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5世纪之前:
局限 闭塞

两次世界大战:
冲击 破坏

两次科技革命:
国际分工 贸易格局

近代以来/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

二战后:
体系化 制度化

20世纪70年-80年代:多极化

20世纪90年代:
加速全球化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这是一张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当时,在欧洲人看来,世界就是欧洲、北非及亚洲的一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太平洋,不知道美洲,不知道大洋洲,更不清楚南极大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以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
①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海运运输能力相对较弱)。
②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④地理环境的阻隔。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1)发展原因:
(2)表现:
(3)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名称:新航路开辟。
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思考:根据材料及图片概括新航路开辟之后,国际贸易发展有哪些表现?
材料一 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500——1800年期间跨文明的互动把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连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代有三个大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首先是连接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网的建立;其次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深影响的全球的物种交流……正是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别于其他历史阶段。——杰里 本特利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特点。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快速的交通工具将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世界贸易额剧增
世界贸易特点: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世界贸易(18世纪70年代 —— 一战前1914)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现象:世界市场受到冲击;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破坏期
二战后的现代世界贸易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
合作完成(生产的国际化)。
⑵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的发展: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⑴背景:
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国际金融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生产力的提高
新型交通和
通讯方式
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两极格局
的结束
技术手段
扫除
障碍
疏通渠道
跨国公司
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有力载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 探究课题
①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 美苏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②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 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③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与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造成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联系
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1)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
(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
(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
(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
(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
(6)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
(1)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生产的组织者。
(2)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转让的提供者。
(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4)跨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5)一些全球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国公司的参与。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初步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输出)
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输出)
困境阶段:一战到二战结束
争夺世界市场,贸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
制度化阶段:二战后
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互隔绝,阻碍了全球化。
开始多极化阶段: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
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加速全球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扩张)
01
02
03
04
05
06
07
根据以上信息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原因:
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茶文化创新:“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
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饮茶习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英国人的下午茶时光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时间较晚且食物非
常丰盛.英国社会饮食重视早餐,
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
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
,一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
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 成了最初的”差茶点时间”.更为有趣的是,当时出现了专门推车提供茶饮服务的职业----tealady
过去的"休息喝茶"(tea break)也渐渐被"休息喝咖啡"(coffee break)所代替。70年代以来,在伦敦已很少有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吃些小点心的场所了。不过这几年这种习气渐渐有了改变,而且喜欢喝茶的也大有人在。
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茶叶对西方的影响
(1)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
(2)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
(3)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4)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服饰的国际化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中国人讲求对道德和人的本性的控制,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甚至模糊性别的差异——长袍(男女都着长袍)
中国人讲求中庸,和谐,顺应自然,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是循序渐进的——几千年服装行制没有太大变化。
中式服装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知识拓展:18世纪法国服装设计——洛可可服装艺术
(1)原因
(2)特点
①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而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②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
③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并且加以改造和创新。
④服饰制作技术的进步。
①服装具有女性化、柔美、浪漫的主题个性,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的整体形象。
②对线条、光泽、花纹等方面的洗练感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③突出特点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
腹部勒紧,使纤腰更细
裙撑使臀部夸大
设问:这套服装有什么特色?形成这种女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林语堂
特色:夸张性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而女性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更细,把双乳拖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中世纪那种把人的形体层层掩盖的服装,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下黯然失色,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
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身体,必须要求解脱。
——保罗 波烈(法国)
材料一 工业文明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大,使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自由。
材料二 一战后需要建设,大批妇女参加了工作,她们在服装上更多地追求自由和舒适。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服装来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已不重要,因而少女们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着装倾向,即摆脱传统,追求我行我素。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波烈设计“孔子”等宽松简洁服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工业革命发展;
一战后生产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上的自由浪潮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
旗袍摆长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高开。
清朝满族女子旗袍
“s”形曲线设计借鉴西方传统裙子人体美
裙子开衩借鉴了波烈的设计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服饰的交流与变化——中国服饰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思考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进程。
钟表传入中国
①16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大量钟表。一些清朝高官收藏进口钟表。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展出的利玛窦进贡
万历皇帝“自鸣钟”贡品复制模型
变化:时间观念从随意模糊到逐渐精准化;
从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到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较早表达了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奴隶
奴隶贸易还将非洲文化带到欧美,并影响着欧美文化的发展。不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文学艺术,非洲的文化传统都丰富了欧美的文化。
——高照明《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美的影响》
结合材料说明这种商品的流动会带来哪些文化层面的影响?
影响:促进非洲文化的传播;丰富欧美文化内涵,促进欧美文化的发展。
阅读三角贸易示意图,思考在中程阶段最特殊的商品是什么?
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是现代性的源头,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有过真实的交融,中国思想传统参与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自我建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并非欧洲的,而是普世性的价值。中国思想参与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实践理性取代宗教神学的世俗化进程,诸如民主政治、平等观念等启蒙价值都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现代性的普世依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
启蒙学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国思想来自于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和传教士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影响: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丰富启蒙思想的内涵。
从1820年代起,来华英美新教传教士和商人通过他们在中国创办或支持的出版媒介和他们的著作,批判并否定在此之前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停止的、没有历史的文明;中国的民族特性是由排外、迷信和其他恶劣品质构成的;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则是以残忍、腐败为特征的,而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和著述越来越多地展现中国的负面形象。
——吴义雄《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商人传教士对中国形象有何认识?并简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原因:
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②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
③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探究:在商贸活动中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评论
①促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文化产品贸易,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世界文化传播到中国)
②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文化发展(如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可以更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③促进经贸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问题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功 能 原 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 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0年世界各国或各地区
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








全面认识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评价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以前贸易
丝绸之路
15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贸易
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股份公司的出现发展
工业革命后的贸易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贸易
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国际分工更广更深
文化交流国际化
钟表入中国
服饰领时尚
茶香飘天下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