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龙东十校联盟高二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书》记载,隋炀帝“发河南诸郡民夫百万,开凿通济渠,引黄河水入淮河,以通江淮漕运”。唐代史学家杜佑评此工程:“自是天下舟船皆达于河,南北货殖流转无滞,遂成混一之势。”这表明,此工程有利于
A.开发岭南边疆,促进民族交融 B.巩固西部边防,保障丝绸之路
C.贯通黄淮水系,畅通物资运输 D.开辟海上贸易,加强中央集权
2.表1是中国部分古典名句。
表1
出处 内容摘录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张载《西铭》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其共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天下为公 B.自强不息 C.民为邦本 D.和而不同
3.1908年,上海《申报》载:“沪宁铁路通车后,苏州、无锡等地商贾半日可达上海,车站周边堆栈、银号、报关行日益增多;市民渐习以钟表计时,相约常问‘几点钟’。”《海关报告》载:“铁路开通三年,经沪转运生丝增七成,无锡面粉厂由2家增至9家,皆赖铁路运输。”上述现象反映了
A.近代交通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B.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
C.传统商业依托近代交通焕发了生机 D.工业革命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主张“儒教不破,中国无救”,却又肯定“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具有世界性”;胡适提出“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排斥文化民族特性
C.借助西学解构传统 D.理性重构文化体系
5.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连接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高速公路网络。这一规划的实施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6.表2是1949—2005年中国某项指标变化情况。
表2
年份 1949 1957 1960 1965 1979 1985 1995 2005
变化率(%) 10.6 15.4 19.7 16.8 17.9 23.7 29 43
此项指标最有可能是
A.进口商品增长率 B.私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
C.城市化发展水平 D.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7.表3是2012—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指标。
表3
发展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参保人数(亿人) 4.84 4.98 5.01 5.05 5.08
覆盖率(%) 76% 82% 87% 92% 95%
基金收入(亿元) 1847 2473 3175 3839 4355
基金支出(亿元) 1149 1656 2178 2876 3471
月均养老金(元) 81 95 112 132 148
表3反映的实质是
A.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B.家庭养老功能已被替代
C.政府养老投入持续增加 D.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8.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表4是健康中国部分史实。
表4
时间 健康中国相关史实
2003年 国务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
2016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和路径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2年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发布,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据此可知
①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②新医改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成熟
③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21世纪初已实现全国覆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下游的希拉康波利斯遗址中发现一处早王朝时期的祭祀坑,认为“这一发现与阿拜多斯王陵的遗存共同印证了古埃及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证据”。作出此判断的关键依据可能是该遗址出土了
A.亚历山大银币 B.使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
C.那尔迈调色板 D.刻有象形文字的泥板残片
10.图1是波斯波利斯遗址中一幅著名浮雕的局部图,描绘了各国使节身着特色服饰,手持本地物产,依次列队向波斯国王进献贡品的场景。该图展现了波斯帝国
图1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高效的行政系统
C.多元的文化共存 D.频繁的军事扩张
11.有学者指出,佛教在兴起时虽批判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与繁琐祭祀,却继承了其“业报轮回”的核心观念,并提出“四姓平等”以吸引下层民众。然而,佛教并未彻底否定社会等级,而是主张通过个人修行超越世俗身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佛教教义植根于印度社会传统土壤 B.佛教改革以维护贵族特权为目的
C.佛教教义调和了不同阶层利益诉求 D.佛教颠覆了婆罗门教的宗教体系
12.粟特人是古代中亚的重要商旅民族,最初活跃于丝绸之路上,以转运丝绸、香料等货物闻名。唐代文献记载,粟特人逐渐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聚落,部分人甚至担任唐朝官职,其信仰祆教、音乐舞蹈等也融入中原文化。这一现象说明
A.宗教传播依赖政治支持 B.唐朝开放政策吸纳外族定居
C.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D.贸易网络扩展推动经济繁荣
13.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生动描绘了巴格达的繁华景象:宫殿金碧辉煌,集市商贾云集,学者们汇聚智慧之宫探讨科学。考古学家在阿拔斯王朝都城遗址中发现规整的圆形城市布局、精巧的星象仪器及装饰华丽的宫廷建筑残件。这种文本与考古发现的一致性可用于
A.印证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 B.说明文学创作基于实地考察
C.探究帝国的城市文化与科学精神 D.复原巴格达城原始建筑风貌
14.中世纪欧洲某史诗中写道:“铠甲破碎,长矛染血,泥沼中仍高举绣纹旗帜;‘以主君与上帝之名!’嘶吼响彻战场。纵使身躯化作尘埃,荣耀必镌刻于圣殿穹顶,传唱于吟游诗人之口。”这一表述旨在
A.控诉对外战争的经济破坏 B.突出宗教信仰的主导作用
C.强调骑士精神的世俗价值 D.记载军事战术的演变过程
15.14世纪中叶,佛罗伦萨饱受黑死病摧残,街道拥挤、卫生状况恶劣。然而市民却以“欧洲的明珠”为荣,充满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主要源于
A.教会医疗救济的保障 B.工商业和金融业繁荣
C.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D.城邦军事力量的强大
16.15世纪朝鲜王朝编撰的《经国大典》中规定,中央官制仿效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首尔的昌德宫建筑布局亦参照了北京紫禁城的形制。此外,朝鲜儒学家徐居正在《东文选》中写道:“衣冠礼乐,悉遵华制,虽隔沧溟,心向圣朝。”这说明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 B.朝鲜的政治制度完全照搬中国
C.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朝鲜文化的发展缺乏自主创新
17.20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谷地发现一处古典时期(约3-9世纪)遗址,关于其文化归属存在争议。若要证明“该遗址属于中美洲古典文明体系”,最直接的依据可能是
A.结绳记账或者记述重要事件 B.修建“浮动园地”扩展耕地
C.信奉多神并建造阶梯金字塔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18.10—12世纪,日本贵族阶层中盛行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哀”文学,注重抒发细腻的情感与自然之美;而17世纪后,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等作品则大量描写民间的经济生活与世俗欲望。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锁国政策强化文化封闭性 B.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明治维新促进了文明开化 D.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19.《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理念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莱布尼茨等学者诠释为“理性支配万物”的哲学原则,用以批判教会宣扬的“神意主宰论”。但这一解读弱化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原始意涵,反而强化了自然科学的认知框架。这反映了
A.转译必然曲解原意 B.西学东渐推动革新
C.需求主导文明互鉴 D.宗教决定传播内容
20.17世纪科学革命期间,哈维等人通过实验研究推动医学革新。他们提出血液循环理论,将人体视为机械系统,强调数学量化分析,建立起以实验为基础的医学体系。这一变革表明
A.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已趋于完善 B.科学理性影响医学发展路径
C.人文主义直接催生解剖学革命 D.医学进步源于工业革命需求
21.18世纪上半叶,英国工厂主要依赖水力驱动,多集中在西南部与伯明翰附近的高地平原。然而,中北部新兴工业区因山脉与沼泽的阻隔,难以运输大型机械、原材料和燃料。为此,1757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授权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是
A.支持铁路技术试验 B.推动人工运河建设
C.资助远洋商船运输 D.完善收费公路系统
22.19世纪末,新加坡华人移民在牛车水社区兴建天后宫、福建会馆,并创办华文学校“崇文阁”,教授《四书》《五经》。当地华文报纸《叻报》记载:“每逢端午、中秋,舞狮赛舟,乡音缭绕,盛况空前。”1902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华人移民限制条例》后,华侨团体公开声明:“虽居南洋,礼教犹存,祖宗之制岂可轻弃?”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华人移民通过文化实践强化族群认同 B.殖民政策间接推动了华人文化凝聚力
C.中华传统文化在南洋社会被广泛接纳 D.移民活动导致东南亚本土文化边缘化
23.表5是1850—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表5
年份 国家 185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4
① 49% 58.7% 63.3% 67.9% 72.5% 77%
② 30% 36.1% 41.7% 47.8% 53.9% 60%
③ 25% 35.0% 36.5% 38.0% 39.5% 41%
④ 14.4% 15.4% 16.6% 17.7% 18.8% 20%
表中代表德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2021年,意大利发行纪念威尼斯建城1600周年的邮票,图案以交错的运河、桥梁与建筑为主,既勾勒出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貌,也暗含其历史发展中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该邮票的设计直接反映了
A.现代旅游依赖威尼斯文化遗产 B.中世纪威尼斯垄断东西方贸易
C.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功能与布局 D.文艺复兴市民文化世俗化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思想家对“和谐”的阐释蕴含多重维度。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差异中的统一;《礼记·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谐提升至宇宙论高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际和谐的重要性。管子则从经济角度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将物质基础视为社会和谐的前提。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材料二
古希腊和谐思想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认为音乐的和声与天体的运行都遵循数学比例的和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各司其职”的城邦和谐秩序,主张统治者、护卫者与生产者各安其位。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认为“德性即适度的型式”,主张通过理性实现个人与城邦的和谐。斯多葛学派则发展出“宇宙城邦”概念,认为自然法则是普世和谐的基础。
——摘编自汪子嵩《希腊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和谐思想的相同点,并分析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代中期以降,华北地区因人口激增与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北等地农民陷入生计困境,被迫“闯关东”谋生。1860年,清政府颁布《黑龙江将军衙门招垦章程》,允许移民开垦东北荒地,给予土地所有权及赋税减免等政策。1904年,《黑龙江省垦务章程》进一步细化移民安置措施,推动大规模 “移民实边”。1897—1903 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吸引约20万关内劳工参与工程,铁路沿线逐渐催生了佳木斯、鸡西等工业城镇,带动人口聚集。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获取南满铁路控制权,加速对东北资源的掠夺,刺激了当地劳动力需求。
——摘编自马汝珩《清代边疆开发研究》
材料二
据统计,1912—1931 年,黑龙江地区人口从 150 万增至近 400 万,耕地面积扩大 3 倍,大豆、小麦产量跃居全国前列。移民将中原地区的铁犁牛耕技术、轮作制度引入东北,推动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清政府通过移民实边政策,在黑龙江增设呼兰府、绥化府等行政建置,强化了边疆管控。然而,过度开垦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黑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初现端倪。
——摘编自李建华《近代黑龙江移民与边疆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黑龙江地区人口迁入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对黑龙江地区的历史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建筑类型 特点与背景
中国四合院 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如北京爨底下村),以封闭式院落体现宗族制度、等级秩序与儒家伦理思想。
古罗马高层住宅 罗马帝国时期(如公元1-2世纪“因苏拉”公寓),采用混凝土技术建造多层住宅,反映城市化与工程技术革新。
印第安圆锥形帐篷 北美游牧部落(如苏族)的临时居所,以木杆和兽皮搭建,便于拆卸迁移,适应草原游牧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建筑中的历史”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陆交通。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书》强调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并提及“漕运”,杜佑的“舟船达于河”“货殖流转”进一步印证运河的运输功能,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河段,直接打通黄河与淮河水系,将江南粮食、物资通过漕运送至洛阳、长安,解决关中粮荒,支撑中央集权。杜佑“混一之势”即指运河打破南北地理阻隔,强化政治经济一体化,C项正确;开发岭南是秦代灵渠的功能,且通济渠位于中原至江淮地区,与岭南无关,排除A项;隋朝西部边防依赖河西走廊及陇右驻军,与运河无关,丝绸之路的陆路交通亦不受运河直接影响,排除B项;隋朝对外海上贸易规模有限,且大运河为内陆水道,与海上贸易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论语》强调“弘毅”与“任重道远”,隐含刚健进取,王勃句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突出逆境中的坚守,张载名言将困苦视为磨砺,暗含奋发自强之意,三者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B项正确;“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公正、公平的社会理念,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民为邦本”突出的是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材料所表达的内涵不符,排除C项;“和而不同”侧重于强调在和谐的氛围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个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交通革新引发了多层次变革,物流效率提升、面粉厂激增、配套产业发展等属于经济结构转型,钟表普及、时间观念精确化等属于社会生活变迁,A项正确;材料强调本土工商业利用铁路发展,未体现列强“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报关行等新兴行业和近代工业的崛起,不是商帮、钱庄等“传统商业”的延续,且非本质,排除C项;“城市化”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和胡适的主张,揭示了新文化运动本质是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并尝试重构现代文明,D项正确;A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与材料中肯定传统道德矛盾,排除;B项“排斥文化民族特性”与材料中胡适“整理国故”的本土关怀相违背,排除;C项“借助西学解构传统”仅反映材料的部分内容,未涵盖“再造文明”的建构目标,排除。故选D项。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五纵七横”等全国性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更加明确,为大规模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机制保障,这是规划得以实施的核心制度基础,A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90年代规划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80年代初已全面推广,与题干中的时间及“连接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关联性较弱,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全面展开,早于题干所述规划,且主要聚焦国企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在“大跃进”时期,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之后由于经济调整等原因,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到后来又逐步回升,与表中变化趋势相符,C项正确;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进口可能下降,与表格中1960年数据矛盾,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私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在社会主义改造后大幅下降,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所发展,排除B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波动,但不会出现图中20世纪60年代那种先急剧下降再快速回升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养老保险覆盖率持续提升、基金规模扩大,收入与支出同步增长,养老金待遇逐年提高,综合反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资金保障水平和待遇标准均在逐步完善,符合“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D项正确;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需综合收入、消费等数据,单一养老保障发展不足为据,排除A项;中国长期坚持“家庭养老为基础”,表格未体现家庭养老功能消失,排除B项;基金收入包含政府补贴、个人缴费等多渠道,“政府主导”无法从数据直接推导,且不是“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新医改和《健康中国2030》,再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十四五”规划,体现了政府通过政策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的过程,①正确;表格中的重大举措均由中共中央或国务院决策推动,表明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③正确;新医改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已全面成熟”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仍在持续优化中,②错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在2003年进行试点,2008年覆盖全国,但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村医保的整合直至2016年才完成,且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仍在动态调整中,“21世纪初已实现全国覆盖”与史实不符,④错误。故选A项。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埃及文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出土于希拉康波利斯,它记载了那尔迈国王统一上下埃及的功绩,是古代埃及文明国家形成的重要证据之一,C项正确;亚历山大银币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期(公元前 4 世纪)发行的货币。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3100 年至前 2686 年,时间上远远早于亚历山大时期,所以该遗址不可能出土亚历山大银币,排除A项;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古代埃及使用的是象形文字,不会出现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排除B项;泥板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书写材料,古代埃及人主要在纸莎草上书写象形文字,且这与古代埃及早期国家形成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波斯帝国的多元文化。根据材料可知,浮雕中不同民族的使节身着特色服饰,手持本地物产,依次列队向波斯国王献礼。人物形象和贡品细节体现了帝国境内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反映了波斯帝国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尊重,C项正确;等级制度需通过人物地位差异体现,但材料更突出各国使节平等朝贡,排除A项;行政系统涉及官僚机构运作,与朝贡场景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军事扩张需通过战争或征服符号表现,材料无此元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虽批判婆罗门教的部分制度,但继承了“业报轮回”这一印度宗教传统的核心观念,且未彻底否定社会等级,反映了其教义无法脱离印度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结构。印度传统社会以种姓制度为基础,佛教的“四姓平等”和“修行超越身份”本质上是对传统观念的改造而非彻底否定,其教义的形成和传播深深植根于印度本土文化土壤,A项正确;佛教提出“四姓平等”以吸引下层民众,表明其试图打破婆罗门教对贵族特权的垄断,而非“维护贵族特权”,排除B项;佛教通过“四姓平等”迎合下层民众对平等的需求,同时主张“通过个人修行超越世俗身份”,避免彻底否定社会等级,客观上缓解了阶层矛盾。但这一“调和”是表象,本质上是佛教在印度社会传统框架内的适应性调整,而非主动“调和利益”的主观目的,C项有一定合理性,但非本质,排除;材料明确指出佛教 “继承了其‘业报轮回’的核心观念”,说明佛教并未颠覆婆罗门教的宗教体系,而是在部分批判种姓制度和繁琐祭祀的基础上吸收了核心教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人口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粟特人通过迁徙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聚落、担任官职,其信仰祆教、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中原文化,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人口迁徙作为载体,推动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与融合,符合“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的逻辑主线,C项正确;祆教在中原的传播更多是伴随粟特人迁徙的自然结果,而非政治推动,排除A项;唐朝开放政策是背景,但材料重点并非 “吸纳定居”本身,而是定居后带来的文化融合,故未完全覆盖题干核心信息,排除B项;虽然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活动,但D项并非题干的核心内容,排除。故选C项。
1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阿拉伯城市与文化。根据材料可知,文本中对巴格达城市布局、学术交流的描写,与考古发现的圆形城市规划、星象仪器及宫廷建筑残件相互印证,共同指向阿拉伯帝国的城市文化特征和科学精神,符合“文本与考古互证”的研究路径,C项正确;如民间故事必然包含虚构元素,材料强调 “文本与考古发现的一致性”,但“完全真实”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是民间故事集,其内容多源自口耳相传或文学加工,并非基于作者“实地考察”,选项混淆了文学创作与实地考察的关系,排除B项;考古发现仅为“残件”,无法直接“复原原始建筑风貌”,该选项夸大了材料的作用,且忽视了历史复原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中古西欧骑士文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骑士在绝境中坚守、对主君的忠诚、对荣耀的终极追求,均体现了骑士精神中重视荣誉、忠诚、英勇的世俗内涵,宗教元素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背景,其核心是通过世俗成就实现永恒,排除B项,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外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而是聚焦于骑士在战场上的行为与精神,如“高举旗帜”“嘶吼”“荣耀镌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战术,而是通过场景描写烘托骑士的精神特质,故与军事战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疫病时期的社会状况。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4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业中心之一,毛纺织业和银行业发达,经济繁荣为市民提供了财富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尽管城市存在疫病、卫生等问题,但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城市地位提升,成为市民自豪感的来源,B项正确;中世纪教会虽参与社会救助,但黑死病期间医疗手段有限,且题干未提及教会作用,无法成为市民自豪感的根源,排除A项;文艺复兴虽在佛罗伦萨萌芽,但14世纪中叶人文主义尚未广泛传播,其影响局限于少数精英,普通市民的自豪感更依赖经济成就,排除C项;佛罗伦萨以经济和文化著称,军事力量并非其优势,且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朝鲜在政治制度、建筑及文化观念上效仿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A项正确;“完全照搬”表述绝对,朝鲜在借鉴中亦有本土化调整,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15世纪朝鲜对唐朝制度的仿效,并未涉及中朝文化交流的起始时间,汉朝时期已存在往来,“始于唐朝”属于对材料的过度推断,缺乏直接依据,排除C项;材料强调朝鲜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但未提及“朝鲜文化缺乏自主创新”,历史上,朝鲜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如谚文、朝鲜儒学等,“缺乏自主创新”属于主观臆断,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共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洲文明普遍多神崇拜,中美洲人建造规模宏大的阶梯金字塔,用于宗教仪式和观察天象,这两项均为中美洲文化特征,C项正确;结绳记事是古代许多文明都曾采用的记录方式,如印加文明、古代中国,并非中美洲古典文明的独有特征,且美洲结绳记账或记事主要流行于南美洲,而非中美洲,排除A项;“浮动园地”是后古典时期阿兹特克文明的农业技术,与古典时期的特奥蒂瓦坎、玛雅无关,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通常被认为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成就,中美洲古典文明,如玛雅虽拥有精密的太阳历,但并非“第一部”,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日本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壮大,他们的文化需求促使文学题材从贵族的“物哀”转向反映世俗生活的“浮世草子”,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学题材从贵族到民间的转变,而非文化封闭性,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属于19世纪后期,与题干中“17世纪后”的时间范围不符,排除C项;宋明理学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而非推动世俗文学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莱布尼茨等学者为了批判教会宣扬的“神意主宰论”,将“道法自然”诠释为“理性支配万物”的哲学原则,这是基于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宗教神学、发展自然科学的需求。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解读和利用,体现了需求主导文明互鉴,C 项正确;A项“转译必然曲解原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东学西传,即中国的《道德经》思想传入欧洲,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B项;题干中,欧洲学者的诠释恰恰是为了批判“神意主宰论”,而非宗教决定了传播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革命与医学。根据材料可知,“实验为基础”“数学量化”等关键词直接体现科学理性对医学研究方向的塑造,B项正确;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是19世纪后逐步实现的,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阶段性成果不符,排除A项;人文主义确实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但题干强调科学革命的实验方法,而非人文主义直接影响,排除C项;D项工业革命尚未发生,属时空错乱,排除。故选B项。
2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上半叶,英国工厂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与伯明翰附近,水作为动力源,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北部新兴工业区因地理障碍导致的运输困难。为了打破这种困境,改善运输条件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进行人工运河开凿能够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方式,可以将原材料、燃料顺利运往新兴工业区,也有利于大型生产机械的运输和调配,B项正确。地基牢固是修建公路、铁路的前提,沼泽不适合修建公路、铁路,且1825年,史蒂芬孙才发明火车机车,排除A、D两项;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解决国内的运输瓶颈,而不是着眼于远洋运输,排除C项。故选B项。
2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人口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华人移民通过会馆、学校、节日习俗的文化实践,以及殖民政策限制后强调“礼教犹存”,强化了族群内部的认同感,A项正确;B项强调 “殖民政策的间接推动”,虽包含客观效果的合理性,但材料未凸显政策与文化凝聚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多是华人自身主动维护文化的结果,政策的“间接推动”属于延伸解读,而非材料最能说明的内容,排除B项;C项“广泛接纳”夸大事实,材料仅反映华人群体内部的文化坚守,未涉及南洋其他族群的接受程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东南亚本土文化的处境,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欧洲国家城市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1850年①的城市化率49%,四个国家中最高,此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1914年77%的峰值体现其“世界工厂”地位,①是英国;表格中1870年数据②③相差不大,但其后②发展速率超过③,根据时间节点1870年,结合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迅速发展的相关史实,推测②是德国,1914年②的城市化率排名第二,再次印证②为德国;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因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中小企业占主导,城市化率增速缓慢,推测③为法国;表格中④的城市化率一直处于四个国家中的最低水平,根据史实,④一定不是德国。故选B项。
2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水陆交通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尼斯地处潟湖环境,其水运贸易、防御等城市功能和沿运河分布的建筑、桥梁连接岛屿等布局均由自然地理条件直接塑造,邮票中的“运河、桥梁与建筑”直观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题干“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强化这一逻辑,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现代旅游业,邮票设计聚焦历史与地理关系,而非文化遗产的经济利用,排除A项;威尼斯的中世纪贸易地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但题干核心是城市形态与环境的互动,而非贸易本身,排除B项;文艺复兴市民文化属于社会领域,与邮票中地理环境对城市结构的塑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5.(14分)【参考答案】
(1)相同点:(4分,任答2点即可)
①哲学基础性:都将和谐视为宇宙运行与社会的基本秩序;
②政治功能性:均致力于构建稳定社会秩序;
③辩证思维:都包含对立统一观念。
思维方式差异:(2分,每点1分)
①通过经验体悟达成和谐;
②依靠理性推导构建和谐。
(2)历史条件
先秦时期:(4分,任答2点即可)
①社会动荡: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巨变,诸子通过构建和谐理论寻求秩序重建;
②经济转型:小农经济要求协调天人关系;
③文化多元:百家争鸣促进思想碰撞,儒道法等学派形成互补性阐释。
古希腊时期:(4分,任答2点即可)
①城邦体制:公民政治实践催生制度性和谐观;
②商业文明:海外贸易依赖基于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城邦间和谐关系;
③科学传统:数学、几何学发展助推数理和谐观;
25.【详解】
(1)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礼记·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谐提升至宇宙论高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材料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斯多葛学派则发展出‘宇宙城邦'概念,认为自然法则是普世和谐的基础。”,可知两个时期都将和谐视为宇宙运行与社会的基本秩序;根据材料一“孟子强调‘人和',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材料二“柏拉图设计‘各司其职'的城邦秩序。”,可知两个时期均致力于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一孔子“和而不同”承认差异共存,材料二亚里士多德“中道”主张适度平衡,可知两个时期都包含对立统一观念。
思维方式差异:
根据材料一老子“道法自然”,可知思维方式是通过观察天地规律体悟和谐。根据材料二毕达哥拉斯证明音乐和声的数学比例,可知思维方式是依靠理性推导构建和谐。
(2)历史条件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子百家争鸣提出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礼治”恢复等级和谐;铁器牛耕推广助推小农经济形成,管仲“仓廪实”将物质基础视为社会和谐的前提;先秦思想家对“和谐”的阐释蕴含多重维度,各学派形成互补性阐释。
古希腊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独立自治,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各司其职”的城邦和谐秩序,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主张通过理性实现个人与城邦的和谐,这都体现了公民政治实践催生制度性和谐观;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其海外贸易兴盛,海外贸易依赖基于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城邦间和谐关系;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都为数理和谐观的提出奠定基础。
26.(14分)【参考答案】
(1)特征:民间被迫;政府主导;列强侵略推动;数量多。(6分,任答3点即可)
(2)历史影响:(8分)
积极影响(6分,根据各点分值赋分,总分不超过6分)
①农业进步(1分):农业技术革新推动耕地面积扩大与粮食增产,东北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
②工业发展(1分):铁路建设与资源开发促进工业城镇兴起,奠定东北重工业基础。
③地方治理(2分):清政府增设行政建置,强化对边疆的实际管控,巩固国家主权。
④抵制侵略(2分):移民实边政策缓解边疆空虚,一定程度上抵制日俄对东北的侵略与资源掠夺;
⑤民族交融(2分):人口快速增长改变区域民族结构,推动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2分)
生态环境压力(2分):过度开垦导致森林破坏、黑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26.【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一“山东、河北等地农民陷入生计困境,被迫‘闯关东'谋生”可知,民间被迫迁徙;根据材料一“1860年,清政府颁布《黑龙江将军衙门招垦章程》……1904年,《黑龙江省垦务章程》进一步细化移民安置措施,推动大规模‘移民实边'。”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1897—1903 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吸引约20万关内劳工参与工程,……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获取南满铁路控制权,加速对东北资源的掠夺,刺激了当地劳动力需求。”可知,列强侵略推动和数量多。
(2)历史影响:
本题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影响,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农业进步:根据材料二移民引入中原的 “铁犁牛耕技术”“轮作制度”,推动黑龙江耕地面积扩大 3 倍(1912—1931 年),“大豆、小麦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可知,农业技术革新(铁犁牛耕、轮作制)推动耕地面积扩大与粮食增产,使东北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工业化起步:根据材料一“铁路沿线逐渐催生了佳木斯、鸡西等工业城镇”和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建设与资源开发(煤矿、森林)促进工业城镇(如哈尔滨、鸡西)兴起,奠定东北重工业基础。地方治理:根据材料二“在黑龙江增设呼兰府、绥化府等行政建置,强化了边疆管控”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增设行政建置(呼兰府、绥化府),强化对边疆的实际管控,巩固国家主权。抵制侵略:根据材料一“中东铁路的修建”“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获取南满铁路控制权,加速对东北资源的掠夺”和所学知识可知,移民实边政策缓解边疆空虚,一定程度上抵制日俄对东北的侵略与资源掠夺。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一“山东、河北等地农民陷入生计困境,被迫‘闯关东'谋生”和材料二“吸引约20万关内劳工参与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快速增长改变区域民族结构,推动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压力:根据材料二“过度开垦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黑土流失”可知,过度开垦导致森林破坏、黑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27.(12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建筑布局映射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
阐述:
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深刻体现了不同文明对权力分配与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以中国四合院为例,其空间结构以正房为中心,厢房分列两侧,仆人居于倒座房,严格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伦理。这种布局不仅服务于家族聚居,更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成为“家国同构”治理模式的缩影。北京故宫宫殿中轴对称的布局则强化了皇权至上的礼制观念。相比之下,古罗马帝国为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广泛建造“因苏拉”公寓(多层住宅)。这类建筑采用混凝土技术与拱券结构,底层为商铺,上层为密集的居住单元,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反映了罗马城市化进程中实用主义的管理策略。而印第安圆锥形帐篷的环形布局,内部无固定隔断,所有成员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体现了游牧部落的集体协作与平等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建筑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权力运行与社会治理的物质载体。建筑的形态与功能始终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既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文明演进的力量。
示例二:
论题:建筑技术创新反映古代经济形态的差异性
阐述:
古代建筑技术的革新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罗马帝国凭借混凝土技术与拱券结构,建造多层公寓,支撑了商业贸易驱动的城市化进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建筑高度,还促进了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助力地中海经济圈的繁荣。中国古代则以木构架技术为核心,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斗拱与梁柱结构,通过榫卯工艺实现大跨度空间,斗拱的层叠结构分散屋顶重量,体现“就地取材”的智慧,既节省石材资源,又适应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需求。中国四合院的影壁与坡屋顶,既阻挡风沙入侵,又通过院落收集雨水,适应北方干旱气候,体现了农耕文明对资源的集约利用。而印第安部落的圆锥形帐篷采用桦树皮或兽皮覆盖木杆框架,轻便易拆卸,服务于游牧经济的流动性。
综上所述,三者技术路径的差异,映射了商业、农业与游牧经济对建筑功能的不同需求,印证了“技术适应经济”的历史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