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通过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积累革命题材文学语言表达方式。思维能力:探究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内核,通过对比、设问等思维工具,理解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审美创造:体会“前后照应”“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文化自信:感悟革命者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结合当代价值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 品读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家人的沉痛之情,进一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了解课文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内容,回顾学法1.听写课文的生字词。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完前三件事,李大钊的哪些表现令你印象深刻?引导学生说说李大钊的表现,以及体会到的人物品格。3.紧扣语文要素,回顾学法:关注人物描写,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人物品质。二、品读“被害”的部分,感受悲痛之情。1.自由朗读第30-33自然段,结合感受最深的语句交流感受。2.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家人表现的语句,体会得知李大钊被害家人无比悲痛的心情。3.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运用角色替代,感受李大钊牺牲的悲壮。4.学生交流李大钊牺牲时资料并谈感受。预设交流:资料一:为了与老蒋达成默契,张作霖决定杀害以李大钊为首的20多名共产党人。1927年4月28日,下午2点,李大钊等人被押解到了北京西交民巷地方看守所刑场的一台进口绞刑机前。李大钊第一个走出队列请死。他新剃了头,身着棉袍,神色自若,站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下了最后一张照片,然后轻挽袍襟,迈步走上绞刑台,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绝不会因为死了一个李大钊而停顿,反而会更加加速!”资料二:《北洋画报》里一篇题为《处决李大钊等琐闻》的通讯里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当绳环放下那一刻,行刑者要求李大钊伸长颈脖,以方便绳套套入颈中,李大钊依言照做,“厥态殊从容”,视死如归。但是,行刑者得了张作霖的指示,不肯让李大钊速死,使用了惨无人道的“三绞处决法”:把李大钊推进长方形的铁架子中,一共施行了三次绞杀,时间长达28分钟。第一次把李大钊绞昏气绝,放下来,用清水浇醒,厉声喝道:“你悔过罢!”李大钊犹如死后还魂,徐徐睁开眼,嘴里吐了一口血,愤恨地说:“快把我绞死,我的肉体虽殒,精神不灭!”第二次绞刑过后,李大钊的眼球已经突出,口鼻淌血。等他悠悠醒来,牙缝里只吐出四个字:“力求速办!”这是李大钊留在人世间最后的四个字,掷地有声,摄人心魄。5.出示《国家记忆》中的视频资料,介绍李大钊写的《狱中自述》的内容:“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因从事革命工作和资助贫苦学生,李大钊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块银元。李大钊牺牲后,因没钱安葬,遗体只能被寄放在寺里。直到1933年4月,李大钊牺牲六年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北京大学师生和李大钊生前好友为李大钊发起公葬。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参加了李大钊的葬礼,李大钊入土为安。6.学生观看视频后谈感受,体会李大钊临刑前的大义凛然和必胜的革命气概。7.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体会一家人的悲痛心情和对反动军阀的痛恨之情。8.感悟写法:这一部分没有一处对李大钊的直接描写,借助对家人悲痛的表现,侧面衬托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贞不屈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英雄品格。三、整体关照,领悟写法1.领悟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想一想:这4个自然段叙述的内容,课文第1自然段就先概括交代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交流讨论,梳理写法要点: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作者对此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以倒序的手法开篇就予以强调,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首尾呼应也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3)找一找: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前后呼应的地方,找一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预设1 :前文写“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文交代原因“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预设2:前文写“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后文有延续交代“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4)通过对比体会,交流发现: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叙述缜密。2.感受对比在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1) 出示被捕部分内容师: 在写李大钊表现的同时还写了谁的表现?( 女儿李星华……)思考:这篇回忆李大钊的文章主要是表现李大钊的品质,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写法更能突显人物的品质)引导学生关照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其他对比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预设1:李大钊自己前后态度的对比(“总是耐心地回答我”和“含糊地回答我”)预设2:亲友反复劝说李大钊离开和李大钊坚决的拒绝。预设3:李大钊的安定沉着和法官的怒气冲冲。(3)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梳理出对比的表达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是自己的前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三是与敌人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了李大钊慈父的形象和忠诚革命的大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形象丰满立体,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心生敬佩!(4)对比朗读,感受李大钊的崇高品格。三、回顾梳理,升华情感(一)结合内容,畅谈“回忆”的启示。1.师:这篇课文让我们走进了李大钊,更深刻的认识了李大钊。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究竟应该记住什么?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感受李星华以写“回忆录”方式缅怀父亲,传承革命精神的志愿。3.师:现在如果你站在李大钊的塑像前,你站在那一座座英雄纪念碑你最想说什么呢?4.学生畅想,自由写话。5.学生交流。(二)交流革命英雄故事,感受革命的理想和信念。1.交流课前搜集的革命英雄的小故事,围绕最感动你的地方交流感受。2.结合英雄故事,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关于“革命理想与信念”的认识和体会。(三)结合生活实际,传承革命先辈精神。1.组织学生结合今天的幸福生活交流,传承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谈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今后该如何行动。四、任务拓展,延伸学习1.搜集英雄故事,革命诗歌。2.以朗诵,话剧表演,讲英雄故事等形式举行一次“理想与信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