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宋元时期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5 柳州三模)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官员邢吴答:“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当时国子监所刻书籍,不仅“定价出售”,还“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学繁荣B.国子监垄断了书籍市场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活字印刷术已广泛使用2.(2025 安徽一模)宋元时期,徽州人已将本土茶、木等物产运至浙江、江西一带销售。徽州文人方回描述:“厥土最宜杉,弥岭亘冈麓。种杉二十年,儿女婚嫁足。杉杪以樊圃,杉皮以覆屋……联筏下浙河,善价不轻骛。又有茗莽利,商贩给南北。”材料反映了当时(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3.(2025 德阳模拟)两宋时期,朝廷多次诏令严禁民间书坊私自刊印本朝会要、国史实录和臣僚文集,违者施以重典。然而,民间书坊却屡屡无视禁令,乐此不疲地孜孜于违禁图书的编选出版。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社会治理的失序C.商品经济的兴盛 D.崇文国策的改变4.(2025 贵州模拟)宋代有30多种关于花卉培育的著作,如《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菊谱都颇负盛名。这些著作对种花、接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都有具体精到的记述。当时的花卉种植、新品种培育、栽培管理都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可反映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固化C.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D.政府推动农业技术发展5.(2025 大连模拟)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外,商贾所聚,国族往来,百货充溢,舟车辐耧,为天下第一都会。”下列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九衢车马如潮涌,漕舸连云接帝州B.钱塘自古繁华地,十里珠帘映画桥C.九重宫阙参差见,四海衣冠拜冕旒D.番舶遥通异域货,潮平海阔竞千帆6.(2025 梅州模拟)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以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A.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B.全国文化重心南移至岭南C.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D.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7.(2025 温州二模)2021年,世界速产大今法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宋元泉州城市平面布局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宋元泉州城的经济职能突出②坊市分区的传统格局被打破③外贸税成为政府的首要财源④多元文化汇聚并存和谐共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5 西安二模)宋代法律规定,对发生在民间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纠纷,每年十月一日后至次年正月三十日前把诉状递交官府,三月三十日前官府必须审理裁定完毕,其余时间官府不能受理。这一规定( )A.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反映出以农为本的立法理念C.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D.折射出司法效率低下的现实9.(2025 武汉二模)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线不断变迁。如图所示的农牧交错带,大致由雁门关经今寄岚、河曲,西渡黄河至无定河谷地,循横山、陇山一线,沿青藏高原的东缘南下。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百姓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南北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C.农耕区域扩大影响生态环境D.农牧交错带与边防关系紧密10.(2025 青海模拟)宋元时期,“平话”崛起,所谓“平话”就是现在所说的讲史话本,只说不唱。宋元讲史话本的代表作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如图)等。宋元“平话”的崛起( )A.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B.表明文学中反专制倾向出现C.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增强D.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11.(2025 甘肃三模)下表为《文献通考 国用一》记载的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经户部尚书唐恪核实的各路上供数额。(主要是铜钱、纺织品和丝棉这三项,所以数字是以贯、匹、两三种单位的数量合计而得。)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北方诸路 南方诸路京东1772124 两浙4435788 湖北427277 潼川52120河北175464 江东3920421 湖南423229 成都45725陕西150790 江西1276098 广东180030 利州32518京西96351 淮南1111643 夔州120389福建722467 广西91980合计:2194729 合计:12839685A.南方财供超越了北方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C.社会安定战乱较少 D.经济重心南移所致12.(2024 莲湖区校级模拟)如下图是宋代岭南人口密度与主要越岭道路图。据此可知,宋代岭南地区(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C.族群认同意识强化 D.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13.(2024 盐城一模)如图是南宋淳祐九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14.(2024 温州模拟)北宋学者沈括在研读唐诗时注意到,唐朝有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但在他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 )A.唐诗的描述存在过度的文学虚构B.宋人的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C.研读唐诗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基础D.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平衡15.(2024 岳麓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16.(2024 金坛区校级模拟)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 )A.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B.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C.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D.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17.(2024 新疆模拟)如表为宋代部分路的地理面积及人口密度统计表(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密度单位:户/平方公里)路 地理面积 1083年人口密度 1166年人口密度 1223年人口密度两浙路 122622 14.9 17.9 18.1江南西路 131689 10.4 14.6 17.2福建路 127326 7.8 11.2 12.1荆湖南路 128222 6.3 7.6 9.8成都府路 54818 14.1 19.1 20.8广南西路 238146 1.0 2.1 2.2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B.政治中心转移至南方C.人多地少矛盾日趋突出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18.(2024 乐山三模)元朝宁波港出口朝鲜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织品、书籍等,进口商品有松子、榛子、铜、漆、新罗参、高丽松花、香红等;出口日本的商品主要是铜钱、香药、经卷、书籍、文具、唐画、瓷器等,进口的物品主要有金、银、檀板、硫磺、乌木等。这得益于( )A.元朝经济文化优势明显B.东南沿海成为外贸重心C.朝贡贸易体系日益完善D.政府逐渐放松重农抑商19.(2024 天心区校级二模)1283年,元代海上漕运航道开通,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海运岁运粮数一般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A.反映出我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C.说明南北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D.推动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20.(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宋代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实行“文武分途”,“其迁次任使,皆不相参涉”。范仲淹曾再三上表宋仁宗,拒绝将自己的官衔从文官转为武官。此现象反映了( )A.国家权力分配不均 B.选官制度不断完善C.冗官问题渐趋严重 D.理学思想影响扩大21.(2025 江西模拟)耶律阿保机在征战和立国时注重任用汉人儒十,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于左右;西夏李乾顺亲政后,“﹣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始建“蕃学”与“汉学”时,二者并重,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A.有利于推动辽夏民族社会的进步B.旨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22.(2025 佛山模拟)元朝统治者在撰修宋、辽、金三史时,关于以哪个政权为正统分歧较大。后元朝官方决定“三史并修,各与正统”,才有《宋史》《辽史》《金史》的问世。这( )A.弥合了民族之间的隔闺B.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C.反映了元代学术的争鸣D.折射了元朝政权内部的矛盾二.材料题(共3小题)23.(2025 盐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中国坐具转型的关键时期。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北宋前期,宋人高型坐具仅流行于上层阶级及寺院中,且多出现于非正式场合。北宋中后期,宋人起居方式处于“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此时椅、机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渐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南宋时期,高型坐具体现的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经成型。宋代坐具包括桌、凳、凉床、交椅等,选材于木、竹、藤等,皇室贵族更常用线脚装饰、雕刻及纹饰、泵漆与嵌螺知工艺,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市井长凳光滑清洁。另外宋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试图通过椅、机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礼、嘉礼、宾礼、凶礼中构建新的礼仪空间,从而使宋代的礼仪体系得以继承和发展。——摘编自李旺《坐具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1)据材料概括宋代坐具转型的表现及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坐具发生转型的原因。24.(2024 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除祖先崇拜、佛道崇拜之外,还信仰多种自然神灵,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表现出若干新的时代特征。……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儒家的尊祖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代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社神崇拜相等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巫术仍然十分流行,施展于相宅和卜葬的风水术也风靡社会。——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概括宋元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变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文化信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25.(2024 青羊区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思巴(1235—1280),生于吐蕃贵族之家,跟从伯父高僧萨班学习,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吐蕃引起震动。1244年,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至元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吐蕃十三万户指定为其供养地。十一年,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著作。——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八思巴的历史功绩。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宋元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5 柳州三模)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官员邢吴答:“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当时国子监所刻书籍,不仅“定价出售”,还“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学繁荣B.国子监垄断了书籍市场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活字印刷术已广泛使用【分析】本题考查宋元科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元科技。【解答】据题干“国子监所刻书籍……定价出售……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书籍刊刻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使书籍数量激增(“今十余万”),且能低价流通,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书籍刊刻与传播,未体现商业与文学繁荣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允许士人自印说明国子监未垄断市场,排除B项;活字印刷术虽在北宋发明,但雕版仍是主流,并且材料未明确涉及活字技术,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科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5 安徽一模)宋元时期,徽州人已将本土茶、木等物产运至浙江、江西一带销售。徽州文人方回描述:“厥土最宜杉,弥岭亘冈麓。种杉二十年,儿女婚嫁足。杉杪以樊圃,杉皮以覆屋……联筏下浙河,善价不轻骛。又有茗莽利,商贩给南北。”材料反映了当时(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善价不轻鬻”“商贩给南北”,徽州人将本土特产茶和木材等农产品销往外地市场以赚取利润,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发生质变,排除A;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兴盛,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025 德阳模拟)两宋时期,朝廷多次诏令严禁民间书坊私自刊印本朝会要、国史实录和臣僚文集,违者施以重典。然而,民间书坊却屡屡无视禁令,乐此不疲地孜孜于违禁图书的编选出版。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社会治理的失序C.商品经济的兴盛 D.崇文国策的改变【分析】本题考查宋元科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元科技。【解答】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严禁民间书坊私自刊印本朝会要、国史实录和臣僚文集等,但受到利益的驱使,民间却无视禁令,乐此不疲地出版,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而非印刷技术进步,排除A项;图书印刷仅仅是社会治理的部分内容,仅根据图书印刷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社会治理失序,排除B项;两宋时期,崇文抑武的国策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科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5 贵州模拟)宋代有30多种关于花卉培育的著作,如《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菊谱都颇负盛名。这些著作对种花、接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都有具体精到的记述。当时的花卉种植、新品种培育、栽培管理都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可反映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固化C.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D.政府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宋代有30多种关于花卉培育的著作,如《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菊谱》都颇负盛名”可知宋代出现了多部关于花卉培育的著作,这些著作中记载了花卉培育的技术和经验,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C项正确;出现花卉培育的著作不代表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项;花卉种植的繁盛就是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突破,因此不能说“固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2025 大连模拟)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外,商贾所聚,国族往来,百货充溢,舟车辐耧,为天下第一都会。”下列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九衢车马如潮涌,漕舸连云接帝州B.钱塘自古繁华地,十里珠帘映画桥C.九重宫阙参差见,四海衣冠拜冕旒D.番舶遥通异域货,潮平海阔竞千帆【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大都城内外,商贾所聚,国族往来,百货充溢,舟车辐耧,为天下第一都会。”可知,《析津志》提到大都(今北京)作为商业中心,商贾云集,货物充足,车船往来频繁,被称为天下第一都会,反映出元代大都的繁华景象,尤其是商业繁荣和交通繁忙。“九衢车马如潮涌,漕舸连云接帝州”此句生动展现了大都城内外水陆交通的繁忙与商业的兴盛,可与材料描述互证,故A项正确;“钱塘自古繁华地,十里珠帘映画桥”描述的是杭州(钱塘)的江南水乡景致,与大都无关,故B项错误;“九重宫阙参差见,四海衣冠拜冕旒”强调政治中心与朝贡体系,虽符合大都的政治地位,但未体现商业与交通的繁荣主题,故C项错误;“番舶遥通异域货,潮平海阔竞千帆”反映海外贸易,但元大都主要依赖内陆运河而非海运,且文献未提及其作为海港的职能,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2025 梅州模拟)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以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A.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B.全国文化重心南移至岭南C.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D.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被贬到岭南地区的官员本身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贬到岭南,自然会把先进文化带到领南地区,有助于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岭南地区民众对中州汉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结合所学,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依然在江南地区,排除B项;结合材料可知,被贬到岭南的官员成为岭南地区移风易俗的推行者,但无法得出他们是否担负移风易俗的政治职责,C项错误;“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的说法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5 温州二模)2021年,世界速产大今法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宋元泉州城市平面布局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宋元泉州城的经济职能突出②坊市分区的传统格局被打破③外贸税成为政府的首要财源④多元文化汇聚并存和谐共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朝商业和城市,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从宋元泉州城市平面布局示意图可以看出,有众多与商业贸易相关的区域,如码头、市场、商业街等,这表明宋元泉州城的经济职能突出,①正确;图中并没有明显体现出严格的坊市分区界限,市场沿着街道进行分布,这说明坊市分区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和繁荣,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泉州有清真寺、释迦寺等多种宗教寺庙,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吸引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而多种宗教寺庙并存的布局,体系多元文化汇聚并存且和谐共处,④正确,B项正确;仅从这一城市平面布局示意图中,我们无法获取有关外贸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信息,不能得出外贸税成为政府首要财源的结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5 西安二模)宋代法律规定,对发生在民间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纠纷,每年十月一日后至次年正月三十日前把诉状递交官府,三月三十日前官府必须审理裁定完毕,其余时间官府不能受理。这一规定( )A.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反映出以农为本的立法理念C.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D.折射出司法效率低下的现实【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法律规定民事纠纷的受理和审理时间集中在农闲季节(十月至次年正月),农忙时期(二月至九月)则暂停受理。这种安排直接避免因诉讼耽误耕作、收割等农事活动,这是以农为本的治理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B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该规定涉及民事纠纷的时效管理,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时效与农业的协调,据此并不能得出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排除C项;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农民能专注农业生产,减少诉讼对劳动力的占用,维护国家经济基础,并不能得出司法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5 武汉二模)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线不断变迁。如图所示的农牧交错带,大致由雁门关经今寄岚、河曲,西渡黄河至无定河谷地,循横山、陇山一线,沿青藏高原的东缘南下。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百姓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南北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C.农耕区域扩大影响生态环境D.农牧交错带与边防关系紧密【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仅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线变迁,无法直接得出百姓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通常需要涉及到农产品种类、畜牧业产品供应以及社会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内容,所以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线变迁展开,没有关于南北区域经济差距的比较内容,南北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需要从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而材料中未提及,故B选项错误;虽然提到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农耕区域扩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所以C选项错误;北宋时期,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大致的范围如材料所述,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这些区域处于边境地带,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与边防区域存在重合,其界线变迁很可能与边防局势、军事活动等有关,所以可以推断出农牧交错带与边防关系紧密,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5 青海模拟)宋元时期,“平话”崛起,所谓“平话”就是现在所说的讲史话本,只说不唱。宋元讲史话本的代表作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如图)等。宋元“平话”的崛起( )A.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B.表明文学中反专制倾向出现C.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增强D.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文学艺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章回体小说的定型是在明代,并不是宋元“平话”开创的,A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宋元“平话”内容中有反专制倾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没有足够信息表明其存在反专制倾向,B错误;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平话”这种通俗易懂、只说不唱的讲史话本,适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它的崛起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的增强,C正确;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而不是宋元“平话”,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5 甘肃三模)下表为《文献通考 国用一》记载的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经户部尚书唐恪核实的各路上供数额。(主要是铜钱、纺织品和丝棉这三项,所以数字是以贯、匹、两三种单位的数量合计而得。)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北方诸路 南方诸路京东1772124 两浙4435788 湖北427277 潼川52120河北175464 江东3920421 湖南423229 成都45725陕西150790 江西1276098 广东180030 利州32518京西96351 淮南1111643 夔州120389福建722467 广西91980合计:2194729 合计:12839685A.南方财供超越了北方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C.社会安定战乱较少 D.经济重心南移所致【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题干显示上供数额的总数南方明显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经济重心南移提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不能明确体现,排除;北宋时期,时局并不太平,故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2.(2024 莲湖区校级模拟)如下图是宋代岭南人口密度与主要越岭道路图。据此可知,宋代岭南地区(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C.族群认同意识强化 D.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根据材料,宋代岭南的人口密度逐渐加大,大量的内地人口不断南迁,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与内地人员和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口的南迁,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该说法中的“开始”有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族群认同意识强化,只是强调人口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3.(2024 盐城一模)如图是南宋淳祐九年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页,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这折射出,当时( )A.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时期B.活字印刷术已普遍使用C.出版业的竞争较为激烈D.政府加强商业活动规范【分析】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左侧有‘晦明轩记’钟式牌记和‘平阳府张宅印’琴式牌记”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刊刻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目录中标记着“牌记”(相当于现代图书的版权页),起到了避免盗用图书“覆板”的作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商业出版业竞争比较激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医药学的相关信息,其次中医药学进入总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刻本属于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于图书出版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 温州模拟)北宋学者沈括在研读唐诗时注意到,唐朝有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但在他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 )A.唐诗的描述存在过度的文学虚构B.宋人的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C.研读唐诗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基础D.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平衡【分析】本题考查了宋金元社会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唐朝有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认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B项正确;唐诗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存在过度的文学虚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研读唐诗与宋代科技成就的基础无必然联系,且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经济发展的状况,未涉及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征,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4 岳麓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维持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得知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需要,而非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2024 金坛区校级模拟)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 )A.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B.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C.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D.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分析】本题侧重于考宋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解答】A.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说法错误,排除;B.宋朝并非大一统,排除;C.题干描述了宋代和元代时期人们在水上架田种植的现象,这表明当时人们利用水域资源,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拓展生存空间,正确;D.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宋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7.(2024 新疆模拟)如表为宋代部分路的地理面积及人口密度统计表(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密度单位:户/平方公里)路 地理面积 1083年人口密度 1166年人口密度 1223年人口密度两浙路 122622 14.9 17.9 18.1江南西路 131689 10.4 14.6 17.2福建路 127326 7.8 11.2 12.1荆湖南路 128222 6.3 7.6 9.8成都府路 54818 14.1 19.1 20.8广南西路 238146 1.0 2.1 2.2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B.政治中心转移至南方C.人多地少矛盾日趋突出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涉及的这些地理位置多位于南方地区。从1083年到1223年,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大,说明南方的人口数目增多,这是南方进一步被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经济格局变化的表现,A项正确;人口密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政治中心移至南方,排除B项;人口密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出现人地矛盾,排除C项;人口密度的变化与商品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8.(2024 乐山三模)元朝宁波港出口朝鲜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织品、书籍等,进口商品有松子、榛子、铜、漆、新罗参、高丽松花、香红等;出口日本的商品主要是铜钱、香药、经卷、书籍、文具、唐画、瓷器等,进口的物品主要有金、银、檀板、硫磺、乌木等。这得益于( )A.元朝经济文化优势明显B.东南沿海成为外贸重心C.朝贡贸易体系日益完善D.政府逐渐放松重农抑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向日本和朝鲜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和文化产品,体现了元朝经济文化优势明显,A项正确;元朝对外贸易状况得益于元朝经济文化优势明显,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元朝对外贸易状况得益于元朝经济文化优势明显,未涉及朝贡贸易体系状况,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政府逐渐放松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9.(2024 天心区校级二模)1283年,元代海上漕运航道开通,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海运岁运粮数一般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A.反映出我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C.说明南北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D.推动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通过海上漕运航道持续向北方地区运送大批粮食,这有利于保障北方地区的粮食安全,促进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我国与其他国家航海技术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南北之间经济发展进行对比,体现不出南北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排除C项;元代海上漕运的发展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推动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0.(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宋代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实行“文武分途”,“其迁次任使,皆不相参涉”。范仲淹曾再三上表宋仁宗,拒绝将自己的官衔从文官转为武官。此现象反映了( )A.国家权力分配不均 B.选官制度不断完善C.冗官问题渐趋严重 D.理学思想影响扩大【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宋代“文武分途”,范仲淹拒绝转武官,反映出当时文官和武官权力、地位等存在差异,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地位较高,呈现国家权力分配不均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官方式的论述,不能体现选官制度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朝机构设置上存在多余官吏的问题,不能得出冗官问题是否严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思想影响,涉及是官员更倾向文官官衔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2025 江西模拟)耶律阿保机在征战和立国时注重任用汉人儒十,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于左右;西夏李乾顺亲政后,“﹣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始建“蕃学”与“汉学”时,二者并重,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A.有利于推动辽夏民族社会的进步B.旨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辽的统治,解答本题根据“注重任用汉人儒王,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于左右”“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注重任用汉人儒王,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于左右”“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蕃学”与“汉学”并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和西夏的统治者的这些举措让汉学和儒家文化植入辽和西夏国家的治国理政、教育和人才培养选拔中,这有利于促进辽夏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不是他们的根本自的,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有少数民族政治家选拔一些汉族有政治才干的人进行任用,但是不能说这就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体是少数民族政权,而非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辽的统治,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2.(2025 佛山模拟)元朝统治者在撰修宋、辽、金三史时,关于以哪个政权为正统分歧较大。后元朝官方决定“三史并修,各与正统”,才有《宋史》《辽史》《金史》的问世。这( )A.弥合了民族之间的隔闺B.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C.反映了元代学术的争鸣D.折射了元朝政权内部的矛盾【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解题关键信息是“三史并修,各与正统”。【解答】A.材料只涉及修史,不涉及民族隔阂,排除;B.根据“三史并修,各与正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认同,正确;C.材料不涉及学术争鸣问题,排除;D.材料仅涉及对政权合法性的争论,不涉及元朝内部的政权矛盾,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统一和民族关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材料题(共3小题)23.(2025 盐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是中国坐具转型的关键时期。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北宋前期,宋人高型坐具仅流行于上层阶级及寺院中,且多出现于非正式场合。北宋中后期,宋人起居方式处于“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此时椅、机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渐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南宋时期,高型坐具体现的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经成型。宋代坐具包括桌、凳、凉床、交椅等,选材于木、竹、藤等,皇室贵族更常用线脚装饰、雕刻及纹饰、泵漆与嵌螺知工艺,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市井长凳光滑清洁。另外宋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试图通过椅、机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礼、嘉礼、宾礼、凶礼中构建新的礼仪空间,从而使宋代的礼仪体系得以继承和发展。——摘编自李旺《坐具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1)据材料概括宋代坐具转型的表现及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坐具发生转型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宋金元社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根据材料“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此时椅、机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渐向市井生活中普及”“皇室贵族更常用线脚装饰、雕刻及纹饰、泵漆与嵌螺知工艺,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可概括出表现:坐具类型多样化;高型坐具的普及;坐具的装饰更加精致美观。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宋代礼仪体系的传承与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理学的发展;攒漆工艺等的进步;文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统治阶层对礼仪规范的重视等角度分析。故答案为:(1)表现:坐具类型多样化;高型坐具的普及;坐具的装饰更加精致美观。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促进了宋代礼仪体系的传承与发展。(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理学的发展;攒漆工艺等的进步;文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统治阶层对礼仪规范的重视等。【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4.(2024 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除祖先崇拜、佛道崇拜之外,还信仰多种自然神灵,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表现出若干新的时代特征。……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儒家的尊祖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代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社神崇拜相等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巫术仍然十分流行,施展于相宅和卜葬的风水术也风靡社会。——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概括宋元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变化。(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文化信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文学艺术、宋明理学。第一问要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宋元文学艺术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可得,信奉传统的儒道佛;根据材料“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可得,增加对关羽、城隍、妈祖的崇拜;根据材料“巫术仍然十分流行”并结合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可知,除宗教信仰,还流行巫术;根据材料中崇拜关羽、信奉妈祖等信息可知,普遍信奉的宗教与神祇,神灵崇拜呈现地区特点。(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收到挑战,北宋中期起,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据此可得佛教、道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人们崇拜关羽的原因主要是因其被视为忠诚与义气的象征,据此可得理学的兴起;根据所学可知,人们崇拜城隍与守护城市的需要有关,据此可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东南沿海地区信仰妈祖是希望祈求出海航行者得到神祇保佑,据此可得海上贸易的繁荣;巫术的流行与相宅有关,也侧面反映了土地买卖、迁居住所的频繁,同时结合所学可得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对后世影响等角度思考,可以得出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中华文化发展等影响。故答案为:(1)变化:由信奉传统的儒道佛到增加对关羽、城隍、妈祖的崇拜;由宗教信仰到还流行巫术;由普遍信奉的宗教与神祇到神灵崇拜呈现地区特点。(任答2点)(2)原因:佛教、道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理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海上贸易的繁荣;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任答5点)影响: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文学艺术、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2024 青羊区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思巴(1235—1280),生于吐蕃贵族之家,跟从伯父高僧萨班学习,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吐蕃引起震动。1244年,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至元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吐蕃十三万户指定为其供养地。十一年,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著作。——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八思巴的历史功绩。【分析】本题考查八思巴。第一问要结合八思巴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八思巴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据材料“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可知,参加凉州会盟,代表吐蕃归顺蒙古;据材料“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可知,精通佛教经典;僧俗身份高贵;据材料“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可知,忽必烈对宗教与民族关系的重视。(2)据材料“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可知,加强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统领天下释教”及所学知识可知,领导全国释教,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据材料“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可知,创制八思巴字,加强蒙、藏、汉等民族的团结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据材料“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可知,减少战争对南方地区的破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故答案为:(1)原因:参加凉州会盟,代表吐蕃归顺蒙古;精通佛教经典;僧俗身份高贵;忽必烈对宗教与民族关系的重视。(2)历史功绩:加强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领导全国释教,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制八思巴字,加强蒙、藏、汉等民族的团结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减少战争对南方地区的破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点评】本题考查八思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