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5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5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隋唐时期(581—907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 (1)政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经济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思想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也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三教并行,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科技、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5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与西晋
国号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注
魏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被__________取代
蜀 221—263年 __________ 成都 为曹魏所灭
吴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为__________所灭
西晋 266—316年 司马炎 洛阳 __________年,完成统一;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东晋与南朝
政权 更替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__________(今南京)建立 与三国时的吴国,统称六朝
南朝 宋(420年,__________建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江南 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__________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实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影响 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统一趋势 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__________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简介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与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的合称
特点 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______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__________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淝水 之战 背景 4世纪下半叶,__________统一北方,进攻东晋
后果 前秦政权崩溃
(2)北朝
简介 4世纪末到6世纪末,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_____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
政权更迭 4世纪末北魏建立,_________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______,灭掉__________,完成统一
北魏孝 文帝 改革 时间 __________世纪后期
措施 迁都__________;易服饰;说__________;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__________通婚
意义 顺应了北方__________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和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兴 建立 与统一 __________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__________。__________年,隋灭__________,完成统一
隋的 建设 广设__________;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对巩固__________、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__________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亡 原因 大兴土木,征伐__________。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起兵
时间 __________年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建立与统一 618年,李渊在__________称帝;随后统一全国
前期的统治 “贞观 之治” 原因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_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表现 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武则天的统治 __________持续发展
“开元 盛世” 原因 __________选贤任能,改革__________,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表现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2)民族交融
民族 概况 结果 意义
与突厥 东突厥 ①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__________ ②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 ①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____” ②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__________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突厥 ①__________联合__________灭西突厥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
与回纥 ①唐高宗时援助唐军灭西突厥 ②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__ 后来回纥改名为__________。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西迁的回鹘人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与吐蕃 ①唐太宗时,__________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②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①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后,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与靺鞨 __________统治时期,封粟末部首领__________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 之乱 背景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国家出现__________的局面
经过 __________—763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最终被平定
影响 __________被削弱;边防空虚,边境告急;唐朝由盛转衰;形成__________局面
黄巢 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__________和朋党之争加剧
爆发 875年
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降唐的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五代 十国 政权 更替 ①五代:907年起,黄河流域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___五个王朝 ②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的__________、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在山西建立的__________政权的合称
后周世 宗改革 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__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五胡内迁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在西晋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淝水之战
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1.观察教材P29插图“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思考:这个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阅读教材P30“历史纵横”,思考: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国至西晋的政权演变
南北朝的更替
士族
 义仓
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灾救荒起到一定的作用。
“天可汗”
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当时天下的共主。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釆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朋党之争
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3.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4.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唐朝曲辕犁”,思考:曲辕犁反映了什么?
                                    
                                    
                                    5.阅读教材P37插图“唐蕃会盟碑”及文字说明,思考:会盟碑有何史料价值?
                                    
                                    
                                    6.阅读教材P36插图“《职贡图》”及文字说明,思考:这幅图有何历史价值?
                                    
                                    
                                    7.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其中“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可以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唐朝的兴衰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登峰造极时代,它以空前强盛的庄园经济为基础,与皇权政治相抗衡。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独特局面更加畸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许多民族迁徙和交融的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主要是长江以南)经济却有突出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材料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魏晋时期士族政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发展,渐成割据
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魏晋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北来的民众大多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等。……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④政府政策: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材料 历史学家阎步克认为: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迁移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魏、蜀、吴)、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东晋南朝时期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隋唐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繁荣发达、富庶强大的国家。隋唐王朝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为基本思想,以“怀柔、羁縻”为主要特点,建立了以羁縻府州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隋唐的盛世局面
材料 贞观九年(635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君,舟也;民,水也。水所可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迁移知识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盛世局面的一般特征。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大肆挥霍,大兴土木,消耗国力。
唐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迁移知识 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管辖。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②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
③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
(2)影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④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
唐末的藩镇割据
材料 藩镇中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
迁移知识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思考] 你是否赞同材料中对藩镇割据的认识?为什么?
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
(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物。
①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出自唐政府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②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出自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
③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为了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
(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3)藩镇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等。
考情微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6
十六国与北方的民族交融 2024·广东卷·T2    2024·江西卷·T3
魏晋南北朝与门阀士族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3 2024·湖南卷·T3
隋朝灭亡与唐朝统一:2024·海南卷·T3
安史之乱:2024·重庆卷·T3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2024·福建卷·T3    2024·湖北卷·T3
[示例] (2024·广东卷·T2)如表为《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班赏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由此可知(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价值引领:本题以北魏部分皇帝的赏赐为学习情境,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学生通过对赏赐的分析,能体会到古代的民族交融是个漫长的过程,提升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逻辑思维: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1.命题点:魏晋南北朝与门阀士族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2.命题点:十六国与北方的民族交融
(2024·江西卷·T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3.命题点:隋朝灭亡与唐朝统一
(2024·海南卷·T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4.命题点:唐朝后期的藩镇
(2024·湖北卷·T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30“历史纵横”:“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1.下面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32:“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2.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三、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31—32:“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孝文帝迁都洛阳四十年左右,北魏灭亡。南宋叶适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教材情境2 教材P38:“907年,朱温废唐称帝。”
4.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
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
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学什么】 自主诊断
知识点一 1.西晋 刘备 西晋 280 2.建康 刘裕 劳动力 陈朝 3.(1)成汉 中原 汉族 前秦 (2)北魏 439 北周 陈朝 5 洛阳 汉语 高门士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隋唐盛世
知识点二 1.581 长安 589 陈 仓库 统一 城市 高丽 618 2.(1)长安 轻徭薄赋 社会经济 唐玄宗 吏治 (2)可汗 唐高宗 回纥 北庭都护府 天可汗 怀仁可汗 回鹘 文成公主 唐玄宗 大祚荣 边疆地区 3.外重内轻 755 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后周 吴越 北汉 北宋
第5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学什么
深挖教材
1.提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趋势。
2.提示:现象: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问题:东晋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
3.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4.提示:反映了唐朝时期农业技术的先进,进而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5.提示: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提示:它为研究唐朝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及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7.提示: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研什么
共研主题1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阐述了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提示:主要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影响:士族把持政权,生活奢侈,政治腐败。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材料反映了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提示: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历史探究
导读:材料以“常态”和“变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迁移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提示:观点:魏晋南北朝在动荡中渐趋统一。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也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的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动荡的时局促使大量北民南迁,从而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社会生产得以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各民族间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因此,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局中,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一之势渐趋明显。
共研主题2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导读:材料从隋炀帝的暴政和唐太宗励精图治两个方面指出了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迁移知识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提示:(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仁政;重视百姓的力量,轻徭薄赋;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君主勤于政事,重用人才,维护唐朝统治。
(2)特征: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团结。
分析历史问题
导读:材料阐述了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和都护府制度。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交融,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巩固了国家统一。
迁移知识 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管辖。
提示:特点:吸取前朝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历史探究
导读:材料中分析了唐末不同地区的藩镇。
迁移知识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提示:赞同。一方面,藩镇割据使国家分裂动荡,给人们带来灾难。另一方面,藩镇又维护了唐朝的存在,政治上接受朝廷管辖,上交赋税,维护地方和边疆安全;军事上非常注重军队训练,使得大部分唐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经济上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但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贡赋。
练什么
深研高考 C
真题体验
1.A 2.D 3.D 4.A
再研教材
1.C 2.C 3.B 4.B
10/19(共13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隋唐时期(581—907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
(1)政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思想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也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三教并行,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科技、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与西晋
国号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注
魏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被____取代
蜀 221—263年 ____ 成都 为曹魏所灭
吴 229—280年 孙权 建业 为____所灭
西晋 266—316年 司马炎 洛阳 ____年,完成统一;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
刘备
西晋
280
2.东晋与南朝
政权 更替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____(今南京)建立 与三国时的吴国,统称六朝
南朝 宋(420年,____建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建康
刘裕
江南 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______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实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影响 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统一趋势 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____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劳动力
陈朝
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简介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与西南地区的____的合称
特点 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____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淝水 之战 背景 4世纪下半叶,____统一北方,进攻东晋
后果 前秦政权崩溃
成汉
中原
汉族
前秦
(2)北朝
简介 4世纪末到6世纪末,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
政权更迭 4世纪末北魏建立,___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灭掉____,完成统一
北魏
439
北周
陈朝
北魏孝 文帝 改革 时间 __世纪后期
措施 迁都____;易服饰;说____;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________通婚
意义 顺应了北方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和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5
洛阳
汉语
高门士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隋唐盛世
知识点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兴 建立 与统一 ____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____。______年,隋灭__,完成统一
隋的 建设 广设____;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对巩固____、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____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亡 原因 大兴土木,征伐____。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起兵
时间 ____年
581
长安
589

仓库
统一
城市
高丽
618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建立与统一 618年,李渊在____称帝;随后统一全国
前期的统治 “贞观 之治” 原因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表现 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武则天的统治 ________持续发展
“开元 盛世” 原因 ______选贤任能,改革____,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表现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长安
轻徭薄赋
社会经济
唐玄宗
吏治
(2)民族交融
民族 概况 结果 意义
与突厥 东突厥 ①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____ ②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 ①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____” ②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________
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突厥 ①______联合____灭西突厥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
可汗
天可汗
边疆地区
唐高宗
回纥
北庭都护府
民族 概况 结果 意义
与回纥 ①唐高宗时援助唐军灭西突厥 ②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 后来回纥改名为____。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西迁的回鹘人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_______
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吐蕃 ①唐太宗时,________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②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①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后,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与靺鞨 ______统治时期,封粟末部首领______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
怀仁可汗
边疆地区
回鹘
文成公主
唐玄宗
大祚荣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背景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国家出现________的局面
经过 _____—763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最终被平定
影响 ________被削弱;边防空虚,边境告急;唐朝由盛转衰;形成________局面
外重内轻
755
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
黄巢 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________和朋党之争加剧
爆发 875年
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降唐的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五代 十国 政权 更替 ①五代:907年起,黄河流域先后经历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五个王朝
②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的____、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在山西建立的____政权的合称
后周世 宗改革 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___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宦官专权
后周
吴越
北汉
北宋
五胡内迁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在西晋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淝水之战
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1.观察教材P29插图“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思考:这个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趋势。
2.阅读教材P30“历史纵横”,思考: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现象: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问题:东晋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
三国至西晋的政权演变
南北朝的更替
士族
义仓
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灾救荒起到一定的作用。
“天可汗”
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当时天下的共主。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釆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朋党之争
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教材P34“学思之窗”,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4.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唐朝曲辕犁”,思考:曲辕犁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了唐朝时期农业技术的先进,进而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5.阅读教材P37插图“唐蕃会盟碑”及文字说明,思考:会盟碑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阅读教材P36插图“《职贡图》”及文字说明,思考:这幅图有何历史价值?
提示:它为研究唐朝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及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7.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其中“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可以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唐朝的兴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登峰造极时代,它以空前强盛的庄园经济为基础,与皇权政治相抗衡。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独特局面更加畸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许多民族迁徙和交融的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主要是长江以南)经济却有突出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材料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阐述了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提示:主要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影响:士族把持政权,生活奢侈,政治腐败。
史论形成 魏晋时期士族政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发展,渐成割据
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魏晋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北来的民众大多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等。……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反映了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提示: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史论拓展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④政府政策: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材料 历史学家阎步克认为: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导读:材料以“常态”和“变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迁移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观点:魏晋南北朝在动荡中渐趋统一。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也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的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动荡的时局促使大量北民南迁,从而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社会生产得以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各民族间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因此,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局中,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一之势渐趋明显。
拓展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魏、蜀、吴)、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东晋南朝时期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隋唐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繁荣发达、富庶强大的国家。隋唐王朝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为基本思想,以“怀柔、羁縻”为主要特点,建立了以羁縻府州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隋唐的盛世局面
材料 贞观九年(635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君,舟也;民,水也。水所可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导读:材料从隋炀帝的暴政和唐太宗励精图治两个方面指出了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迁移知识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盛世局面的一般特征。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仁政;重视百姓的力量,轻徭薄赋;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君主勤于政事,重用人才,维护唐朝统治。
(2)特征: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团结。
史论形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大肆挥霍,大兴土木,消耗国力。
唐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导读:材料阐述了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和都护府制度。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交融,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巩固了国家统一。
迁移知识 唐朝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管辖。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特点:吸取前朝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论拓展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②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
③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
(2)影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④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
唐末的藩镇割据
材料 藩镇中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
导读:材料中分析了唐末不同地区的藩镇。
迁移知识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思考] 你是否赞同材料中对藩镇割据的认识?为什么?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赞同。一方面,藩镇割据使国家分裂动荡,给人们带来灾难。另一方面,藩镇又维护了唐朝的存在,政治上接受朝廷管辖,上交赋税,维护地方和边疆安全;军事上非常注重军队训练,使得大部分唐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经济上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但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贡赋。
拓展深化 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
(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物。
①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出自唐政府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②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出自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
③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为了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
(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3)藩镇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等。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微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024·全国新课标卷·T26
十六国与北方的民族交融
2024·广东卷·T2     2024·江西卷·T3
魏晋南北朝与门阀士族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3 2024·湖南卷·T3
考情微观 隋朝灭亡与唐朝统一:2024·海南卷·T3
安史之乱:2024·重庆卷·T3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2024·福建卷·T3    
2024·湖北卷·T3
[示例] (2024·广东卷·T2)如表为《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
由此可知(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班赏将士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价值引领:本题以北魏部分皇帝的赏赐为学习情境,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学生通过对赏赐的分析,能体会到古代的民族交融是个漫长的过程,提升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逻辑思维:
1.命题点:魏晋南北朝与门阀士族
(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2.命题点:十六国与北方的民族交融
(2024·江西卷·T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D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将原本称为“秦汉伎”的西凉乐更名为“西凉乐”,这一更名行为反映了北魏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西域文化的区分。北魏认为这些乐器“悉与书史不同”,即与中原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不同,因此将其更名为“西凉乐”,以凸显其西域特色,并强调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这体现了北魏的华夏观念,即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性和独特性,故选D项。]
3.命题点:隋朝灭亡与唐朝统一
(2024·海南卷·T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D [根据材料“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创业君臣,俱是贵族”可知隋末反隋斗争的势力中,民间力量不具有主导作用,豪强士族成为反隋成功的关键力量,这也直接影响了唐朝的建立,导致唐初统治集团大多出自士族,说明当时王朝的统治基础依然是士族地主,故选D项。]
4.命题点:唐朝后期的藩镇
(2024·湖北卷·T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节度使的更替,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并且具体的任命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藩镇的独立性受到朝廷的限制,A项正确。]
一、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30“历史纵横”:“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1.下面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C [由“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王与马,共天下”等信息可知,琅邪王氏家族当时权势很大,说明门阀势力显赫,故选C项;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承袭,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以王导为首的士族势力显赫,未涉及士族崛起的过程,排除B项;东晋初年帝王统治的根基就是士族,而材料强调士族强大,排除D项。]
二、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32:“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2.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C [由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富贵之家在祭祀或者宴请之时,采用“炙”这种烹饪肉类的方法,而“炙”本来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故选C项;华夏认同观念一般指的是其他少数民族认同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材料所述史实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借鉴了游牧民族的习俗,排除A、B两项;题干主旨并非饮食结构问题,排除D项。]
三、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31—32:“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孝文帝迁都洛阳四十年左右,北魏灭亡。南宋叶适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B [根据材料可知,叶适认为北魏统治者放弃经营多年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而强行迁到中原的洛阳使“旧业尽弃”,不利于其统治,即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B项正确;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与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迁都洛阳导致“旧业尽弃”,未提及民族特性的丧失,排除D项。]
教材情境2 教材P38:“907年,朱温废唐称帝。”
4.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
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
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B [唐朝被朱温建立的后梁取代,后唐灭后梁,以正统自居,但为了政权的稳定留用了大量后梁的官员,因此B项正确;朱温代唐后,唐朝已经灭亡,后唐并非唐朝的继续,因此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项;后唐和后梁并不存在统治基础继承的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五)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15
16
17
18
14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长沙模拟)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
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指定……主持蜀汉大小政务”可知,皇帝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赋予丞相职责和权力,李严的职务是尚书令,但由其兼任中都护,说明部分权力已从三公等外朝手中转入尚书省这样的内侍机构,这体现出皇权上升,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唯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故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题干提到的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所以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冷所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
据上表可知,北魏意在(  )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安徽A10联盟联考)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
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
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元氏多与博陵崔氏……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要统治北方,需要笼络汉族贵族集团以求巩固统治,所以元氏(拓跋氏)男子娶妻的变化,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河北邢台联考)《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  )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刘宋时期江南地区徭役较轻,百姓休养生息,这体现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故选A项;“富足”一词过于夸张,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刘宋时期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刘宋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但北方经济发展仍然强于南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山东潍坊检测)下面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
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表中变化表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能说明外戚专权问题缓解,排除B项;此时依然实行九品中正制,且材料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名存实亡,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  )
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
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
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材料表明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帮助隋中央政府镇压叛乱,拥护中央对当地的管理,后各路豪强接受隋朝管理,体现了隋朝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山东聊城一模)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文人的好大喜功
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材料提及唐朝政府、士人都重视西北等边疆地区,而将南方的岭南地区视作“鬼门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西北等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一系列边疆管理机构,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湖北武汉调研)下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 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 000户
《元和郡县图志》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 000户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社会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D.土地兼并推动赋税制度调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统治者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材料中天宝年间江南部分地区户数增加到354 000户相关,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朝由盛转衰,与材料中元和年间户数下降到164 000户相关,故选B项;“政权更替”不符合史实,唐朝存在于618—907年,排除A项;“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江南地区户数在元和年间下降相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
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唐中期,时有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唐德宗规定:“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朝廷)、送使(藩镇)、留州”。这一规定意在(  )
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B.制衡藩镇力量
C.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简化税收名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由材料“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留州’”可知,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威胁中央集权,因此唐德宗规定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意在制衡藩镇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湖南衡阳二模)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自理内部事务,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唐的政令、刑律也推及这些地区。其版籍(户口册)一般不上报户部,个别上报户部的,赋役也较轻。唐代羁縻州的设置(  )
A.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
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C.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D.减轻了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可知,唐代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A项正确;唐朝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羁縻州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阻碍交流,排除C项;唐代羁縻州设置在边疆地区,无法减轻“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面是唐朝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与此前相比,871—880年以后,长安—洛阳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881—890年以后,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导致许多人死亡和迁移,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墓志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故选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871—880年以后的墓志数量大幅变化无关,排除A项;科举选官主要影响的是官僚体系和社会阶层流动,与墓志数量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更多表现在社会秩序的混乱等方面,而对墓志数量减少的具体文化现象影响有限,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福建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
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
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勾践轼蛙和徐偃弃武的例子,表明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军事准备,体现出他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唐太宗认为即使在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不能忽视军事的准备和武力的维护,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幂罗(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周朝之后,幂罗渐为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  )
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 B.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初到玄宗年间,贵族女子从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转变为戴不需要遮蔽的胡帽,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帽子的款式,未涉及纺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来自少数民族的胡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贵族生活奢靡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山东日照联考)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时间 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 民役数量
605年3月 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年5月 营建西苑 170万人
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三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
——马端临《文献通考》
(1)读史贵在有“疑”。根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6分)
(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口”“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根据材料一“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重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根据材料一“无以自给……犹大充牣(殷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根据材料二“营建洛阳”“远征高丽”“每月200万人”“300多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6分)
(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道开通的影响。(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唐代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得,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由材料“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可得,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由材料“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可得,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由材料“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可得,百姓支持;由所学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可得,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由材料“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可得,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可得,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由材料“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可得,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由材料“征收商税”可得,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材料“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可得,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原因:当时唐朝国力强盛;(2分)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1分)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1分)百姓支持;(1分)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1分)
(2)影响: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1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1分)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1分)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1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1分)
谢 谢 !课时数智作业(五)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长沙模拟)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
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
2.(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唯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3.(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据上表可知,北魏意在(  )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5.(2024·安徽A10联盟联考)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
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
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6.(2024·河北邢台联考)《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  )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7.(2024·山东潍坊检测)下面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8.(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
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
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
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
9.(2024·山东聊城一模)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文人的好大喜功
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10.(2024·湖北武汉调研)下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 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 000户
《元和郡县图志》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 000户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社会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D.土地兼并推动赋税制度调整
11.(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
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
1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唐中期,时有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唐德宗规定:“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朝廷)、送使(藩镇)、留州”。这一规定意在(  )
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B.制衡藩镇力量
C.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简化税收名目
13.(2024·湖南衡阳二模)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自理内部事务,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唐的政令、刑律也推及这些地区。其版籍(户口册)一般不上报户部,个别上报户部的,赋役也较轻。唐代羁縻州的设置(  )
A.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
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C.阻碍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D.减轻了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
14.(2024·山东聊城三模)下面是唐朝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15.(2024·福建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
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
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
16.(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幂罗(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周朝之后,幂罗渐为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  )
A.纺织业技术水平高 B.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山东日照联考)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材料二
时间 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 民役数量
605年3月 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年5月 营建西苑 170万人
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材料三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
——马端临《文献通考》
(1)读史贵在有“疑”。根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6分)
(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6分)
18.(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道开通的影响。(6分)
课时数智作业(五)
1.C [根据材料“指定……主持蜀汉大小政务”可知,皇帝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赋予丞相职责和权力,李严的职务是尚书令,但由其兼任中都护,说明部分权力已从三公等外朝手中转入尚书省这样的内侍机构,这体现出皇权上升,故选C项。]
2.B [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故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
3.A [题干提到的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政权更迭频繁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本身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所以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冷所带来的间接结果,排除D项。]
4.B
5.D [根据材料“元氏多与博陵崔氏……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要统治北方,需要笼络汉族贵族集团以求巩固统治,所以元氏(拓跋氏)男子娶妻的变化,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故选D项。]
6.A 7.C
8.A [材料表明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帮助隋中央政府镇压叛乱,拥护中央对当地的管理,后各路豪强接受隋朝管理,体现了隋朝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故选A项。]
9.A [材料提及唐朝政府、士人都重视西北等边疆地区,而将南方的岭南地区视作“鬼门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西北等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一系列边疆管理机构,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故选A项。]
10.B 11.B
12.B [由材料“藩臣‘擅自置属,贡赋不入朝’”“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留州’”可知,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威胁中央集权,因此唐德宗规定各州所收取的赋税按比例上供,意在制衡藩镇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
13.A [根据材料“其长官为当地部落首领,仍保持原有称号和权力,允许世袭……但由朝廷颁发印信”可知,唐代对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适应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A项正确;唐朝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羁縻州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阻碍交流,排除C项;唐代羁縻州设置在边疆地区,无法减轻“各地民众”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
14.C
1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勾践轼蛙和徐偃弃武的例子,表明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军事准备,体现出他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唐太宗认为即使在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不能忽视军事的准备和武力的维护,故选D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初到玄宗年间,贵族女子从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转变为戴不需要遮蔽的胡帽,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帽子的款式,未涉及纺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来自少数民族的胡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贵族生活奢靡的结论,排除D项。]
17.(1)隋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掌控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6分)
(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6分)
18.(1)原因:当时唐朝国力强盛;(2分)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1分)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1分)百姓支持;(1分)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1分)
(2)影响: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1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1分)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1分)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1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1分)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