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〇二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5 CBCAD 6-10 DAABC 11-15 CBDBC 16-20 ABA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21题9分,22题12分,23题9分,共30分。21.(9分)(1)(2分)特点:对以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1分)地位: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1分)(2)(3分)相同做法:发动大规模战争;大兴土木(或大肆兴办工程);征收赋税;刑法严酷等。(任2点即可)(2分)原因:都是因为暴政而亡。(1分)(3)(2分)原因:提倡节俭;减轻民众负担;关心民众福利。(两点即可)(1点1分)(4)(2分)原因:统治者残暴统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集团的腐化;民生日趋艰难等。(任意2点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2.(12分)(1)(3分)理由:中共一大会议最终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这里孕育了红船精神等。(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D处相关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或井冈山会师、打土豪分田地)、南昌起义(2分)(顺序可以颠倒)(2)(4分)情景:首联写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或写出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开始长征等,意思相近即可给分。)(1分)颔联写了红军在长征初期的失利和忧虑。(或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的重大牺牲和红军指战员当时的彷徨忧郁心情。意思相近即可。)(1分)理解: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或扭转了革命局面,此后,中国革命不断赢得胜利。)(1分)(3)(4分)解说:此残历碑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而雕塑的。(1分)1931年9月18日,(1分)日军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1分)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点即可)(1分)(4)(1分)传承方式: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平台,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如董存瑞、黄继光),让英雄形象鲜活起来;参与“重走长征路”等研学活动,体验艰苦环境,感悟革命乐观主义;走访老兵,聆听口述史,增强代入感。(要写出具体行动,任1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给分)23.(9分)(1)(2分)运动:文艺复兴运动。(1分)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分)(2)(3分)①:《权利法案》。(错别字不给分)(1分)②:《人权宣言》。(错别字不给分)(1分)作用:推动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3)变化:由传统能源木材到新能源水力和煤炭。(全部答出给1分,要写出前后的不同)动力机器:蒸汽机或蒸汽机车(或火车、汽船)(一点即可)。(1分)(4)因素1:资产阶级革命。(1分)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任1点即可)(1分)因素2:制度创新。(1分)事件: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或1787年美国颁布了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1分)因素3: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或资产阶级改革)。事件:俄国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或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明治维新)。因素4:国家之间的合作。事件: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因素5:国际组织的建立。事件: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或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以上因素任意一个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二〇二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答题卡姓名 考号考场 座号填涂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缺考 (考生禁填)二、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贴条形码区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姓名、考号、考场、座号填写清楚。2.选择题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笔迹清楚。4.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做标记。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须用2B铅笔填涂)1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2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3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4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5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21.(共9分)21(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共12分)22(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4)(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共9分)23(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模拟试题(二)答题卡 第2 页 共2页二〇二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选择题部分(共2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1.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这些文物可用来佐证玉猪龙(辽宁牛河梁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古城遗址) 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齐家坪遗址)A.玉器制作方法成熟 B.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青铜制造业领先世界2.据《汉书》记载,有人献千里马给汉文帝,文帝却以“我自己乘上千里马,独自能跑到哪里去呢”为由,推辞不受,并下诏禁止各地进献奇珍异物。这体现了汉文帝A.重视农业,劝课农桑 B.克己节用,不事奢华C.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D.轻徭薄赋,与民休息3.南齐王肃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经数年后,王肃与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这反映了A.北魏饮食丰富 B.北方人口南迁C.民族交融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4.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呈棋盘状布局,宫殿、官署、市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新罗引入唐朝的茶种,并学习唐朝的制茶工艺和茶文化,在国内大力推广饮茶之风。这说明A.中国文化影响广泛 B.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范围有限C.唐朝建筑技术先进 D.日本和新罗缺乏文化创新能力5.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该词再现了宋朝A.军事实力的强大 B.文教昌盛的景象C.中外交通的发达 D.都市经济的繁华6.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7.“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开原有的轨道,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走上听凭洋人欺凌和摆布的半殖民地道路。”材料表述的是A.鸦片战争的影响 B.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C.洋务运动的开展 D.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引发的运动A.在思想上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C.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9.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开端10.1940年,某报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饶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篇社论反映出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C.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 D.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的积极影响11.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B.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C.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12.1954年毛泽东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1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我国最早把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民开始于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三大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14.截至2024年1月25日,我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见下图)。这表明我国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合作 B.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C.积极加入国际政治组织 D.注重加强与周边各国的合作交流15.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16.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记录道:“二位陛下,臣绘制一册新航海图,标清沿途大洋里各大海和陆地之方位。除此以外,臣还拟制彩图一册,以赤道纬线和西经线为准,标出海陆位置。”由此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活动A.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B.促进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流C.使地圆学说得到证实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7.列宁曾说,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这里的“第一步”是指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A.无产阶级政党 B.无产阶级政权C.国际工人协会 D.社会主义国家18.下图展现了一战后某次国际会议中,英、法、美三国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激烈争执,却对某一问题立场高度一致——共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并策划联合干涉。这次会议是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19.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折射出A.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文化成为冷战的焦点C.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D.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20. 2025年开年,人工智能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一夜之间在各行各业掀起AI巨浪,谷歌、微软、OpenAI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各国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这反映出当代世界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C.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明显 D.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非选择题部分(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21题9分,22题12分,23题9分,共30分。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1.(9分)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关注民生才能获得政权的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众作为国家生存决定性条件的理论。《左传》记载了“爱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仁”“惠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洁《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民本思想形成特点,并指出其历史地位。(2分)材料二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法非常严酷。隋炀帝时期赋役过重、刑法严苛,其本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修东都、修驰道、开运河、建行宫……对高丽发动战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帝王的相同做法。(两点即可)秦、隋两朝都是二世而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朝代速亡的共同原因。(3分)材料三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尊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3)根据材料三,归纳“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2分)材料四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2分)22.(12分)为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九年级(1)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参观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活动一】(1)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策划了五个研学地点。研学第一站大家选择了C地,请你帮他们说明选择C地为第一站的理由。研学第二站同学们去了D省,参观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军旗升起的地方”两处革命遗址,请你说出和这两处革命遗址相关的历史事件。(3分)【活动二】《七律·历史转折》(伍修权1935年)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1935年1月,伍修权作为李德的翻译,列席了在E地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撤销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热烈拥护。为此,伍修权在会议期间特作这首诗,表达他兴奋激动的心情。(2)在E地纪念馆,同学们朗诵了一首历史诗词。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帮他们解读一下该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当时怎样的情景,并谈谈你对“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的理解。(4分)【活动三】(3)在B地,同学们屹立在一座残历碑前,回望岁月。请你对残历碑进行解说。(要求:说出纪念的历史事件,事件时间、地点及影响,字数限制在100字以内。)(4分)【活动四】(4)在研学终点站A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同学们发表研学感言。请你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1分)23.(9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992年版(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源于什么运动,并概括该运动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2分)材料二(2)请将材料二图中的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 并分析图中各国颁布的法律文献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3分)材料三 英国传统的能源是木材,但是由于人口增加,大片森林慢慢消失,为此改用水力和煤炭作为新能源,人口增加也需要更多的衣裳,于是英国人发明了各种新纺织机器。在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一个革新接着一个革新,一个发明接着一个发明。——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主要能源发生的变化。请举出一例英国能源变化带来的新的动力机器发明。(2分)材料四(4)请你根据材料四图示,在“?”处再写出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因素,并举出一例与其相关的典型事件。(2分)历史模拟试题(二) 第6 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二模历史参考答案.doc 2025二模历史答题卡.doc 2025二模历史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