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六校联盟高二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湘教必修第一册至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天宫空间站工作了192天的3名宇航员顺利回家。运行期间天宫空间站距离地表约400千米,绕地球一圈时间大约为90分钟,空间站表面在太阳照射下(即白昼)最高温度可达150℃以上,而进入地球阴影里(即夜间),温度最低可达-100℃以下。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在最后10千米的着陆过程中
A.穿过电离层 B.穿过臭氧层 C.气压持续升高 D.温度持续降低
2.运行期间空间站表面的昼夜温差大,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②白天空间站吸收的大气辐射多
③夜晚大气对空间站的保温作用强 ④夜晚空间站吸收的大气辐射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云南省曲靖市的沾益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坑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地下原始森林景观,植被多表现为叶面更大、叶片更薄。下图为天坑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天坑原始森林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4.与坑外相比,坑内的植被叶片特征形成的主要目的是
A.增大受光面积 B.对抗灼热环境 C.抑制蒸腾作用 D.增强储水能力
高原夏菜又称冷凉蔬菜或错季蔬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每年5月至10月,高原夏菜源源不断地运向南方市场,形成“北菜南运”现象。下图为我国高原夏菜主产区海拔及年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5~7题。
5.甘肃成为高原夏菜生产区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 B.良种 C.水源 D.地形
6.高原夏菜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昼夜温差大,光照较充足 B.夏季高温,利于蔬菜生长
C.距离市场近,运输成本低 D.与南方蔬菜上市旺季错开
7.北菜南运的影响是
A.加剧当地水土流失 B.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C.市场决定生产类型 D.冲击南方蔬菜生产
2024年11月,台风康妮登陆台湾后沿我国大陆海岸线转向东北,擦过福建、浙江沿海后东移返回太平洋,虽未登陆却也给沿岸地区带来了大风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及台风康妮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1日8-14时期间,图中气象测站的主导风向变化是
A.西北风转东南风 B.西南风转东北风 C.东北风转西南风 D.东北风转西北风
9.台风康妮对图示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淡水更新 B.重塑地貌格局 C.减轻伏旱灾害 D.减少土壤湿度
10.根据最新的气象报道,202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偏少,最可能是因为
A.赤道暖水加速西移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C.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D.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印尼贯穿流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沿印尼海道流入东印度洋的海流,其水量主体来自北半球赤道低纬度海区。印尼贯穿流的强弱变化会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岸气候产生影响。下图为印尼贯穿流与澳大利亚西北部表层主要洋流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印尼贯穿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海峡轮廓、东北信风 B.海水密度、东南信风
C.海峡轮廓、东南季风 D.海水密度、地转偏向力
12.当印尼贯穿流减弱时,澳大利亚西北海岸气候的变化是
A.湿润和升温 B.干旱和升温 C.湿润和降温 D.干旱和降温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地区最原生态且流传范围较广的民间音乐形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民歌产生于百姓的山间劳作过程,其风格粗犷、豪放、激越、高亢。下图为陕北民歌五大色彩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影响陕北民歌风格形成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植被 C.地貌 D.土壤
14.陕北民歌五大色彩区
A.依据地表形态而划分 B.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
C.有着明确的区域边界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北方传统农业和畜牧业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2000年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量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严重关联性最小的是
A.水资源利用 B.过度樵采 C.过度放牧 D.土地撂荒
16.2000年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实施生态退耕 B.洪涝发生频次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城镇化的进程减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07年,原昌吉州米泉市与原乌鲁木齐东山区合并,成立了乌鲁木齐米东区。米东区位于乌鲁木齐北部,其行政中心驻地为原来米泉市的中心地带,该区域以商业活动为主。行政区划调整后,米东区依托原有石化产业,拓展装备制造、建材、电力等相关产业。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主城区人口增长滞缓,新城区及米东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但米东区原有商业区的地位削弱,商业活动逐渐转移(如下图)。
(1)省会级城市处于人口迁移的中间地带,既有大规模人口流入,也有本地人口流出。据此分析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主城区人口增长滞缓的原因。(6分)
(2)说明近年来米东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优势条件。(4分)
(3)地租影响城镇土地利用。试从地租的角度,对米东区原有商业区地位削弱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包含南岛和北岛两个主要岛屿。南岛海拔较高,有山脉纵贯分布,冰川地貌分布较广;北岛中部地区有多座火山集中分布,岛上最大湖泊陶波湖的四周有厚层火山物质,形成海拔400~700米的高原,高原上广泛发育火山地貌。下图为新西兰南、北岛地理事物及附近板块界线分布示意图。
(1)判断新西兰南岛主体山脉的走向及依据。(6分)
(2)说明北岛中部火山集中分布区能够形成高原的原因。(6分)
(3)分析南岛冰川面积大于北岛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因铜而建,采冶历史达3000多年。长期粗放式发展使铜陵铜矿资源趋于枯竭,引发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实现产业振兴,铜陵市提出了“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继续提高铜丝、铜带等主要产品产量,加快超薄压延铜箔、超细铜粉等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布局车用锂电铜箔、电池铝箔等新能源电池相关产品落地。铜陵正在打造“智造之城”,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下图为铜陵市现代铜产业链网示意图。
(1)简述铜陵市长期粗放式发展引发的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8分)
(2)分析铜陵市产业转型仍以铜产业为主导的区位优势。(6分)
(3)说明铜陵市布局新能源电池相关产品的经济意义。(4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A D A B D A C A D C B D A
1.C根据题意,最后10千米时,返回舱已经进入对流层。结合对流层的特点可知,随着高度的降低气压升高、温度升高,因此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电离层在高层大气;臭氧层在平流层。
2.B空间站运行期间距离地面40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已位于地球的外大气层,空气非常稀薄。大气层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也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因此,在空气稀薄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强,同时保温作用也更弱,从而造成昼夜温差大的现象。由于空间站所处空间大气稀薄,因而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①正确;白天空间站主要吸收太阳辐射,②错误;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空间站保温作用弱,空间站吸收大气辐射少,③错误,④正确。
3.B材料信息表明,该天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4.A与坑外相比,坑内由于地形阻挡而获得的太阳光照较少,而坑内植被主要依靠叶片中的叶绿素利用太阳光能合成有机物而生长,因此为了在较短光照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太阳光,因此其叶面更大、叶片更薄,增大受光面积;叶面更大、叶片更薄,并不能对抗灼热环境、抑制蒸腾作用、增强储水能力。
5.D甘肃高原夏菜生产区的地形为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温相对凉爽,适合高原夏菜的生长,主导因素是地形;土壤、良种等不是主导因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源为限制性因素。
6.A高原夏菜又称冷凉蔬菜或错季蔬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地处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较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优良;夏季凉爽,而不是高温;地处内陆,距离市场远;每年5月至10月,高原夏菜源源不断地运向南方市场,此时也是南方蔬菜上市旺季。
7.B结合图示年降水量可知,降水量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北菜南运提高了甘肃当地蔬菜种植比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市场决定生产类型属于形成“北菜南运”格局的原因,而不是其造成的影响;高原夏菜与南方蔬菜的品种存在差异,两者互补丰富了蔬菜市场,不会冲击南方蔬菜生产。
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为气旋系统,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辐合运动;8时,气象测站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为东北风;14时,气象测站位于台风中心的西侧,为西北风。
9.A台风康妮虽未登陆却也给沿岸地区带来了大风暴雨,可以加快淡水的更新;台风会对地表形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能重塑地貌格局,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台风可以减轻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灾害,但此时已经11月,伏旱已经结束;台风带来强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
10.C结合所学知识,赤道暖水西移使得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形成台风;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越过赤道后,有利于增强热带对流运动,促进台风生成;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高,导致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进而减少了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供应,使得对流活动减弱,不利于台风的形成。
11.A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将海水带到太平洋西侧,受到陆地阻挡,暖海水在此堆积,受海峡轮廓和东北信风影响,海水沿印尼海道向南流动,形成自太平洋流向热带印度洋的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并不是密度流,海水密度影响小;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弱。
12.D印尼贯穿流主要对区域海水的水热进行输送,其减弱时,使澳大利亚西北部海水温度下降,最终使澳大利亚西北海岸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13.C结合材料“陕北民歌产生于百姓的山间劳作过程,其风格粗犷、豪放、激越、高亢”可知,陕北百姓被黄土高原的地貌所限制,在劳作时难以面对面交流,唱山歌时声音洪亮,形成粗犷、豪放、激越、高亢的风格。
14.B陕北民歌因其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题材、歌种、风格等方面产生了不同色彩的民歌,主要按照人文指标划分;不同色彩区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都有些许差异,这是区域划分的依据,但是自然环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五大色彩区的划分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并没有明确界线。
15.D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这些都会直接破坏植被或造成水土流失,与土地严重退化关联度强;“土地撂荒”放弃了土地的农业生产,往往使土地休养生息,对土地退化的直接影响相对最小。
16.A自2000年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使坡耕地逐步恢复为林地、草地,植被覆盖率得以显著提高;该地降水较少,洪涝灾害本来也不多,且洪涝灾害不是影响植被覆盖率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更加干旱,不利于植被覆盖率提高;城镇化进程减缓只是减少了土地的建设化占用,不会使植被覆盖率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居住环境老旧,部分住户外迁到新区,新疆其他地区迁入乌鲁木齐的人口也较少在主城区定居;用地趋于饱和,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主城区居民经济实力较高,向国内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迁出较多。(每点2分,共6分)
(2)重工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多,(依托首府)吸引全疆人口迁入;地处郊区,住房成本较低;行政区划调整后,基础设施和城区风貌改善。(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3)商业区付租能力强,适合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区位;行政区划调整前,原有商业区地处米泉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地租高;行政区划调整后,受乌鲁木齐主城区辐射更强,与主城区交接部位地租提高,吸引商业重心迁移,原有商业区地位衰落。(每点2分,共6分)
18.(1)走向:东北—西南走向。(2分)依据:南岛的水系分布、岛屿形状、铁路线分布。(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北岛中部火山数量较多;火山口之间相距较近,喷发的岩浆向四周蔓延,相邻火山喷发的岩浆易交融到一起;大量岩浆冷却凝固成厚厚的、表面比较平坦的岩浆岩,从而形成高原。(6分)
(3)南岛纬度较高;山地为主的地形,海拔高,常年气温偏低;受西风影响大,降水多,积雪深厚,冰川面积大。(6分)
19.(1)经济问题:优势资源枯竭,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生态环境问题:“三废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长期挖矿,导致地面下沉等问题。(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铜矿冶炼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相关配套产业齐全,生产协作条件好,以铜产业为主导是铜陵市转型发展最大的区域优势;紧依长江黄金水道,便于外地或国外铜矿的输入和铜产品的输出;具有政策支持,便于利用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延长铜产业链,促进铜产业迈向中高端。(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延长铜产业链,打破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发展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025年春季学期六校联盟高二期中联考·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
3
4
6
7
891011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D
A
C
B
D
A
1.C
根据题意,最后10千米时,返回舱已经进入对流层。结合对流层的特点可知,随着高度的降低气压升高、
温度升高,因此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电离层在高层大气:臭氧层在平流层
2.B空间站运行期间距离地面40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已位于地球的外大气层,空气非常稀薄。大气层
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也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因此,在空气稀薄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强,同时保温作用也更弱,从
而造成昼夜温差大的现象。由于空间站所处空间大气稀薄,因而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①正确:白天
空间站主要吸收太阳辐射,②错误;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空间站保温作用弱,空间站吸收大气辐射少,
③错误,④正确。
3.B材料信息表明,该天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4,A与坑外相比,坑内由于地形阻挡而获得的太阳光照较少,而坑内植被主要依靠叶片中的叶绿素利用太阳
光能合成有机物而生长,因此为了在较短光照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太阳光,因此其叶面更大、叶片更薄,增大
受光面积:叶面更大、叶片更薄,并不能对抗灼热环境、抑制蒸腾作用、增强储水能力。
5.D甘肃高原夏菜生产区的地形为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温相对凉爽,适合高原夏菜的生长,主导因素是地
形:土壤、良种等不是主导因素:地处内陆,气候干早,水源为限制性因素。
6,A高原夏菜又称冷凉蔬菜或错季蔬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地处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
光照较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优良:夏季凉爽,而不是高温:地处内陆,距离市场远:每年5月至10
月,高原夏菜源源不断地运向南方市场,此时也是南方蔬菜上市旺季。
7.B结合图示年降水量可知,降水量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北菜南运提高了甘肃当地蔬菜种植比重,有利于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市场决定生产类型属于形成“北菜南运”格局的原因,而不是其造成的影响:高原夏菜
与南方蔬菜的品种存在差异,两者互补丰富了蔬菜市场,不会冲击南方蔬菜生产。
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为气旋系统,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辐合运动;8时,气象测站
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为东北风:14时,气象测站位于台风巾心的西侧,为西北风。
9.A台风康妮虽未登陆却也给沿岸地区带来了大风暴雨,可以加快淡水的更新:台风会对地表形态造成一定
的影响,但不能重塑地貌格局,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台风可以减轻长江中下游的伏早灾
害,但此时已经11月,伏早已经结束;台风带来强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
10.C结合所学知识,赤道暖水西移使得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形成台风: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越过赤道后,有利于增强热带对流运动,促进台风生成: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高,导致西
太平洋海温降低,进而减少了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供应,使得对流活动减弱,不利于台风的形成。
11,A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将海水带到太平洋西侧,受到陆地阻挡,暖海水在此堆积,受
海峡轮廓和东北信风影响,海水沿印尼海道向南流动,形成自太平洋流向热带印度洋的印尼贯穿流;印尼贯
穿流并不是密度流,海水密度影响小: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弱。
12.D印尼贯穿流主要对区域海水的水热进行输送,其减弱时,使澳大利亚西北部海水温度下降,最终使澳大
利亚西北海岸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高二期中联考·地理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5368B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