期)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
赵国 公仲连(赵烈侯时期) 选能举贤;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齐国 邹忌(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魏国 李悝(魏文侯时期)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著《法经》,保护变法
韩国 申不害(韩昭侯时期) 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
楚国 吴起(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迁移知识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进行合理解读。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大变革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壮大,这就是士阶层。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材料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韩非子·六反》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天人观念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多维度认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考情微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024·全国甲卷·T24  2024·山东卷·T2 2024·广东卷·T1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2024·安徽卷·T1
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派:2024·北京卷·T1
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
百家争鸣:2024·广西卷·T2
[示例] (2024·广东卷·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价值引领:本题以春秋时期的饮酒器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通过本题,学生可以强化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并体会中国丰富的古代政治文明。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1.命题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2024·全国甲卷·T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2.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024·山东卷·T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3.命题点: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2024·安徽卷·T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4.命题点:百家争鸣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9前言“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1.《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
A.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
B.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
教材情境2 教材P11插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
2.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中出土了1 480枚货币,其中既有刀币,也有布币(如图)。由此可知,当时(  )
(注:图1为齐国的刀币;图2为燕国的刀币;图3为赵国的布币)
A.货币流通广泛  B.青铜铸造技术发达
C.货币形制多样 D.农业经济发展加快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0历史纵横“华夏认同”: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3.有学者提出,春秋时期,无论是中原诸国还是与戎狄蛮夷杂居的秦、楚、吴、越等国,都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汉字系统、文化典籍和礼乐文明,在实际沟通和文化心理上均不存在明显隔阂。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得到了周边民族的认同。该学者的观点说明当时(  )
A.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B.农耕文明不断扩展
C.区域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三、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4学习拓展: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屈原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离骚》《天问》是其代表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4.《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植根于礼制传统 B.蕴含着人文精神
C.体现了平等意识 D.彰显出士人风骨
【学什么】 自主诊断
知识点一 1.齐 2.中原 周边民族 华夏
知识点二 1.铁制 牛耕 社会分工 手工业 货币 中心城市 2.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重农抑商 废井田 开阡陌 军功 贵族 县制 君主 什伍连坐 彻底 国富兵强 统一中国
知识点三 1.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道 无为而治 2.(1)士 (2)人性善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节俭 兼爱 法 (3)阶级关系 思想解放 地主阶级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什么
深挖教材
1.提示: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2.提示:传统政治秩序崩溃,开始出现社会转型。
3.提示:社会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关系: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4.提示:天人合一。
5.提示:①在治国上,儒家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研什么
共研主题1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材料二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过程及特点。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列国纷争的局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频繁往来和联系中,戎犾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1)提示:影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趋势: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
(2)提示: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地点、出土器物,细读表格内容从出土地点看分布广泛,从出土器物来看种类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提示: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从铁范和冶铁遗址看,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
历史探究
导读: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
迁移知识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掌握政治权力,稳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中国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共研主题2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中荀子、韩非子、墨子提出不同的治国思想,荀子以君和民的关系,提出“君道”的治国理念,韩非子以君用其民提出“六反”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治国理念。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提示: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
历史探究
导读:材料第一层是《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第二层是作者对《辞海》关于百家争鸣解释的认识。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提示:示例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练什么
深研高考 D
真题体验
1.D 2.A 3.C 4.C
再研教材
1.C 2.A 3.A 4.B
15/15(共12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概况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建立霸权的是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
三家分晋与 田氏取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2.华夏认同
含义 春秋时期,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原因 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表现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______认同;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____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原
周边民族
华夏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工 商 业 条件 农业进步推动______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表现 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________;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铁制
牛耕
社会分工
手工业
货币
中心城市
2.商鞅变法
背景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________日益剧烈;法家思想出现
目的 ________,巩固统治
开始 公元前356年
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 经济 ________,奖励耕织;“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
政治 奖励____,剥夺和限制____特权;普遍推行____,其主要官员由____任免
社会 管理 民间实行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特点 顺应了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
影响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使秦国________,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
废井田
开阡陌
军功
贵族
县制
君主
什伍连坐
彻底
国富兵强
统一中国
知识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孔子和老子
孔子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成就 思想 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政治 “________”,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 主张“________”;倡导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文化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老子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成就 思想 “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哲学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

无为而治
2.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大变革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阶层崛起
文化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概况
儒家 孟子认为______,提倡“仁政”;荀子认为______,主张________
道家 庄子崇尚________
阴阳家 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提倡____,主张“____”“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主张以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人性善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节俭
兼爱

(3)影响
性质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运动
现实意义 为新兴的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深远影响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阶级关系
思想解放
地主阶级
田氏取齐
也叫田陈篡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的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的故事。田氏窃取姜氏江山的过程持续了数百年,并非一代人所为。
1.阅读教材P9“春秋列国形势图”和P10“战国形势图”,思考:两幅形势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2.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思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传统政治秩序崩溃,开始出现社会转型。
“华夏”认同
社会转型
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思考: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社会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关系: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商鞅变法后秦国统治集团结构的变化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阅读教材P12末段,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天人合一。
5.阅读教材P13正文,思考:诸子百家中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①在治国上,儒家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从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并最终通过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确立了下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材料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导读: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材料二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过程及特点。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列国纷争的局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频繁往来和联系中,戎犾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并归纳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影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趋势: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史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
(1)社会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历史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国家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民族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材料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 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副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 齐国故城 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六处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浙江绍兴 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
广西平乐 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
导读: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地点、出土器物,细读表格内容从出土地点看分布广泛,从出土器物来看种类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迁移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思考] 从材料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从铁范和冶铁遗址看,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
史论拓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转变。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生产方式: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
⑥其他:有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2)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运动
材料
诸侯国 人物 变法内容
秦国 商鞅(秦孝公时期)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
赵国 公仲连(赵烈侯时期) 选能举贤;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齐国 邹忌(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诸侯国 人物 变法内容
魏国 李悝(魏文侯时期)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著《法经》,保护变法
韩国 申不害(韩昭侯时期) 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
楚国 吴起(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导读: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
迁移知识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进行合理解读。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掌握政治权力,稳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中国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拓展深化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大变革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壮大,这就是士阶层。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材料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韩非子·六反》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导读:材料中荀子、韩非子、墨子提出不同的治国思想,荀子以君和民的关系,提出“君道”的治国理念,韩非子以君用其民提出“六反”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治国理念。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
史论形成 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天人观念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
“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多维度认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导读:材料第一层是《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第二层是作者对《辞海》关于百家争鸣解释的认识。
迁移知识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示例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史论深化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微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024·全国甲卷·T24  2024·山东卷·T2
2024·广东卷·T1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2024·安徽卷·T1
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派:2024·北京卷·T1
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
百家争鸣:2024·广西卷·T2
[示例] (2024·广东卷·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价值引领:本题以春秋时期的饮酒器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通过本题,学生可以强化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并体会中国丰富的古代政治文明。
逻辑思维:
1.命题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2024·全国甲卷·T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D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通过“盟主”地位号令各诸侯国,意在攫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尚未瓦解,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宗),诸侯仍然有向周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故A、B、C三项错误。]
2.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024·山东卷·T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A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权衰微,为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期富国强兵,同时变革周礼,加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这实际上是对统治秩序的重新构建,A项符合题意;对周礼民风的重构,是社会风气的调整,针对的是当地民众,即诸侯国治下的百姓,而不是贵族,故排除B项;“德行”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不能够适应兼并争霸的时代需要,战国时期很少有诸侯国选择儒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血缘关系的调整过程,故排除D项。]
3.命题点: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2024·安徽卷·T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排除D项。]
4.命题点:百家争鸣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9前言“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1.《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
A.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
B.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

C [材料大意是桓公五年“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夜间,郑庄公派遣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和他的左右随从”。由此可知,在这次历史事件中,周王战败,忍气吞声,这表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不可调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此时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与“分封制的根基”无关,排除D项。]
教材情境2 教材P11插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
2.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中出土了1 480枚货币,其中既有刀币,也有布币(如图)。由此可知,当时(  )
A.货币流通广泛 
B.青铜铸造技术发达
C.货币形制多样
D.农业经济发展加快

(注:图1为齐国的刀币;图2为燕国的刀币;图3为赵国的布币)
A [由“河北……既有刀币,也有布币”及图片信息可知,当时货币不仅在本国使用,其余地区也有发现,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流通广泛,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铸造技术发达与否,B项错误;材料仅能体现刀币与布币两种形制,“形制多样”的结论无法得出,C项错误;货币发展与工商业联系较大,无法得知农业经济情况,D项错误。]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0历史纵横“华夏认同”: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3.有学者提出,春秋时期,无论是中原诸国还是与戎狄蛮夷杂居的秦、楚、吴、越等国,都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汉字系统、文化典籍和礼乐文明,在实际沟通和文化心理上均不存在明显隔阂。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得到了周边民族的认同。该学者的观点说明当时(  )
A.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B.农耕文明不断扩展
C.区域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A [由“春秋时期,无论是中原诸国还是与戎狄蛮夷……都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汉字系统、文化典籍和礼乐文明……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得到了周边民族的认同”可知,春秋时期“华夏”作为各族共同的文化起源的观念得到了更多认同,这说明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文明”,B项错误;“区域文化差异逐渐消失”说法错误,C项错误;“礼乐制度”仅是材料所强调的“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并非材料主体,D项错误。]
三、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4学习拓展: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屈原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离骚》《天问》是其代表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4.《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植根于礼制传统 B.蕴含着人文精神
C.体现了平等意识 D.彰显出士人风骨

B [根据材料信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人迟暮”“香草美人”可知,《诗经》和“楚辞”都注重表现人的精神和意蕴,蕴含着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是植根于礼制传统,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平等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人风骨的内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5
16
17
18
14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吉林长春一模)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下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左传》 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 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规范统治秩序,《左传》中记载,许国国君卒,以侯的礼制下葬,《吴语》中记载吴王(称王的诸侯)对晋人讲要守住先王的爵位,不敢僭越,说明此时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约束力仍然存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等爵制及等级尊卑礼乐制度仍然具有约束力,没有提及“礼崩乐坏形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的情况,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制维系传统政治秩序,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4·广东惠州一模)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  )
A.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
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依据材料可知,陆浑戎是原居于西北的游牧民族,但在数量众多的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中,出现大量的华夏礼乐文化风格的成套青铜器及礼器等,由此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于华夏文化的尊崇,说明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秩序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D两项;“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了,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郑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非维护分封制度,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江苏南通二模)如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上的铭文规定了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
B.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
C.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D.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颁发……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铭文上的细节规定表明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故选A项;根据材料“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这是对货物运输的规范,未体现货物运输的数量,因此,“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的表现是私商的大量出现,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材料中的金节是战国时期的,因此,“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山东聊城一模)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华夏认同观念是基于周礼、文化发展程度、礼仪等,其中包含了对“文明”和“野蛮”的划分。通过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变化就可以看出他们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即从夷变夏的过程,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列国纷争对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有直接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夷夏关系对立在材料中并不明显,材料揭示的是由夷变为夏,排除C项;儒家思想当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的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广东汕头一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余一人”或“我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僭越了周礼,表明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与君主专制的雏形存在关系,但无法证实其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证实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广东梅州一模)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D项;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齐国稷下学宫中的现象与诸子百家的融合并无直接关系,“得益于”说法错误,排除B项;齐国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河北邯郸一模)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为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唯以权力压制民众”“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认为治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善”治会导致“奸民”,当君主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慎用赏赐来表达对百姓的爱护,百姓会为了赏赐,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奖赏,减轻刑罚,实际上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这一主张不考虑收服民心,体现出重刑罚、威慑民众而轻德治的特点,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由“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一度‘号令中国’”,反映了楚国、越国等蛮夷之国,在争霸过程中,逐渐融入华夏族,由此说明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故选C项;春秋时期,只是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蛮夷之国没有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没有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湖南怀化二模)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一年后,齐桓公倡导穿齐国丝帛,低价倾销囤积的齐帛,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根源
B.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
C.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
D.新经济因素引发社会变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农业经济出现问题,以至于国家出现人口逃离的现象,这是因为其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粮食种植的缘故,说明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C项正确;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围绕工商业的经济战,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铁犁牛耕、封建经济无关,无法得出“社会变动”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湖南娄底模拟)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享乐主义四处蔓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可知,邹衍游历各国,且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反映了其宣扬的五行学说在各国统治阶层中有一定影响力,侧面反映了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因而受到欢迎,故选C项;敬天保民属于儒家思想,邹衍属于阴阳五行家,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在汉代影响逐步扩大,排除B项;集权体制是法家学派宣扬的思想,邹衍并未强调集权体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江苏淮安调研)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 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 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美教化,移风俗”的意思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变得有美德,推动社会风俗的转变,“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论述了风俗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由此可见三者都主张以俗观政,政俗结合,故选D项;题干所述三则史料不仅仅述及了重视风俗,而且还述及了其与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三则史料述及的是风俗,而不是用“道德”来教化百姓,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仅仅是《商君书·算地》中的观点,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考)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
A.建立礼乐社会 B.严格控制臣民
C.讲究师出有名 D.实行军功爵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必兴至王”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如果国家遵从儒家的礼乐教化,国家就会贫弱,可见该思想家反对德治、仁政,主张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反映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可知,即使国家有礼、乐等道德规范,国君就是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削弱以致灭亡,体现了该思想家对礼乐制度的反对,排除A项;师出有名是说出兵作战有正当的理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中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题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广东深圳一模)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
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
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人的意志要服从天子的意志,说明其认可权力集中到天子,表明墨子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除了“尚同”的主张外,还主张兼爱、非攻等,并未背弃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表明墨子主张权力集中,并非“独裁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墨子有关集权的思想是独立产生还是吸收法家思想产生,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儒家 法家 道家
理论 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儒家 法家 道家
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比较。由于题目设问并未限定时间,所以有两种提取论题的角度:一是选择春秋战国时期,从中提取两到三家政治理论来拟定论题,如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也可以选择一家来拟定论题,如法家的政治理论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需要;等等。二是选择中国古代史包含春秋战国时期在内的更长时间段提取论题,可选择儒法道三家来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定论题,如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融合对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可选择某一家思想,可以拟定的论题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论题进行阐述,要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准确。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阐述的正确性,并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8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2分)
(评分说明:“示例”只供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山东淄博三模)《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问宗子(嫡长子)之收(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可知,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根据材料“问宗子(嫡长子)之收(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可知,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根据材料“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可知,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可知,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根据材料“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可知,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根据材料“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可知,井田制逐渐瓦解。第(2)问,根据材料中社会调查提纲内容可知,该提纲涉及内容广泛,有助于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齐国进行社会调查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8分)
(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6分)
谢 谢 !课时数智作业(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吉林长春一模)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下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
《左传》 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 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2024·广东惠州一模)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  )
A.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
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
3.(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了,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4.(2024·江苏南通二模)如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上的铭文规定了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
B.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
C.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D.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
5.(2024·山东聊城一模)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6.(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的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7.(2024·广东汕头一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8.(2024·广东梅州一模)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9.(2024·河北邯郸一模)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10.(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11.(2024·湖南怀化二模)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一年后,齐桓公倡导穿齐国丝帛,低价倾销囤积的齐帛,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根源
B.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
C.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
D.新经济因素引发社会变动
12.(2024·湖南娄底模拟)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13.(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14.(2024·江苏淮安调研)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 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 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15.(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考)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礼乐社会 B.严格控制臣民
C.讲究师出有名 D.实行军功爵制
16.(2024·广东深圳一模)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
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
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 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24·山东淄博三模)《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收(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6分)
课时数智作业(二)
1.A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规范统治秩序,《左传》中记载,许国国君卒,以侯的礼制下葬,《吴语》中记载吴王(称王的诸侯)对晋人讲要守住先王的爵位,不敢僭越,说明此时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约束力仍然存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等爵制及等级尊卑礼乐制度仍然具有约束力,没有提及“礼崩乐坏形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的情况,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制维系传统政治秩序,排除D项。]
2.C [依据材料可知,陆浑戎是原居于西北的游牧民族,但在数量众多的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中,出现大量的华夏礼乐文化风格的成套青铜器及礼器等,由此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于华夏文化的尊崇,说明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秩序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D两项;“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郑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非维护分封制度,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颁发……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铭文上的细节规定表明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故选A项;根据材料“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这是对货物运输的规范,未体现货物运输的数量,因此,“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的表现是私商的大量出现,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材料中的金节是战国时期的,因此,“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 [华夏认同观念是基于周礼、文化发展程度、礼仪等,其中包含了对“文明”和“野蛮”的划分。通过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变化就可以看出他们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即从夷变夏的过程,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列国纷争对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有直接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夷夏关系对立在材料中并不明显,材料揭示的是由夷变为夏,排除C项;儒家思想当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
7.C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余一人”或“我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僭越了周礼,表明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与君主专制的雏形存在关系,但无法证实其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证实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
8.D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D项;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齐国稷下学宫中的现象与诸子百家的融合并无直接关系,“得益于”说法错误,排除B项;齐国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
9.A [根据材料“为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唯以权力压制民众”“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认为治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善”治会导致“奸民”,当君主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慎用赏赐来表达对百姓的爱护,百姓会为了赏赐,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奖赏,减轻刑罚,实际上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这一主张不考虑收服民心,体现出重刑罚、威慑民众而轻德治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耕”,没有涉及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要用强权来“弱民”,没有提及秦国的国力,排除D项。]
10.C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由“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一度‘号令中国’”,反映了楚国、越国等蛮夷之国,在争霸过程中,逐渐融入华夏族,由此说明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故选C项;春秋时期,只是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蛮夷之国没有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没有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农业经济出现问题,以至于国家出现人口逃离的现象,这是因为其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粮食种植的缘故,说明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C项正确;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围绕工商业的经济战,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铁犁牛耕、封建经济无关,无法得出“社会变动”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享乐主义四处蔓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可知,邹衍游历各国,且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反映了其宣扬的五行学说在各国统治阶层中有一定影响力,侧面反映了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因而受到欢迎,故选C项;敬天保民属于儒家思想,邹衍属于阴阳五行家,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在汉代影响逐步扩大,排除B项;集权体制是法家学派宣扬的思想,邹衍并未强调集权体制,排除D项。]
14.D [“美教化,移风俗”的意思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变得有美德,推动社会风俗的转变,“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论述了风俗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由此可见三者都主张以俗观政,政俗结合,故选D项;题干所述三则史料不仅仅述及了重视风俗,而且还述及了其与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三则史料述及的是风俗,而不是用“道德”来教化百姓,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仅仅是《商君书·算地》中的观点,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必兴至王”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如果国家遵从儒家的礼乐教化,国家就会贫弱,可见该思想家反对德治、仁政,主张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反映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可知,即使国家有礼、乐等道德规范,国君就是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削弱以致灭亡,体现了该思想家对礼乐制度的反对,排除A项;师出有名是说出兵作战有正当的理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中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题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人的意志要服从天子的意志,说明其认可权力集中到天子,表明墨子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除了“尚同”的主张外,还主张兼爱、非攻等,并未背弃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表明墨子主张权力集中,并非“独裁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墨子有关集权的思想是独立产生还是吸收法家思想产生,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排除C项。]
17.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8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2分)
(评分说明:“示例”只供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18.(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8分)
(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6分)
6/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