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苏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七 年 级 历 史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如表内容是历史学习小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结果,其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 人物 朝代 作品 地位或影响A 贾思勰 南朝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B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C 关汉卿 元代 《窦娥冤》 是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D 宋应星 明朝 《农政全书》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A B.B C.C2.据图可知,北宋统治者A.励精图治 B.重文轻武 C.任人唯贤 D.虚心纳谏3.如图反映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A.方式单一 B.多元一体 C.民族自治 D.因地制宜4.《东京梦华录》中记述:“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上述内容反映了北宋A.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B.坊市界限分明C.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5.清朝前期,一位军机处官员用“依葫芦画瓢”来形容军机大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军机大臣们只需揣摩皇帝的意图,按皇帝的旨意办事即可。这本质上反映出A.皇权高度集中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丞相权力受限 D.政治制度的缺陷6.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为下表中的史料归纳一个主题,恰当的是相关史料 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农业生产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7.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查找到如下内容: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可能是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关系发展8.明成祖当政22年,外国来使约318次,平均每年约15次;郑和第6次远洋返途路,竟出现了西洋、古里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的空前盛况。明政府对这些使团总是款待,厚加赏赐。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B.加强了对海外的直接统治C.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发展 D.导致了明朝财政负担沉重9.王安石变法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不仅消除了财政赤字,而且积聚起大量钱币谷帛,充实了国库。这反映了北宋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达 B.财政体制逐渐完善C.王安石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D.已实现了富国强兵10.“宋朝富有者可以投资城市土地,也可以经营珠宝店铺、茶楼酒肆、塌坊邸店,成为‘上等有店业’者;‘中等得过之家并公人等’,或经营百货,或以力谋生;‘买卖不多’的贫穷者也可以经营‘些小店业’,成为‘下等贫乏小经纪人’。”由此可见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宋朝市民生活多样化C.宋朝商品经济较繁荣 D.宋朝的农业生活丰富11.下图是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画的时间轴,它反映的事件是A.明朝统一全国 B.倭寇烧杀抢掠 C.明清两朝易代 D.清朝巩固统一12.据《元史》记载,“终元之世,海运不废”。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 B.运河的作用显著C.海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D.行省制度的实施13.某一书籍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书记载的是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耒耜14.明朝中后期,有很多的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小说的重要角色,如商人频繁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工商业的发展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八股文的盛行15.在学校举行的历史知识竞赛“主题猜猜猜”环节,主持人出示了“玄奘西行天竺”“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信息,请你揭晓正确答案——A.中外交流 B.政权更迭 C.军事征服 D.边疆管理1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A.对外交往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民族交融的加深17.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其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火药广泛用于军事18.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民族交融成为当时主流19.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1433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这“七次远洋航行”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20.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21.《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A.农业经济发展 B.文明辐射四方 C.丝绸之路受阻 D.陆路交通发达22.某班举办反抗外来侵略专题展,其中有倭寇图卷、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北洋水师致远舰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入选这一专题的是23.根据下表所示内容可知,宋代宋代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纺织业 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A.政府推动制瓷业的发展 B.南方的手工业尤为兴盛C.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对外贸易航线遍布世界24.通过建立历史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秦暴政速亡——汉初“休养生息”——出现“光武中兴”B.汉初采取郡国并行——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C.北宋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D.清朝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古称西域)与中原政权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迁。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原政权的管辖范围。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唐朝与西域各国保持了密切的往来,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材料三元朝政府设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区。明朝时期,由于国力衰退,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有所减弱,但依然保持了与西域的联系。材料四清朝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了伊犁将军府,全面管理新疆事务。清朝还通过屯田、移民等措施,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1) 根据材料一,答出汉代加强了中原与新疆地区联系的重要历史事件。(2)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管辖特点的不同之处。(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新疆地区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与否的主要因素。26.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三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四五世达赖金印 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联合沙俄攻打北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清军击溃噶尔丹的“驼城”,大败叛军。(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3)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胡豆,今名蚕豆 图2:胡麻,今名芝麻 图3:胡桃,今名核桃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从那时起,陆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张,中阿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中国的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万里东来。我们互通有无,启迪创新,碰撞思想,把文明交流的成果传播四海,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材料二较长时期的品种演进使得占城稻的品种特征已和引进时的品种有了不少变化……成为长江流域的水稻主导品种……这些变化促进了我国水稻品种布局的合理性,对我国稻作农业的增产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占城稻是一种早稻,生长周期短,一年两熟,到明清时期,为我国稻田耕作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起了缓解作用。——摘编自谷跃东《试论宋代占城稻在我国的推广与影响》材料三郑和下西洋与国外海运沟通,进入了海道引种时期。从南洋群岛引进南瓜、番石榴。此外,从美洲传入的番茄、辣椒、西葫芦、马铃薯等。……明清时期,中国的蔬菜种类构成已基本成型。这个时期,中国的蔬菜种类及品种丰富,产量也相应提高。如在清代,大白菜、萝卜等蔬菜种类大面积播种,成为北方冬、春季最主要的蔬菜。——摘编自张雪松等《中国古代蔬菜品种及其现代的开发利用》(1)根据材料一并仿照示例,补填横线上的内容并说明理由。丝绸之路是一条____________之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理由: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商业贸易往来。(不可照抄示例)(2)材料二中的“占城稻”是在何时传入中国的?概括占城稻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蔬菜种类增加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以上物种交流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8.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明朝、清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图1 明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 图2 清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1)根据材料,写出唐代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2)请概括宋太祖为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军事、行政、财政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图1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实行了哪一举措?写出图2中“▲ ”处机构名称并简述设立该机构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