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5月调研测试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并非陡然现世,而是在日新月异的演变中充分吸收传统矛盾修辞手法,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形成既冲突又融合的语义关系,以体现深层的辩证关系,复杂而强烈的情绪也因内聚作用而极富张力。如青年常用“朋克养生”“绝版平凡”等网络流行语标榜自己。在“朋克养生”中,“朋克”所展现的特立独行、个性和“养生”所表现的爱惜身体、乖巧听话,将青年群体高度关注健康,却由于缺乏实施养生行为的现实条件及空间而不得不妥协的情绪张力生动再现:他们甘愿熬夜,但又醉心于保养,于是“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晚的夜”应运而生;他们穿破洞牛仔裤,却又因惧冷而浑身贴满暖宝宝,于是“辣条与金银花齐飞,啤酒共枸杞一色”纷至沓来。青年们在孜孜不倦地“朋克”和勤勤恳恳地“养生”之间“反复横跳”,持续上演着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强烈对比不仅宣泄了青年对快节奏生活的报复性消遣,也表达了他们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必须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选择性无奈。这就不难看出,“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青年的施力和青年对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不有两则无一”的丰富张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辩证思维所带来的思辨性,“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情绪价值在矛盾碰撞中升到顶峰。
“矛盾式表达”流行语虽起于“矛盾修辞”,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有了形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从“痛并快乐着”的冗长啰唆到“朋克养生”的短小精悍,“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充分融通网络社会高效沟通速率,抛却太过繁复和不易于流通传播的词语,而选择将相反概念的词根集中在一起,不仅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明快,契合互联网“短平快”的时代特点,而且其所形成的矛盾冲突效果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互联网时代大范围的圈群互动模式得以构建,网络话语系统也随着特色各异的圈群被切分成大小不一的话语体系。如“朋克养生”“讴歌型吐槽”等词源于微博“超话”,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约而同地展现了亚文化族群独具的个性和戏谑的特质,而成为特定圈群和特殊语境中的文化符号。只有“女汉子”“土豪”入选了《咬文嚼字》颁布的“2013年中国十大流行语”,其他“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暂未入选任何榜单。这也可间接说明,大多数“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并未在绝大多数网民中大幅度使用,语言使用的区隔壁垒较为明显。
在互联网和融媒体效应双重影响的智媒时代中,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语言数字化,使声音和体态语频繁缺席,语言交流过程中感情缺位、信息缺失成为常态。“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也由此根据语境和场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变异,无论是其信息的表现方式、内容的表达能力还是文本的撰写渠道,正经历着由单维向多维的衍化、由单元至多元的孵化,呈现出智媒时代多模态的新面貌。早在2015年,发源于中文网络的“笑哭”表情符号即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关键词。近些年更是出现了用文字和图片构成多模态矛盾表达的“表情包”,如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动图上写上“早点睡吧”,意在于睡前刺激人的食欲,导致其辗转难眠。这在好友间睡前聊天的场景中被视为“放毒”。还有网友给面容耷拉的橘猫配文“满脸写着高兴”,表现心情低落又不得不坚强的矛盾。简而言之,单一文字语言向多元文本符号过渡的多感官、跨模态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在智媒时代的必然取向。
(摘编自李少多《“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
材料二:
矛盾格是将两个辞面冲突而辞里和谐的语义单位组织到一起,通过语义冲突的构成和消解以强化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矛盾格中的“矛盾”不是纯粹的言语命题的自相抵触,也不是逻辑矛盾,而是一种表层的语义冲突,它在深层上得以消解。言者有意制造这种冲突来表达言外之意,吸引受众注意。而逻辑矛盾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要求,而对同一论断既肯定又否定的现象。它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或思想上的混乱,在深层意义上也是矛盾的,或者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例如,“熟悉的陌生人”指曾经熟悉的人,现在由于时空、经历等原因变得陌生了。这是矛盾格。而“方的圆”是逻辑矛盾,不能成立。
如果把矛盾格还原为一个完整的表义结构,其深层语义就明朗了。例如,“贫穷的富翁”可转换成“在物质上很富有,但在精神上却很匮乏的人”,语义并未发生变化。但补足了省略的语言形式,就失却了矛盾格所带来的语言陌生化效果。这个句子将变得平淡无奇。这也说明了在解读矛盾格的语义时我们必须借助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矛盾格中的“矛盾”才能消解,而逻辑矛盾借助任何语境都无法成立。
(摘编自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克养生”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矛盾状态,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对立,表现出丰富的张力,看似荒诞又较为真实。
B.尽管少数网络流行语如“女汉子”“土豪”被大众接受,但是大多数“矛盾式表达”网络用语仅流行于特定圈群。
C.如果将矛盾格所省略的语言形式补足,矛盾格的深层语义就会被消解,而这在逻辑矛盾中是无法实现的。
D.语境是理解矛盾格语义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结合时空变迁、经历变化等信息,来理解“熟悉的陌生人”这一表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圈群属性,如果被过度使用,可能会成为沟通交流中的“堵点”。
B.在日常表达中,我们应尽量规避逻辑矛盾和表义结构不完整的矛盾格,让网络语言更规范又不失活力。
C.在构成多模态矛盾表达的“表情包”中,动图不仅体现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也往往承载了重要的表意功能。
D.起于“矛盾修辞”的“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逐渐演变,在智媒时代呈现出多感官、跨模态的发展姿态。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表述未运用“矛盾格”的一项是(3分)
A.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C.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4.下文加点词语运用了“矛盾格”,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矛盾式表达”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②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注】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注】渔夫许某常以酒洒河祭奠,结识了溺水鬼王六郎。王六郎帮许某捕鱼,二人成好友。后王六郎因积善要转世,与许某不舍分别。许某前往王六郎投胎处探望,受到其家人款待,王六郎也不忘旧情,继续帮助照顾许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男孩多次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体现他待人恭敬有礼、体贴周到。
C.男孩对陌生人话题的回答表现了他对人与人关系认识的乐观性,以及作为青年的高度自信和担当。
D.“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体现“我”想通过名气和他交朋友的倨傲心理。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他的笑”开心爽朗,也感染着“我”,双方交流和谐而美好。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梁晓声言:“我读《聊斋志异》,其中《王六郎》这个故事让我震撼。”小说以“遭遇‘王六郎’”为题,有何丰富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①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故时人为之语曰:“石仲容,姣无双。”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余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
②稍迁景帝(司马师)中护军司马。宣帝(司马懿)闻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意乃释。
③文帝(司马昭)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迁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吴遣大将硃异、丁奉等来迎,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异等收余众而退,寿春平。拜苞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顷之,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当还,辞高贵乡公【注】,留语尽日。既出,白文帝曰:“非常主也。”数日而有成济之事。
④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后每与陈骞讽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⑤自诸葛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无缘偏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之,而帝犹疑焉。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章》)
【注】高贵乡公:曹髦,为魏文帝曹丕之孙。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后,立曹髦为帝,封其为高贵乡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后每与陈骞A讽魏帝B以历数C已终D天命E有在F及禅位G苞有H力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意动用法,与《兰亭集序》中“一死生为虚诞”的“一”用法相同。
B.辞,辞别,与《陈情表》中“辞不赴命”的“辞”意思不同。
C.交通,勾结,与《孔雀东南飞》中“叶叶相交通”的“交通”意思不同。
D.文中“非常主也”与“以备非常”两处“非常”的意思相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苞早年因才能被赏识,先后被郭玄信、赵元儒、许允等称赞,许允认为其应当被举荐到朝廷任职。
B.石苞在诸葛诞叛乱中击败吴军,并焚烧其粮草,因功升迁,还预见了高贵乡公之变。
C.司马昭死后,在贾充、荀勖商议不定葬礼采用何种规格时,石苞坚持对其采用帝王的葬礼。
D.石苞支持晋武帝即位,后镇守淮南时被诬谋反,他自释兵权待罪,终消除了武帝的疑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4分)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4分)
14.文中第②段景帝举齐桓公和汉高祖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
(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
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
襄阳,曾登临兴悲。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晋武帝依其遗策灭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由远到近,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
B.“鼓角”“烽火”二句虚实结合,既写眼前之景,又暗含对三国英雄孙刘的追忆。
C.下片词人从历史过渡到现实的登楼游宴,“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
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 ▲ ”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李白《蜀道难》中,“ ▲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写出峰峦接天的奇景;“ ▲ ”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景象。
(3)《陈情表》中的阐述自己凄苦的身世时,用“ ▲ , ▲ ”两句道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怜惜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18.文中用“紫花布衣袴”比喻“人家所在的旗帜”,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雨声”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3分)
19.文中加点词语“迫人眼目”与“朗然入目”能否对换位置?请简要分析。(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改成:“墙与瓦的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愉快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点一支香,看袅袅青烟悠然升腾,心情瞬间得到放松。中式香以其独特的舒缓功能及文化底蕴,逐渐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00后赵怡然从去年开始“入坑”中式香。在她看来,焚香不仅仅是嗅觉上的享受, 甲 ,“一些中式香具有安神减压、舒缓心情的功效。点燃香的一瞬间,整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①今年2月以来,②淘宝平台上中式香成交同比增长超过50%以上,③其中95后用户数量同比增长接近两倍。④社交平台上“中式香”“古法制香”等话题热度持续膨胀,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焚香作为情绪疗愈的新方式。⑥这些中式香的爱好者不仅看重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⑦更关注香味本身。例如,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让“鹅梨帐中香”成为热门款式,许多人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传统制香产业由此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年轻消费者拓宽了中式香的应用场景,将其用于助眠、情绪疗愈、提升专注力等多种场景。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 乙 。一些品牌推出便携式香片、睡眠香囊和适用于办公场景的淡雅香氛,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其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暗香盈袖花囊手镯”,将传统香丸藏于手镯中,佩戴时可散发淡淡香气,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曾说:“人们为活得幸福而想赚钱,于是全部的努力和生命中最好的东西都集中在赚钱上面。幸福被遗忘了,手段被当成了目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矛盾格的深层语义就会被消解”错误。根据材料二,在特定语境中,矛盾格中的“矛盾”,这一表层语义冲突,在深层得以消解;而矛盾格的“深层语义就明朗了”。)
2.B(“我们应尽量规避逻辑矛盾和表义结构不完整的矛盾格”错误。逻辑矛盾反映了认识上的错误或思维上的混乱,不合语言规范,应加以规避。而“矛盾格”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有其特殊的表达效果,可适度使用。)
3.B(描述的是逻辑上的不可能情形,即一个盾不可能是所有东西都无法击破的,而一个矛又可以击破所有盾,这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并非一个表面冲突而深层协调的语义结构,因此不属于矛盾格。)
4.① 矛盾构成:“美丽”与“错误”语义对立,前者是美好感受,后者指失误失望。在诗中,女子听到马蹄声燃起重逢希望,这是“美丽”;但来者不是归人,希望落空,便是“错误”,形成辞面冲突。② 表达效果:这种矛盾组合打破常规表达,引发读者好奇;二者在语义冲突的构成和消解中,生动展现了希望骤起与落空的情感落差,既传递对美好期待的珍视,也表达对遗憾瞬间的共情,耐人寻味。(构成、效果每点2分)
5.①“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充分吸收传统矛盾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强化,陌生化;②它能反映青年的生活、心理,为青年提供情绪价值;③它删繁就简,进一步强化表达效果,在互联网时代易于传播;④它能展现特定圈群的个性特质,满足青年增强群体认可的需要;⑤它基于智媒时代感情缺位、信息缺失的痛点,实现多感官、跨模态的创新。(每点2分,三点6分)
6.D(体现我想与他交朋友的真诚心理。)
7.C(“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错。文中并无信息表明“我”是在退休前熬成教授的,“我”感到脸上挂不住,极可能是因被男孩点出知识分子阶层职称认定靠年龄“熬”的状况而感到窘迫、尴尬。)
8.①第一次是“我”初见“王六郎”时,看到他的脸,就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善良而内敛的小书生,以此描写“王六郎”的外貌,表达了“我”对大男孩的喜爱,引出下文询问的情节。②第二次是“我”发现男孩的网名叫“王六郎”,便想到《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王六郎,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表明男孩同样重情重义,紧扣标题形成呼应。(每点2分)
9.①我在约车过程中遇到的男孩网名是“王六郎”,文题为“遭遇‘王六郎’”, 情节相符;②“遭遇”一词强调了相遇的偶然和珍贵,表达了作者对这段经历的珍视;③男孩单纯善良的形象和故事中“王六郎”的形象是一样的,寄托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呼唤;④“我”遭遇男孩,如同渔夫遇见六郎,表现了人之相与可以是简单而美好的,展现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持久魅力。(每点2分)
D F G 11.D (第一个“非常”意为并非寻常,第二个“非常”指意外情况。)
12.B(焚烧粮草的是泰山太守胡烈。)
13.(1)等到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石苞统领青州诸军,挑选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用来防备外来敌寇。
(得分点:“及”,等到;“举兵淮南”,状后句式;“简”,挑选;“以”,用来)
(2)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掩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取得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该是可以期待的吧!”
(得分点:“比去”,等到离开;“阖门”,关门;“不效”,没有效果;语义通顺)
14.通过齐桓公包容管仲的奢僭而取其匡合之谋、汉高祖不计陈平污行而用其六奇妙算的史实,(1分)说明石苞虽小节有亏,但有治国大才,应宽容他的小节之失而取其治国大才。(2分)
【译文】
石苞,字仲容,渤海郡南皮县人。为人文雅豁达而有智谋格局,仪表堂堂,不拘小节。当时人们评价他说:"石仲容,俊美无双。"县里征召他担任吏员,供职于农司马。适逢谒者令阳翟人郭玄信奉命出使,需要车夫,农司马将石苞与邓艾派给他。行了十余里路,郭玄信对二人说:"你们日后都能做到卿相之位。"石苞说:"不过是驾车仆隶,哪能当卿相呢?"不久石苞奉命到邺城办事,因事务久拖不决,便在邺城集市贩卖铁器。市长沛国人赵元儒以善于识人著称,见到石苞后,惊异其才,便与他结交。他赞叹石苞胸怀远大,必能位列三公,由此石苞声名鹊起。后拜见吏部郎许允,请求出任小县县令。许允对他说:"您是我们这类杰出人才,应当引荐到朝廷任职,怎会想去小县呢?"石苞回来后感叹,没想到许允竟如此了解自己。
石苞逐渐升迁为景帝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宣帝司马懿听闻石苞好色德行有亏,便责备景帝。景帝回应道:"石苞虽小节有失,但确有治国之才。那些廉洁之士,未必能经世济民。正如齐桓公不计较管仲的奢侈僭越,而取其匡合天下的谋略;汉高祖不追究陈平的品行不端,而用其六出奇计的智谋。石苞虽不能与这两位先贤比肩,却是当世难得的人才。"司马懿这才释然。
文帝司马昭在东关战败时,唯有石苞率全军安然撤退。文帝指着所持符节对石苞说:"恨不能将此节授予你,以成就大业。"于是升石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等到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石苞统领青州诸军,挑选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用来防备外来敌寇。东吴派大将硃异、丁奉等前来接应,诸葛诞将辎重留在都陆,率轻兵渡过黎水。石苞率军迎击大破敌军。泰山太守胡烈出奇兵偷袭都陆,焚毁全部粮草。硃异等收拾残部撤退,寿春之乱遂平。石苞拜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不久接替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石苞于是入朝述职。结束后,辞别高贵乡公曹髦时竟长谈终日。出宫后对文帝说:"此非凡主也。"数日后即发生成济弑君之事。
文帝去世时,贾充、荀勖为葬礼规格争论不休。石苞闻讯奔丧,痛哭道:"基业如此宏大,难道要终身为臣吗!"葬礼这才确定。此后常与陈骞暗示魏帝气数已尽,天命有归。至司马炎受禅时,石苞多有助力。晋武帝即位后,升任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自诸葛诞覆灭后,石苞长期镇守淮南,兵强马壮。他既勤于政务,又以威德服人。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微寒,便密奏石苞私通东吴。此前有占星者预言"东南将起兵事",待王琛奏表至,武帝深疑之。适逢荆州刺史胡烈奏报东吴将大举入侵,石苞也听闻吴军动向,便修筑水坝加强防御。武帝对羊祜说:"吴人向来东西呼应,此次单方面行动,莫非石苞真有异心?"羊祜力证其忠,但武帝仍存疑虑。恰逢石苞之子石乔任尚书郎,应召却迟迟未至。武帝认定必是谋反,欲暗中讨伐。遂下诏以"不察敌情、劳民筑坝"为由罢免其职,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讨,以此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石苞采纳属官孙铄之计,解除武装前往都亭待罪。武帝闻讯疑虑顿消。待石苞入朝,以公爵身份归府。石苞因接受委任没有功劳而感到羞耻,毫无怨色。
15.A(没有拟人。)
16.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气象宏阔,昂扬慷慨;(3分)
②《扬州慢》开篇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反衬今日衰颓气象,婉约低徊(伤悲)。(3分)
17.(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尽荠麦青青”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写出峰峦接天的奇景;“飞湍瀑流争喧豗”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景象。
(3)《陈情表》中的阐述自己凄苦的身世时,用“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两句道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怜惜之情。
18.示例:叮叮咚咚的雨声化作美妙的音乐,敲打在屋檐上。
(使用暗喻1分,暗喻贴切1分,表达流畅1分)
19.不能(1分)。“迫人眼目”强调视觉上的冲击,突出了细竹深翠颜色的醒目(1分)。“朗然入目”写出视觉上的舒朗之感,凸显秋冬时节人家房屋的清晰可见(1分)。
20.①原句用“黄泥”“乌黑”形容墙与瓦,色调与秋冬时节吻合。
②原句长短句结合,既有短句“黄泥的墙,黑白的瓦”,也有长句“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读来音韵和谐,有节奏感。
③原句将“实在非常愉快”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意味,而且原句用“实在非常”来修饰“愉快”,更可见心情之快乐。
(1点2分,任答2点4分)
21.甲:更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更是精神上的放松。(关联词1分,内容1分)
乙:促使品牌研发出新产品。(主语1分,内容1分)
22.②成分赘余:去掉“以上”。④搭配不当:热度攀升/增长。
⑥和⑦语序不当,“看中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关注香味本身”调换顺序。
(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