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时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袭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2.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均田免赋 B.八股取士 C.推行垦荒政策 D.井田制
3.下图所示的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1961年3月4日,确认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 )
A.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B.短暂作为清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C.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扩建发展起来 D.迫使大量农民营造加速了清朝覆灭
4.雍正时期,清廷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规定各旗不得越界游牧,违者治罪,并定期会盟稽查。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蒙古经济发展 B.抵御沙俄的领土扩张
C.传播中原农耕技术 D.强化中央对蒙古控制
5.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古代盛世”,有同学按任务搜集整理了以下表格,对下表中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盛世\治世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治国理政 政治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任用贤能;废除酷刑苛法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关心农桑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发展生产;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倡导节俭 重视农业生产
A.盛世局面都离不开开明的民族政策
B.唐朝对汉朝的治国理政有继承无创新
C.制度革新和民生发展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D.“康乾盛世”创造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新高峰
6.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举措。这些措施( )
朝 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郡县制 颁行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三司 恢复设置行省
A.完善了监察制度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7.有学者认为,清朝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描述体现了清朝( )
A.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 B.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奠定
C.文化政策的开放多元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8.清朝一入北京就表明要沿袭明朝的政策、制度,称为“法明”。当时明朝政治上常用的制度法令汇编为《大明会典》,成为清廷设置一切制度措施的指南。这种做法说明( )
A.明清两朝建立初期的情形类似 B.明朝制度措施适应清朝实际
C.清廷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D.清朝照搬明朝文化进行统治
9.清顺治帝亲政后,曾公开表达对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确提出“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此还多次谕令停止圈地等行为。该做法( )
A.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旨在弘扬儒家伦理道德
C.推动了对清朝的政治认同 D.出于强化边疆管理需要
10.“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福建月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但税收管理混乱。”这反映了改革前经济领域的何种矛盾( )
A.传统朝贡贸易与民间商业发展的冲突 B.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C.白银货币化已完成 D.手工业垄断加剧
二、填空题
11.思维导图题。
12.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 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3.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 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14.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明朝末年, 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15.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人物)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616年, (人物)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桀搜刮民财,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商王纣整日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他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经过公元前1046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材料二:秦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在大泽乡举行起义。汉高祖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相应减免徭役和兵役,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这种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材料三: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唐太宗采取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唐朝末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只有纷纷起来反抗。农民起义军在一位领袖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材料四: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民众怨声载道……起义过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这面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义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夏、商末代君主的统治有什么共同之处?材料一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的起义有什么历史地位?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初年实行的什么政策?
(3)材料三中唐朝皇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请写出东汉时期出现的类似的统治局面。材料中涉及的农民起义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涉及的是哪次起义?依据材料四指出“均田免赋”口号起到的作用。(写出一点)
(5)以上古代王朝的兴衰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17.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同学们围绕“国家统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任务一知识梳理】
材料一: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部分)
朝代 措施
秦朝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
汉朝 建立刺史制度;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 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因地制宜,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
——整理自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主要方式。
【任务二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国家统一”的阅读笔记。
材料二: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下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国家统一”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材料二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歌谣
(1)材料一中描述的隋末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是哪位皇帝的残暴统治造成的?他做了哪些事,使社会矛盾激化?(写出一条即可)
(2)材料二中的“闯王”指的是谁?他领导的起义推翻了哪个王朝的统治?
(3)(新风向开放性问题)从上述相关历史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材料题
19.阅读下列表格和清朝1820年疆域地图(局部),完成要求。
中国主要封建王朝都城变迁表
封建王朝 都城
秦朝 咸阳(今陕西咸阳)
西汉 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 洛阳(今河南洛阳)
隋唐 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宋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 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 大都(今北京)
明朝 南京—北京(今江苏南京—今北京)
清朝 北京(今北京)
(1)请根据上述表格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都城变迁呈现的趋势并举例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王朝都城变迁呈现上述趋势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D C B D C C A
1.C
2.A
3.B
4.D
5.C
6.B
7.D
8.C
9.C
10.A
11.
12. 1644 北京
13. 吴三桂 山海关
14. 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
15. 耶律阿保机 努尔哈赤
16.(1)统治残暴。牧野之战。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休养生息政策。
(3)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的欢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一点即可)
(5)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发展生产等。(符合题意即可)
17.(1)改革制度;加强民族交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2)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或选择汉、唐、元、明、清等朝代论述其统一史实及影响也可)所以,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18.(1)皇帝:隋炀帝。
事情: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巡游、征辽东等)。
(2)人物:李自成。
王朝:明朝。
(3)道理:统治者要爱护百姓;以民为本;要发展生产等。
19.(1)特点和举例:一是北宋以前是由西向东迁移的趋势,如秦朝咸阳和西汉的长安到东汉的洛阳及北宋的开封等;二是北宋以后至明朝,由北方向南方(沿海)迁移的趋势,如隋唐长安、北宋开封到南宋的临安、明朝的南京等;三是南宋到元明清,由南方最终向北迁移到北京,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最终转移到北京等。(每一点,趋势,举一例正确。趋势只要答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即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重心的东移或南移、政局的平稳与动荡、民族之间战争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0.(1)①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②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观点是正确的。主题:以民为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论述:唐太宗采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故得民心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有可能繁荣昌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