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5课【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的形成*理论指导一战中参战的俄国士兵上流社会豪华酒宴穷人在施粥棚勉强果腹“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条件一、列宁主义的形成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材料二:进入20世纪后,工业集中的过程加快了。1910年,53.4%的工人集中在拥有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垄断资本在俄国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赵晓雷《外国经济史》阶级基础第一代产业工人形成,工人运动发展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火星报》思想组织基础社会民主工党主观条件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一、列宁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1)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对俄国的认识“一国胜利论”建立政权的方式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主义鼓舞并引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从国情出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继承发展发展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一、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历史地位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理论创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一、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诞生的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实践保尔已经窥见了生活的最深处,生活的底层。从那里,一阵阵腐烂的臭味,泥坑的潮气正朝他这个如饥似渴地追求一切新鲜事物的孩子扑过来。——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16年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探究:结合教材说明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材料: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帕尔默《现代世界史》美35.8%德15.7%英14%法6.4%俄5.3%其他1913年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国内: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际:一战激化社会矛盾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背景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898)理论:列宁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探究:结合教材说明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背景爆发: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并迅速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基本过程二、十月革命的胜利问题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质打击对象革命力量结 果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毛泽东选集》①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历史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十月革命12列宁的革命理论的探索与革命实践的探索有何关系?指导丰富(1)列宁主义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发生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的实践又印证了列宁主义理论,证明了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一国也可以赢得革命的成功。(3)十月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政治危机:苏俄内战·1918-1920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危机:苏维埃统治区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直接:集中有限力量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新生政权。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主观: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核心措施及影响实行余粮收集制内容: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目的内 容 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实质评价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巩固苏维埃政权,同时将其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是指A.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B.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A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提法说明列宁A.认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 B.仍旧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明确了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 D.准备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认识: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点训练A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间接过渡,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因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 +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按劳分配=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成功的探索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斯大林模式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内容: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名 称 主 要 成 就一五计划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这一规定说明( )A.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B.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C.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C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弊: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苏联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37目的 解决国内危机,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措施评价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肩负的责任历史的追问: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哪些启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要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及时调整 。(3)改革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4)注重协调发展。(5)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