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圆■■■■■■■■■■■■■■■■■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三历史试卷答题卡
请在各题规定的限色矩形区域内容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19.(12分)
(2)(8分)
(1)(8分)
姓名
贴条形码区
座位号: 口
注意事项
m边四ma回D四mw

城写在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对

应题日的告案标号涂恩,修改时用梭
3
333133131

皮搽下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
然色迹签字笔书写
6
666661
al
整,笔迹清啡晰。严格按题号所指示的
答题以域作答,超出答邀区域写的
(2)(4分
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纸上答题

被来若尘由4
正确填涂■
持随卡清洁、完整严禁
考员条形码」
缺考
龄在答题卡
并用2B新
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
标记

城涂右面的缺

填涂样例
O
18.(14分)
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考标记。
(1)(8分)
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
1 A [B]C]D
6
A
d
1
B
2 A [B]CID

3 LA LBI CI D
4
LA LBI CI D
CI D
8910
A
131415

16
B
D
20.(12分)
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写)
17.(14分)
(1)(6分)

(2)(6分)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风域内答题,图出该区域的答案尤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三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1页)】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民居建筑演进剖面图。这一演进实质上反映出我国北方
A.社会生产的发展 B.政治中心的迁徙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部落人口的增长
2.西汉中期以前,汉墓中常常出现鼎、壶等代表礼制的器物。东汉中晚期,礼器很少用于陪葬,墓葬中更多的是仓、灶、井、盘、罐等生活实用器,鸡、鸭、犬、猪等家禽、家畜俑,磨、碓、屋、陶楼、台榭、猪圈等建筑类模型的明器,等等。这一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A.阶级分化的加剧 B.儒家思想的倡导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百姓生活的富足
3.唐初,统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达到唐代法定结婚年龄者,配偶离世后丧期服毕,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义务帮助本地的寡妇再嫁成家,但对志守贞洁者则不强求。据此可推知,唐初
A.婚俗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B.恢复经济发展成为要务
C.政府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 D.传统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4.宋太祖、太宗两朝,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御史多出外任知州或通判等差遣,而御史台三院的职掌,“以他官领之”,御史“无定员,无专职”。这反映出宋初
A.地方监察加强 B.冗官现象严重
C.御史地位上升 D.监察体系完善
5.元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德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不以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免除)其赋役”。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学习儒学治国思想 B.巩固蒙古政权统治
C.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D.推动蒙古汉化进程
6.顺治十六年(1659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传教。后来,南怀仁成为康熙帝的科学顾问,经常出入宫廷,与康熙帝畅谈,为康熙帝讲授西学。他们“畅谈”的内容可能涉及
A.蒸汽机车的机械构造和运行原理
B.番茄已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蔬菜
C.西洋火炮对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D.牛痘接种法在西方的推广和普及
7.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以夫人梁氏的名义于使馆内操办盛大茶会,此事传回国内便遭到士大夫的抵制。接任的曾纪泽虽接纳西方社交惯例,在使馆举办茶会,且携眷参与部分社交场合,却严令女眷“不与男宾同宴,即偶有好友,可使妻女出见者,亦不过遥立一揖”。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中外关系渐趋密切 B.外交转型陷入困境
C.驻外使节职权受限 D.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8.据统计,1913年中国进口外国原棉为13.3万担,此后外国原棉进口量迅速增加,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已达每年数百万担。与此同时,外国棉花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仅1922年10月至1924年6月上海交易所的棉花平均月价格便上涨了73%。上述变化反映出
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政局动荡影响农业的发展
9.表1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妇女工作的文件(部分)。这些文件的颁布
表1
时间 文件名称 内容
1930年 《中国共产党告全国劳动妇女书》 要根本解决你们(妇女)的一切痛苦,就必须根本驱逐一切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根本消灭军阀战争
1937年 《妇女工作大纲》 妇女工作“以动员妇女力量参加抗战,争取抗战胜利为基本任务”
1943年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 在日益接近胜利而又日益艰苦的各抗日根据地,战斗、生产、教育是当前的三大要务。广大妇女的努力生产,与壮丁上前线同样是战斗的光荣任务
A.顺应了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求
B.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D.确立了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地位
10.图2所示为1964年拍摄的动画片《半夜鸡叫》的剧照,该片讲述了旧社会地主周扒皮在半夜学鸡叫,迫使长工们早起干活的故事。该动画片体现出当时的艺术创作
A.适应了土地改革需要
B.配合了意识形态宣传
C.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D.瓦解了封建伦理思想
11.自1999年澳门回归至2023年,澳门与内地的贸易总额从12.4亿澳门元增长至680亿澳门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累计注册澳门企业超过5 000家,港珠澳大桥年均通行货物量达300万吨;澳门居民在珠海购置房产数量增加了8倍,珠澳“跨境务工”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据此可知
A.国家加大对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持
B.澳门经济结构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C.澳门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
1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不敬神明”而接受审判,他在法庭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作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现象反映出当时雅典
A.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维护公平正义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自由严重受限
C.公民缺乏参政意识,寡头政治大行其道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存在权力滥用现象
13.古王国时期,埃及实行兼职祭司制度。兼职祭司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祭司,又是中央政府官员,同时享有两个机构提供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由于当时对兼职丧葬祭司收入存在限制,祭司还需要在政府或其他机构中供职并获得收入。古代埃及祭司这一特性
A.反映出国家官僚机构的成熟
B.利于维护王权和国家的稳定
C.强化了神庙经济的主导地位
D.容易导致割据分裂势力兴起
14.1533年,英国颁布法案,把英王国称为“英帝国”,其特定含义是英国是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样享有均等权利的国家。当英国人主张他们有权到伊比利亚势力尚未渗透的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这意味着英国向其他国家以及教皇权威提出挑战。英国这些做法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B.旨在挑战西班牙的殖民霸权
C.捍卫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D.折射出发展民族国家的愿望
15.二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促使日本推行民主化与去军事化改革。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开始实施再军事化政策,并要求日本承担一定的防务责任,成功将日本从战败国转化为其在东亚的盟友和“盾牌”。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政策的变化折射出
A.冷战在东亚地区的深入发展 B.日本国际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C.两大阵营对抗格局最终形成 D.联合国国际事务影响力式微
16.20世纪60——80年代,非洲较多地受到大国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兴起了“亚太热”和“东欧热”,并一度散布所谓“非洲边缘论”和“非洲悲观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体系的瓦解 B.南北差距的拉大
C.国际格局的变化 D.非洲发展的曲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朝,政府通过工部下属的矿冶司直接控制金、银、铜、铁等战略资源,民营矿冶则集中于锡、铅等次要矿产,需向官府纳税并接受监管。中央派遣流官监督税收与生产,同时授权土司维护矿区秩序,形成“以矿固边”的治理模式。如云南木氏土司既负责地方行政,又主导银矿开发。明代通过法律明确矿产的国家所有权,规定“凡矿冶之利,必归朝廷”,民间采矿需经官府审批,违者以“盗矿”论罪,轻则罚没,重则处死。明初,政府实行定额征收,后期为缓解财政压力,推行商人承包矿税,导致民间负担加重。
河北遵化铁厂遗址出土的深井挖掘工具,印证了《明实录》中“凿井数十丈取矿”的记载。嘉靖《云南通志》载:“滇南诸厂,四方商贾辐辏,烟火万家,俨然都会”,蒙自个旧银矿带动马帮驿站发展为贸易集镇。河南、山西等主要矿区依托黄河、运河等水系形成矿石运输通道,官府为保障矿税征收,在矿区周边修缮驿道、增设水陆转运节点。《弇州史料》记载:“滇银泛海至苏杭,市舶之利半归于矿。”至晚明,云南矿工“计日受值,去留自便”。张瀚《松窗梦语》记载了山西煤商“车载驴驮,北抵宣大,南达江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提及“石工多患石肺,咳喘不愈”。
———摘编自王毓铨《明代矿冶业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概括明代矿产开发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明代矿产开发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尝试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政权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其最高政权机关为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分为中央、省、县、区、乡市五级(乡为苏维埃大会),各级代表的选举采用依次递选办法进行间接选举。大会闭会后,苏维埃代表大会的职责随大会闭幕而结束不设驻会机构。
全国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政权实行“三三制”,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参议会分为边区、县、村(代表大会)三级,边区政府为省级地方政权;边区各级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主要实行直接选举,各级参议会选举同级政府;边区最高政权机关为边区、县、村参议会,参议会闭会后,最高行政机关为三级政府;大会闭会后设边区和县参议会常驻机构监督与协助政府工作。
——摘编自杨洋《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
材料二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意味着边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全面由参议会制度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转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顺利召开,确定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1952年开始,中共中央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开展民主选举,为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积极创造条件。1954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大会还选举了中央各国家机构负责人,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组织法,等等。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摘编自杨佳瑛《民主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与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利条件。(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洛伦佐·德·美第奇(1449—1492)出身经营银行业的美第奇家族,20岁起成为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洛伦佐在美第奇宫为米开朗琪罗安排了房间,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关照他。米开朗琪罗可以和洛伦佐的孩子或是其他任何尊贵的客人同桌吃饭,洛伦佐对待他也总是十分尊敬……为了让米开朗琪罗可以帮其父亲贴补家用,他每个月付给米开朗琪罗的薪水高达5个达科特。
材料二
洛伦佐从来不允许道德上的顾虑阻碍他的政治前途和个人野心。他先是挪用了指定他为监护人并委托他代管的两个堂弟的基金,总数超过五万五千弗罗林币。到1485年,这两个男孩儿成年向他索要欠款时,洛伦佐无力偿还,便把自己某处别墅和一些地产过户给他们作为补偿,但其堂弟们仍声称这并不足以完全弥补他们的损失。此外,洛伦佐还私自动用国库的钱财。在他去世后,他的继承人被判定要归还超过七万五千弗罗林币的债务,这些债务都是洛伦佐“未经任何法律和官方许可就私自支取而给公众造成的损失”。
材料三
“如果佛罗伦萨注定要被暴君统治,那绝对找不到比洛伦佐更优秀、更令人愉快的人选了”的观点在佛罗伦萨城里绝对不乏支持者,特别是那些相对贫困的人们。对他们而言,洛伦佐是不是专制者并不重要。在他的统治下,他们能吃饱饭,能有激动人心的公共节日,而且能享受到————或者说大部分人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克利斯托夫·赫伯特《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1)根据材料,概括洛伦佐的主要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成为佛罗伦萨实际统治者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洛伦佐在佛罗伦萨的统治。(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在《不平等的发展 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一书中提出“中心——边缘”结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中心”和“边缘”的结构分化。“中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拥有资本、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等优势,占据全球经济产业链的高端,通过不平等交换获取绝大部分利润。“边缘”则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落后,它们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被剥削和从属的状态。这种“中心——边缘”结构的存在,是导致世界经济不平等发展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基于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一边缘”结构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或多个角度出发,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明确,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建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从穴居到高台建筑的变化,先民对梁柱的设计日益复杂,对于地
基对高层建筑物的支撑作用认识愈发深刻,这集中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
步,故选A项:姜寨遗址和半坡遗址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尚未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化,
并不存在所谓政治中心,故排除B项;图中的一系列变化,是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
表现,并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故排除C项;具有复杂梁柱结构的高台建筑的出现,并不
是由人口增长导致的,故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社会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庄园经济迅
速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墓葬中出现的仓(粮仓)、灶(厨房)、井(水源)等生活实
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养殖业),正是庄园经济下日常生活场景的缩影。此外,东汉时期,冶铁、
制陶等手工业技术显著提升,使得普通民众也能负担更多样化的随葬品,由此可见,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向世俗化、生活化倾斜,故选C项;阶级分化可能导致随葬品差异扩
大,但材料描述的是整体趋势变化(礼器普遍消失),而非阶层葬品对比,故排除A项:东汉丧
葬的实用化更多源于经济发展,而非儒家教义本身,故排除B项;生活富足可能增加随葬品数
量,但葬品类型的转变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初婚姻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唯物史观的素养。唐初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允许丧偶者在服丧期满后再婚,并要求地方政府
协助寡妇再嫁,同时对志守贞洁者不加干涉。这一政策的主要日的是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
展,通过增加家庭生产和社会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B项;“婚俗深受少数
民族影响”没有充分依据,且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积极
推动社会风俗变革,故排除C项;材料中这一规定兼顾了个人与社会的需求,并未削弱传统
伦理道德,故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宋初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
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宋太祖、太宗两朝,三院御史大量外出担任知州或通判等差
造,同时御史台三院监察体系职掌由其他官员兼任,御史无固定员额和专职。御史外任知州
或通判,能够直接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将监察职能深入到地方层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与控
制,这主要反映了地方监察的加强,故选A项;虽然御史“无定员,无专职”,但只根据这一信
息不能断定冗官现象严重,故排除B项;御史多承担外派差遣,其本职监察工作由其他官员兼
任,难以体现御史地位上升,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御史多外任且职掌“以他官领之”,重点并
非监察体系完善,故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元代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政权征服中原后,需要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